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第二章

你的思想是决定你成败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你能改变你的思想。从悲观走向乐观.你便可以使你的一生发生改观。

你是否觉得一杯茶是装着一半,而不是空着一半?你是否把你的视线落在油炸面饼圈的圈上,而不是落在中心的圆洞里?由于研究人员对积极思想所产生的力量进行了努力研究,这些陈旧的话题,现在已经成为科学性的问题了。

一家美国的研究机构,至今已进行了104项科学研究工作,研究对象达1.5万人,现已逐渐证明乐观能帮助你变得更幸福,更健康,并且更能获得成功;而悲观呢?正相反,能导致你绝望、患上疾病和走向失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雷格·安德森说:“如果我们能引导人们更乐观地去思想。这就好比是给他们注射了防止精神疾病的预防针。”

美国宾夕法尼话州匹兹堡市卡内基一梅隆大学的心理学家麦克·沙尔解释说:“你的才能当然重要,但相信自己定能成功的想法常常成为决定你成败的一个因素。”其原因是,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在遇到同样的挑战和失意时,各自采取的处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保险公司雇用了一百名在应考中落选而在思想乐观性上得分很高的人为营业员。这些人,在过去根本不可能被雇用,这次却出乎意料之外,推销成绩比平均水平的营业员的成绩高出10%。

他们是凭什么做到这一点的呢?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乐观者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的“解释方式”。当事情出了差错时,悲观者倾向于责备自己,“我不善于干这个,”他说,“我总是失败。”而乐观者则去找出错的漏洞。若是事情很顺利,乐观者就归功于自己,而悲观者却把成功视为侥幸。

克雷格·安德森曾经让一批学生打电话给陌生人,让他们为红十字会献血。当他们打了一两次电话而毫无结果的时候,悲观的学生就说:“我干不了这事。”乐观的则对自己说:“我要换个法儿去试试。”

安德森认为: “如果人们感到失望,那他们就不会去获取成功必须的技能。”

根据安德森的看法,自我感觉的控制,是成功的试金石。乐观者感觉自己的命运是操纵在自己的手上,如果事情不妙,他便迅速采取行动,寻找措施,拟定一个新的行动计划,并且博采众家之见。悲观者则觉得自己处处受命运的捉弄,因而迟迟不肯行动。他认定了自己无计可施,因此也不向他人求教。

乐观者会认为他们比既成事实显现的还要高出一筹。有时,这种意念能使他们生存下去。美国匹兹堡癌症研究所的桑德拉·利维医生对患有晚期乳腺癌的病妇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发现平常比较乐观的病妇在接受治疗后,病不复发的时间维持的较长。这就是生存的最佳精神状态。在一项以患早期乳腺癌的妇女为对象的试验性调查中,利维医生发现,悲观的病妇病情发展要快一些。

乐观的确不能治疗不治之症,但可以防止普通的疾病。在一项长期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一批哈佛大学毕业生的健康史。他们在班级里成绩都是中等以上,而且健康状况良好。然而其中有的人思想是乐观的,有的人却悲观消极。20年以后,患有中年人疾病的,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等,悲观者的人数超过了乐观者。

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悲观者无能为力的感觉会削弱人体自身的天然防线——免疫系统。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克里斯朵夫·彼得逊医生发现,悲观的人都不会很好地照顾自己。他们觉得自己很被动,不能承受生活的打击,无论他怎么做,都免不了生病和其他一些不幸的事临头。于是乎,他吃饭便狼吞虎咽,不讲究营养,不做健身运动,不去看医生,却从来忘不了喝酒。

大多数人都是兼有乐观和悲观的心理;但不是倾向于这一方就倒向另一方。这是一种“在母亲的膝下”学到的思想模式。它是从千百次的警告或鼓励,千百次的责备和表扬之中发展起来的。太多的“不准”和危险警告,会让儿童觉得自己无能、恐惧——最终走向悲观。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过小小的成功的喜悦,类似学会了系鞋带。父母可以帮助他们把这些成就变换为自我感觉有控制的意念,从而进一步培养出他们的乐观态度。

