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第一章

12.有欲则刚方显本色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无欲则刚”的“欲”,乃“欲望”之欲。欲望的意思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欲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饿了有食欲,渴了有饮欲,困了有睡欲,冷了有暖欲,缺东西用时有物欲,情窦初开时有情欲。但“无欲则刚”,似有欠科学。人永远做不到无所欲。如果能够用自己的理性克制本能,使自己的种种过度的欲望、欲求、欲念,能合理地节制在一个质变的临界线上,便不至于使人沉沦,这也便称得起“刚”了,且方为真“刚”。

人的何种正常欲求,都不是过错。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贪心;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贪求私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欲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

贪求私欲的危害实在太大了。《韩非子·解老》说:“有欲甚,则邪心胜。”私欲太多,邪恶的心思便占上风。《刘子·防欲》说:“欲炽则身亡。”私欲太强烈了,会使人丧命。《慎言·见闻篇》说:“贪欲者,众恶之本。”把贪求私欲作为一切罪恶的根源。贪欲,不知吞食了多少无辜良善,又不知使多少人作茧自缚,名败身亡。贪欲还能祸国乱天下。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将唐王朝推上盛世的顶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元之治”、“天宝盛世”。后来,他穷奢极欲,享乐无度,宠幸杨贵妃,从而导致了延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生灵涂炭,山河失色,唐王朝由此转盛而衰。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义以为上”、“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即要有为了坚持正义敢于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而刚直不阿的品德,则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也是古今贤人在道德修养方面所追求的目标。林则徐曾手书一副自勉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上联告诫自己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下联砥砺自己杜绝私欲,做刚直不阿的好官。

“无欲则刚”,善哉斯言!林则徐所言绝非是绝人欲。它揭示的道理无非是:去除私欲,就能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就能一身正气,刚直不阿。

《后汉书·酷吏列传》记载,董宣任京都洛阳令时,湖阳公主(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的家奴,无端打死卖唱的父女二人,董宣智捕凶犯,就地正法。公主告到刘秀那里,刘秀要将董宣乱棍打死,董宣陈述情由后,“以头击楹”欲自尽。刘秀见状,又让太监搀架董宣,强迫他向公主磕头谢罪,而董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刘秀见他铁骨铮铮,称之为“强项令”,即刚正倔强,不可使之低头屈从的县令。董宣的“刚”,源于“无欲”。他一心秉公,不惜生命,不恋官位,至于生活,更是俭朴,七十四岁时死于任上,“布被覆尸”,家中仅有一辆破车和几斛大麦而已。

包拯和海瑞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们正气凛然,执法如山,被称为“包青天”、“海青天”。包拯屡次指斥权贵大臣,严厉打击邪恶势力,皇亲国戚、佞臣奸党无不惧怕。当时,京师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的谚语,言其铁面无私,像阎罗王一样难以打通关节。海瑞曾冒死上书嘉靖皇帝,以“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等激烈言辞斥他昏庸无道,以致民不聊生。海瑞每到一任,贪官污吏心惊胆寒,土豪恶霸威势顿挫,穷苦百姓欢欣鼓舞。

包拯和海瑞的“刚”,亦源于“无欲”。他们克己奉公,两袖清风。包拯前往陈州放粮赈灾时,不吃沿途州府官吏为其安排的饮食,一日三餐只吃“落斛粥”(次米熬成的粥)。海瑞外任地方大员时,规定自己每餐饭食连同薪柴、茶水、蜡烛等项费用,不超过三钱,在物价便宜的地方,则不超过二钱。他在南京吏部尚书任上,为庆贺老母七旬寿辰,仅买了两斤肉,被浙江总督胡宗宪当作新闻四处宣扬。《金陵琐事续编》中云:“刚峰海公清苦三行,举朝不能堪,亦举朝不能及。”他们为官几十年,衣食住行唯温饱能居而已,对个人、对生活从无他求,因此一无牵挂,不怕丢官、不怕杀头,为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敢于打击权贵,抑制豪强,触犯龙颜。

前面谈到,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月有阴晴圆缺,人有七情六欲,乃自然之理也。“无欲则刚”,并非不允许人们有欲,而是要克制私欲。克制私欲,就能寡欲清心,淡泊守志;克制私欲,就能刚锋永在,清节长存。

