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第三章

27.私以情论,公以事分

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向隅。

——《薛文清公读书录》

公正无私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一个人具备了公正无私的品德,就能光明磊落,实事求是,主持正义,扬善除恶。“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篇》)和“有公心必有公道”(《傅子·通志篇》)等古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重大影响的儒家,一贯提倡公正无私。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出现了许许多多持公秉正的人物。

春秋时代的晋国大夫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解狐是他的仇人,但当晋平公征询南阳县令的人选时,祁黄羊却推荐了解狐;祁午是他的儿子,但当晋平公征询尉(管理军事的官)的人选时,祁黄羊却推荐了祁午。解狐和祁午到任后都很称职,这说明祁黄羊既不计私仇,又不避嫌疑,荐人唯贤,一片公心。

公正无私,还体现在严于执法,不徇私情上。

隆虑公主是汉武帝的妹妹,其子昭平君又娶武帝之女为妻,昭平君既是武帝的外甥,又是武帝的驸马,可谓亲上加亲。昭平君平素不法,隆虑公主怕他日后触犯刑律,去世前以重金向汉武帝为之预赎死罪。后来,昭平君果然因醉杀公主乳母而入狱,按律当诛,武帝不顾大臣们的求情,毅然下令将他处死。

海瑞任应天巡抚时,徐阶之弟徐陟犯法当惩。但徐阶对海瑞恩重如山。徐阶曾任掌宰相权的首辅大学士,当年海瑞直谏触怒了嘉靖皇帝,多亏徐阶营救才得免死。以后,由于徐阶的提拔,海瑞很快从一个六品小官升迁为坐镇一方的二品大员。然而,海瑞并没有被个人感情所左右,迅即将徐陟捉拿归案,依法定罪。

公正无私,是否意味着不要个人感情,甚至六亲不认呢?当然不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史书记载,汉武帝决定处死昭平君时,曾“为之垂涕”、“哀不能自止”;海瑞下令捕拿徐陟时,也曾心绪难平,思虑了多半夜。他们何尝不重亲族之情?何尝不念恩人之德?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面对公与私的冲突,虽然手握权柄,仍能以公为重,忍痛去私。

公正无私,还体现在公私分明上。

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其兄诸葛瑾分别在刘备和孙权手下为官。即使在孙刘两方不和的时候,他们依然各自为国,忠心耿耿。但同时,兄弟二人又始终关系融洽,手足情深。诸葛亮出使东吴,诸葛瑾出使蜀汉,二人均于公堂议国事,于私宅叙胞情,从不逾矩。

在公正无私方面,先贤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们为国为民,不计一己之私,抛却个人恩怨,甚至大义灭亲;他们公私分明,玉洁冰清,肝胆可鉴。《韩非子·饰邪》说:“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回顾历史,朝野若以公心为重,必能上下同心,海内升平;反之,挟私成风,定然上下异志,天下纷争。可见,公正无私的道德风尚对于社会的安定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讲公正无私,是要消除徇情枉法、以私害公的丑恶现象,而不是否定合法合理的权利。因此,对于争取和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人们应该予以支持,社会应该予以保护,必要时,还可以运用法律这一有力武器。

只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就会处处“公”字当头。每一个热爱祖国和人民的青少年,都应立志做公正无私的人。《薛文清公读书录·体验》说得好:“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向隅。”为人公正,就能走遍天下;心中存私,则将到处碰壁。青少年朋友应永怀“公”心,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28.偏见比无知更可怕

偏见是黄疸病,有偏见的眼睛看什么都是黄的。

——民谚

偏见是人品的毒瘤,是进步的障碍。众人皆知,公正是一个人最可宝贵的品质,而偏见则是公正的克星。因而谁要想成为一个处事公正的人,谁就要谨防偏见。因为偏见比无知更可怕,偏见是愚蠢为无知者准备好了攻击他人的毒弹。

所谓偏见,即是片面、偏激、不公正的见解,是一种妨碍认知信息的行为态度。

偏见是诸偏之根。一个人对某事某人一旦有了偏见,就会产生偏向、偏心、偏辞、偏重、偏袒,乃至导向行为的偏颇和事业的偏废。人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头脑里有偏见作祟。

