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第三章
-
5.不吼不叫是一种教育智慧
冲孩子吼叫的状况,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并不是件新鲜事。据了解,90%的父母曾在孩子出生的头几年朝他们吼叫过。甚至数据显示,在7岁孩子的父母中,这个比例会高至98%!
“告诉你,不要逼我发火!”
“你怎么就是不听我的话!”
“我已经跟你说过多少次了!”
“你为什么这么笨!”
“你没有长脑子啊!”
……
以上这些责骂式的吼叫话语,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并不陌生,甚至有些就出自自己之口。现在的很多家庭,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很紧张,原因就是家长动不动就向孩子吼叫,可孩子依然是我行我素,为此家长痛心,孩子伤心,亲子关系也因此蒙上了阴影。
对孩子的吼叫和责骂,就如两只公鸡斗架,最终自然是两败俱伤,家长得不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会对孩子心生怨气;而孩子不仅难以按家长的要求去做,而且还会对父母心存不满。
如果孩子做了错事,这个错只是家长自己认为的,家长就会不问因由、大嗓门儿地向孩子吼叫,也许是想通过提高声音的分贝,达到让孩子听话、懂事,甚至服从的愿望。可是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经常是我们的大嗓门儿让孩子恐惧或无所适从,可这样的结果使大人、小孩都不开心。
家长的吼叫,通常是因为孩子没有按照要求去做,或是已经提醒过很多次了依然如故,再或是因为遭到了孩子的公然反抗。如果我们有个家规,对孩子、对家长都有个明确的规范,这种吼叫的现象也就没有了,按规则行事,是不需要吼叫的,吼叫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而且还容易将矛盾激化。
我曾见到一个家长在博客中写道:
“现在我们该出发啦!宝贝儿,快来把鞋子穿好。”我在客厅一边收拾要带的东西,一边对在房间里的儿子喊。可是,我已经把东西收拾好,也换了鞋,孩子还是没有出现在客厅。我几步走到他的房间,推开门一看,他居然还在那里摆弄奥特曼玩偶,看到我的出现,他慢吞吞地站了起来。
我下意识地看了下表,意识到路上稍有一点堵车,画画课就又会迟到。于是,我提高了音量:“快点,快点,你总磨蹭啥!”其实,冲儿子发火的同时,我也在怪自己,刚才为什么没有亲自把他从房间里拽出来。6岁的儿子刚想要说点什么,就被我打断:“赶快穿鞋,马上!”我开始大吼了。儿子怯生生地赶紧穿鞋……
这样的心情,即便没有迟到,孩子画画的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如果这位家长能够通过家规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规范,规定一些事情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孩子也就不至于磨磨蹭蹭的了。小孩子总是没有确切的时间概念,而没有时间概念对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会有影响,所以要培养孩子的时间概念,做事要守时。
以这位家长为例,应该在要出发前十分钟提醒孩子,临近要走时再嘱咐孩子一遍,这样孩子就会和家长同步了,也避免了因着急对孩子的吼叫。这样几次以后,孩子就会形成自觉的习惯,知道要出门,先把其他东西放在一边,提前做好出行的准备,母子俩就可以高高兴兴去上兴趣班了。这样的兴趣班,孩子才会有兴趣,才可能学到知识,才会开心。
还有一个年轻的母亲说:
7岁的儿子非常喜欢买玩具,有时为了一个他想要的玩具,甚至可以好几天磨你,直到你同意买为止。悠悠球买过好几个,但没有一个是完好的。最近不知怎么回事,他又想玩悠悠球了,于是软磨硬泡让他姥爷买了一个,但他说这个不能定时,又磨着我买了一个。更可气的是没过两天,他舅舅来家里,他又缠着舅舅买了另一种悠悠球。
每个悠悠球玩不了几天就丢弃掉,再嚷着我们买更好的,开始我们不同意,可是无奈孩子软磨硬泡,最终我们也只好妥协。为此,我们多次批评他,可他根本不理,我们无数次地向孩子吼叫,可孩子依然是厚脸皮的得寸进尺。
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家长有很多,他们对孩子过度的骄纵,无原则的妥协,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就对孩子大声吼叫,但毫无效果。
其实这些家长普遍缺少家规意识。如果他们的家庭里,制定了家规,哪怕是不成文的,大致对大家的行为有个基本的规范,也不至于是这样的结果,当然也就用不着大吼大叫了。
