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第二章
-
3.那些现代家庭对家规的误解
我所说的“现代家庭”是指有未成年孩子的家庭,一般情况下,家长的年龄在25~45岁,这类家庭的家长以70后为主,兼有60后和80后,这其中的60后日渐在减少,80后逐渐增多。
在都市家庭里,以80后家长为例,大多数家长都受过高等教育;而他们的父辈基本上是60后和50后家长,受过高等教育的只是少数;祖辈则大都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这些人甭说高等教育,即便是接受中等教育的也是极少数。
由于所生活的时代不同,加之受教育程度有别,势必导致认识上的差异。现在的年轻家长思想开放,喜欢新鲜事物,各种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较高,但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却是一知半解。自从打开国门,各种思想蜂拥而入,外来的东西成为了时尚,变为主流;传统文化成为过去时,被束之高阁。人们觉得家规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对人性的摧残与束缚,倘若现代社会再立家规,简直是社会的倒退。
所以说,现代家庭对家规有很多误解,正因为诸多的曲解与误解,家规只是被当成时代的记忆而留存。根据我的调查了解,对家规的误解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规是家长针对孩子制定的
存在这种想法的家长占绝大多数,他们认为家规就是规定孩子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为了让孩子听话而制定的。一些人还认为现在的孩子都比较娇惯,即便制定了家规也很难执行,所以也就没必要去为孩子制定个家规了。
纵观历史,家规可谓形式多样,专门为孩子制定的只是其中之一,比如《弟子规》就是规定孩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即便是专门为孩子制定的家规,对家长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身教重于言教。如果家长自身行为不端,你的家规制定得再好,孩子也不可能去执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有一个孩子爱吃零食,不正经吃饭,有时一天不吃饭,全部靠零食解决,家长为此很犯愁。而孩子的爸爸则爱抽烟,一抽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一支接一支的,像烧火一样,一包烟,一眨眼工夫就没有了,家里常常被熏得乌烟瘴气。每当爸爸劝诫孩子要好好吃饭,不要总吃零食时,孩子都会反驳道:“你总抽烟熏我们都不改,干吗非让我改呀。”
后来在妈妈的主持下,家里订立了一个简单的家规:①爸爸戒烟(少抽烟);②孩子戒零食(少吃零食)。由妈妈监督执行,爸爸严格遵守家规,以身作则,由原来的一天两包烟减少为两天一包烟;孩子的零食也减少了大半,开始好好吃饭,只是偶尔吃零食。家里的环境卫生好了,孩子也乖巧懂事了,可谓两全其美。所以说,家规绝不只是针对孩子的。
(2)大家庭才需要家规
一提起家规,一些年轻家长就觉得是很久远的事,是封建社会大家庭的产物。其实,这种理解很偏颇,家规除却旧时大家庭的明文细规外,还有一些不成文的小家规,它们具有同样的功效。细想想,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些不成文的家规,只不过不够具体,没有形成文字罢了。
比如,对孩子的一些要求:要养成好习惯,早睡早起;要多吃主食饭菜、少吃零食;不许撒谎,不许骂人;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见人微笑打招呼;从小独立,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等。也有一些是针对家长的,比如不能打骂孩子,夫妻不要总吵架,要求孩子做的事自己先做好等。
我邻居家的墙上张贴着最近订下的“家规”:1.家长向孩子指出需要改正的缺点时,孩子要虚心接受,不许发脾气;2.孩子画的画,写的东西,不经过孩子的同意不能随便改。
据我所知,这个简单的家规后面还有一个小故事:一天,爸爸在儿子画的画上改了几笔,结果孩子就生气了,和爸爸发了脾气,还提出要把“不能擅改他的画”作为家规写下来。为了尊重孩子,也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成长,爸爸和妈妈同意了他的这个家规,同时又在上面加了一条。这个只有两条规则的家规,其实意义非凡,孩子提出的那条家规,某种程度上也是他的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孩子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他需要别人,尤其是家人的尊重,他要有属于他自己的空间。同样,这个家规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讲,既保护了双方的权益,又是对彼此的一个约束。
(3)家规已过时
在撰写此文前,我曾专门做过调查,一些家长认为过去的家规已经过时了,现代生活应该有现代的新教育思想。可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些曾被推崇的东西遭遇淘汰,而有些东西却经久不衰,不断地被发扬光大,赋予时代的内容,愈发闪耀它的光芒,家规就是其中之一,好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今年是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全国各地再次掀起学雷锋的热潮,而与此同时,也有一种声音:雷锋精神已经走过半个世纪,早已是过去时了,现在学习他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
同样,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家规对于我们的家庭,不仅是过去,现在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家规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规范,经历了宗法阶段、家族法阶段,得以发展至今,表明其存在对于家庭和社会确实具有重要意义。历史表明,尽管有些家规存在压制家庭成员自由的规定,但其在家庭内部的管理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天民主法制的社会里,新型家规的构建,对于个体家庭而言,将会起到促进家庭和谐的作用;对于社会而言,也将会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4)家规是摆设
