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节 前言
-
序一
把诗歌交给自由而干净的灵魂
李桂杰
让孩子读诗,让孩子写诗,越早越好。
诗人就是诗人,没有儿童诗人。
每个父母都应该是孩子的聆听者、发现者和记录者。六七岁的孩子不知何谓大人眼中的诗歌,他们是自己语言的“王”,而不是奴隶。他们不想靠诗歌出名、赚钱、获得关注,更不会因为诗歌呼朋唤友,彻夜聚会饮酒。孩子就是孩子,因为快乐而写作,因为有感脱口而出,大人热心地跟在后面,缔造了所谓的“天才”。
铁头从6岁开始吟诗写诗,把写诗读诗当成享受,他得到了很多善意、包容和鼓励。
迄今为止,铁头的诗已写200多首。作为母亲,我选编了他的这本诗集,这是一个小小的灵魂看世界的角度,希望您捧读的时候忘记作者的年龄,忘记窗外的雾霾,同时也忘记孩子沉重的书包。
我觉得,每个父母都应该像保存冬日里的火种一样,拼命地保护孩子的每一点创造力和独特的想象力,这种东西在铁头的诗歌里面有。铁头绝不是神童,在学习上,他成绩普通,偶尔会被老师严厉批评,他时常在老师面前低着头,没有了文字里的威风。幸好,广泛而高质量的阅读以及诗歌带给他很多自信,也带给他很多快乐。在这些方面,作为家长,我们一直在陪护孩子前行。
诗歌在这里,美好在这里。我们应该像孩子一样,把诗歌交给自由而干净的灵魂。
让我们一起重新面对诗歌,重新开启它。
(作者为孩子母亲)
序二
口语诗人的自由与快乐
周瑟瑟
铁头(梁胜杰)是一位口语诗人,他写下的是口语诗歌。中国当代诗歌发展至今,口语诗歌生机勃发,后继有人。在铁头笔下,口语诗如鲜活的鱼儿,春水荡漾,溅起浪花,打开了中国新一代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
铁头的诗歌写作,从他6岁时我就开始关注,那时他还在上幼儿园,在微博上每周都有诗作发出,我能及时读到,并且不时转发与评点。两年来,这个孩子写下了大量充满生活情趣与成长感受的作品,读他的诗,我看到了中国城市儿童即时的生活情景。他的诗生动,具有这个年龄孩子的活力与思索。他的《味道》就很有味道:
妈妈的衣服有香味儿
那是妈妈味儿
我闻啊闻
爸爸的衣服上都是汗味儿
没有爸爸味儿
或者
爸爸味儿就是汗味儿
姥姥味儿特别美妙
那是馒头出锅的味道
热热的
香香的
我一想就很幸福
他写得直接、客观、温情,又不失调皮。孩子的天性与想象力在他的诗里占据了主要位置,他写诗不拐弯抹角,有话说话,有感觉写感觉,有好奇写好奇;他的诗保持了干干净净的好习惯。快速跳跃的思维方式,在短小的篇章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歌意境,诗意集中、快捷,毫不拖泥带水,并且出其不意,能够抓住他生活中最有诗意的那一部分。
国画家周思聪先生论画时说:“儿童作画,画心中所想,而非眼中所见……随心所欲,‘万物皆备于我’,这正是艺术家梦寐以求的境界。”其实儿童写诗,就是写他“心中所想”,直接呈现内心世界,这是人的天性。
最让我欣赏的是铁头诚实可信的写作态度。这一代小孩与我们当初的写作不一样,我们从小所受的写作教育是按照别人的范本写作,而范本并不可靠,写假话从一开始就进入了我们写作的意识中,导致成年后习惯写虚假的诗歌,把虚假的诗歌认定为真诗,说真话的诗歌被认定为假诗,真与假发生了倒置,这便是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悲剧。
我看到铁头能够在父母的保护下,写下真的诗歌,我为他庆幸。现在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孩子像我们当初那样受虚假写作的教育,真的天性被压制,诗的感觉被消灭,让人的思维变得呆板、僵化,把诗意的想象从生活里赶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诗的天性,但为什么不能像铁头一样表达出来呢?主要原因应该是没有一个自由与快乐的诗意家庭与教育环境。
我们来读铁头6岁时写的这首《自由》:
如果我是一头野生动物
四周没有猎人
我在森林里踩着夕阳
像神一样徘徊
这不是成人对“自由”的定义,但谁又能说这不是“自由”的本义呢?“野生动物”已经被文明驯服,在文明的世界里没有了“野生动物”,又何来“自由”?现实中“猎人”正是被文明异化的成人,而6岁的诗人却说出了真相,说出他对“自由”的想象与渴望,这是人之初的真实诗意,甚至让我也有了渴望,谁不渴望“在森林里踩着夕阳/像神一样徘徊”?6岁时铁头就写出了有力量的诗,写出了有思辨能力的诗。
我们不能把他这样的小诗人看成过去意义上的“儿童诗人”,虽然他是以儿童视角写作与思考,但他写出来的诗却有了成年诗人所没有的迥异的审美效果。像“自由”这样的题材成年诗人都难以处理,到了一个小诗人的笔下却有了一番新的景象。“如果我是一头野生动物”,铁头的假设或许只是与他看的动画片相关,但诗歌不管你是小孩还是成人,诗歌的真实意义令人惊讶,原来诗歌就在一个孩子的想象与渴望里,并且这样准确,让我想到诗歌背后的残酷与冷漠,人类的自由在哪里?人类的自我囚禁由来已久。读孩子的诗,让人警醒;读铁头的诗,让人思考。
