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第二章
-
因此,消费者一定要在花钱购买某种产品之前睁大双眼看清状况:
仔细询问考察一下,自己在购买某种产品之后,可能面临的后期使用成本和维修成本,以防掉入商家和卖家联手为你设计的消费陷阱里。
白送的“果子”不好吃“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暗示没有人愿意让别人白占自己的便宜,因此想不付出一点代价就从别人身上揩油那是很难办到的事情。另一层是:人与人之间经济交往的原则是不允许有人钻空子拣便宜。
我们常常听到经济学家说起的“免费搭车”,其实就是指上述原则被破坏后所造成的资源使用的浪费和分配不公的情形。而现实生活中所说的“吃大锅饭”,无非就是让一些无所作为的人钻空子的大好时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随着商家们“智商”的逐步提高,那些容许消费者钻空子占便宜的机会也随之“绝种”了,没有任何一个商家会不计自身利益而愿意让利给消费者,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被商家免费送商品的花言巧语所蒙蔽。
某天,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在大街上为过路的人免费赠送商品。她一边将手中装有皮带的盒子发给路人,一边大声招呼着:“领了皮带的先别走,领到了皮带还可以参加抽奖活动,碰碰运气吧。”
于是,那些领了皮带的人就好奇地围在了她的周围。之后她便从一张木桌后拿出一个装满抽奖卡的纸盒,开始向路人介绍着抽奖可以获得的各种奖品。此时,人群中出来一个年轻女子先抽了奖,一看球马上声称自己中了七等奖,之后她就从中年妇女手中领到了10元钱的奖金。周围围观的许多人看到有人得了奖就马上就真的领到了钱,便纷纷抽奖。这时该妇女又说:“如果大家抽中末等奖也没关系,拿着皮带回去帮我们做做宣传也好,但是需要交50元押金。不过你们可以免费抽6次奖,得了奖金再把50元拿回去。”正说着,一个小伙子刚好抽到了末等奖,他无奈地交给了妇女50元,但他获得了连抽6次的机会,只是六次都是末等奖。最后,小伙子当然没拿回自己的50元钱,不过好在他比较豁达,还自我安慰地说:“好在还拿了条皮带。”渐渐地,抽奖的人越聚越多,不一会儿,中年妇女手中就抓了一大把钱。
虽然好多人在连抽多次后都没能把钱拿回来才大呼上当,但为时已晚。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种“免费赠送”是使用体验的一种提前形式。它实际上是想让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前便先得到拥有使用体验的机会。也可以认为它是认知体验的一种延伸的形式,这种认知是让消费者在批量购买之前对产品有深入认知。但是,有个事实不能否认,那就是“免费赠送”即使如此也不是名副其实的,很多免费赠送的产品大多都是劣质的,或者需要你为之增加部分相关消费的。
所以,“免费赠送”对消费者而言并非真正的实惠,对商家而言则实惠多多。不过对商家而言“免费赠送”也是需要条件的,“免费赠送”只有在满足以下几种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对商家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个条件是消费者明显要能够体验到此种产品与别的产品的不同之处。
比如,饮料、速冻食品、软件等产品。这些种类的产品就具有这个明显的先决条件。因为消费者一旦接触,立马就会明显感觉到它的不同或者是好坏。而只要商家的产品(或服务)真的好,消费者们就会考虑转换品牌来选择体验的商品。这也是为什么“美汁源”果粒橙能快速走红的原因,因为消费者在体验的时候很容易喝出“美汁源”与其他果汁饮料的不同。
第二个条件是免费体验的商品要是可以重复购买的产品。
比如大多数的快速消费品,要构成免费赠送,就需要明确免费赠送的目的,这里免费赠送的目的是让消费者将来批量消费、持续消费你的产品。所以,如果你的产品不存在重复购买的性质,那么免费赠送的方式就不会产生什么作用,它只会让消费者占一次便宜罢了。
第三个条件是免费体验的商品一定要是单位价格较小或变动成本较低的产品。
比如,像雪糕、洗衣粉、香皂等单位价格比较低的产品,企业如果想要采用“免费赠送”的方式,就一定要承受得起这种方式可能给企业造成的消耗。
第四个条件是免费体验的商品要是不太容易形成习惯壁垒的产品。
什么叫“习惯壁垒”?它是指消费者一旦习惯于消费这个品类,就难以改变他们之前长时间形成的习惯。比如,像药物、牙膏、咖啡、酒精饮料等。这些品类,向来存在一个潜在的定论:一旦消费者接受就会继续忠实于此品牌,很难再接受其他的品牌。这个时候,商家仅仅靠“免费赠送”可能很难打破他们的习惯。
从“免费赠送”对商家的适用范围我们不难看出,商家即使在完全让消费者占便宜的情况下向消费者提供免费产品,这对商家来讲,他们所能获得的利润也会远远超过他们为消费者免费提供产品的成本费用,况且,商家向消费者提供的所谓“免费赠送”的产品一般都不是名副其实的产品。
所以对消费者来讲,在你接受商家为你提供的所谓“免费赠送”的产品时,你就在被商家改变、指导和引诱,所以说,“免费的果子”不好吃。
我们应该怎么去砍价我们每天都要进行很多交易。在交易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涉及买与卖的过程。既然是买卖,就存在双方的磨合,说白了就是砍价。
因此所有商品都存在一个价格的再定义问题。