悲观是一种不易更改的习性——但这不是绝对的。在一系列使人关注的研究中,美国伊利诺大学的卡罗尔·德维克医生曾为一些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工作了一段时间,由于她帮助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改变了他们对自己的解释方式,从“我是个笨蛋”,改为“我没有用功读书”。结果,这些学生的学年考试成绩都有了长进。

如果你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就要努力使自己向乐观的方向转化。按心理学家推荐的下面的方法去做,你就能改变:

(1)在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时,请细致地注意你自己的思想,把最先出现在头脑里的想法,不加修饰也不增删地写下来。

(2)接着做一个试验。做一件与消极反应相对立的事。例如当工作出了差错,你是否心里想:“我恨我的工作,但我永远不可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做出与此想法相反的行动。寄出去几份履历表,去参加面试,去找招聘的消息。

(3)注意事态的发展。你最初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你的想法使你退缩,那就改变它。这种办法虽不一定奏效,却能给你提供一个机会。

积极的思想能带来积极的行动和反应。已经有了证明的依据,只有你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得到点什么,你才有可能得到它。

如何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人生不断出现三岔路口。命运之星在哪里等候?”面对不断出现的岔路,人们不断有着选择的权利。怎样才能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呢?心理学家为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1.切忌自我欣赏高傲自大人类容易自我欣赏,忽视自己的缺点。但如果过度“孤芳自赏”,过分相信自己,就有可能落入自己亲手掘成的陷阱中。

自负之人对他人进步会产生一种深深的嫉妒与憎恶。常见反应为:

一是诽谤贬低别人。“那家伙没真的,表里不一,他一定是靠不正当手段晋升的。”

二是自我贬低。“啊!他真了不起,我这号人物和他比不了。我猥琐龌龊,简直不能和他搭语。”

持这两种态度的人是愚蠢的。最健康的态度应是仔细分析平时自己无意吐露的话语。借此判断自己的性格、心情。加以反省,承认别人的进步,并努力赶上或超过。

2.自暴自弃会停滞不前俗话说:“人自悔,他人亦悔。”看不起自己的人终有一天会变得无所作为,别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轻视他们。

自卑源于自卑感。有些人自卑感强烈,表明他内心非常希望超过他人。

之所以自暴自弃是因为假设的标准过高,差距过大。不过,自卑之人有时可以通过某种机缘,抛掉自卑感,转而奋进,迅速成长。令人惊异的是,历史上许多名人都为自己的贫穷、门第、身份、学习成绩以至身体状况而深感自卑,但他们把这一切化成了反抗奋进的动力。

3.自信可以带来不可思议的力量人类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希望不断发展。有了自信,人身上潜在的可能性可以得到不断开发,可以持续燃烧。但这种自信如果过分,如果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显示欲望,就会被人厌弃。

真正自信的人对褒贬往往持超然态度。他们认为如果某一天自己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则道声谢谢;即使得不到承认,也内心坦荡。

4.变“得到”为“付出”

年青人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均从父母、亲属、长辈以及老师、前辈、上级大量“得到”,面对上述人等的报答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却微不足道。

优秀人物则常常向外“付出”。在公平交换的人生中,他们“付出”多于“得到”。优秀人物在社会及公司里只占10%~20%。他们收支不平衡,常有赤字。但他们以对人类有所贡献,施舍精神财富,能够为赢得“生存意义”这种价值最高尚的无形报酬而满足。

5.健康检查是“付出”人生的保证肉体健康检查固然重要。同时,还应从各个高度对自己的精神进行认真检查,以期准确判断自己。

精神检查,首先应从教养方面人手。教养是一个人心灵的营养,相当于肉体的营养。教养是一种谅解,有教养的人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关心他人的一切活动,尊敬在各种领域中有所创造、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6.根据自己的能力扎扎实实地攀登每个年青人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奋斗计划和目标。

目标设定之后,必然需要制订相应的计划。为了实现最终目标。应事前考虑好完成计划需要多少时间与停顿。以便能扎扎实实地沿着通往目标的阶梯前进。阶梯的数量是由目标的高度决定的。我们可以把每一级阶梯算作小目标,把中途的平台称作中目标。

只要多设定一些符合自己能力的阶梯,一步步登攀,那么,即使是能力微小的凡人,也可像登山英雄征服喜马拉雅山那样达到似乎不可企及的高峰。

7.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人生观。采取一种乐观的、积极的人生观的人是明智的。从好的方面去解释事物,即使身处逆境也应相信好运一定能来临。持有这种人生观的人难道不是很幸福的吗?