偏见者常常把人看偏。偏见是正确进行判断的感情障碍。当一个人被偏见俘虏之后,对自己喜欢的人,就会只看见他的优点;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就会只见到他的缺点。偏见会带来偏爱和偏恨,“情人眼里出西施,情敌口里变东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待人处世哲学,使自己失去了为人公正的品格。

偏见者常常疑心生暗鬼。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偏见可定义为缺乏正当充足的理由,而把别人想得很坏。”有两则古代寓言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一则寓言是《疑人偷斧》:“人有亡(古通“斧”)者,疑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也;颜色,窃也;言语,窃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也。俄而抇(挖掘)其谷而得,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者。”(《列子·说符》)这个人丢了斧子,便怀疑是邻家的儿子偷了,总觉得那个人走路的姿势、面部的表情、说话的态度,都像是偷斧子的人。等他找到了斧子,再看邻家的儿子,就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另一则寓言是《疑人作盗》:“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请看,这位富人对同样的忠告采取了不同态度:对儿子的忠告,便认为是未卜先知,实在聪明;对邻人的忠告,便起疑心,怀疑是他把东西偷走了。

这两则故事说明,一个人的头脑如被偏见所禁锢,对他人的一言一行都会用头脑里的错误标准去衡量,其结果可想而知。事实告诉我们,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偏见的类型多种多样,有种族偏见,有阶级偏见,有集团偏见,有行业偏见等。形成偏见的原因也很复杂,有的是阶级立场导致的,有的是由于既得利益或私心作祟而形成的,有的是由于按照个人经验匆忙做出无根据的结论,有的是由于无分析地接受了某人或某集团流行的判断,而有些是由于片面的思想方法而形成的。

分析产生偏见的原因是为了谨防偏见。通常情况下,有偏见的人常常意识不到或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偏见,因而克服偏见是很困难的事情。

谨防偏见需要加强多方面修养,如培养公正待人的优良品德,养成冷静观察问题的习惯,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印象,不去接受未加分析的判断,不听信流言,不去随人说三道四论短长。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人云亦云,而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谨防偏见最重要的是要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来观察思考问题。因为:

诸多事物,均有两道。

正反两面,互相对照。

长短松紧,快慢多少。

薄厚轻重,冷热低高。

软硬黑白,清浊混淆。

各有所长,处置周到。

——[缅甸]望书《密达沙》

29.主敬涵养是人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盖必平日庄敬诚实,涵养有素,方能如此。

——《朱子全书·论语六》

夜读古书,感到钱世昭所著的《钱氏私志·宋相郊》所记载的一个故事颇耐人寻味。文中说,宋朝宰相宋郊在位时,有一年元宵节晚上,在书房研读《周易》。这时,他的弟弟、大学士宋祁,正点着华灯,拥抱着歌伎,狂呼滥饮,通宵达旦。第二天,宋郊责备弟弟说,昨晚你府上灯火通明,大摆宴席,穷奢极欲,不知你是否记得有一年元宵节,我们同在某州学府内吃腌菜煮饭的情景?宋祁笑着答话:我倒应该回一句话给你,不知我们当年同在那个地方吃腌菜煮饭是为了什么?

宋郊兄弟的思想认识为何如此迥异?应该说,根源在于二人主敬涵养的差距。

主敬涵养是一种有益的心理活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养方法,其要点是自我修炼、自我把握、自我提高。“主敬”要求人排除一切私心杂念的干扰,超脱纷繁世界的种种诱惑,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内心,从而达到心绪宁静的境界。“涵养”则主要是指内省体验修养。这种修养需要日积月累地给予滋润养育。《朱子全书·论语六》中解释道:“盖必平日庄敬诚实,涵养有素,方能如此。”主敬涵养,说到底就是指能控制情绪,冷静处世,苦练内功,提高修养。