在这方面,我有很深的切实体验。
我的家规里明确规定,孩子可以提出自己的需求,合理的要求随时给予满足,不合理的不予满足,但要向孩子讲明情况。比如她4岁多的时候要溜冰鞋,我给孩子解释说:“你现在还小,等你再长大一些,爸爸再给你买。”
因为孩子知道家规的基本原则,所以女儿的需求基本都是合理的,也都能及时得到满足。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就像总要买悠悠球的那个孩子一样,偶尔也有不合理的需求,不过都被我们理性的拒绝了。
比如依依4岁时,有一次我带她从长春坐火车去吉林市。临走前,她妈妈为她收拾了一个小包,里面装了矿泉水、饼干之类的东西。上车不久,列车售货员推着装满各种商品的售货车从我们身边经过,依依动心了,在售货员的怂恿下要买饮料和小食品。我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因为她所要的我们自己都有,所以没必要。我没有和孩子吼叫,而是耐心解释,最终孩子明白了,不需要的东西买了就是浪费。后来,但凡我要买个什么东西,她都会提醒我:“爸爸,那个咱家不是有吗?”
就这样,十几年来,我和孩子妈妈从未因此对孩子吼叫过。
6.我的合理管教成就了女儿的优秀
我们中国人的性格比西方人内敛,说话总是很含蓄,尤其是对自己,总是用谦词。比如问一个孩子学习怎样,即使这个孩子学习很优秀,一般也只是说“还行”,很少听到“我学习很好”的回答,因为说自己学习好,感觉是骄傲自满,有些不好意思说出口。
生活中,也有人不时地问我,你的孩子怎么样啊?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还不错,孩子聪明且懂事。”有的熟悉我女儿情况的则直接说:“你那孩子真是优秀啊!”我就说:“孩子是不错,品行好,动手能力强,学习也挺好。”
女儿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的身上拥有许多良好的品行,这与我的家庭教育分不开,也可以说是我的家规成就了女儿的优秀。
先说说这“优秀”吧,在现代汉语和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为:品行、成绩非常好,按照我们通俗的理解就是在同一群体里表现出。如果按此界定,小女范姜国一的确可为“优秀”。
有些读者可能知道我女儿,但大多数读者并不了解,所以,我有必要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孩子的情况:
女儿范姜国一(小名“依依”)出生于1996年初冬,小学跳过两级,现在读高中三年级,先后独立出版作品两部,和我合著一部。孩子秉承我“品行好、能力强、分数高”的教育思想,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知道感恩与分享,待人真诚、宽容;敢于想象、善于创造,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学习成绩位居年级前十(全年级430多人),学习相对优秀的孩子。她身高1.66米,体重55公斤,身强体健。
自从依依小学毕业写出一部《玩过小学》后,很多媒体还有读者都说:“范姜国一太优秀了,是个神童!是个天才!”但我不管是接受记者采访,还是听众的现场提问,都一再解释说:“范姜国一既不是神童也不是什么天才,她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是个普通的孩子。”
可是,当我说依依很普通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认同我的说法,他们用一致的腔调反驳我:“不是神童,怎么会如此优秀?”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依依的智商只是中等偏上一点,像她这样的智商,一个班就有几十名,全国有一个亿。从出生到现在,孩子没有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任何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我曾开玩笑地说:“如果当初孩子出生时被抱错了,被抱错的那个孩子就是今天范姜国一的样子,而范姜国一被谁家抱去就是谁家孩子的样子。”所以,我想说的是,范姜国一的优秀,只是她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别,是得益于我的教育思想和执行这一思想的家规。
我的家庭教育核心思想是“品行好、能力强、分数高”。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使孩子健康成长,快乐学习,顺利成才。