很多现代家庭没有制定家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家长认为家规不过是摆设而已。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孩子上小学开始家里就制定了家规,并且规定得很详细,大大小小十几项,可是大多数都不执行,最终变成了一纸空文。
孩子起床、学习、玩耍和看电视的时间规定得都很详细,当时孩子也是同意的,可过后孩子总是耍赖,不是拒不执行,就是大打折扣。规定7点起床,孩子要磨蹭到7点半甚至到8点多,规定每天看电视一个半小时,可孩子总是看个没完,有时连续看四五个小时,家长对此很是无奈。这个费尽心血的家规,最后也只好不了了之。
像朋友这样制定了家规,由于孩子耍赖或家长身教不足等原因,而使家规成为摆设的有很多,因而,一些家长也就认为没有制定家规的必要了。家规成为摆设,责任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家长。如果家长身教做得好,起到榜样的作用,同时能够监督孩子落实,是完全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孩子毕竟还小,主观上不愿受束缚,客观上自制力又有限,若家长能够科学地运用家规,那它必将成为促进家庭发展和孩子成长的宝典。
家规是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怎样的家庭,不管成文不成文的家规,或多或少都会在这个家庭里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家庭文化对家庭成员思想的烙印,也是家规对家庭成员行为的影响。
他年,当孩子长大离开了家,无论走到哪里,良好的家规都会深深烙在他的心里,影响着他的事业与人生。
4.从小事中培养孩子“规矩”意识
俗话说:“家有家法,铺有铺规。”国家有治国的法典,单位有有利于发展的规章制度,学校有为学生更好成长的学生守则,家庭也一样,同样要有利于家庭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规章制度,这种规章制度就是家规,它的作用相当于国家的法律、单位的制度、学校的学生守则。
任何规章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对人有些约束,它告诉我们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分在于动物永远处于自然状态,可以为所欲为,而人则必须遵守社会规则,有所为、有所不为。人人渴望自由,不愿意受束缚,可自由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守一些规则。
由于过去的一些家法、家训,带有强制的家长制思想,有些内容对孩子有一定的摧残和压制,所以有些家长担心,家规条条框框多了,会禁锢孩子的思维,束缚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认为家规是一种奴性教育的表现。
确实,在过去几千年里,中国人受封建皇权思想影响很多,奴性教育一直发展到今天。现在社会的重考分轻育人、重权威轻民主、重乖巧听话轻个性发挥的应试教育才真正是奴性教育。这种教育忽略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到头来千人一面,万人一孔。
家规一般提倡的是恩威并重、奖罚分明的教育,而不是偏执一端的教育。既要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又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自然状况做出相应的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孩子的学习、玩耍、自由等基本权益,为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1)质疑远比答案重要
在我家的家规里有一条:鼓励孩子质疑。
在女儿依依(范姜国)很小的时候,我就曾对她说,老师的话、爸爸妈妈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不要盲从,要学会质疑,学会发现问题。读书时,我告诉她,要读书,但不能尽信书,对书本上的东西也不能照单全收。因为书是人写的,而人无完人,不可能做到一点错误都没有,要学会批判地吸纳他人的东西。
我一直认为,人的批判精神很重要,没有骨气只有奴性的人,是无法拥有批判精神的,所以,我鼓励孩子的质疑和批评精神。在我的影响下,孩子不迷信权威,勇于向权威挑战。
刚开始,还闹过一个小笑话。上幼儿园学前班的时候,依依拿回一张批改过的卷子,我看了一眼,发现其中的一道题老师判了错,而依依的确做错了,可是她没有改正。我就问她为什么这道题不改啊,结果孩子眼睛眨都不眨地说:“哦,那道题啊,老师批错了!”语气十分坚定。过后,我肯定了孩子的质疑精神,但同时也指出不可盲目质疑,要虚心谨慎。
(2)别让孩子的好奇心沉睡
好奇心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源泉。好奇、好问、好动,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经常和孩子在一起,你一定会发现他们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闯不完的“祸”。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便会从中看出,他们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
为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我家的家规里专门列了这一条。
许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出意外,怕孩子破坏东西,当孩子爬上爬下,不停地触摸,不停地翻动他所能够得到的物体的时候,总喜欢说:“别动,脏!”“别摸,危险!”
