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军史乡土 > 过台湾 > 第 4 章 波起滔生
第5节 施琅平台下篇

  他长出一口气,隐约间有点恍惚,有点飘,有点血液沸腾。
  
  在台湾的住所他选择了宁靖王府。那么宽敞精美的房子,纵然有那么多吊死鬼曾悬挂梁上,也不能将气势如虹的施琅吓住。但没多久,他自己猛然一激灵,马上 打了一个冷颤。是的,这是王府啊,已经有举检他行为不端的状子飞快传至京城康熙眼前了。他在种种误读曲解中已经忍气低头了十多年,刚喘口气,不能再跌一 跤。他脑子快速转一圈,马上给康熙皇帝递上折子,奏请将宁靖王府改建成天妃宫。
  
  与“天妃”相连并不是他的创意,在他入住之前,这座府第其实已经成为“天妃神祠”了。
  
  朱术桂自缢前,遗命将属于自己的宁靖王府邸赠奉为崇祀妈祖的寺庙。
  
  妈祖本是北宋时福建莆田湄州人,名林默娘,传说自幼妙用玄机,屡显神异,以济世人。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去世时,年仅27岁。那一天湄洲岛上很 多人看见湄峰山上万道霞光冉冉升起,而空中则有阵阵悦耳的音乐隐约传出。那以后,常年航行于海上的人,每遇灾难,便可遇见林默娘身着红装翩然现身,慷慨相 救,于是海船上就逐渐有人供奉起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宋徽宗宣和五年(111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途中遇到风暴,也获妈祖相救,才幸免于 难,于是朝廷敕令立祀。从那以后,元、明、清历朝都有帝王褒封妈祖,封号由“夫人”升至“天妃”。(CIMG8629台南大天后宮3_施沛琳攝影)


  
  这一年八月二十日,台湾街头出现了《谕告台湾安民生示》。
  
  第二天又出现了《严禁犒师示》。
  
  告示都是什么内容呢?无非重申台湾归属大清版图,严申清军纪律,明令规定不许官兵占住居民房屋,不许强买强卖、骚扰百姓,不准侵取百姓财物,军方所需 银饷由朝廷派船运送,军队在台湾采购日用品均照市价操作,对百姓秋毫无犯,有违军纪者,定将严惩;要求台湾百姓各自安心从事生产,勿误农时;免除台湾百姓 的各项差役,并减免四成租税。而各乡、社之保甲长若敢借机摊派犒劳费用,定行拿办,严究不怠!
  
  老百姓很意外,也很惊喜。一场势必兵戎相见、烽火连天的征战,眨眼间居然就偃旗息鼓了,让他们揪起来的心终于安然放下。但毕竟仍有人不能完全释然,他们还在等待,像等待一个久悬的谜底,等待一场长戏的结局。
  
  这个谜底与结局必须由施琅亲自揭开。
  
  八月二十二日,施琅走进延平王庙。
  
  延平王庙是郑经在父亲郑成功死后第二年在承天府南坊修建起来的,作为家庙,用以祭祀父亲。“延平王”是南明最后一个帝王朱由榔赐封给郑成功的,册封的 时间是1657年九月,可是赐印一直到那年十一月才从西南送至东南的厦门。郑成功肯定对个头衔是喜欢的,延平,即今天的福建南平。南明隆武元年(1645 年)十二月,将国姓“朱”赐予郑成功的隆武帝下诏亲征,他从福州出发时,郑成功也佩剑同行。就是在那座古风淳厚的闽北小城,忠心护卫着隆武帝的郑成功有了 兵权。严格意义上说,那应该是郑成功戎马生涯的开端。(延平王庙图片)
  
  现在施琅来了,来郑氏的这座家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竟然是来焚香祭拜的。
  
  [HTF]自从南安侯入台,台地始有居民。逮赐姓启土,世为岩疆,莫可谁何。今琅赖天子威灵,将帅之力,克有兹土,不辞灭国之诛,所以忠朝廷而报父兄 之职分也。独琅起卒伍,于赐姓有鱼水之欢,中间微嫌,酿成大戾。琅于赐姓,剪为仇敌,情犹臣主;芦中穷士,义所不为。公义私恩,如是则已。
  
  [HTSS]祭文读罢,施琅已是老泪纵横。
  
  或许更多的话他并没有说出来,都藏于内心,已经藏了几十年,索性就这样一直封存下去,永不示人。何且他也老了,秋风拂起的是焦枯的白发。这一生,这一 辈子,与这个人从“鱼水之欢”到反目成仇,居然生出这么多的是非与曲折,而这一切,如今终于都可以付于浩茫烟波与万里海涛了。祭过拜过之后,便是给了世人 一个交代,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也有了交代——“公义私恩,如是则已”。
  
  长眠地下的郑成功听罢,不知又有怎样的感慨。
  
  接下去的一两个月间,郑氏宗亲以及郑军的将士被陆续送回大陆,施琅也于这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离开台湾。从六月由东山出发至今,已经半年过去,这期间, 朝廷内关于台湾弃还是留的问题,已经争得不亦乐乎。许多大臣居然认为这样一个远离大陆的海岛,要守要管都太费事,不如干脆弃之。
  
  施琅却有相反的看法。从攻下澎湖起,施琅就陆续给康熙上呈奏折,要求尽快对台湾的去留问题给予明示。他倾向于留,留有种种益处——“台湾虽在海外,但地方千余里,户口数十万……”
  