对于卖主来说,他们当然是特别想要获得一个最高的价格,越高越好,挣的越多越爽;但对于买主来说,他们总是希望花最少的钱来买最多的东西,因此价格当然是越低越好。于是,这里就出现了矛盾,而买家和卖家之间自然而然地也就出现了竞争,这种竞争就是为争夺商品使用权的竞争。而竞争的最后结果只能是:卖主不断地降低他们最初的报价,买主则为了拥有自己向往的东西而不断提高他的出价,经过一番较量,双方达到一个都能接受的价格水平,这样交易就达成了。而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就是市场经济的精髓之所在:买主与卖主、各个卖主之间、各个买主之间对价格的相互竞争,就形成了市场价格。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真实的市场价格能够引导资源的配置哪种产品的价格高、利润高,资源就会流向该行业;相对应地,哪种产品的价格低、利润低,资源就会流出该行业。经过这些流进和流出之后,最终行业之间形成了一个平均利润率。此时,平衡的资源就达到了一种最佳的配置状态,经济学上称这种理想的配置为“帕累托最优”,也就是说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不可能再在不损害某些人利益的前提下,增进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竞争关系可以说是直接形成了市场价格。
而众所周知价格又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向导,那么如何促进这种竞争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对于买主来说,促进竞争的最好手段就是要“砍价”。但是,砍价对于消费者来说真的都是好处吗?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1.我们为什么要砍价?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人都是自利的。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人都出于自利的目的!屠夫为我们提供肉食,面包师为我们烤制面包,个人的自利行为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是的,每个人其实说白了都是自利的。屠夫提供肉食是为了自己获得服务费,面包师烤制面包是为了换取养活自己的费用,而个人的种种自利行为当然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起来。但具体到砍价问题的时候,我们要仔细地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要砍价?
经济学告诉我们,只有稀缺的资源才有配置的意义,如果资源是无限的,那很明显就没有必要存在经济学了。同时,经济学又被称为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那么,人类的行为是如何体现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呢?
对于现实中的每个人来说,人们的收入相对于人们的无限需求来讲都是有限的,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了的。由于人类具有无穷的欲望,而人们收入有限这个事实就导致人们不可能获取足够的资源来满足这种需求。
因此,从这个结果来看就出现了问题:有限的收入不能满足无限的需求,人们就面临着预算的问题。这也就引发了科尔奈所说的“预算软约束”(SoftBudget)的问题,即资源是无限的。但实际情况是这种情形只存在于很少的一部分人或企业中,就像科尔奈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一样。既然出现了预算问题,那就有必要探索预算了。而引发预算问题的本质就是有限性,因此对于个体来说,砍价就是一种理性行为。因为砍价能减少个人的支出,减少人们的预算。而如果砍价能够使消费者享受更低的价格,那就意味着消费者可以享受更多商品的消费,也就意味着预算的那部分钱能获得更大的效用。
另一方面,砍价作为一种特有的经济行为,必然存在着人们对它的需求。生活中的有些人就认为,砍价的成功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少付出、预算的减少,还可以给人带来成就感、满足感。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砍价造成的这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往往是在满足其基本需求之后产生的。也就是说,越富有的人越有可能进行砍价,因为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砍价这时候已经不仅仅是在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而是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理应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
穷人往往是出于经济因素进行砍价,而富人更多是出于自我实现需要而进行的砍价,这就表明:砍价已不只是穷人的专利,它已经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追求。
2.我们应该怎样砍价?
