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节 犯罪现场是凶手的第二张脸
-
通过心理战术鉴别情报
在犯罪现场上搜集指纹,精液,血痕等物证的检查官,叫做鉴定人员。根据犯罪现场所提供的情报,对嫌疑犯进行的犯罪分析的分析师,叫做心理检查官。在案发现场工作的检查官,除了搜集证物以外,还要从现场最大限度地获取有关情报。但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掌握到了有效的线索,由于缺乏证据、对案件调查失去了自信、或者嫌疑犯虽然有犯罪动机却又不敢肯定。而且,当负责调查的检查官,超过两名以上的时候,由于互相意见不合,很难对已知的资料进行情报化。这时候需要的正是犯罪心理分析师。
对心理分析师来说,犯罪现场是凶手的第二张脸。因为,现场隐藏着证明犯人的性格、意图以及行凶过程的最有力证据。心理分析师根据犯人选定行凶地点的原因,通过犯罪行动样式(MO),对犯人的犯罪行为进行分析,读出隐藏在里面的真实情况。其中基本包括项目包括:现场的地理特性、接近路线布局以及与公共交通设施之间的距离。同时,查看案发现场周围的复杂情况,以及人流移动。如果是独立式住宅,分析围墙的高度以及与邻居的关系,监控录像位置以及与案发现场的距离等,以此来识破犯人的行迹。
发生在韩国京畿道西南一带和江原道旌善地区,杀害了8名女性,并纵火杀死妻子和岳母的姜浩顺杀人案里,案发现场都在公交车站附近。其周围人迹罕见,也没有设置监控摄像头。这种情况说明,凶手经常路过这附近或者住在附近。
这里要关注的并不是公交车站所处的地点,而是凶手的作案轨迹。在连环杀人案中,行凶的地点变化,勾画出了凶手作案的地图。如果凶手计划下一次的行凶,这种地图作为预测地点的基准来使用。只有成为心理分析师以后,具备读懂现场的能力,才能做到这一切。
即使具备非凡的分析能力以及洞察力,在心理分析师之间,也有可能发生意见冲突。所以,分析师应互相保持联系,及时比较分析自己的资料,完善分析结构。在分析资料过程中,如果过于强调分析家的个性,会降低分析的科学性。为了克服这种差异和界限,一定要互相共享情报,进行验证。
举个例子,当前破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凶手亲自制作的凶器。从这线索出发,分析师们会对凶手的特性提出不同的见解。有人分析凶手的占有欲很强,所以亲自准备整个行凶过程。又有人说由于凶手有前科记录,凶手肯定考虑到使用钝器时,溅到自己身上的血渍会暴露自己的身份。
不用一年的时间,杀害了二十多人的刘永哲连环杀人案,曾轰动一时,甚至后来被拍成电影《追击者》。刘永哲为了避免周围人的疑惑,用亲自制作的锤子作为凶器,又为了毁灭证据,对尸体进行焚尸或分尸处理,再暗葬到野山上。其手法极其周密,凶残。并且,凶手穿插使用不同的犯罪手法,给搜查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同样,两年之间杀害十三人的郑南奎,刚开始使用刀作为凶器,后来使用钝器,蓄意对MO进行捏造,引起警方的困惑。
凶手的手法越是致密,分析师之间越需要对相互意见进行调整。并且去案发现场之前,需要通过阅览有关案件的照片,考虑到不同的情况。通过客观的视角对凶手的自白,警察的调查资料等进行分析,分析师之间的意见分歧不断进行调整,才能减少在破案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
商务现场才是意见冲突飞舞的地方。P84即使连环杀人犯,也不一定总是保持同样的特性。同样,在进行说服中,所要面临的对方的特性,根据不同情况,案件以及协商对象也不同。此外,不同人分析对方的情报,其意见也会各不相同。对于同样的对象,有些人分析为情绪性较强,而有些人分析为伦理性较强。根据与对方维系的关系程度,所接受的情报同样会出现差异。
问题往往源自分析过程中的不同见解。好不容易收集到的情报,突然变成盲人摸象般得来的虚假情报。准备协商资料的时候,必须要经过共享验证内部资料。为了让情报富于生命力,尽可能通过不同的经验和视角,对资料进行加工处理。
通过不同部署之间的检讨过程,很容易获取有价值的情报。为了其他目的收集的资料,是否依然有效;通过大众媒体收到的资料是否可靠;不同时间得到的资料,在其价值和正确度上有何变化等。必须要经过以下提高资料正确度的过程,才能说收集到了真正有价值的情报
即使从不同的资料提炼出有效的情报,也要慎重对待分析资料的过程。因为,在谈判桌上
……
详见韩国心理学畅销书《隐藏的心理学》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