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军史乡土 > 历史不是哈哈镜-假袁世凯辨别 > 第 3 章 维新理念与人不同,怎么就成了假维新?
第3节 康有为来了,快跑下篇

  翌年(1889年),可能是光绪大婚的“恩科”吧,康有为又在北京考棚出现了,还是失败。
  
  从1876年(光绪二年)至1889年(光绪十五年),十几年的时间,康有为六考六败(幸得心理素质好,否则早像洪秀全那样精神分裂运动上啦)。上书 递不到皇帝手里,而且京师谣言一日甚似一日,说康为有马上要惹祸上身了,南海旅京同乡甚至要撵他走。失望之余,他一度萌生去国之志,赴美洲求学,或往巴西 移民,想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在这人鬼世界里继续忽悠。不过,他另有想法了。他估量当时的形势:“非别制造兴国之才,不足以救国”;“欲任天下之 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1890年(光绪十六年),康有为举家迁往广州,在曾祖父康氏鹏(字云衢)留下的云衢书屋开始了讲学生涯。估计是上书皇帝的原因,广州学海堂的高才生 程千秋慕名拜访了康有为,并且成了康有为的开门大弟子。过后程又把自己的同学梁启超忽悠过来。是时,康有为是个33岁高龄的老秀才,梁启超是个18岁的新 科举人(1889年乡试中式)。据梁启超事后回忆:“时余以少年科第,且于时流所推重之训诂词章学,颇有所知,辄沾沾自喜。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 取其所挟数百年之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竟 夕不能寐。”一句话,小启超晕了,从此退出了学海堂,尽弃所学,师从康秀才,一切从头学起。用他自己的话说:“生平知有学自兹始。”
  
  在程千秋与梁启超两位高足的帮助下,1891年(光绪十七年),康有为移居广兴里,正式挂牌创立书院,是谓哄传海内外的“万木草堂”。从万木草堂创办(1891年)到戊戌维新(1898),八年时间,称得上康氏学生或者门生的,大约千人,也算得上桃李满天下了。
  
  康有为36岁时(1893年),家人逼迫他参加乡试,这次终于“中举”了。中举之后的康有为,继续在“万木草堂”教书。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携梁启超上京参加会试。4月,中日马关条约签订。4月22日,康梁联系81位广东举人上街,向大清当时的信访办 ——督察院递交了请愿书。康有为之后,京官与在京的士子们掀起了上书热潮。康有为一看人气可用,遂联系更多的举人签名,最多达到一千多名,大家在督察院门 口进行了现场演说。说到痛处,涕泪交流。台湾籍举人罗秀惠更是捶胸顿足,号啕大哭一整天。康有为决定进一步扩大炒作,用了一天两夜的功夫,写了1.8万字 的请愿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一系列的富国养民之主张,意欲联合18省的1300名举人进行大集会。集会地点定为北京宣武门外达智胡同12号 的松均庵,日期定为5月1日至3日。因为传说5月8日是马关条约盖玉玺的日子,所以预定抢在马关条约用宝前四天,即5月4日去都察院投递。5月1日,举人 们来得不少,人山人海。康有为发表了演讲,声言不变法国家必亡。演讲完毕后,请大家在请愿书上签名!5月2日,举人们仅来了十几个。康有为本来以为,这天 人会更多呢,没想到政府比他更会动作:第一,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孙毓汶连夜派人去给这些考生做工作去了,要大家小心功名前程,考榜马上就要发了。中国的知 识分子一听这层,立马老实了。第二,在这一天的一大早,慈禧太后在孙毓汶和李莲英的忽悠下,给马关条约盖上了玉玺。孙毓汶忽悠的是:日本不耐烦了,数日之 内必破京师。我们都上有老下有小的,可不敢孤注一掷啊。李莲英指着地图告诉太后:台湾不过豆大一点儿地,割之无妨。老太后估计不懂比例尺啥的,就把自家的 那粒豆豆赏给日本人了。士子们一听皇上和太后都批了,就泄气了。有些人干脆把自己的签名档要了回去。5月3日,康有为自己都没来。据说有人提前告知他考试 结果了,中了进士,排名第八。当时谣传说,谁再闹就取消谁的前程,所以康有为就不来了,不能影响前程嘛!总之5月4日的集体上书根本没弄成,流产了。