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应相信只要努力就能给自己及社会带来益处。这种益处可能未必与金钱、地位、名誉相联;但它一定会以某种形态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充实,对社会产生某种作用,这也就足以令人满意了。

8.根除心中不满情绪正视自己的不足每个人都会很自然地产生不满情绪,对人、对社会。如果不动手铲除这堆“冬草”,它就会迅速蔓延,使得辛辛苦苦建成的花园毁于一旦。

不满情绪的产生。是内心“不安”的心理活动。

对青春期开始时所产生的“不安”者自己极难自觉。这一时期反映在青年身上的不平衡有许许多多。例如青年人在生理上虽然已成熟得同成年人一样,但在精神上却尚未成熟。他们希望得到成年人的待遇,却又因思想不成熟缺乏自信而希望得到孩子般的保护。这一切又转化为内心的“不安”。当“不安”喷发时,即表现为所谓的“无理反抗”。

9.不可有逃避现实的休假在自己的工作乏味、缺乏变化时,所谓休假极易成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活动,以致有些人最终把休假作为自己工作的目的。

出自兴趣的业余活动具有个人的色彩,有积极作用,可以充实丰富社会;单纯的娱乐活动则容易腐蚀一个人的人格,导致家庭悲剧,给社会带来消极因素。

10.确认自己心中的上进心我们应该确认自己心中的上进心,高度评价他人潜藏着的上进心。这是明智的生活方式中的基本方针。

青年人如果能把握以上所述的人生判断原则,那么,你的前程将不会黯淡无光。

正确看待自信和自卑的问题。

心理学家发现,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

日本有位大公司的经理,从小在渔村上学,常认为“没有前途”,放学回家从不用功读书,成绩很差。因此产生了一种消极暗示:自己脑子笨,再用功也白搭!后来,当他要参加升学考试时,迫不得已努了把力,竟考上了中学。这一来,他才开始用功读书了,中学的成绩却名列前茅!显然,这位经理在小学时成绩不好的原因并非是素质差,而在于自卑感妨碍了智力的发展。有自卑感的青年如能努力引出积极的自我暗示,那么你的才智和能力就会与日俱增,甚至在紧要关头,产生惊人的力量。

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深受自卑的困扰。那么,青年人该如何正确地看待自信和自卑的问题,以早日走出自卑的阴影呢?

1.正确地看待自信和自卑(1)从最简单的角度来定义自信和自卑,自信是个体相信自己,对自己有积极正面的评价;自卑是个体否定自己,对自己有消极负面的评价。

(2)自信与自卑其实是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的,它们应该是一个连续体,绝对的自信和绝对的自卑是这个连续体的两极。当然,世界上并没有完全绝对的事情,所以完全自信和完全自卑的人极少。尤其是完全自信的个体,而完全自卑的个体,在处于某些特殊的情形之下时,比如说严重的抑郁症时,可以说是存在的。

(3)为了更好地描述个体身上的自信和自卑倾向,我们可以给个体的自信和自卑打分,另外,我们需要假设两者加在一起满分是100分。举个例子来说吧:当个体处于自信的状态时,或者说他是一个比较自信的人时,他的自信分数可能有70分,自卑分数只有30分。所以他感觉良好,别人也觉得他比较自信。而且他的外在表现,也容易让他人有如此的评价。而一个相当自卑的个体,他的自信得分也许只有20分,而自卑的得分却有80分,他的外在表现也就体现出明显的自卑。

