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员工工作不求精益求精,只求“差不多”

现实中,很多员工存在这样的现象,对待工作不求精益求精,只求“差不多”。“应该、大概、可能、差不多。”是责任心缺失的人常放在嘴边的说辞。

每个企业和组织里都会存在这样的员工:他们每天都是按时打卡到公司上班,但是却不能及时完成工作;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在工作上却不愿精益求精。他们应付差事,把事情做得“差不多”、说得过去、上司挑不出毛病来就行了。殊不知,这种“差不多”心理所导致的最后结果却是“差很多”。

“差不多”的思想已经成为阻碍人们走向成功的绊脚石,但它有一个天敌,那就是深藏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需要由我们自己唤醒的追求认真、到位的工作精神。

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差不多先生”,也许我们自己身上就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差不多先生”到底是哪类人呢?胡适先生在1924年发表的《差不多先生传》一文对这种人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描绘: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也一定听别人谈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全国人民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缜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妈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个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结果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在两分钟前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去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也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边说,一边慢慢地走回家,心里却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种急病,叫家人赶快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就把西街医牛的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传越大。无数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八十多年过去了,胡适先生文章中所说的“差不多先生传”在当今社会依然普遍存在,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今天职场上的许多人仍然有这种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以至于企业和组织中“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基本”“好像”“几乎”“大约”“估计”“大致”“大概”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口头禅。

在我们的企业、组织机关里,“差不多先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打包不方正,差不多就行了;检验疵点没标记,差不多就行了;管理人员检查考核不认真,差不多就行了;不肯算细账,质量差点、成本高点、价格低点、利润少点,差不多就行了;遇事不肯斤斤计较,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对人对己差不多就行了。其结果是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产品送到客户手上,不是退货,就是索赔,使工厂失去客户,丢掉市场。由此可见,“差不多先生”有其生存的广阔空间,它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差不多”现象的存在和蔓延,既害了他人,更害了自己。因此,绝不能任其滋生蔓延,必须想办法努力克服,彻底根除!

做事情如果有“差不多”“大概过得去”“还行吧”“凑合”这样的心态,那是很要命的,殊不知“差不多”其实是差很多。

正是因为我们有这种“差不多”心态,工作中才漏洞百出,产品才缺乏竞争力。因为“差不多”,我们的许多企业被拒之门外,我们的产品总是被打上二等货色的标签,与一等品只差一点,其实是差很多。

很多时候,“差不多”就是差很多。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993年,全国小麦价格开始上涨,产粮区的一些粮商也趁机囤积小麦待价而沽,一家面粉厂的业务员来到小麦产区收购小麦,与粮商们讨价还价,可当地的一个大粮商说:“小麦有的是,卖给你也可以,1000元一吨,你要不要?”

这位业务员感觉价格有点高,况且出来半个月了,也不知道这些日子全国的小麦涨到什么价钱了,拿不定主意。于是,给老板发电报,“一万吨小麦,每吨1000元,价格高不高,买不买?”

老板看到电报后觉得价格太高,因为当时最高的价格还不到900元,便对秘书说:“给他发电报,就说价格太高。”那时通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秘书赶紧到邮局去发电报说:“不太高。”

几天后,老板看到业务员带着签好的订购合同回来了,以为业务员自作主张,对业务员大发脾气,受到责备的业务员只好拿出了电报给老板看,原来秘书发电报时,“不”字的后面少了个句号。既然双方都已签好了合同,不管面粉厂履行不履行,都将为面粉厂带来不少的经济损失。

是啊,“不太高”和“不。太高”不是差不多吗?可就是差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句号,结果却是十万八千里。

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细心、认真,决不能出现“差不多”“大概”“也许”,工作要到位,就要做到准确、精确。

做任何工作,都要拒绝“差不多”,除了要从意识上时刻提醒自己外,更重要的是应注意避免出现执行偏差,否则,执行效果照样会“差很多”。

也许在生活中,“差不多先生”对样样事情都看得破,想得开,不计较,算是一个“老好人”。不过在职场上,“差不多”的心态却是必须杜绝的,因为每个员工都是团队的一分子,如果每个人都是“差不多”,不仅会导致组织难以获得利润,甚至还会造成重大事故。

有一家企业引进了德国设备,德国工程师在设备安装调试验收时,发现有一个大螺丝歪了。我们的工程师认为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所有六角螺丝的紧固度不可能都一丝不差,差不多就行了。德国工程师却坚持说:“不,这完全可以做到。六角螺丝歪了,是因为在拧这个螺丝的时候,没有按规范标准进行操作”。后来的调查发现是我们安装工人的问题。按照技术操作标准要求,上这些大螺丝需要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人固定扳手,另一个人拧螺丝。可是我们的操作却是一个人上螺丝,另一个人休息。

不少人面对工作总是将“差不多、过得去、慢慢来”挂在嘴边,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工作自然会出一些漏洞,而当问题出现后,他们又总是给自己找各种借口:“不就是螺丝拧歪了吗?又影响不了大局!”“不就是报表里错了一个数字么,下次注意点就行了。”“不就是文件页码装订错了么,下不为例就是了。”

这种“差不多”心态要不得!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要努力避免陷入到这个误区当中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多问自己几次“真的可以‘差不多’吗?差的那一点会给自己、给公司、给顾客带来什么害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彻底告别“差不多先生”,真正杜绝“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工作失误。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缺乏的并不是技术、设备、流程和理念,而是一种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到位的执着精神。只要我们工作的时候,不断地追求精益求精,每个细节都一清二楚,再加上自己的高度责任心,“差不多”一定会远离我们,工作就会真正执行到位。

老板发了火,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有些人因为做事有“差不多”心态,导致工作中漏洞百出,生产的产品才缺乏竞争力。因为“差不多”,许多企业被用户拒之门外,产品总是被打上二等货色的标签,虽然比一等品只差一点点,市场份额却差了很多。

做事情如果有“差不多”这样的心态,那是很要命的,因为看似“差不多”,其实差很多。

“差不多”的心理是每个人都应摒弃的!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不要做“差不多先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多问几次“真的可以‘差不多’吗?差的那一点点会给自己、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