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人文古迹之好在罗马终结
-
关于纯自助式的旅游,我常常在想,只有深刻的向往,才能让自己成为自助游的行动派。出发前办签证、订机票、订酒店、查资料、设计路线等,前期工作量浩大,并且为了准备一次长途出游往往需要提前把工作安排好,搞得每次出发差不多都是“鸡飞狗跳”。当然有辛苦必然有回报,获得的享受和体验也是跟团旅游所得不到的。尤其目的地是罗马这样的城市,行前更应当进行一些知识储备,多准备一些参观资料。
从小到大,我对人文古迹的喜爱要远远大于自然风景。喜欢西安绝对甚于喜欢黄山,探访一次洛阳古墓的兴奋程度胜过海岛度假。少不更事的时候会觉得,自然风光哪里都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而博物馆里那些阅尽沧桑的器物,它们背后隐藏着的谜一般的往事才真正蛊惑人心。于是去看自然风光可以一笑而过,但是遇到世界人文遗产、藏品丰富的博物馆一泡就是一天。
对于人文古迹的兴趣超过自然风景——那是在我去过罗马之前的事情。
初见罗马,立刻被它满城美轮美奂的古典建筑和遗迹倾倒,刚在旅馆安顿好就立刻出发去梵蒂冈博物馆瞻仰。带着准备好的一点资料,再加上博物馆的中文语音导览,满心期待一场文艺复兴的华丽盛宴就此展开。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梵蒂冈博物馆,珍藏着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大师的杰作,当然不会令人失望。只是我,眼花缭乱渐迷双眼,参观伊始还可以理解和欣赏那些举世闻名耳熟能详的作品,听得懂语音导览器中有着圣经故事背景的名作。慢慢地,语音导游说的虽是中文,但对我来讲那些陌生的人名、陌生的事件、陌生的历史却依旧难懂。身边摩肩接踵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耳边听到的是中文:这件雕塑是彼得那年在如何如何的事情之后怎样怎样,你看他的眼神和手势……那幅画作表现的是亚里士多德对某某某理论的坚持……还有那边那个18号,在西方很多家庭都有这种图案的复制品……我听清了中文讲解的每一个字,却无动于衷,一片茫然,我仅仅是听清楚了每一个字而已。因为我不认识彼得和约翰,不晓得他们多大年纪有何事迹,更不清楚那种图案那种装饰有怎样的信仰和美学意义。虽然是瑰丽的艺术宝库,全人类智慧的结晶,可是一半以上的珍品对于我而言终究如隔着万水千山般陌生,无关翻译,无关语言。 怎么能不陌生呢?我不属于它们诞生的这片土地,不曾有血脉相连的历史,更没有共融共生的宗教背景,彼得与约翰仅仅是我听到的两个名字罢了,我联想不起他们曾带来怎样的福音、有何“八卦轶事”。很羞愧地说,那么多天才的作品,满目瑰丽,逛几天也不能完全欣赏完,让我震撼令我倾倒,却始终“爱”不起来。
我不懂它们,没有办法。它们不是汉的瓦当,唐的步摇,明的青花。不像在某天,我看到一块残缺的唐砖,会想起白居易提起的胡女也许曾经在这上面跳过一段胡旋舞;看到虎符、汉节,马上心领神会想起围魏救赵,想起苏武牧羊;马王堆不仅出土了不朽的辛追,还有素纱禅衣……
原来我和古罗马帝国、教皇的权威和《基督降架》之间,不仅横着时光和语言的鸿沟,还横着一条叫“文化背景”的宽阔又汹涌的大河。大开眼界、震撼却又满心茫然,也许很多参观颐和园、拙政园、雍和宫的“老外们”也是如此吧。从去过罗马以后,每一次出国,我对人文古迹便没有了此前狂热的期待,偏好到此终结。这究竟是“罗马假日”的悲哀还是荣幸呢?它的光芒万丈让我一下“文化休克”了……
那就放下导游册,随便游走。即使读不懂内涵,也不妨碍我们在这样的旅程中欣赏美。你一样会注意到某某作品简直是“用大理石作的诗”,人物雕像的肌肤表现得弹性十足,冥王手臂上凸起的经络不可思议地完美呈现,西方美术对人体结构的表达令人叹为观止!比提前研究人文古迹“内涵”、准备资料更重要的,可能是随时准备敞开感受震撼的心。
离开之后不久,那些作品的名字、人物就忘得差不多了,但罗马给予我们的震撼一刻和大开眼界的体会却永远也不会消退。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