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第三章
-
6.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下,由于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从孩子还不会走路时起,家长就开始给孩子灌输各种学习知识,虽然他们都明白,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好的前程,但往往倾向于孩子的营养和智力开发,忽视了孩子的体育锻炼和体质的发展。
因此,幼儿园及小学校园里,就出现了一些“小胖墩”、“豆芽菜”、“小眼镜”,经常生病、体质很差的小朋友也屡见不鲜。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习知识,同样也离不开锻炼身体,只有身强体健才能学得好,一个羸弱之躯,即便学得再好,也难拥有幸福的未来。所以,锻炼身体要与孩子的学习同行。
有了这样的思想,就要制定这样的家规,规定出孩子每天锻炼的时间和内容。说起锻炼,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各种大大小小的竞技比赛、运动会、健身房等场景,其实,体育锻炼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孩子玩的拍皮球、滑滑梯、踢毽子、跳绳等游戏,还比如跑步、游泳、做操、远足等活动,就是随意的散散步,也不失为一种锻炼。孩子年幼时,硬性规定恐怕不适于孩子,可把锻炼寓于玩乐中,如家长与孩子玩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孩子既能运动起来,又很乐于参与。所以说,很多锻炼既是一种游乐,又是一种健身。
儿童时期正是人体形态发育的重要时期,生长发育的好坏,对人一生的体质和体形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的家规必须规定,孩子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以保证孩子的体质。
案 例
据2011年8月18日《扬州晚报》报道:日前,我市一些中学的初一新生迎来了军训,不过对孩子们来说,这进入初中的“第一堂课”并不容易。一整天的训练下来,大多孩子都感到身体不适并曾产生轻度眩晕。人们不禁要问:“孩子们到底是怎么了?”
从15日开始,近120名甘泉中学的初一新生展开了为期3天的军训。尽管昨天天气转阴并偶尔伴着降雨,但孩子们的军训仍未停止。不过,这些学员们的身体状况却让教官很担心。“第一天军训的时候,还没站到5分钟,一个孩子就晕倒了,而且就那样突然直直地倒在地上。”这让教官吓了一跳。
很快教官们就发现,晕倒似乎会传染。每隔几分钟,就有小学员不同程度地产生眩晕,并不得不离开队伍休息。跟孩子们一番聊天后,教官曹晨曦找到了原因:“他们平时锻炼得太少了,至少我这个班没有一个经常锻炼的。”
甘泉中学副校长张惠明称:“我也跟着他们军训,虽然我觉得孩子们能坚持下来也不简单,但我觉得,他们的身体素质确实很差,需要更多的锻炼。”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1)提高对孩子体育锻炼的认识
体育锻炼是父母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事实上,孩子天性好动,真正不爱运动的孩子只是很少一部分。体育锻炼是一项父母和子女可以共同参与、亲历亲为的活动。体育锻炼既可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炼意志品质,也可使孩子体会公平竞争和团队精神,是孩子宣泄不良情绪以及享受体育带来的欢乐和愉悦的过程,更是父母们了解孩子、引孩子、加深亲情、加强沟通的一个互动过程。所以,作为家长要提高对孩子体育锻炼的认识。
像案例中,孩子由于体质差而晕倒不是偶然的,在中国,这样的孩子满校园比比皆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体育锻炼。有个别家长别说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就连平时走路都不太舍得,生怕累坏孩子;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体质弱,累坏了要生病;甚至有的家长认为体育活动就是玩玩而已,还不如写写字、看看书有用。家长对体育活动意识的淡薄,使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缺少锻炼的机会。