主敬涵养,对于人生和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被社会影响着,而又影响着社会。修养主要靠自身的磨炼,可以说,自己是自身形象的第一个塑造者。一个人只有首先自己把自己塑造得坚实、深厚、高雅、纯真,才能渐入佳境,他的一生才富有价值,他的人格才富有魅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起点高、素质高、追求高的人,其事业一旦发达起来往往是历久不衰的。因为,注重自身修养的人,往往都能与社会取得一种内在的和谐,非理非礼非法之事不做,非理非礼非法之言不闻,从而与社会的进步精神水乳交融,形成一体。

主敬涵养有着丰富而明确的内涵。人类一切有助于提高人的主体素质、保护人的本色与尊严、促进人的文明与进步的优秀成果,都应当成为主敬涵养的基本准则。通过主敬涵养,人们应当具有坚不可摧的尊严、丰富鲜明的个性、科学与文明的意识、民主与法制的观念,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受到现代文明的教育。总之,主敬涵养,就是要使我们每一个人充分认识到人生的价值,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把自己融入到社会的发展与秩序中去,追求思想的卓越、操守的高洁和言谈举止的优雅。一言以蔽之,主敬涵养,就是要使我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

主敬涵养要求我们要下苦功夫修身养性。大千世界,物欲横流。人,如若不能慎独,如若不增强涵养,就难以保持自主力,难以摆脱外部世界的影响,那就可能在花花世界中丢失了自己,浑浑噩噩、蝇营狗苟地虚度年华,乃至酿成人生的悲剧。我们从一些人的生活足迹中看到了这样的事实:谁抵挡不住外界的困扰,就无法进入主敬涵养之境界。宋代理学家朱熹主张,必须使人的心境达到“虚静明澈”的状态,才能“见得事理分明”。主敬涵养,需要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宋代哲学家陈亮曾说过:“原心于秒忽,较礼于分寸,以积累为功,以涵养为正,睟面盎背,则亮于诸儒,诚有愧焉!”其意思是说,要修炼心性、明辨礼法,就在于每一瞬间的重视,就在于一分一寸的把握,要在不断积累中见到真功夫,要以滋润养育为根基,这样,就可以面有润泽,背亦充盈,达到孟子所说的“睟然见于面,盎于背”的境界。

主敬涵养要求我们,要做一个有理性的人。这就需要在自己的性情、品德、心理、胆魄等方面不断修炼,使自己健全而充盈,丰富而坚定,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坚毅的人、有教养的人。在世界的日新月异面前,应不断更新和发展自己,永远不失自己的本色与价值,活出一个真真正正的自我。爱国爱民的经济学家马寅初就是这样的人。一九五七年春,马寅初向全国人大正式提出了《新人口论》提案,但他的真知灼见遭到了错误的批判。在这真理与谬误、科学与愚昧的大较量、大搏斗中,七十五岁的马寅初先生,以大无畏的气概据理力争,拒不检讨。其坚持真理的铁骨铮铮精神,令世人钦敬。

主敬涵养要求我们,在风风雨雨面前要处之泰然。有涵养者,在遇到风险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临渊不惊,泰然自若,以巨大的力量去从事崇高的事业。主敬涵养,让人品格崇高,意志坚定;主敬涵养,让人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主敬涵养,让人面对日新月异的人间世态,永葆自己的本色。我们应坚持运用主敬涵养这一修养道德的良方,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品位和人生价值,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一步又一步的坚实脚印。

主敬涵养,是中华民族贡献于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其经验与价值是值得我们珍视和借鉴的。尤其是一个人的青年时代,正是血气方刚,无所畏惧,初生牛犊不畏虎,不计得失利害,不怕打破,不怕失去什么。而唯知雄飞、跃进、创造,这本是青年人所独有的天赋活性。但世间的事,并不是完全可以靠血气、锐气、朝气、使气所能成就的,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如马克思主义的经典 所言:你想进入的是这一个房间,而历史的现实却让你进了另一个房间。而德国的大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却讲道:一个人的长处、成功之处,往往又是他走向失败与毁灭的死所。所以,对一个青年人而言,若想成就事业,就必须痛下“主敬涵养”的功夫。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