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第二章
-
案 例
一位年轻母亲的感慨:
我的宝宝今年2岁半。自从他断奶后,最让我头疼的就是他不好好吃饭。每次吃饭时,他总是用手抓饭、抓菜、抓勺子、抓碗,弄得到处都是饭菜和油腻。为了不让他抓饭菜,我就在吃饭时塞给他几样玩具。这招很灵,他果然不抓饭菜了,我也用不着不断地从他手中抢夺饭菜和碗筷了,可以趁他在玩玩具时往他嘴里塞一口饭菜。
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一口饭菜他要吃很长时间,半天也咽不下去。而且每顿饭吃得很少,这怎么行呢?后来,我发现他爱看电视。为了让他多吃点,我就让他边看电视边吃饭,趁他看得入神的时候赶紧给他塞一口饭菜。开始效果还行,后来他就只顾着看电视了,吃得又慢又少。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1)孩子吃饭也要讲规矩
让我们想象一下孩子们吃饭时的情景:饭菜与玩具同时放在餐桌上,电视的声音不绝于耳,大人和孩子像走马灯似地走来走去,撞头摔碗,大呼小叫,收拾残局。这饭怎么吃得下啊?
在吃饭时,给孩子玩玩具、看电视,目的都是为了让他多吃点,可是结果如何呢?孩子仍然吃得又慢又少。这是因为孩子在专心玩的时候,是不可能专心吃饭的,吃饭需要一心一意。所以,家长“趁他在玩玩具时往他嘴里塞一口饭菜”、“趁他正看得入神的时候赶紧给他塞一口饭菜”,最后都徒劳无获。试想一想,我们到餐厅吃饭,如果有人站在我们的餐桌旁等座位,我们会吃得不踏实。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一心一意地吃饭,心里惦记着旁边等座位的人。
孩子之所以这样吃饭,很大程度上是家里没有家规,缺乏对孩子的约束。
我的父亲在伪满洲国时期读过几年私塾,受旧式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家规甚严,仅吃饭就有好几条:一、无特殊情况下不吃饭,饭后不补;二、做啥吃啥,不许挑食;三、吃饭时不得说话;四、不许边吃边玩;五、吃多少盛多少,不许剩饭……
由于有这样的家规,让我养成了认真吃饭和节俭的好习惯。为了发扬优良传统,受父亲的影响,我的家规里也基本继承了这几条饮食规则,女儿依依自然也就如我一样。
记得2006年5月,我和依依一起到广州签售由她撰写、我点评的《玩过小学》,开饭时,主办单位的领导问我:“东子老师,您和依依都有啥不吃的?”还没等我回答,依依抢着答道:“我爸爸说过,人吃的我们都吃。”虽然是句实话,却惹得大家哄堂大笑起来,主人接连说:“好啊,这样的客人好招待。”
(2)不要让孩子养成挑食的习惯
我经常遇到父母咨询关于孩子吃饭的问题,孩子偏食、挑食以及干脆什么都不爱吃的情况都有。其实孩子不好好吃饭的根源出在父母身上,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吃饭的问题上,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曾在家教报告现场,直言不讳地告诉一些家长,对于偏食、挑食的孩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饿他三天,以后他就啥都吃了。
其实,不用饿上三天,饿他一顿就管用。我从小注重对依依饮食习惯的培养,所以孩子吃饭认真、不偏食。但是在依依7岁那年,有一段时间她突然不爱吃面条,不想吃葱花。问她为什么,她说就是不想吃,我说那索性就不要吃了,什么时候想吃了再来把这碗面条吃了。
饿了一下午后,孩子哭着和我说:“爸爸,我错了,我不该挑食,我还是吃那碗面条吧。”于是,我把那碗面条热了热,又打了一个荷包蛋给孩子吃,看着孩子把一大碗面条都吃完后,我又和孩子沟通为什么突然挑食。原来是有一个孩子吃坏了肚子,在学校吐了,依依看到了那个孩子吐出的面条,产生了条件反射。了解了原因,对症下药,孩子再也没有出现挑食的行为了。
非正常的饮食习惯对孩子未来的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朋友家的一个孩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可仅仅因为挑食就失去了工作。由于朋友夫妇对他们这个丫头过于溺爱,使孩子自小就挑食、偏食,爱吃的,吃胀肚皮;不爱吃的,一口不动。不吃鱼、不吃鸡、不吃葱花、不吃花椒、不吃带馅儿的……
这个丫头聪明活泼,表达能力强,应聘到一家效益很好的企业工作,他们单位中午免费提供午餐(盒饭),可每次的盒饭都有她不能吃的,所以别人享受免费午餐,她却要出去自己花钱买午饭吃。要仅仅是这一顿午饭钱倒也罢了,关键是她的“格路”受到别人的孤立,而且有时在办公室吃完午饭要加班,而她到外面吃饭不可能参与加班。结果不到两个月,被单位炒掉了。
(3)小心,你的孩子正在学你