孩子好奇的天性,决定了他对第一次见到的东西总是很感兴趣,孩子“调皮”也正符合他的发育特点,这时家长应该因势利导,在判断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解放孩子的手脚,否则孩子的探究精神在萌芽状态就泯灭了。人的学习动力最初都是缘于好奇,好奇心是人获得智慧的关键。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由于好奇心的驱使,问题特别多,几乎见啥问啥,他们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摸摸、看看、闻闻、尝尝,弄个明白,喜欢拆卸钟表、玩具、收音机,乱按电器开关或遥控器……
为了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在能够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要让孩子尽量去尝试,有些看似无聊的问题也要尽量去解释,或适时地反问孩子,以启发孩子的思维。
依依不到2岁的时候,刚刚能把话说利落。有一天,她抓起一只荔枝就要往嘴里放,然后很好奇地问我:“这里面的核是什么样子的?”我笑着问她:“宝宝,你说呢?”孩子歪着脑袋,很专注地想了想说:“是圆的。”我接着问:“为什么?”“因为桃子的核就是圆的。”“哦,那它会是什么颜色的呢?”“嗯……和桃核颜色一样。”依依肯定地回答。我再问:“那会不会是另外的样子呢?因为它是荔枝,不是桃啊,你怎么就知道它的核肯定和桃子的核一样呢?”依依面露疑惑:“那,它是方的吗?”
就这样,我们针对一个荔枝核是什么样子的,“讨论”、“研究”了半天,但我始终没有告诉孩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孩子想了很多种样子,最终说:“还是吃一个再说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3)家规不是“听话教育”
像担心管教孩子变成奴性教育一样,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家规会把孩子规范成遇事唯唯诺诺、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只知道听话的“乖”孩子。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听话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弊端。
几千年来,中国的家庭教育一直信奉“听话”教育,中国的不少家长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爱顶嘴的孩子就是“坏孩子”。由于受这种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求孩子一定要听自己的话。父母最不满意孩子的就是不听话,他们认为“听话的才是好孩子”。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缺点,就是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
从现代教育的实践来看,用“听话”作为管教孩子的目标显然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所以我们制定的家规一定不能把孩子规矩成“听话”的孩子,而是让孩子知道是非曲直,按规矩行事,对违规的行为要坚决地说“不”。同时,要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甚至和家长就有关问题展开辩论,使家庭充满温馨的民主氛围。
从幼时发蒙起,父母就告诉我,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单位要听领导的话。可遗憾的是,自小我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这三条“听话原则”我都没有做到。到我做了父亲后,就把我的三不听原则灌输给了女儿。所以,才有今日不从众、有自己的主见的范姜国一。
当然了,不听话也要有个度,孩子要懂是非,不能胡搅蛮缠,讲歪理。听话与否,首先要看说话者的话在不在理,是否正确。如果家长的话在理,相信孩子还是会听到,但也要讲究说话的方式,尽量要柔和,说到孩子心里,他才会信服,家长的话才会有效力。
家规不是要把孩子驯化成没有思想的人,而是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为了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在大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而我们又无力改变现实等的情况下,家规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领路标,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基石。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