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第三章

第二节 凯尔特与古罗马对不列颠之争

不列颠位于欧洲西方,是一座美丽的岛屿,包括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以及其它的小岛,目前归属英国管理。不列颠岛是欧洲最大的岛屿,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吸引了铁蹄的纷纷造访。早在远古时期,凯尔特与古罗马就在此展开了系列的争夺战,而这一切要从一位凯尔特女王说起,她就是布迪卡女王。


布迪卡女王不堪受奇耻大辱

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凯尔特人就不断向不列颠诸岛进军,在随后的数百年间,他们在那里定居,生息繁衍,传播着凯尔特独有的文化。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日渐强大的罗马人自然也盯上了这块肥肉,怎么会把如此广袤的土地拱手让人,他们又一次出现在凯尔特人的历史中,改变了凯尔特人的命运。

早在公元前55年前后,罗马人派兵进入不列颠,警告当地的凯尔特人不要试图介入罗马人与高卢地区凯尔特人的战争。公元43年,普劳提乌斯征服不列颠后,直至公元5世纪期间,罗马人开始了对不列颠岛长达400年的征服与统治,罗马人陆续征服了不列颠岛的南半部分。而不甘屈服的凯尔特人也先先后后发动过多次反抗,其中历史上最著名、决定了不列颠命运关键的一战是布迪卡之战。让我们一起从这场战争的名字开始慢慢追寻,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品味那个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所发生的征伐和抗争。

公元60年左右,罗马称霸一方,为扩大国家版图,对其周边部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都有不同程度的侵染,此时,不列颠岛的南部基本处于罗马的统治之下。除了派遣总督直接控制南部较为富饶险要的地区外,罗马还将一部分的统治权暂时委交给一些当地臣服于罗马的部落首领,即所谓的“傀儡政权”。

生活在南部不列颠,即英格兰东部原住民的一名女性领袖,她名叫布迪卡,被人尊称为“布迪卡女王”。丈夫过世后,她继承了部落首领的大权。

然而,早在罗马将统治权交给部落首领时就已明确规定,一旦部落首领没有子嗣来继承统治权,必须将统治权归还罗马,这一点与英国后来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类似。而由女性来继承丈夫的首领地位,虽然符合当地人的习俗,但在罗马人看来这是极不合理的。罗马人认为既然首领没有男性子嗣来继承统治权,必须将其交还,更何况,他们的存在挡住了罗马人想要一步步蚕食南部英格兰的野心,所以驻扎在当地的罗马长官派出一支军队,来到布迪卡的领地,要求她交出统治权。他们气势汹汹、居高临下,想要说服她拿出统治权,但对一个女人而言,继承丈夫的权力,管理好整个部落是对已逝的丈夫最好的交代,更何况,面对一帮凶残、毫不说理的罗马军队而言,谁也不会心甘情愿拱手相让。布迪卡女王自然不会如此轻易屈服,她一直与罗马人抗衡,势要保住手中的权力,丈夫遗留给她的宝贵财富。

罗马人不是心慈的老太太,,多次协商无果的情况下,罗马人终于暴怒了。他们将布迪卡女王绑在柱子上,当着众多士兵的面,采用罗马军队惩罚士兵的方式,用皮鞭狠狠地抽打她的后背,其后,又惨无人道地强奸了她的女儿。凯尔特人目睹女王和公主深受如此侮辱,她们的哭声就像一把尖刀,扎向了每一个凯尔特人的心。

对于任何部落而言,首领受辱无疑是对整个部落的羞辱,生活在罗马人统治下的凯尔特任本就心存怒火,而这样的侮辱更是让人无法忍受,凯尔特人的怒火和好战的雄心被彻底激发,他们在布迪卡女王的带领下,联合其它受罗马压迫的不列颠部落,共同抗击罗马人在南部不列颠岛的统治。

布迪卡决战之纷纭始末

由于长期处于罗马的压迫下,当地的凯尔特人早已心生怒怨,在布迪卡女王的联合下,各部落迅速联合并壮大起来,军队数量由几万人迅速发展到23万人。士气正勇的凯尔特人连战连胜,攻克了南部多个罗马人住据点。凯尔特人英勇善战的性格此时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这与凯尔特人的勇敢紧密联系,也与他们的聪明才智息息相关,他们拥有比罗马人更便利的交通工具,发明了机动灵活的圆轮车作为战车,尽管设计相对简单,没有车轴,但因为轻便、机动、灵活等特点,小军队比大型罗马军团更具作战优势:时而化整为零,时而集结力量,与罗马军队进行着激烈的战争。很快,凯尔特人便摧毁了罗马人在不列颠岛上的两个重要的城市,对城内的罗马人进行了屠杀。

然而,凯尔特人过高地估计了战争的局面,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布迪卡女王认为已经拥有足够的实力与罗马人决一死战,在她的号召下开始集结部队,想要与罗马军队的主力进行最后的对决,她企图一举歼灭罗马主力军,以彻底摆脱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