我们要求孩子吃饭要有规矩,可现在的一些年轻家长本身就没有规矩,身教重于言教,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如果大人们本身的饮食习惯不正常,或者常常随便以零食果腹,自然没有理由去要求孩子遵守定时吃饭习的惯,所以家长首先要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要尽量做到一到吃饭的时间,全家人一同在餐桌上用餐,并规定孩子须吃完自己的那一份餐。如果孩子不吃完,就算他过一会儿饿了,也不要再给他任何零食,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定时、定量吃饭的习惯。
其实,孩子偶尔不想吃饭或有时吃得多,有时吃得少,完全是正常的。只要没有疾病,不必过分担心,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孩子一两顿吃得少,不会影响孩子的发育。
另外,食量的大小并不等于食欲的大小。有些孩子天生食量小,但他消化吸收功能好,吃较少的量就够了。因此,家长注意不要和别的孩子去比谁吃得多或少,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就行。
(4)鼓励幼儿独立进餐
幼儿随着手的动作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周围事物兴趣的不断增加,常常有想自己动手吃饭的意识。当大人给他喂饭时,他会动手去抢勺,或用手去抓饭菜。对此,家长一定要抓住时机鼓励和培养,不要怕将衣服弄脏,也不要怕将饭撒得一地。
吃饭前,可给孩子洗净手脸,围上一个干净的围嘴,让孩子坐在小椅子上。吃饭时宝宝和大人各拿一把勺,采取大人喂饭、孩子自己吃同时进行的方式。这样做,既可保护孩子吃饭的积极性,又可避免孩子自己吃不好饭,或将饭吃凉的现象。
等孩子长大一些,能完全独立进餐了,再放手让孩子自己吃。在小儿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孩子进餐的积极性,大人要放手让宝宝自己吃饭,放弃对孩子吃饭的控制,鼓励孩子自己吃饭。
(5)要想孩子吃好饭,家长需要多配合
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需要在大人的帮助下才能养成,所以家长要改变原有的喂养方式和方法。为了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家规必须明确孩子吃饭的时间和基本饭量,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这顿不吃好,过了吃饭的点就没得吃,直至下一顿才能吃。这期间,除了可以喝水外,零食是绝对不能吃的,无论孩子说自己有多饿,以此强迫他形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其实孩子偶尔饿一两顿是不要紧的,但一定不能养成宝宝边吃边玩的坏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营养,不少母亲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变着法地给孩子做各种食物,希望孩子多吃、吃好,而忽略了对饮食习惯的培养。其结果是孩子将吃饭当成了一项任务,每天在父母的监督下“很不情愿”地完成它。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比孩子每餐吃下了多少更为重要。
很多家长都没有认识到孩子不好好吃饭的后果,所以我们身边就多了一些不好好吃饭、靠零食充饥的孩子。孩子偏食、挑食现象非常严重,对其健康具有很多危害,这些都是因为家长溺爱而惯出来的臭毛病。本着为了孩子健康负责的原则,家里必须制定科学饮食的家规。刚开始,孩子可能不愿意配合,但家长千万不要因此妥协。
教子建言:要规定孩子饭前洗手,自觉摆放碗筷,坐好,不能随便走动,不能做与吃饭无关的事,不能狼吞虎咽,不可挑食,不可边吃边说笑,饭碗吃干净,饭粒不可撒落桌上。饭间饥饿可食水果糕点等食品,不可购小食品充饥。每日饮品以白开水为主,不能用可乐等碳酸饮料代替。因不喜欢吃而不吃饭只能说明自己不饿,家长不负责另做。一旦发现用零用钱购小食品,取消当月零用钱。
4.看电视要有度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电视。
可很多家长却为孩子看电视而头疼,在没有好的办法的情况下,他们就限制和阻止孩子看电视,不让孩子看电视的理由有很多:第一,认为看电视耽误学习,有75%的家长认为孩子看电视影响学习;第二,担心内容不健康,比如暴力镜头、暴露的情爱剧情、英雄般的黑道人物,怕孩子模仿;最后,担心影响孩子视力,体质变弱,精神萎靡……
面对这诸多问题,家长首先把电视定位为引起祸端的“种子”,因此简单地对孩子看电视进行控制。东子则认为,问题的产生并非电视的错。我们不但不该让孩子远离电视;相反,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该让孩子更加“亲近”电视。
所以,从依依能够看电视那天起,我就坚持一个理念:多看电视。我可不想为孩子堵上这条好的学习途径。当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和内容是有所界定的,我的家规既保证了孩子看电视的权益,又限制了时间和内容,以此帮助孩子科学合理的看电视,让她在电视屏幕前健康成长。
案 例
