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第二章

24.无尚者唯好仁,欲仁者仁自至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

仁,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所主张的最高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两千多年来,“仁”成为颇具特色的思想模式和文化心理,在塑造和描绘我们民族性格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孔子对仁的理念曾做过深入的阐发,孔子所阐发的“仁”,基本含义是人与人相亲,爱人,同时兼含孝(孝顺)、忠(忠恕)、礼(礼数)、智(智慧)、勇(勇敢)、恭(庄重)、宽(宽厚)、信(诚实)、敏(勤敏)、惠(慈惠)等美德。

随着历史的发展,“仁”也在不断注入时代的新基因。今天我们所讲的“仁”,通常是指“仁德”、“仁义”、“仁爱”、“仁厚”、“仁心”、“仁慈”等。可以说,人世间的许许多多善行,都包容在仁的含义中。

不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仁都能够体现出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范。因此,具有仁的品德,达到仁的境界,是我们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孔子说得好:“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意即实践仁的品德,达到仁的境界,要凭自己的努力,而不能依靠他人。

一个人能否成为有仁德的人,关键在于他能否自觉地加强自我修养。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德高望重的前辈们,无不是通过为仁由己的道路,走向辉煌的人生。其中,南洋华侨实业家陈嘉庚,就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位。

为了振兴中华,陈嘉庚热心教育,倾资兴学。一九一八年,他在家乡福建集美创办了包括小学、中学、师范等部的集美学校。当时,拥有一千万人口的福建省,竟还没有一所大学,于是陈嘉庚于一九二二年又捐资创办了厦门大学。

为了办好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陈嘉庚三次向比他资金雄厚得多的某些华侨实业家募捐,但毫无结果。他只得独力支撑,每月至少要支付三万元经费。为了筹款,他曾卖掉自己的一部分产业。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他的企业一度面临破产的厄运,但他抱定宁可牺牲企业,也不能停办学校的宗旨,忍痛将公司“收盘”,转给他人,唯一的条件是:要保证提供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教育费用。

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陈嘉庚倾资兴学,是何等慷慨!然而,他自己的生活却非常简朴。他不嗜烟酒,吃的是家常饭,穿的是普通的衣服、鞋袜,每逢外出随身必备针线包。他一生中对个人的名利无所求,孜孜以求的是中华的崛起和腾飞……

陈嘉庚以其种种感人的爱国事迹,赢得了“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美誉,他的作为和品德,使他达到了仁的境界。

陈嘉庚在人生道路上留下的闪光足迹,充分证明了为仁由己的道理。

孔子说:“好仁者,无以尚之。”(《论语·里仁》)意思是爱好仁德的人是最好的人。要达到仁的境界,关键在于自己的修炼,只要我们有实现仁的愿望,并付诸实际行动,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最后,让我们以孔子的箴言共勉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意思是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争取得到它,它就来了。我相信,沿着为仁由己的道路一往直前地走下去,仁德一定会来到我们身边!

25.人知道自己错时,便是走向伟大的开始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个人发展问题上,表现为不断地自我完善。

自我完善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晋代的周处年轻时粗暴强悍,横行乡里,家乡人把他同河里的蛟龙、山中的猛虎并称为“三害”。周处为百姓杀了猛虎、斩了蛟龙之后,改过自新,日后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忠臣孝子。

法国著名 巴尔扎克,年轻时干事浮躁,经营出版印刷业破了产,欠下巨额债务,几乎陷入绝境。但他没有颓丧沉沦,而是认真总结教训,决心专一从事某项事业。于是巴尔扎克重新振作,发挥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爱好与专长,终于成为世界文坛的一颗巨星。

周处和巴尔扎克之所以会有这样大的变化,是因为他们在长期的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自我责求,自我改变,自我提高,故而在道德修养和成就事业方面都获得了丰硕成果。

我们说,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正是由于他们为着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矢志不渝,不断自我完善,从而创造出令人瞩目的丰功伟绩。不是吗?世界上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都是有崇高理想的人。他们又为实现这些理想,刻苦研究、探索,一生殚精竭虑,终于登上了一座座高峰。

自我完善,是一条开拓积极人生的康庄大道。而青少年阶段是塑造未来形象的最佳时期,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自我完善的意义尤其重要。记得列宁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人从什么时候知道自己错了,便是走向伟大的开始。

26.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

——《淮南子》

孔孟的修养之道讲内生、内化,讲反求诸己,讲放气、养气。其实都是讲自我完善。那么,自我完善,主要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其一,从小处入手,培育自己的良好品德。

《淮南子·缪称训》说得好:“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意思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不认为小的好事不值得去做而舍弃它,小的好事积累起来就成为大的好事。《荀子·劝学》提出过“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方法,即一点一滴地积累善行,日久天长,习惯成自然,便可养成美好的品德。

雷锋的成长过程,充分证明了上述道理。人们从他短暂一生中所做的大量好事可以看到:雷锋把远大的革命理想与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时时处处从身边小事做起,显示了一个伟大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

其二,针对自己的缺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改正措施。

每个人都有缺点,而这又是长期形成的,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改正,才能见效。在这方面,前人的做法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论衡·吉验》中记载,西门豹性子很急,他就经常佩带着一根柔软坚韧的皮条,以便提醒自己压抑焦躁的情绪;董安于的性子迟慢,他就随身携带着一根绷得又直又紧的琴弦,用以督促自己行动迅捷。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采取了类似的做法,有的人性情暴烈,便在案头床前写上“制怒”的警语;有的人办事拖拉,便在案头床前贴上“今日事,今日毕”的字幅。他们以此提醒自己,劝诫自己,努力克服缺点,逐步完善自我。

其三,多读好书,从中汲取道德营养。

高尔基说:“书籍为理智和心灵插上了翅膀。”又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雨果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它对于人类之所以必需,就在于它是滋补光明的养料。”哲人们的论述,说明了读书对于自我完善起着重要作用。

在华夏神州,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从书籍中汲取了丰富的道德营养的乳汁,成长为顶天立地的中华民族的脊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等古代书籍中闪光的语言,今天读来,仍令人受益匪浅。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读读杰出人物的传记,往往很受启发、教育和鼓舞,从而加深了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找到人生的正确之路。

自我完善,要多读好书。好书是规范人生的座右铭,好书是指导行动的指南针。

其四,持之以恒,奋力攀登从善的巅峰。

古人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周语下》)意为顺从好的像登山那样吃力费劲,而学坏则如江河崩堤,一泻千里。可见,自我完善不易,必须下大功夫。

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敬老爱幼、真诚善良、信用节义、扶危救难、勤奋顽强、勇于进取、谦虚谨慎、坚持真理、信念坚定、百折不挠……诸如此类美好高尚的品德,是自我完善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们有如从善之山巅峰的一簇簇鲜花,只有在自我完善过程中永不停步、登攀不止的人,才能采撷它、获取它。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登攀从善之山所不可缺的精神。

自我完善并不是名人、伟人的专利。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人人都有通过自我完善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的能力。任何一个人,不管他的身份多么普通,经历多么平凡,或是受过什么挫折,跌过什么筋斗,只要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努力,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孜孜以求,都能够如毛泽东所说,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