品行是人生之基,基础不牢,大厦就经不起暴风骤雨。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不管他有多高的学识,多大的本事,都不会获得大成,也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而谦和忍让,既可以拓宽人生的厚度,也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无论物质多么富有,勤俭都是一种美德,治家勤俭可以积富,治国勤俭可以蓄强。一个坚强的人,才能在人生大路上走的更稳健、更久远。
所以,在我的家规中,十分注重对女儿品行的培养。我们培养领导干部,经常提到一句话“德才兼备”,就是说,仅有才能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良好的品德。其实,就品行而言,不仅仅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良好的品行。女儿依依之所以孝顺长辈、知道感恩、乐于助人,都是我对她品行培养的结果。
孩子出生时犹如一张白纸,我们做家长的就如画家、雕刻家,你图什么颜色,他就什么颜色;你刻成什么形状,他就什么形状。是否高分,有没有高能、高品,都源于做家长的这双大手(教育思想)。
“能力是生存之本”是我常说的一句话,我本人就是这样一路成长起来的。由此,我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拥有生存的能力,让孩子全面成长,从而可以在漫长的一生里快乐、从容地度过每一天。现实告诉我们,一个综合能力强、心里充满快乐、阳光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不一定好,但走出学校后,无论他身在何处,都会因为适应环境的能力强、生存的能力强,而顺利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的价值。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孩子学了多少文化知识,考了多少分,而在于他是否成为一个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
家规为女儿的血液中注入了“能力强”,为此,我为孩子提供一切便利,培养拓展她的综合能力:洗衣、买菜、做饭、修鞋,就连针线活也能做。我讲课需要课件,她给我做;电脑出了问题,她来做系统维护;清明乡下祭祖,故里探望奶奶,女儿做了爸爸的特使。
如今不满16岁的女儿,已经是我得力的小助手了。她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自理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及心理素质远远超过了同龄孩子,甚至有些大人不能做的事情,她都能做好。随着各种能力的日渐提高,孩子越来越自信,越来越阳光!
有些人一听说我倡导快乐教育,就认为只注重孩子的快乐玩耍,而忽略孩子的学习,不注重孩子的分数,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所倡导的快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快乐教育也罢,素质教育也罢,都不是不管学习不要分数,而是科学地学习,淡化分数。
我对依依的学习要求是:第一,要学会基本知识;第二,要在生活中得以应用。至于分数和名次我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告诉她不要扯班级的后腿,要保持中上的水平。我虽然也和所有的家长一样,希望孩子考满分得第一,可我从未要求她考多少分、得第几名。结果呢,她小学和初中时,一直处于班级的前几名,最终以化学年级第一(全年级4个班近200个孩子),总分年级第十二,为她的初中学习生活画上了一个句号。上高中后,她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十名。这就是我所说的高分,不是最高,而是较高。因为分数差几分、十几分甚至几十分,对孩子的成才影响不大,关键是要孩子“学会、弄懂、能用”。
为了有效保证我的教育思想的贯彻执行,我家的家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在这种教育思想中,品行居首,能力在中,学习位尾,当三者出现矛盾时,“学习”就要让位于“能力”和“品行”。比如,依依暑假学校要补课,可孩子要下乡参加劳动和看望奶奶,这时补课就要让位于后者。因为劳动是技能的培养和锻炼,看望奶奶是为老人尽孝,而这两种行为均比补课要重要。
女儿就是这样一步步伴着家规成长起来,成为被媒体誉为“中国最快乐的阳光女孩”的。因此,我想,如果您也想让您的孩子像范姜国一一样优秀,那您就要针对孩子的身心特点,制定一个科学可行的家规!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