铁头生活化的诗歌中冒出“像神一样徘徊”的神句,所以,我想到成年人编选的儿童诗集,总喜欢把启迪心智、培养创造性思维、热爱大自然之类的教育功能放在首位,却从来没有想到孩子的诗可以教育成年人,让成年人思考,反思我们的过错,忏悔我们的无知。
北岛编选过一本《给孩子的诗》,他在序言中强调选诗的标准是音乐性、可感性和经典性,他是选成人的诗给孩子读,目的可能是实现“启迪心智、培养创造性思维、热爱大自然之类的教育功能”,这都没有错,但从铁头的写作经历我发现孩子本身就是最好的诗人,并不需要诗歌去启迪,只需要父母与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天性,不破坏他的天性,让他的诗性自由释放,他本身就是诗性的,只有孩子的诗性从小受到摧毁,长大了才需要启迪与恢复,或许一辈子都难以启迪与恢复。
保护孩子身上的诗性,让孩子享受诗性的光芒,而不以遮蔽与破坏孩子诗性为乐,才是我们成年人要做的。
读铁头的诗,从中享受爱的快乐。读他7岁时写的《时光机》:
如果时光能掉头
我希望回到妈妈肚子里
再听听她的心跳
如果妈妈的时光能掉头
我希望她变成一个小女孩
和我牵着手去上学
孩子的想象是自由的,他要怎么想象都是可以的,“我希望妈妈变成一个小女孩/和我牵着手去上学”,爱是快乐的源泉,自由的想象是诗的源泉。
读铁头的诗,还可以从中了解孩子成长的烦恼与对未来的担忧。他8岁时写的《心里话》:
妈妈
我会逐渐变成一个
不可爱的小孩
离你心里的可爱小孩
越来越远
写作业 玩电脑
和你吵架
妈妈
小孩越大越不可爱
至于为什么
我也不知道
这首诗在简单的表达中有深刻的内涵,成长就意味着成为“不可爱的小孩”,而“可爱小孩”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铁头的家长也可能充满了矛盾,在现有教育环境下,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如何既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又要在“成长意味着丧失”的残酷现实中引导孩子,在此不做过多的讨论,现代教育专家或许早就有答案。我关注的是诗性的原汁原味,是一个孩子以倾诉的方式对妈妈的内心独白,我不知铁头的妈妈做何回答。
铁头以诗的方式记录了他的成长状态,这种状态即他的坦诚与真实,“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人在成长中随处可见的未知,以一种无奈存在,但并不要紧,我们的小诗人只是表达他的忧虑。他能这样写下他的所思所想,就是一个“可爱的小孩”,并且难能可贵。
铁头的诗也关注社会现实生活,不过以他的视角写出来与成年诗人的作品就不一样了。他的这首《可怜的猪——上海黄浦江死猪事件》:
可怜的猪啊
你们什么时候死的
也没告诉我一声
可怜的猪啊
我还没吃你们呢
你们就这样漂在水里了
可怜的猪啊
你们还没有让我看一眼
就死了
可怜的猪啊
你们到底什么时候死的
我现在还搞不明白
当时在微博上有一些诗人写黄浦江死猪事件,铁头这首一贴出来就引起微博上许多人的点赞。一个孩子发出“可怜的猪啊”的感叹时,冷幽默中有无奈、怜悯与质问,更是小诗人对死猪事件的批判。
铁头的诗在情感表达中也有很好的技巧,他7岁时写的《地震》:
如果
阳光
能拐个弯
就能
照亮
倒塌的房
寻找
他们
爱的孩子
这样极简化的口语,应是他基于一首诗独到气氛与特殊题材的选择,相比那些繁复的诗,极简的诗在这里越发沉重,一字一句都是重量。如果不说这是一个孩子的诗,我们可能难以相信,极简的口语与极简的分行,原来如此恰到好处。
铁头是一个内心有爱的小诗人,《地震》一诗在不动声色中找寻阳光,给人以希望。“如果/阳光/能拐个弯”,写人类的悲伤,铁头是独特的,独特的角度、普世的价值,照亮了“爱的孩子”。我相信《地震》是他儿童时期重要的作品。
现在再完整读铁头这部诗集,我觉得这是铁头8岁之前的童年史。每一首诗都言之有物,诗的细节与诗的体悟是他的长处,他独到的诗歌触角总能在生活中找到爱的意味。
成年诗人总会珍惜自己的童年经验,把童年经验视为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铁头这个时期的写作直接来源于童年经验,他对诗相当敏感,捕捉到了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并写进诗里。他的诗更多时候是自由与快乐,不管他长大后是否从事写作,他现在已经是生活的诗人了,已经是他自己的诗人了。
2015年3月28日北京树下斋
(作者为著名诗人、小说家,2014年获得年度国际最佳诗人奖)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