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军史乡土 > 过台湾 > 第 4 章 波起滔生
第2节 陈永华

  此时对岸的迁界海禁仍在持续中,甚至在1678年,康熙皇帝再一次下令禁海迁界,并委任刚刚由福建布政司破格提升上来的福建总督姚启圣不惜一切代价严厉督办。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在一夜之间丧失了,而一海之隔的台湾却频频招手,于是那期间,泉州、漳州、惠州、潮州等地大批流离失所的百姓就冒险越过迁界线,络绎不绝赴台耕种。
  
  没有明确史料记载当时台湾究竟有多少人口。连横的《台湾通史》中说:“其时航海而至者十数万人。”但《台湾省通志•人口篇》中却认为“当时台湾汉族人口大约为12万”。而葛剑雄教授在其主编的《中国移民史》一书中,则估计“可能达到15万人左右”。(连横小注)
  
  郑经其实也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把“虎父无犬子”这种说法有力地再证明一次,证明给天下人看。主政后,他把原先郑成功建立的府县制与官制进一步完善,改“东都”为“东宁”,将天兴县、万年县升为天兴州、万年州,在澎湖安抚司之外,再设南北路两安抚司,并把大陆的坊里制引进来,这样就形成了东宁政权一府、两州、三司的行政区划雏形。同时在汉人居住区建立起里户籍保甲,在当地少数民族聚居地也设社管理。


  
  有台湾学者认为,1661~1683年的23年间,来台耕垦者达12万人之众。他们中大部分来自闽南泉州、漳州以及广东等地。随着人口的增加与耕地的扩大,所开发的地区,从最初的台南,渐渐往外延伸,中央山脉西侧的淡水、新竹、大甲、彰化、北港、高雄等地逐一被拓垦。土地刚开垦时就一年三熟,不仅戍守之兵,就是当地居民也大都可以丰衣足食。那期间每年甚至有大约30万担的稻谷卖到日本、波斯一带,也有人偷偷运回泉州、漳州等地贩卖。而往吕宋等东南亚一带,则贩卖去苏木、胡椒、檀香、降香、苏合香、象牙、丁香等各种香料,从日本购回的则是铅铜、盔甲、器械等等。
  
  台南市北区大甲里曾有一座烧砖火窑,是来此开垦的大陆移民带来的。不仅烧窑,那时包括制糖、制盐、制瓦的技术也相继传来。比如制盐方法,就从煎煮改成了日晒,令盐的产量大幅提高。
  
  这一系列举措中,有一个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陈永华。
  
  陈永华祖籍漳州龙溪县石美村北门后山,生于1634年,比郑成功小10岁,郑成功很赏识他,给予很高评价,称其是“当世孔明”,并授予咨议参军,令其辅佐郑经,让郑经以老师之礼待他。显然,陈永华很珍惜这份信任,鞍前马后,他一直竭力为郑经出谋划策。郑经也非常倚重他,主政后,将陈永华晋升为统领勇卫,并加监军御史之职,让其掌管大政,日后两人还缔结了儿女亲家——郑经的长子郑克臧娶了陈永华的小女儿为妻。

  
  “深耕种,通鱼盐,安抚土番,贸易外国”,这个设想其实是郑成功在世时就有过的,然后陈永华又接着往下做。1665年,当海峡战事还未一波波涌起时,陈永华就开始考察台湾南北各社,将开垦情况大致弄清,回来后建议郑经颁布屯田制度,进行屯田垦殖。之前郑军粮草供给主要仍依靠大陆沿海,如今除了迁界海禁外,更有清军大兵压境,曾经的补给之路已经基本断绝。官兵上下不能忍饥出战,而脚下土地那么多,又那么肥沃,却白白空置那里。应该把官兵派出去垦荒,应该让土地齐刷刷长出丰茂的庄稼来。
  
  在提议推行屯田制度的同时,陈永华还提出兴办教育的设想。
  
  许多历史往事堆砌在烟尘里已经只配做垃圾,但有些历史今天回望起来却仍然非常有价值:台湾全岛如今有40多座孔庙,而第一座孔庙则兴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第二年正月竣工。陈永华在此设立“太学”,自任主持人,亲自传授弟子,另外一些大陆来的文人学士也被召来充当教师。
  