黄女士的儿子,上小学三年级,她对自己的孩子非常满意,可以说是逢人便夸赞儿子有多乖、多听话……虽然儿子很喜欢看电视,但是每次都是写完作业再看。
可一次家长会后,黄女士被班主任留下来,说她儿子的作业实在没法批了,字都快“飞”起来了,一看就知道没用心写,数学题更是不知道写的什么,完全没有仔细演算,并且大部分都做错了。老师和孩子说了好几次,他都不以为然,没办法,这次只好通报给家长,要家长监督孩子写作业。
黄女士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电视给关了,孩子看得正起劲呢,妈妈突然把电视关了,这让他很不高兴,大声地喊妈妈把电视打开。“打开?以后你都别想看电视了。”黄女士气愤地顺手把电视的电源线也拔了下来。
这下儿子急了,马上哭闹起来,说妈妈说话不算话,以前约定,只要写完作业就可以随便看电视。黄女士一听这话更是生气,大声骂起来:“你看看你的作业都做的什么?以后做完作业再看电视,做不好就不要看电视了。”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1)同孩子商定看电视的时间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孩子看电视这方面,黄女士还是有一定的家规的,孩子所说的那个约定,其实与家规的性质一样,也许是约定的不合理,所以孩子没有认真执行。很多家庭常常为该让孩子先看电视还是先写作业而争持不下,孩子要先看电视,而家长却规定要先写作业,然后再看电视。家长担心孩子看完电视后无心写作业,或者时间不够用,写不完作业;而孩子则担心等写完作业,就没有多少时间看电视了,或者担心错过了自己喜欢的节目。
在我家里,在看电视的家规确定之前,我先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报或网上的节目预告,根据她喜欢的节目所在的时间段,统筹安排她看电视的时间,然后形成表格,挂在她的书桌前。孩子自觉遵守时间表,时间一长就养成了按时看电视的习惯,这样就可以避免无节制地看电视。
当然这个时间表是灵活的,只要总时间量不改变,具体时间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比如,某段时间少儿频道在中午播放依依喜欢的节目,那么时间表上看电视的时间就挪到中午,如果晚上有依依想看的节目,那么规定看电视的时间就挪到晚上。
而且,看电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做完作业之后。如果放学以后就有好看的电视节目,我会让依依先看电视。她开心地欣赏完电视节目后,自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养成习惯后,孩子很自觉,什么时候写作业(后来作业取消了),什么时候看电视,什么时候看书,什么时候玩耍,根据家规的规定,依依自己安排得井井有条,很少要我们督促。
那么,孩子究竟每天看多长时间的电视合理呢?根据我引领依依看电视的体会,孩子幼儿、小学、初中、高中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分别以不超过三小时、两小时、一小时、半小时为宜,当然这不包括周六日和寒暑假。节假日的时间可以稍长一些,但是不可以超常。
另外,幼儿没有学习任务,可以多看一些电视,但是不可以连续看两小时以上,如果超过此时间长度,则要分段观看,比如分上午、下午、晚上。还有,孩子正是在长身体的时候,晚上看电视不可太晚,以保证充足的睡眠。
(2)和孩子一起选择电视节目
现在的电视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丰富多彩的背后是繁杂,甚至是良莠不齐。所以,虽说电视要看,但是作为家长,一定要帮孩子把好关,尤其是孩子在幼儿和小学阶段,这样就可以及时消除电视中某些不良镜头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然,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依依也要面对诸多问题,比如选择什么样的节目,如何看待节目中的一些剧情、镜头等。对于这些问题,我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最初,帮她把关,告诉她什么样的内容可以看,什么样的不可以看。后来,孩子渐渐大了,就自己选择把握了。
依依看电视是从动画片开始的。
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没有动画片的童年,是残缺的童年。动画片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给孩子制造了快乐。常看动画片,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动画片的主人公大多积极向上,这有利于净化孩子的心灵,同时培养孩子不向困难低头的乐观情绪。还有,动画片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本着这个原则,我充分鼓励依依遨游动画世界。在2岁的时候,孩子迷上了《猫和老鼠》,常常被幽默的对话和滑稽的画面逗得大笑。后来,依依看的动画片越来越多,看得最久的一部是《西游记》,一百多集,一集不落地看完了。