我在这方面早就有认识,因为我深深地知道,就人的一生而言,健康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把学识比作是个“0”,爱情是个“0”,财富是个“0”,地位是个“0”……而健康则是个“1”,有了健康,他们才能够是1000、10000、100000……如果没有健康,就都等于零。所以,在我做父亲之前就树立了“孩子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健康怎么得来?除了饮食和睡眠的保证外,那就是锻炼身体。
于是,在我家的家规里,有了这样的规定:要根据女儿的实际情况,开展体育锻炼,强健孩子的身体,具体实施是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特点而展开的。
(2)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运动量
2012年年初,在美国,有一位来自中国南京的父亲,让4岁的儿子脱掉自己的内外衣裤,仅穿一条黄色小短裤和运动鞋,冒着零下13℃的严寒,在8英寸厚的雪地里进行晨跑。这位自诩为“鹰爸”的家长的做法,显然违背孩子身心规律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要一味去追求运动的强度,而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段的、自己喜欢的、有条件并能坚持下去的游戏或运动。关键是要使孩子能坚持,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不会有大的效果。
我对女儿依依锻炼的安排,都是结合孩子身心特点开展的。从依依学会走路那天起,我就引导她迈开那双稚嫩的小腿,去走属于她自己的路,跌倒了,爬起来再往前走。她越走越强健,越走越开心,越走越自信。
在她4岁的时候,我发现她的腿在膝关节处有些弯,担心发展下去会成为罗圈腿,那样既损害健康又影响美观,于是我给她报了一个幼儿舞蹈班。其目的一是期望通过练习舞蹈(压腿),扳直她的腿;二是培养孩子的气质;三是让孩子吃吃苦。通过两年的学习,孩子的腿有了很大的改观,加之后来的不断锻炼,现在15岁的女儿两腿倍儿直,而且气质佳、能吃苦,当初的健康培养计划全部实现了。
(3)要为孩子创造户外活动的机会和条件
由于多数家长一味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忽略儿童好动的天性,把孩子关在家里认字、背诗、学画画……认为这就是智力开发,而孩子正常的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则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甚至认为影响其智力的发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和偏见,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对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如同对体力发展的作用一样,有着积极的影响。
经常参加户外活动,能使孩子的骨骼强健,肌肉发达,促进身体健康发育。多运动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为大脑提供高质量的营养,使头脑更灵活,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我对依依室外活动的安排,主要分两种:每日的户外运动以及每周的近郊游玩。
从可以把女儿带到外面玩的那一天起,我就坚持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带她出去玩。等到她可以独自下楼玩耍了,户外活动就成了她作息时间表上永远不变的一项内容。上学后,为了保证孩子的玩耍时间,我特意找到学校,为依依争取到了“作业缩水”的特权。于是,依依每天放学后,就下楼尽情玩耍:溜旱冰、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皮筋……无论冬夏,常常玩得满头大汗,然后兴致勃勃地回家。
而每到周末,只要天气不错,我就带上依依去近郊游玩。孩子四五岁时,我骑上自行车,把依依绑在后座(车后架子搭起的一个筐,放上坐垫)上,等她大一些能够自己安全坐在后座上时,就给她“松了绑”。为了能够行进得远些,后来我还专门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无论是她多大,是坐自行车还是电动车,每走一段,我们都会下车,步行一会儿或爬个小山坡,孩子感觉到累了再上车前行。即便是后来,我买了家用汽车,我们出去郊游,她也时不时地催我:“爸爸停下来,我们走一会儿吧,还可以好好看看路边的风景。”
我虽然在海岛当过兵,但是一直不会游泳,而且对此也不热衷,可依依却非常喜欢游泳。她5岁半时,当时我在大连工作,那年夏天,她非嚷着要我和她妈妈,陪她到大海里去游泳,虽然我并不喜欢,但是考虑孩子的兴致,也想到游泳对孩子身体健康的益处,也就答应了她。那天我和她妈妈也套个救生圈下海了,这孩子一下海就像一条小蛟龙一样,不停地扑腾,还总往深海里去,最终累得筋疲力尽才上岸。