  
  这一切成了历史书上康有为领导的著名的“公车上书”。所谓的公车,乃古代官车,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以“公车”为入京应试举人之代称。所 谓的著名,是说历史评价与社会影响,特别是现在的历史书,往往对这段历史浓墨重彩,叫学生读得荡气回肠。至于影响,则是美国驻京公使田贝向康有为索去了这 份上书,之后不胫而走,刻遍天下,连光绪皇帝都看到了。但仅就当时的活动本身来讲,则有些虎头蛇尾,所谓的一千多人联合上书之事纯属乌有,联合签名还差不 多。参加松筠庵集会者虽有1300名举人,最后《公车上书记》附录的题名录里仅存603名;至于联合上书,仅是81名广东举人那次而已。这就是康有为的第 二次上书。
  
  但康有为还是有收获的。第一,他中进士了。由于离经叛道的思想及政治变革的忽悠加之个性上的张狂甚至追求功名的四处拜谒,导致康有为在帝国官员心目中 早就是个臭名昭著四处招摇的老骗子了。所以这年的主考官、大学士徐桐专门跟副考官们通气说:批阅广东试卷时一定要仔细,考得最好的那个肯定是康有为,一定 不能录取。结果当然如他所愿,广东考生中,写得最漂亮的试卷被考官们拿下了,但是最后誊录进士名单时,考官们集体傻了,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康有为!什么原因 呢?事情错就错在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身上,这学生与老师同场考试,那文章写得比老师漂亮多了,由于是糊名誊录改卷,所以被弃录者,正是梁启超!梁启超从此 再不参加科举了,学生的前途就这样被老师的臭名声给牺牲了。但侥幸考上的老师并不幸运,在接下的殿试与朝考中,考官们严防死守上了。所以康有为最后仅得了 一个六品小官:工部主事。第二,康有为好歹能以进士的身份兼工部主事的职位上书了。5月29日,康有为第三次上书,也就是把第二次上书改了改,“拒和” “迁都”不再提了,光说变法,提出了富国、强民、教士、练兵等主张。这次上书与前不同,由于康有为成了有身份的人,所以都察院没法拒绝,代递军机处,军机 大臣翁同龢直接传到了光绪手里。据说光绪读后甚是满意,要求抄录三份供太后、各省督抚及自己阅看。据黄彰健先生所言,他疑心此乃康有为信口开河而已。但是 不管怎么说,光绪从此倾心上了康有为。只不过皇门森严,官路漫长,他要见到康有为,或者康有为要见到皇帝,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距离第三次上书一个月之 后,6月30日康有为第四次上书,正式提出“立科以励智学”,“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特别是后一条,他提出了五条具体措施:下诏求言;开门集议;辟馆 顾问;设报达聪;开府辟士。问题是这次都察院不给代递了,说你是有衙门的人了,应该找你们工部堂官代递啊。于是康有为找上了工部尚书孙家鼐。但由于工部侍 郎李文田的反对,孙家鼐也不好意思给他转奏。于是康有为再找都察院,都察院还是不收。最后袁世凯替他上递督办军务处,让荣禄给挡住了。这让急性子的康有为 很失望。他不知道,帝国这条大破船,想侧个方向都很难,别说转航了。所以,我们需要的是耐心。英国传教士麦高温说过:“东方社会中流行着一种拖沓风气,它 对人的性格会产生微妙的影响,即使是那些精力旺盛的西方人,在这里呆不了多久,也会感到自己的脚步变缓,干起事来也有一种拖拖拉拉的倾向了。”

  
  嗯,中华帝国就是条大破船,不拖拉就会散架。李鸿章曾经发过牢骚,说大清是破旧老房,自己就是个裱糊匠。不过酒桌上更会以安徽老表的底色显露风采:
  
  鸿章隐窥朝廷之旨,惟在求好,偷安旦夕,……尝于席间对客曰:“苟延之局,何必认真。”客作色曰:“傅相安得为此言。”举酒笑曰:“谬耶?罚酒一钟。”
  
  酒桌上,李鸿章想说两句真话,客人还不让,所以他只好自罚了。明白人都知道,大清这条破船,快速转向,肯定要散架;慢慢拖拉,也要散架。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康有为不管这些。常言说,急病遇上个慢郎中。可康有为一来,大清就是慢病遇上个急郎中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