当时率领罗马军队的是身经百战、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的将领保利努斯,虽然在战争初期罗马军队节节败退,但经验丰富的保利努斯并未因此而慌张,在他的领导下,罗马军队开始有序地撤退并集结兵力,他共集结了三个军团,士兵数量仅为1.5万。罗马士兵尽管人数少,但此时的他们只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打败起义军成为英雄,要么就惨死于愤怒的凯尔特人的兵器之下,生与死的局面使罗马人拿出了背水一战的气势。

而反观凯尔特人的军队,尽管士兵人数发展到了23万人之多,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士兵的家眷,真正的战士没有超过10万人,这些家眷不但队伍的编制显得过于臃肿,而且行动上带来诸多不便,为凯尔特人的失败埋下了伏笔。纵观历史,出现过多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场面,想当年,东汉末年的黄巾军,曹操也是如出一辙,收编了20多万黄巾军为青州兵,但大部分都是士兵的家属。所以作为领袖人物,偶尔回头去思索一下前人的行为,为自己总结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战鼓敲响、兵器出鞘时,让我们把视线放回战场。布迪卡女王英姿飒爽,率领凯尔特人与保利努斯的罗马军队在一片谷地上交锋,谷地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刚进入时显得十分宽敞,但越往里面进入越来越窄,谷地两侧有茂密的森林,罗马军团看中了这块谷地的地形优势,于是驻扎在谷地后的一个高处,如此一来,他们既可以最大程度地集中兵力,还能利用森林的阻挡使军队免于被围攻。

布迪卡女王士兵数量虽然众多,但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冲锋士兵每次都要分批上前,大大削弱了凯尔特军队人数多的优势。而在先期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圆轮车,由于设计简单,没有车轴,加上谷地地形凹凸不平无法发挥战车的作用,因而战车和大量的家属只能一起集中在军队的后方。

除了地形限制外,凯尔特人在作战指挥方面远远落后于罗马人。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阵型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凯尔特人继承着先祖野蛮人的特点,采用的是蛮族作战模式,即作战时完全不讲究阵型和战略,只是凭借着勇气一味地向前冲。保利努斯带领的罗马军队准备了射程远、穿刺力强的弩机,向凯尔特士兵发起猛烈攻击,这使得布迪卡女王前军部队损失惨重,不但多数士兵被击杀,军队中起到防护作用的盾牌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在地形有限、兵力和装备方面都惨遭损失的凯尔特人,却迎来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罗马士兵。罗马人紧紧相连,组成锲形的盾墙,手中握着西班牙短剑,摆出了他们精心研制的阵型。这种阵型中,士兵将盾牌置于前方作为保护,盾牌与盾牌中间留有小空隙,用于刺出短剑,然后军队利用这样的阵型向布迪卡的军队压上去,利用盾墙的缝隙,毫无顾忌地刺杀着冲上前来的凯尔特人。观此一战,起义军军队缺乏有效阵型的缺点暴露无遗,当凯尔特人决定撤退时,由于士兵数量众多,身后已经拥挤不堪,时有踩踏事故发生,至此,起义军开始节节溃退。

保利努斯瞅准时机,派出了骑兵袭击布迪卡的军队和后方的义军家属,这些数量庞大的家眷早已将义军的后退道路封死。凯尔特战士既无法后撤,也无法前进,手无缚鸡之力的家眷们开始恐慌,纷纷逃命。罗马骑兵的铁蹄则横冲直撞,无数战士惨死在罗马人的铁骑下,只有少数的义军突出战局,绝大部分惨遭杀害。而布迪卡女王最终下场不得而知,有人说她在阵中被斩杀,有也传说她趁机逃出生天,抑或是选择了服毒自尽。

我国古时有曝尸于城墙之上以儆效尤的案例,这次,罗马人同样采取了这一招。为了威慑其他部落,他们故意将义军的尸体曝露在战场上,任凭其腐烂。目睹凯尔特人的惨败、布迪卡女王的惨训后,在一旁观战的其他部落心中有了一杆明秤,不再敢与强大的罗马帝国相抗衡。

“轰轰烈烈始,无声无息终”。布迪卡之战结束了,在这场战争中,罗马人共损失400人,而凯尔特人却阵亡了8万多人,相比之下,这是多么惊人的伤亡比例。而后,罗马人又对凯尔特人进行了残酷的报复,更多的人被斩杀或是沦为罗马的奴隶。这场凯尔特人与罗马人的战争结束了,而罗马在南部不列颠岛的统治则变得更为稳定和肆无忌惮。?