在这里,我们探索的不是砍价的技巧,而是想要更多、更详细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砍价。
(1)砍价存在于一定的基础之上。
我们为什么要砍价?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傻的问题。一般人的答案肯定是:当然是为了达到我们的某种需求。而现实告诉我们同质商品可能会有不同的价格,因此人人都想以最低的价格买到我们所需要的产品,也就是说商品价格的差异为我们提供了砍价的基础。
按照经济学完全信息的假设,理论上说起来同质的商品理应价格相同。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是:每个买主,他们根据个人能力或者是知识宽泛度的不同而掌握的市场信息是不同的,我们只能够说那些能够以最低的市场价格买到产品的人实在是幸运。但是这里会出现一个情况,那些掌握到最低市场价格的人运用个体的时间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如果要收集所有的价格信息,不仅需要他花费时间,还要耗费成本,而获得的收益可能还是有限的,因此大部分人都不愿意从事这种得不偿失的工作,因此商品价格的差异才将长期得以存在。
但是,我们如果利用收集的有限价格信息来最大化我们的收益,砍价往往就是一种有效的实现方式。砍价说到底其实就是买主与卖主之间的谈判。由于市场经济的自由交易,买主对卖主来讲就会产生一种威胁:如果你不同意削价,我就会拒绝购买。这种情况在某种产品市场出现供给过剩的情况下更是明显,这个时候进行砍价一般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但是,如果某种商品一出现就十分走俏,卖主在这里就已经占据了优势。因为物以稀为贵,如果你继续砍价,卖主就会考虑到有很多的顾客等着买此项东西而拒绝卖给你。因此,我们说买卖双方之间的这种相互威胁,就确保了砍价只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波动。
而这个范围究竟有多大,最终取决于供求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这样从理论上分析起来,仿佛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传统的价值规律有必要修改为“商品的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买卖双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影响”。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假设出的情形完全是存在的:对于同一个商品,不同的人去购买往往因为各人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价格。即使此项商品已经是出现在了明码标价的场所亦会如此。虽然每个人在同样的情况下所需要支付的金额、获得的数量都相同,但讨价还价能力强的人实际上却更易于获得更优质的服务、额外的售后服务等非价格因素。因此我们说对于那些即使明码标价的商品仍然存在着“砍价”的可能。
就经济学来讲,砍价本质上属于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使商家向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了不同的价格。也就是说讨价还价能力强的顾客能得到低价,而那些讨价还价能力差的顾客只能无奈地支付高价。
(2)不是什么样的产品都可以砍价。
我们这里可以将商品分为两大类:产品和劳务。对于产品类商品,也就是我们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明码标价商品,它们是有明确质量标准的产品,大家可以放心去砍价。换句话说就是,所有的人面对的都是同质的商品,此种商品既然是具有质量标准的产品,那它们肯定已经生产并检验合格,它们不会因为砍价而变质。对于这样的产品我们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砍价,这样一来最终受益的是我们自己。
首先,对于那些没有明确质量标准的产品,我们最好不要去砍价,因为这种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们不具备被砍价的性质,否则我们得到的将可能会是劣质产品。比如某商品在销售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工,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跑去砍价,就可能会受到商家的暗算。他们可能会迫于给你面子而表面上同意了你的出价,但暗地里却会降低产品的质量,让砍掉的那部分价最终还是进了他们的腰包。
其次不能砍价的一种商品就是没有明确质量标准的服务。众所周知服务其实是一种特殊产品,它的特征是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如果消费者对它进行砍价,服务提供者很有可能会对你提供劣质服务。
总之,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对于质量不易监控的产品和服务,我们一定不要砍价,这个时候最理智的做法是敢于接受厂商的报价,享受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但是也需要一个理智的过程,不能被动地任人宰割,适当的时候甚至可以拒绝商家为你提高的商品;而对于有明确质量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可以放心去砍价,以赢取最大效用。
平价药店不能说的秘密平价药店自从面世以来就曾靠“低于国家核药定价45%”的绝对低价的高调声势在行业市场中摧城拔寨。几年来,平价药房在受到了社会普遍关注的同时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而这些质疑主要集中在它的盈利模式上。有人认为这种经营方式真的是药店在“亏本销售”、“赔本赚吆喝”,而有的人则认为他们这是在“不正当竞争”或是一种经不起市场考验的“短期行为”。不过不管怎么说,到目前为止,平价药店在质疑声中一路走来,其顽强的生命力还是不能不让人叹服的,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一点。
存在即合理。作为中国医药行业的一种新姿态,平价药房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降低药价的呢?降低药价后药店还能赚到钱吗?利润太薄,这些平价药店还能开得下去吗?这些平价药店打出的价格真的都是“最便宜”的吗?
怀着以上这些疑问,我们在一探究竟之前,如果我们始终抱有“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心态的话,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所谓“平价”其实并不没有那么“单纯”,那么在平价药店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呢?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