随着依依的日渐长大,动画节目已经满足不了她的胃口,她对科技节目产生了兴趣。她最喜欢看的栏目是“探索发现”和“走进科学”,而且看过之后,自己也总要想办法“探索”一下。记得她6岁那年,有一次“探索发现”讲历史考古,依依看得入了迷,竟然跑到楼下,用小铲子挖花坛里的土。我问她干什么,她说她在考古呢。
不过,这“探索发现”也曾让依依“误入歧途”。那段时间连续播出有关古墓发掘的节目,依依最初兴致勃勃地和我一起观看。可是,当画面上出现头盖骨、尸骸,尤其用特写镜头将头骨放大、定格在屏幕上时,依依吓了一大跳,她惊呼一声扑进我怀里,大喊:“爸爸,我怕!”直到我告诉她,那个镜头过去了,她才肯把头探出来。
从看过那个镜头后,依依竟然不敢自己一个人睡。没办法,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做依依的工作,买来大量人体结构图给她讲解,告诉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这是正常的人体生理结构,没有什么可怕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脱敏”,依依终于不再对那个“头盖骨”感到恐惧了。
现在,依依对很多电视节目都兴趣盎然,除了看上述节目,还跟我一起看军事天地、新闻评论、电影、戏曲、小品等,另外,体育频道的花样滑冰、跳水等节目也是她喜欢的。
每个人看电视的兴趣不同,我们家长平时要注意尊重孩子的兴趣,不能将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只要是内容健康,孩子喜欢就要顺应孩子。毕竟,让孩子看电视,根本目的是让孩子开心快乐,而增长知识是建立在开心的基础上的。
教子建言:关于看电视的家规,主要是明确时间和内容,这个时间与内容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和喜好而定。另外一定要灵活执行,比如孩子按照喜欢的节目来安排作业和看电视的时间,如果孩子回家就有喜欢的节目,那就先看电视,否则先做作业。这样,灵活的家规自然得到孩子的认可,孩子也就愿意执行了。
5.谁说谈“网”就色变
进入21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互联网时代。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渗入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的建设,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买东西可以不用去逛商场,看书可以不用去书店占位置,甚至上学可以不用去学校,网上办公,电子商务往来,不少中小学生也在网上冲浪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孩子上网势不可当,这是社会发展之必然,逆潮流而上,只能自取失败,所以我们要坦然接受孩子上网,并且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孩子上网。家长们要清楚一点,玩游戏不是孩子上网的唯一,孩子还想通过网络了解世界,通过网络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何引导孩子在上网时趋利避害就成为了现实问题。
家长有时间要多和孩子一起上网冲浪,与孩子分享网络带来的快乐。家长要帮助孩子,避免他们受到网络带来的危害,引导孩子有方向性地汲取网上的知识。不能因为网络存在文化垃圾就不让孩子上网,关键在于正确引导。
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味地沉迷网络游戏,交网友,或者浏览不健康网页,那它就有害;如果利用它浏览新闻,查阅资料,收发邮件,适当玩玩游戏,交几个网友,它就是有益的。就如菜刀,在厨房它是厨房用具,但如果用它砍人,那它就是凶器了。
案 例
丁丁是一名初中一年级的男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上网打游戏。在小学的时候,儿子上网时,妈妈偷偷地看了几回,每次都是用键盘操纵着一个车,在路上开来开去。感觉儿子玩的游戏并不是像电视上说的那种打打杀杀的,应该对孩子身心没什么害处,妈妈便不再管他玩游戏的事情,只要孩子按时写作业,成绩没下降,妈妈就不再过问了。
可是上了初中以后,妈妈明显感觉到儿子睡觉的时间越来越晚,有时夜里12点了还在玩网络游戏,游戏的内容也从之前的只是开个车,扩展到一些拿枪开炮的,偶尔还在QQ上聊天,一问起,就说是和同学交流课后感受,妈妈也就没太在意。
最近一段时间,老师介绍说,丁丁上课总是无精打采的。昨天期末考试成绩出来,让妈妈大吃一惊,竟然是班里的倒数第二名,问儿子为什么成绩这么差,儿子以“还不适应初中老师的讲课方式”应付了妈妈。这时妈妈才想要控制儿子的上网时间,让他多花时间在学习上,可是儿子却坚决不接受妈妈的建议,为此母子俩大吵起来。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1)上网订规矩,避免孩子网络成瘾