  有一个人此时跟施琅站到同一个阵营,就是福建总督姚启圣。
  
  被施琅夺去专征权之后,姚启圣受命在厦门负责粮草军饷以及兵械战船的征集调度。他对施琅有气,气压在心底,该做的事倒仍然认真往下做了,粮草没缺过, 军饷没少过,战船没断过。关于何时出征、怎么出征,他跟施琅争得面红耳赤,纷争的硝烟从福建一直飘进遥远的京城,然后施琅胜了,施琅去了台湾,又胜了。局 面完全呈一边倒,连一丝余地都不曾留给他。施琅在台湾的大胜,意味着他的大败,意味着原先那场纷争的无意义与他的无价值,他知道,当澎台拿下的捷报传开之 后,或多或少,他都成了一些人背后笑谈的话柄。
  
  一片兴高彩烈的喜庆中,只有他的心情在尴尬与难堪间跌宕几下,有隐痛掠过心头。
  
  偏偏这时候,兵部下文,让他对台湾的弃留问题谈一谈看法。毕竟他是福建总督,毕竟他在闽海前沿一呆已经这么多年。这一年八月十七日,就在施琅在台湾孔 庙前接受郑氏文武百官匍匐投降后的第三天,姚启圣把自己应对兵部的折子——《为舆图既广请立洪远规模事》上呈了。他没有保留,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台湾必须 留。他的意思是,好不容易将这个岛平定,如果不守,将再变成盗贼的巢穴,以后再征剿,难度就更大了——“此天之所以为皇上广舆图而一统也,似未敢轻言弃置 也”。
  
  糟糕的是,人家问他台湾问题,他说了。人家没问他台湾平定之后,福建及沿海各省应该采取怎样的善后措施,他也说了,不是仅上一折,竟接连又呈了七折,而且想必又犯上老毛病,言辞间锋芒毕露。
  
  或者他想多了,他太急于把在征台一事上的挫败做点弥补,要多少挽回一点面子?
  
  轮得到你指指点点吗?征台首功又不是你。康熙给他回复的语气很不爽:“朕观姚启圣近来行事颇多虚妄……”这样说还不够痛快,接下去康熙又说,“姚启圣预行借端陈请,明系沽名市恩,殊为不合。这各本皆不准行。”
  
  再英明的帝王,也难免有昏庸糊涂的时候。甚至那时候,康熙可能都未必真把那些折子细看细琢过,就“皆不准行”了。至于台湾的事,康熙一甩手,交予议政王大臣会议进行商讨。商讨的结果是:“等郑克塽登岸后,让侍郎苏拜与福建总督、巡抚、提督等共同商议后再定。”
  
  提督就是施琅。那时施琅还在台湾。
  
  这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施琅率师离台,二十七日抵达厦门。大队人马春风得意地登岸时,姚启圣却已经因疽发作而生命垂危了。
  
  疽这东西,中医称为毒疮,多因气血被毒邪所滞而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在抗生素发明与广泛使用前,疽的死亡率太高了,命断其上的名人就不计其数:项羽 的谋士范增、曹操的从子曹休、清太祖努尔哈赤等等,也都是因疽发而死。姚启圣患上这个病其实不是一天两天了,几年前他初任福建总督时,就已经得病。他太要 强了,刚入闽时还“发浓黑,两眼如炬”,任总督仅3年时间,却“鬓发皓白”。其实他早该回家歇下,他不歇,居然还指望与施琅一起征台,为这事还费心力争得 面红耳赤伤了和气。
  
  据说澎湖大捷后,他也不是束手无策,而是派飞骑日夜兼程奔往北京报喜。不料紧赶慢赶,还是比施琅的信使迟了两日抵京。没他戏了,展阅来自前线的捷报, 龙颜早为施琅大悦过了,慷慨把一个“靖海侯”晋封过去,而且还“世袭罔替”,让施琅拥有空前的极荣盛宠。而他姚圣启,却一无所获,获得的仅是庙堂江湖上明 里暗里的种种议论。
  
  十一月三十日,即施琅回到大陆的第三天,姚启圣在福州总督府里逝去,终年59岁。大学士李光地在《榕村语录》中说到姚启圣时,使用了这样的描述:“不数月,遂气忿疽发背而死。”


  
  22天后,施琅向康熙上呈了一个折子——《恭陈台湾弃留疏》。其观点其实与姚启圣的《为舆图既广请立洪远规模事》是相似的,只是施琅很有耐性,为了能将弃台的弊端与留台的益处说到康熙的心坎上,共用了1800多个字,甚至就日后如何管理台湾也有详尽建议。
  
  施琅的建议没有被康熙斥为“虚妄”,也没有“皆不准”。
  
  施琅去过台湾,以羸老之躯为台湾征战过,满朝文武大臣没有哪一位能够比他更了解这个岛屿。1684年四月十四日,在是弃是留争吵了8个月后,康熙皇帝 终于下了决心,他接受施琅的观点,发布谕旨,将台湾纳入大清帝国的版图之中,设立一府三县,即台湾府与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县,隶属福建省管辖。闽台合 治,这个建议也是施琅在《恭陈台湾弃留疏》这个折子中最初提出来的。(7.凤山郡役所图片)
  
  “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这是后人题在福建泉州晋江施琅纪念馆里的一副对联。300多年过后,两人间的恩恩怨怨其实已被大多数人所遗 忘,能够记住的,是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里,为了将东南海面上的这座岛屿收归中华,这两个才情相当、胆略类似的男人,都曾经赴汤蹈火。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