在我的陪伴和引导下,如今不满16岁的女儿亭亭玉立,身体倍儿棒,学习也很优秀。
从陪伴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的体会是:只要安全得以保证,就尽可能让孩子多玩耍、多锻炼,这样即可以促进文化知识的学习,又可以收获一个健康的孩子。
教子建言:5岁以上的孩子,每日锻炼身体不得少于半小时,锻炼形式由孩子自己选择。若不能完成,则在次日补回,或给予相应处罚。如孩子能坚持一周,要表扬。坚持一个月,要送一件小礼物。奖励不可高,要能起到促进作用。锻炼要以户外为主,如果因天气或其他原因不宜户外活动的,可适当在室内进行。
7.小游戏,大改变
游戏是孩子启蒙的第一课,游戏可使孩子聪明伶俐、身体健康。
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乐趣;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也是他们主要乐趣的源泉;对父母而言,游戏则是家庭教育的一种最佳形式。
我们的家庭教育不仅要保护孩子应有的玩耍时间,还要规定出爸爸妈妈陪孩子玩耍的时间。孩子玩耍一般有三种不同形式:一种是独自玩耍;一种是和小伙伴玩耍;还有一种是和爸爸妈妈玩耍。在孩子的成长中,这三种游乐形式,缺一不可。
东子这里所说的做游戏是广义的概念,不是指单一的某种游戏活动,包括父子或母子之间的任何亲子活动,比如陪孩子下棋、打牌、猜谜以及为孩子表演节目……
通过游戏活动,既可以丰富孩子的文化生活,启迪孩子的心智,又可进一步融洽亲子关系。
案 例
一个叫奇奇的上学前班的男孩,他聪明伶俐,但平时不爱多说话。老师总是启发他主动和别人交流,告诉他:“别人和你说话,你要积极回答。”孩子答应过后依然如故。后来,老师了解到:奇奇之所以不爱说话,是因为他觉得爸爸妈妈都讨厌自己。
因为每次他要求爸爸或者妈妈陪他做游戏时,爸妈总是要忙这忙那,用各种借口推脱。实在推脱不了的时候,他们就心不在焉地陪他玩一会儿,然后草草收场。为此,他感到非常难过,由此沉默寡言。他觉得爸爸妈妈不想和自己一起玩儿,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他,不爱搭理他,他们只会和自己喜欢的孩子一起玩。
老师把这一情况告诉家长后,奇奇妈妈了解到儿子的想法,开始自责起来,回想起儿子要求和她玩以及让给他讲故事的情景,自己其实并不是没时间,只是觉得和小孩一起玩没有乐趣,故事没完没了地讲太乏味,所以才拒绝孩子。没想到自己无心的举动,竟对孩子造成了这么大的影响。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1)陪孩子一起“疯”
家长绝不能只给孩子吃穿,供孩子读书了事,陪孩子玩也是其职责之一,而这一条在家规中要有所体现。不要认为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给孩子买了一大堆的玩具或者有保姆陪着,就可以放手不管。多高级的玩具,再好的保姆,都替代不了自己的爹娘。所以,无论工作有多忙,家长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和他一起做个游戏。
可很多家长却不愿拿出时间陪孩子做游戏。我曾经就这个问题做过调查,一种回答是:工作太忙,天天想着挣钱养家,哪有时间陪孩子玩?一种回答是:和小孩子玩,让人心烦,给他多买点玩具,自己玩去。还有一种回答是:玩啥玩,有时间让他多看看书,做做作业。
其实,要说忙,我比一般的上班族可能还要忙。因为每天除了撰写文稿,还要接听咨询热线,采访别人或接受他人的采访,不断地外出讲学、作报告、参加会议……一天忙下来,回到家还要看看书、上上网、看会儿电视。
什么叫有时间,什么叫没时间?如果你认为钞票重要、工作重要,那自然就没有陪孩子玩的时间。而如果你认为孩子的快乐重要,那你就有时间陪孩子。相对于那些天天和孩子在一起的父母来说,我和依依相处的时间并不是很多,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我和依依一起玩耍的时间,要比那些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却不陪孩子玩的父母多得多!
很多时候,我用一天中的半天时间陪孩子。而这半天时间我可以用来写一篇稿子,换来稿费;或者去作一场讲座,拿回劳务费;我也可以用来打保龄球、打麻将;还可以用来读书看报或者干脆睡觉……可我陪孩子在家做游戏,或去郊外,去游乐场,去孩子想去的地方。因为我是孩子的父亲,作为家长这是我的基本职责。
为了让孩子开心,我有时把自己装扮成玩具和孩子玩,在依依四五岁的时候,我常常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一个“大玩具”。比如,我躺在床上,偷眼看到依依进了我的卧室,就装作睡着的样子,紧闭着眼睛,却抬起一条腿,高高地伸向天花板。孩子一看,感到奇怪:睡觉了怎么还举着一条腿啊?于是走过来使劲按下高举着的腿。可是这条腿刚刚落地,另一条腿又抬起来了。她只好扔下这条腿,接着按另一条腿。就这样,两条腿一起一落,怎么也不被驯服。依依“咯咯”地笑着,动起了脑筋。她想办法按下一条腿,然后坐到腿上,用屁股压住,再用双手按住另一条腿。结果,终于制服了“捣乱”的腿。依依得意地哈哈大笑……