案例中的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虽然有很多原因,但其迷恋网络游戏肯定是其中之一,任何游戏如果影响了身心健康或工作、学习,都必须立即禁止。可尝到了“甜头”的孩子又怎甘心呢,于是母子之间的“战争”爆发了。如果这位家长有家规意识,就孩子上网问题定出规则,不但能保证孩子上网的时间,又可避免孩子网络成瘾。
孩子的自觉性相对较差,容易“网络成瘾”是事实,如以粗暴的方式完全制止他们上网,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正确的方法是通过交流,尽量与孩子达成共识,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安排一定的时间上网,一般一天不超过两小时,以一小时为宜,周六日和假期可适当增加一小时。要让孩子知道,网络只是学习和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一种辅助工具,过度上网不仅会影响学习,对身体发育也是有害的。
依依从小就接触网络,从一开始,我就告诉孩子,用电脑绘图、上网玩游戏,都只是她玩耍的一种项目,玩一会就去玩别的游戏。后来孩子渐渐大了,可以用电脑和网络学习了,我还是告诉她,这只是帮助你学习的一种辅助方式,无论是上网还是学习都要控制好时间。可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把握不好,为此我就专门和她商议制定了上网规则,明确了每次上网的时间,规定每天不得超过一个半小时。我没有为此看着孩子,而是让她自己去把握,这种放手的信任,赢得了孩子遵守诺言的积极回应。
多年来,每天我都会安排一段时间,把电脑让给依依。在这个时间段,依依可以自由使用电脑,上网玩游戏,打开邮箱发电子邮件,制作电子贺卡,跟同学及朋友用QQ聊天,浏览感兴趣的新闻等,在网上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规定的时间到了,依依会很自觉地从电脑旁走开。所以,尽管依依天天接触网络,也没有受到不良的影响,而且还充分利用了这一集娱乐与学习于一体的工具。
(2)帮孩子过滤掉不好的网络信息
孩子要上网,除了规定合理的上网时间外,还要了解上网活动的内容,绝不可以放任自流,但也不要像特务一样,整天盯着孩子,那样家长累,孩子也不会开心。
一般而言,孩子上网有三种主要活动:玩游戏、聊天、学习(查找资料)。至于这几种活动的时间投入,则多少因人而异,依依的时间投入分三个阶段:幼儿期间只是玩一些益智类的小游戏;小学期间是以玩游戏为主,聊天为辅,学习次之;而上了中学则与小学时完全颠倒,是以学习为主,玩游戏和聊天为辅。
这是因为,孩子年幼时玩耍是他的主要活动,所以以玩游戏为主,此时孩子尚没有充分的人际交往和学习需要,所以没有聊天和学习内容;到了小学阶段,孩子除了玩耍,生活中增加了同学和小伙伴的交往,并且已经进入到学习的阶段,所以与网友聊天和学习(查找资料)就成了他们上网的内容之一;而孩子进入中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学习任务的增多,玩耍已不足以吸引他的全部,探求知识则升为他的首选,这期间孩子上网的内容大多是以学习有关的事为主,而玩网络游戏和与QQ好友聊天就退居其后了。
关于上网的内容,我们没有规定出哪些可以,而是明确哪些不可以。比如:不要浏览不健康的网站,不要交陌生的网友,不要玩暴力的游戏……
现在谈及网络游戏,几乎所有的家长都闻言色变。通过依依对网络游戏的态度,足可以证明:只要家长引导得当,电脑便会成为益智玩具。既给孩子带来快乐,又可以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有时,我们会和依依一起玩游戏。有一段时间,那个“拯救懒懒猫”的游戏几乎成了我们晚饭后消遣的主要娱乐活动。三个人轮流上场,一个人玩,另两个人就当观众。一轮结束后,看谁的分数最高,谁就是三人中的冠军。
所以网络游戏对于依依来说,只是普通游戏的一种。学会了玩网络游戏,只是为她增加了一种玩法而已。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玩网络游戏,孩子和网络的距离越来越近,她越来越多地懂得了如何利用网络,如何成为网络的主人……
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不会使用电脑、利用网络的人,将成为新时代的文盲。所以,“计算机扫盲”应从孩子开始,它可以激发孩子对计算机的喜爱之情,可以消除孩子对计算机和网络的陌生感,由此走上运用网络的学习之路……
教子建言:就上网问题,一旦和孩子达成共识,就必须形成条文,作为家里的家规明确规定出来,家规要写明孩子上网的具体时间和内容。如果孩子严格遵守,可给予必要的表扬或精神鼓励,如果违反规则,就以减少上网时间甚至取消上网作为惩罚。这既是对彼此的尊重,也是对彼此的负责。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