  那时的台湾,尚没有日历与文字,计算时间是以月圆为月、十月为年,教育业几乎还是一张白纸。如此情况下,仅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孔庙肯定是不够的,于是规定,凡汉人居住的村社,都必须设立学校,所有年满8岁的孩童,都得入学,由东渡来台的那些大陆儒生教导汉文,学习儒家经史文章。而当地少数民族子弟入学,则以免除徭役作为激励。
  
  能征善战不是一个空洞的词汇,支撑着它的除了与生俱来的智慧、胆略、气度之外,更重要的是知识,而知识素养源源不断的培育与储备,往往又是一个政权能够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条件。大概正是基于此,郑经在稍有犹豫之后,还是接受了陈永华的倡议。
  
  台湾有史以来最早的一场考试开始了。按规定,天兴州、万年州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州试胜出者,参加府试,府试通过了再送院试,而院试录取者,就可以获准进入“太学”深造了。就是说,这座孔庙在当时,是台湾读书人最仰望的高处。凡在里头苦读3年得以毕业,就可以学而优则仕,踏进官场,成为享用俸禄之人了。
  
  毫无疑问,在推行台湾文化教育方面,陈永华功不可没。今天台南市位于孔庙对面不远处仍有一座小庙,名为“永华宫”,宫内所供奉的神明“广泽尊王”,就是当年陈永华从福建迎请来的。而陈永华死后,也由人而神,当地百姓也在宫内供奉起“陈永华参军”塑像,祭拜的香火至今不灭。
  
  除了寺庙,台南市政府旁有一条路,一直到今天,也仍然是以陈永华的名字来命名的。而高雄县内湖乡那个“参军庄”地名的得来,则正由于此处曾是当年咨事参军陈永华的垦屯之地。
  
  台南六甲赤山的龙湖岩寺,据说由陈永华所建。在这之前,郑经在承天府东安坊也修建了一座弥陀寺。如今,它们是台湾现今保存最为古老的两座佛教寺院。从那时起,台湾宗教日盛,单佛教寺庙,如今就高达4000多座,小佛堂精舍也有数千,信徒480多万,僧尼则有3万多位。(弥陀寺小注)
  
  关于陈永华,最富传奇色彩的是与洪门天地会相关的传说。
  
  天地会以异姓结盟,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又因为明太祖年号是洪武,所以他们取洪为名,尊化名为“万云龙”的郑成功为龙头大哥,从事反清复明的行动。这个秘密组织清初时在漳州出现,一直持续了200多年,至民国仍未绝迹。除天地会本名外,还有添弟、小刀、双刀、父母、三点、三合等十几种名称,鸦片战争后又出现了哥老会等大量分支。这个神秘而生命力强大的组织,传说中是由一个叫“陈近南”的人创立的,而“陈近南”,很多人相信就是陈永华的化名。陈永华在台南六甲乡龙湖村所修建的那座龙湖岩,因此也被很多人看成是天地会的发祥地。(天地会小注)
  
  有一种民俗表演至今仍在台南、高雄等地流行,称为“宋江阵”。
  


  关于“宋江阵”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或认为是《水浒传》英雄好汉攻城所用的武阵,或认为是从明代戚继光“藤牌兵”、“鸳鸯阵”演变而来的。还有一种说法则与陈永华有关。(宋江阵图片,五张随便用,根据版面合适安排)
  
  为了方便治理台湾,陈永华提出“寓政于教”的政策,结合民间信仰与地方武力,将郑氏军中赫赫有名的藤牌兵“五花操兵法”,演化成这样一种颇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阵式。
  
  曾被郑成功以“当世孔明”相看的陈永华,确实也倾出自己所有的才智,试图将郑氏政权辅佐起来,辅佐得风调雨顺、万古长青。他竭力了,只差也挥毫写下《出师表》,表明“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心迹。
  
  那一时期,曾经颇受郑成功器重的沈光文,因为对郑经执政后的一些做法不能认同,便写诗予以讥讽,竟惹恼郑经,险些被杀。不得已,他避居入山中寺庙,削发为僧。后还俗,移居台南平埔人目加溜湾社,也就是今天的台南安定乡。渐入暮年的沈光文在此设立私塾,招收平埔人子弟教授汉文,从另一途径对中华文化在台湾进行传播。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