(4)从认知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和看待自己。在自信和自卑的评价上,一般容易倾向于走极端,当我们以这种方式来看时,也许有助于明白自己并非就如自己所认定的那么自卑,他人也并非如我们所看见的那样自信!这样,心里会舒服和好受一些——我其实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5)在一个人的身上。自信和自卑的感觉以及自我评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这一切,通常来源于和外界的比较,和过去的比较,以及外界对个体的评价等。举个比较常见的例子:在高中的时候,你也许是同学中的佼佼者,后来考上了重点大学,这里人才济济。在这个新的环境里面,你忽然发现自己在一些方面不如新同学了。也许是不如他人会交际,也许是艺术才能不如别人,也许是专业课的学习不如他人,也许是无法和过去一样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我们的人性是相当爱不自觉进行各种比较的,因而也就导致了自信和自卑的感觉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12.自卑的来源以及化解从小父母长辈等周围人对个体的评价,比如从小妈妈就说你长得很丑,那个时候的你,是会不加分析和判断地接受这种评价的,即内心认定自己是丑的。不管事实如何,就算是长大以后你变得漂亮了,你依然会认为自己是丑的。那么对于外表和长相,你是自卑的!再比如,开始上学了,因为父母他们自己小时候的成绩很好,故也以此要求你。可是你因为不怎么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成绩只是中等。父母经常批评你“怎么这么笨啊!和我小时候完全不一样!”在潜意识深处,你可能会接受了“我是个笨孩子,我不会学习!”等观点,在学习上,自卑也就不自觉伴随着你了,总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如他人。

对于这种情形,我们应该如何化解呢?首先需要明白小时候接受了一些什么导致自卑的信念,然后客观地去分析和看待自己,尤其是注意自己在所谓的不怎么样的方面,有什么或者有过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要避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自己的一切!是自己真的如此,还是这种信念使得自己成为了现在的状态?若自己真的如此,那么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若是信念的束缚,则勇敢地放弃它们!不同的情形需要做的具体工作会有所不同。

我们往往从小养成不自觉和他人比较的心态。在比较过程中,我们容易感知到自己的不足,自己和他人的差距,对自己产生不满……当然,这种时候,自卑心理自然而然也就存在着了。可是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自己和他人会有这些差距,不管是什么外在的表现形式,都有内在的原因:举个例子,从小父母一味要求我们学习,没有培养我们唱歌跳舞的兴趣,那么不如他人是正常的,这不是自己的错,仅仅只是缺乏学习和锻炼而已。如果需要,我们也可以花一些时间精力让自己在这个方面有所长进,不过可别给自己设定太高的目标,否则自卑还是无法缓解。关键要记住: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可以发挥我的优势来表现自己,你也可以发挥你的优势来表现自己,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还有就是从小接受的各种束缚生命的信念,从而养成在意他人的看法,爱面子,对自己要求过高,追求完美。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化解生理上的缺陷带给孩子内心的痛苦,也将使孩子心里产生深深的自卑。

自卑的本质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能接纳,任何导致不能很好自我接纳的信念(比如我是不讨人喜欢的),对待自己的方式(比如批评,自责,低估等),看待他人的方式(比如高估,片面等),都有可能是自卑的来源。所以,都是需要在自我察觉的基础上逐渐放弃的。

树立积极良好的自我形象感。

我们所从事的每一项事业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我们的自我形象感。对自我价值有高度自信的人,成功与幸福似乎一直与他们相随,他们事事如意,好事接踵而至;他们左右逢源,人际关系四通八达;他们点子丛生,计划每每成功。

相反,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人,似乎老是与失败和痛苦相联。他们的计划老是失败,他们的追求总是不能如愿,他们总会以某种方式毁坏他们潜在的成功,似乎总是一事无成。他们的问题根植于自我认可的困难。

心理专家指出,任何人都能在实际中改变自我感觉。一个缺乏良好的自我形象感的人不是命定与失败、痛苦结缘的。改变消极态度,扭转对自己否定的评价,重新获得健全的自信,是完全可以实现自己追求成功的理想的。

怎样树立积极良好的自我形象感呢?

1.集中注意力与你的潜力,而不是局限许多咨询的顾客都对心理学家说,由于他们没有像别人那样聪明、漂亮或灵活,因此总感到低人一等。其实聪明也罢,机智也罢,甚至伟大也罢,这仅是一种行为表现。如果没有行动,何以给人聪明、机智和伟大的印象呢?你与他们相比,似乎相形见绌了,那是因为你没有行动,没有找到你的行动环境,没有选定你的行动对象。一句话,你没有发掘和表现自己聪明才智的实际作为。如果,你认识了自己的自我价值,确立了自信,有了积极的自我形象感,那你就会积极进取,充分发掘自己潜在的聪明才智,那么伟大对你来说仅是机会而已,一旦有了机会,你也会成为伟人。