还有,吃过晚饭后,依依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看电视。我在卧室里把自己“乔装打扮”一番:头上顶着一个玩具熊,面部用依依的小裙子包着,屁股上挂着毛刷子,一副卡通怪物的形象。然后弓腰驼背头冲前屁股蹶着,一步三摇地从卧室走向客厅,走向依依。乍一看,孩子会发出无比惊奇的尖叫,当她确认那个怪物是爸爸时,就兴奋地跳起来,随着我摇摆的节奏蹦跳着、欢呼着。
在我快走到她面前的时候,她会迫不及待地扑过来,我则快速后退,装出害怕的样子,倒退着从客厅“逃”回卧室。依依满含期待地朝卧室张望着,静默了片刻后,我又会以新的“造型”出现在她的面前,再次引发她欢快的笑声……
(2)做孩子最好的游戏伙伴
前文中我已经讲到,家规是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孩子玩耍的权利,那我们就要明确家长的家庭教育职责,规定出父母要做孩子的游戏伙伴。
我和孩子妈妈究竟陪依依做过多少游戏,实在是数不清了,从幼时的捏橡皮泥、滚球、玩积木、搭房子、拍球,到大一点的跳皮筋、单足站立、学骑自行车、跳绳、踢毽子,再到玩多米诺骨牌、猜字谜、成语接龙……
在众多游戏中,弹杏核儿和弹琉琉是我和依依经常玩的游戏,这一游戏从依依两三岁开始,已经持续了10年之久。首先我们席地而坐,把杏核或琉琉(有时是圆的跳棋子或五子棋子)放到地板上平均分数,接着每人手里暗攥几个(最少一个,多了不限),然后分别将手心打开,查看对方出了几个子,谁出的多,谁就争得了优先权,将双方的子放到一起撒向地面,然后选择小指可以划过的最近的两个子弹起,如果击中了要弹的那个子,而没有碰到其他的子就赢得一子,直到没有击中目标或碰到了别的子而终,再将发子权转交给对方。
还有一种玩法是参加的人每人每次将一枚杏核放在一个浅窝里,窝外再画一圆圈,然后按“剪子、包袱、锤”确定玩的次序。参与玩的人用自己的母球,弹击浅窝里的杏核儿,弹击出圈即归赢者,并可连续弹击。如一次没有将浅窝内的杏核弹出,则让下一人轮流弹击。
依依渐渐长大一些了,我们就玩和文字有关的游戏,比如我和妻子常常和依依玩“造句”游戏。一个人随意说出三个互不相干的字或词语,让对方造句,并且句子中必须包含这三个字或词语。造不出来,就要被罚表演节目。依依对这个游戏很有兴趣,我们常常在夜里关了灯之后,躺在床上玩这个游戏。有时已经很晚了,我们有心停止游戏,告诉依依该睡觉了,可依依总要纠缠着“再比一次,再比一次”时,家规中规定的作息时间就起了作用,有时孩子睡梦中还会说出一个词……
依依再大一些,我们就玩成语(词语)接龙的游戏。这一游戏活动,最好是爸爸妈妈都参与,人多显得热闹,这也是多年来我家一直保持的一个游戏项目。随着依依的长大,她已不满足于这个“老曲目”,于是她提出了改进的办法。依依提议一个人说出一个字,另外两个人以此字为“头”说成语,有些说不上来的,经过提示抢答,三人彼此轮换主持,那场面既激烈又好笑。
军旗游戏是最受我国青少年欢迎的棋类游戏之一,规则简单,容易上手,有锻炼思维和启发智力的竞技特色。依依刚开始玩此游戏时,由于一时分不清棋子的大小(职位的高低),经常出现师长吃司令、连长吃团长的以小吃大现象。后来孩子知道大小后,偶尔再遇到以小吃大,她就嚷嚷着“造反”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始终认为,因为自己的陪伴而使孩子拥有一个多彩的童年,这既是为人之父的职责,也是一件使自己快乐的、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你也想给孩子一个这样的童年,也想使自己快乐,那就别忘了在家规上添上这一条:每天陪孩子做个游戏。
教子建言:孩子在10岁以前,爸爸或妈妈要尽量保证一人每天陪孩子玩一会儿,一般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即可。家长每日陪孩子做一个小游戏,游戏内容尽量由孩子定,当然家长可以提一些相关的建议。如遇到特殊情况不能陪伴孩子,应向其解释说明,并尽可能找时间补上。
8.多听听孩子的“故事”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大,家长常常由于工作忙碌而无暇顾及倾听孩子的心声,由此造成两代人的隔阂。
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最佳听众、最想对其说话的人就是爸爸和妈妈,每天哪怕抽出一小时、半小时甚至是几分钟的时间陪孩子聊天也好,可遗憾的是,即便是少得可怜的几分钟的倾听都没有。当孩子的诉求几次得不到回应时,逆反心理自然而生,由此拒绝与父母沟通。一旦孩子将沟通的大门关闭,那么家长就只有愁苦的份儿了,在我做心理咨询的十几年里,这样的案例几乎天天都有,一些家长捶胸顿足、悔不当初。