这次战争不仅巩固了罗马在南不列颠的统治,也改变了不列颠内部的民族的分布。一些不列颠岛南部的凯尔特人开始向北部逃往,他们渐渐接触到罗马的经济和文化,在保留凯尔特人本民族特征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被罗马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昨日的他们,便是是今天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的祖先。追溯他们,更能让我们读懂凯尔特人的爱尔兰。

第三节 凯尔特与日耳曼对不列颠之争

不列颠的历史,与凯尔特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公元前六世纪起,凯尔特人来到不列颠岛,为这个岛屿带来了铁器时代。这些身材高大、金发碧眼的凯尔特人,逐渐征服、同化了岛上的原住民,占据了今天的英格兰部分地区,和今天的爱尔兰、苏格兰地区。在迁徙和发展的过程中,凯尔特人也产生了不同的分支。可以说,凯尔特人已经成为大不列颠岛的主人,虽然在随后的罗马时期,凯尔特人失去了他们在不列颠岛的统治权,但他们的种族却一直在这里繁衍发展,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历史和文明,其中有遗传、融合,也有创新。

公元43年至公元5世纪期间,不列颠一直处于罗马的统治之下,罗马人在不列颠建立了行省,对这里实行实质上的统治。而在公元5世纪时,曾经强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已经逐步走上了衰落的道路,他们在日耳曼蛮族的进攻下,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和威盛,长时间处于抵抗日耳曼人的仅供,自顾无暇的罗马人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来管理这个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岛屿,于是决定慢慢从不列颠岛撤离。

自此之后,不列颠开始进入一段历史上的黑暗时期。日渐崛起的日耳曼日已不满足于欧洲大陆的局限,他们把目光盯上了不列颠。这其间,日耳曼人的分支,盎格鲁人、萨克森人和朱特人,在这场征伐与侵略中冲在了最前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也改变了不列颠岛的历史。

据说,日耳曼人是北欧人与波罗的海南岸的居民混合而成的民族,最初他们居住在今天的瑞典、丹麦半岛和德国北部地区。大约公元前2世纪到4世纪期间,他们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如今的纳维亚民族、英格兰人、德国人、荷兰人,有许多都是日耳曼的后裔。

和凯尔特人一样,日耳曼人的迁徙也很广泛。在青铜时代晚期,他们居住在今天瑞典的南部、丹麦半岛以及德国北部地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铁器时代到来之时,日耳曼各部落开始向南迁徙,在迁徙过程中,日耳曼人与众多民族发生了战争,凯尔特人正是他们强大的敌人之一。他们曾先后将德国西部和维斯杜拉河流域的凯尔特人赶走,占领他们的领地。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在进入不列颠岛后就与这里的凯尔特人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并改写了凯尔特民族的命运。

起初,盎格鲁人和萨克森人在他们的故乡从事着狩猎和农耕活动,由于耕地面积辽阔,他们的生活相对富足。然而,随着人口数量的激增,当地的资源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生存空间,于是也走上了通过扩张来释放人口压力的道路,在这一举措中,不列颠岛成了他们眼中的一块肥肉。

早在公元3世纪左右,盎格鲁人和萨克森人便经常侵扰不列颠,为抵御他们的攻击,当地人在东海岸建立了一套防御工事体系,这一防御工事此后闻名于萨克森海岸。随着罗马帝国的瓦解,一部分日尔曼入开始从北部边境涌入不列颠,而另部分日耳曼人则沿着大陆海岸线长途跋涉进入前罗马行省高卢。大约在五世纪中叶,盎格鲁人和萨克森人同时从新老据点进入不列颠,把这里当成了他们自己的领土。

这些入侵的盎格鲁人和萨克森人并不是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正规军进入不列颠岛的,而是带着浓烈的原始气息,以一些零散的部落形式进入岛屿,并不断向内陆推进,以求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

然而,向往自由和独立的凯尔特人,并没有让入侵者的脚步来得那么轻松和惬意,他们全力抵抗,浴血奋战,想把这些日耳曼人赶出他们的土地。凯而特人和日耳曼人的斗争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一场场激烈的战争,一个个英勇倒在血泊中的战士,一寸寸被鲜血侵染成红色的土地。他们昭示着战争的惨烈,也映证着凯尔特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然而,凯尔特人终究没能阻挡住入侵者的脚步,公元577年,日耳曼人在德尔海姆获得胜利,为他们在布里斯托尔海峡立足奠定了基础;公元616年,日耳曼人到达位于威尔士北部的西海岸,击退了那里的抵抗者,占领了此处。日耳曼人的这两场胜利就像两把锋利的剪刀,将凯而特人在不列颠岛上的反抗力量拦腰剪断,分割成了彼此孤立的三部分。

被孤立的凯尔特人兵力被大大削弱,很快便被日耳曼人击溃。日耳曼人对当地的不列颠住民进行了残忍的迫害,那些没有被杀死的凯尔特人,有的沦为日耳曼人的苦力惨遭奴役,有的则被赶到西部的贫瘠地区,过着悲惨、毫无尊严的生活。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