2.全身心投入你能干好的一切事情世上没有比有才华的人未能成功更为普遍的事情了。问题不在于发现天赋才能的困难,而在于发现赢得最后成功的技巧的困难。

我们许多人感兴趣于某一领域,并投身进去。但接着事情变得困苦艰难起来,而看看别人却很顺利,很成功,于是就气馁起来,撒手不干了。要知道,反复磨炼最后方引来你取得成功的技巧。这是成功路上最经常的一种怀疑自己的能力的困扰:成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它需要知识、才智、技巧,需要整个心力的成熟发展。

智者说:每一个人都拥有天上的一颗星,在这颗星星照亮的某个地方。

有着别人不可替代的专属于你的工作。我们必须百折不挠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需要时间。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看到别人似乎轻易取得成功而气馁。

通常使你脱颖而出的不是天赋的才气,而是呼啸前行的魄力,锲而不舍的努力。成功者往往是成功时才被你认识,因此你没看到他在走向成功时所经历的一条漫长而困苦的路——这就造成一个错觉:人家能轻易成功,而我却无法成功。

3.脑中树立自我成功形象 不少人心中老是出现自责的话语:“今天早晨我的发式很难看。”“我的话讲得多傻,他一定在笑我。”……等等。由于无数个这类信息每天在脑中闪现,毫无疑问,结果就是自我形象感的削弱。

一个克服这种怯弱自责心理的良好方法是想象。为了取得成功。你必须在脑中“看”到你正在取得成功的形象。在脑中显现你充满自信地投身一项困难的挑战的形象。这种积极的自我形象反复在心中呈现,就会成为潜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引导我们走向成功。

“临场默想术”是一个能确立成功的自我形象的可以普遍采用的方法。

你要与人作一次交流,不管是拜见、会谈、求救、协商,你都可以在临行前在脑中默想谈话的内容、所持的态度、运用的语气、对方的反应,以及整个谈话环境和气氛,把自己事先沉浸到谈话环境中去,你就会取得理想的谈话效果。你要去干某个工作,动手前先在脑中默想一下工作的全过程,你的姿态、你的动作、所用工具、资料信息、工作对象的反应、完成后的效果……这能使你确立起成功的自我形象感,使你的整个与活计有关的心智、神经、肌肉在事先得到一次协调配合的“演练”,犹如向电子计算机设计与输入一个完成某一个任务的软件程序,最后能保证你顺利完成这个工作。

4.超脱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是一种信任的期待,会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但是,它有时会成为束缚我们的桎梏。我们要以超然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期待,不能让它成为实现自己目标的沉重的精神包袱。当我们决定不成为他人期望的一类人时,这是解放自己的精神的重要一步。

人是千差万别的,世上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儿也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不是体能、心力、人的价值在量上的区别,而是他们的属性。

从数量上看,大自然赋予每个人的体能、心力——人赖以在社会进行人生创造的价值都是相等的,但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天性。

有人适于从文,有人宜于攻理。即使在同一领域,各人也有各不相同的天性,有人善于粗线条的宏观谋划,有人善于细线条的细节表述等等。因此,每个人的成功绝不会相同,但人人都能在只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上取得成功。

所以,不要看到别人成功而对自己妄自菲薄,不要错把人家的期待作为自己的桎梏,能真正认识自己的只有你自己,凭你的知识、经验和直觉去寻找你的位置,你有着属于你的成功,它在等待着你。

5.建立能获得支持和“营养”的人际关系最能增强你的良好自我形象感的途径是使你感到你的生活中充满着爱。

这要通过你的努力去实现。向他人贡献你的爱,你会得到他人的爱。一个专为自己活着的人,不会有良好的自我形象感。

他人是认识你自己的一面镜子,你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你自己。这里有着心力与性格的辉映、比较、反照与较量,你能从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深入而全面地认识自我,使自己的脑中树立起鲜明的自我形象。

要记住,在与他人交往中。不要被他人吞没了自我。你不能忘记他人,但更不能忘记自己,没有你自己,也就没有他人。他人与你交往,是因为你不同于他;你想与他人交往,也是因为他不同于你。如果你忘记了自我,那也就失去了交往本身。要首先相信你的自我形象感有其存在的理由,然后,你才能在交往中不断地完善与强化自我形象。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