说到这儿,我还要和大家说说家规,试想如果家庭中有家规,家规中明确规定家长要倾听孩子的心声,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要和孩子平等沟通,要陪孩子聊天,那么这样的事情不就可以避免了吗?所以,家长既要有家规意识,还要有倾听意识。
成年人的偏见总是很多,他们觉得孩子思维简单,甚至不懂事。其实不然,没有倾听就难以发现,有时候孩子表达的只言片语都是真实、可贵的信息。我们要学会理解、学会去问、学会倾听。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
孩子越小越愿意家长来听自己说话,家长应充满耐心与兴趣地倾听,因为这是彼此沟通的黄金时期。为什么会有许多父母抱怨,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他们交流?其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源于孩子在小的时候,倾诉的意愿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因而渐渐地也就不愿意和家长交流了。
案 例
一位12岁女孩的妈妈,在给东子的信中说:
我忽然发现,和女儿变得越来越远了。孩子的卧室不再允许爸爸妈妈随便进入。她有几个好朋友?都是谁?什么样子的?这些我都无从知晓。曾几何时,我们母女无话不谈,可现在的女儿,有什么事情都不再和我讲。甚至在没事的情况下,她都不会走出自己的房间。望着女儿紧闭的房门,我愁苦不已。
这天,我终于按捺不住,在女儿关门的前一刻,叫住了她:“学校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和妈妈分享一下吗?”我满脸堆笑。“你那么忙,别在我身上浪费时间了。”女儿说完,重重地关上了卧室的门。
通过女儿不满的话语,我才想起,正是这两年来我忙于工作,疏于和女儿沟通所致。记得以前,孩子想要和我聊天的时候,总是被我以各种理由回绝,有时心情不好,还没好气地把孩子打发走,现在想来真的很后悔……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1)倾听,从心开始
倾听之中,融入了家长对孩子的爱、宽容、耐心和激励;倾听之中,父母分享了孩子的快乐,感受到了孩子的幸福成长。
我们很容易找到能说会道的家长,但却很难找到善于倾听的家长。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批评和教育孩子,却忽略了倾听孩子心里的声音。常有家长这样抱怨:“真不知道我家孩子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总是不肯好好听我说话。”可是作为家长,你有没有认真听过孩子说话?家长的目标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人,但家长能否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能否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作为长者,我们应该让孩子把意见申述完,耐心地倾听,如果不等孩子讲完话,家长就主观臆断地下结论,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其中,孩子的逆反心理将会表现得十分强烈,比如案例中的这个孩子。每个人都盼望别人尊重自己,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只有尊重孩子,才会赢得孩子的信任。
从尊重孩子的角度出发,为了保证孩子的倾诉权利,我家的家规规定,不能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孩子有什么意见和想法可以尽情诉说,家长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
有着这样的家规,女儿依依自小有啥话就爱跟我说,开心的、不开心的都有。开心的,要我和她一起分享;不开心的,要我为她解忧。无论开心与否,我都为能够倾听孩子的心声而感到幸福。从孩子会说话起,她就不时地对我说:“爸爸,我要告诉你一个消息。”孩子上学后,每日回来都有消息播报,而且总会带上一些修饰词,什么好消息、坏消息、快乐的、悲痛的……
依依7岁多的一天,中午放学回来在楼下按门铃。我接听后,给她开了楼下的电子门,她却在楼下对着大门上的对讲机,急不可待地冲我喊:“爸爸,我要告诉你一大喜讯,天大的喜事!”也不知道是怎样的大喜事,竟等不到上楼再说。考虑到楼下太冷了,我说还是上楼进屋再说吧。
放下话筒,我就想是什么喜事让孩子高兴成这样呢?被老师表扬了?获什么奖了?又考了个第一?交到新朋友了……想一个,否定一个。这时,依依急匆匆爬上楼,气喘吁吁地站在门口,脚刚踏进屋就喊:“爸爸,你猜我有什么大喜事?”我就把刚才想的一个个都说了。依依不停地摇着头:“错错错,都错,我告诉你,我踢毽子能连踢三个了!”
“什么?”她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地再次说道:“我踢毽子能连踢三个了!”我暗笑:就这天大喜事呀?但我的脸上瞬间还是漾出惊喜,和依依一样惊喜:“真的?祝贺你!”我朝依依竖起了大拇指,并用另一只手拍拍她的肩膀。而后,孩子兴高采烈地说,她以前只能踢一个,练了很久了,也没能多踢一个,没想到今天竟然踢了三个。她以前一直是班里踢得最少的,现在已经超过了那三个只能踢两个毽子的同学!
倾听的过程就是分享的过程,即便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但是在写下这段文字时,我依然充盈着幸福感。
(2)家长会听,孩子才肯说
我们有的时候会因为对孩子的偏见,认为孩子没有多少想法,或者认为孩子的想法过于荒唐,而误解甚至冤屈了孩子。其实,孩子有一个丰富的心灵,我们要特别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所以,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地一顿批驳,而要耐心地问清缘由。
依依在告别幼儿园生活时,她所在的幼儿园学前班,要为他们举行毕业典礼。典礼上有一项活动——每个小朋友都到台上来说说自己的理想。到依依上台时,孩子竟说:“大家好,我叫范姜国一,我的理想是……是卖金项链!”当时,妻子一脸惊讶:“这也算理想呀?这是多么低俗而没有出息的理想呀!太没面子了。”妻子的脸上在隐隐发烧,旁边的家长也都忍不住笑起来,并且纷纷鼓掌。
我得知此消息,没有责备孩子,而是有了如下的对话:
“依依,为什么不告诉大家你的理想是警察,为什么要临时改变自己的理想呢?”
“我前面已经有小朋友说将来当警察了吗?我不想和别人说的一样,否则老师会说我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跟别人学,很没出息。”
“那为什么非要说卖金项链呢?”
“我听有人说当警察了,我就想改成当老师。可又有人说当老师,我只好改成当医生,结果这也被人说了。没办法,正想着呢,刚好看到老师脖子上戴着一条金项链,我就说卖金项链了。”
“卖金项链有什么好呀,听着这么没有追求!”她妈妈插话说。
“卖金项链有什么不好呀?还可以挣钱给爸爸妈妈花。”
一番对话,让我明白了一切,而且让我心头涌上几许欣慰。没想到这一句“卖金项链”,女儿还费了番脑筋,而且这一句“卖金项链”让我看到女儿身上显现出的可贵之处。
首先,这说明女儿有着难得的求异思维,不想跟在别人的后面,说别人说过的话。学前班36名小朋友,说当警察、当教师、当医生、当科学家的都不下5个人,而说“卖金项链”的只有女儿一人,独一无二!不从众、有个性,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本素质。
其次,说明女儿头脑灵活、不僵化,虽然事先准备了发言稿,但能根据现实情况随时调整内容,不死搬教条。这对于一个5岁半的孩子来说,更是值得肯定。
再其次,说明女儿想象力丰富,能把自己的理想和“卖金项链”联系到一起,这让我们很多成年人都望尘莫及。还有一点,说明女儿心里装着爸爸妈妈,即使“卖金项链”也是为了“给爸爸妈妈挣钱”。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莫大的启示:在孩子做了从成人的角度看来不妥的事情的时候,或者在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在孩子做了有违常规的事情的时候,做父母的千万不要“火”字当头,要先问个为什么,听听孩子的故事,或许就会发现错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自己,不是孩子有违常规,而是自己的头脑里的框框太多……
家长会听了,孩子才肯说。孩子说了,问题才能解决,亲子关系才能更融洽。
教子建言:每日晚饭后,或其他的适当时间,家长应放下一切事务,听听孩子的“故事”,让孩子聊聊当天的学习生活情况,将高兴与烦恼的事情向家长诉说。当然这个规定要相对灵活一些,孩子有倾诉愿望时,家长尽可能要及时倾听,不一定非要等到固定时间。倾听时,家长要与孩子平视,表现出足够的耐心。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