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对来自各方的种种诱惑,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将如何处之?我认为,通过对人生这一需求高峰期种种欲望的克服与节制,从而达到林则徐所言的境界,以其“无欲则刚”这一警语作为立身行事的指南。人若无欲品自高。就是说,人若没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峻洁清,不染尘泥。社会上还存在着假、恶、丑现象,纯洁社会、净化风气则是我们要担负起来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对此,我们青少年责无旁贷,当仁不让。“无欲则刚”的操守,将使我们能在障眼的迷雾中辨明方向,勇往直前;将使我们在与邪恶的斗争中伸张正义,克敌制胜。“无欲则刚”,使人如同苍松翠柏,不怕乌云翻卷,不怕雨暴风狂,挺立世间,永不摧折。

13.用青春热血谱一曲当代“正气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多才多艺著称于世,同时又是追求自由、热爱祖国、反对压迫、忠诚正直的民族。炎黄子孙重气节,脊梁直,骨头硬,古往今来,浩然正气之士灿若群星。他们为人光明磊落,为国家、为民族气壮山河;他们的言行与日月同辉,光照千秋万代,教育、激励着无数后人。

我们的先贤用浩然之气谱写了一曲曲激荡人心的正气歌。

《苏武牧羊》这首民歌唱道:“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听笳声入耳动心酸。”这段歌词,反映的是“苏武留胡节不辱”这一历史故事:公元前一百年,汉武帝委派苏武为正使中郎将出使匈奴。苏武虽然知道匈奴贵族不守信用,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不避危难,望险而趋。果然不出所料,苏武到后即被扣留,关进一个又湿又暗的地窖里,不给吃、不给喝。苏武渴了就吞雪块,饿了便啃毡皮。单于以封苏武为王的诱降计破灭后,恼羞成怒,把他流放到了北海(今前苏联贝加尔湖一带),给他一群公羊,要他使每头公羊都生出小羊,然后才能回国。苏武只身孤影,饥寒交迫,处于绝境,但仍手持出使时带来的汉节(一种用竹杖和牦牛尾做成的凭信物)。冬去春来,他苦苦熬过了十九个年头。虽然“汉节”上的毛羽被风霜雨雪吹打光了,但苏武怀念祖国的心情丝毫没有改变,坚信总有一天汉匈和好,自己会带着“汉节”回到汉朝。汉昭帝即位后,派使臣与匈奴交涉。公元前八十一年,被匈奴羁留了十九年的苏武,终于手持汉节荣归京城长安。苏武“留胡节不辱”的高尚气节,两千多年来,一直唤起人们心头爱国主义的激情。

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元军南下大举进攻的紧要关头,领兵抗敌,不幸于广东潮阳战败被俘,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拘禁。他被囚了三年,住的是低窄阴暗的土室,受尽磨难,但他顶住了敌人的一切威逼,拒绝了敌人许以宰相高位的利诱,在狱中写下了《过零丁洋》,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最后慷慨就义。他那千古流传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至今为人们所吟诵。

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英才早熟,胆气过人,五岁就能与人谈论学问。当时有首《夏童子赞》,赞他“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一六四四年,夏完淳十四岁时,清军入关攻占北京。在国家危亡和人民遭难之际,他与父亲在家乡上海附近参加了抗清斗争,后失败被捕,囚于南京。明朝降将洪承畴亲自劝降,遭到夏完淳义正词严的痛斥。夏完淳在《狱中上母书》中写道:“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显示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一六四七年九月,年仅十七岁的夏完淳在刑场上神态从容,昂首挺立,坚不下跪,像壮游一样走向死亡,以其生命的热血,谱写了一曲忠烈的诗篇。

历史上的浩然正气之士,在强寇犯境之时,闻鼙鼓而拔剑,望烽烟而请缨,奋力杀敌,浴血疆场;在身陷囹圄之时,面对威胁利诱毫不动摇,身受折磨困苦决不屈服,傲骨铮铮,忠魂凛凛,始终保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朝纲不振,民陷水火之时,不怕丢官去职,不畏斧钺加身,冒死直谏,为民请命;在为之奋斗的事业受挫折之时,甘洒一腔热血唤起千万民众,以完成未竟事业;在近代西方强盗逞凶之时,前仆后继,义无反顾,严惩了侵略者。他们是华夏神州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百姓,他们舍生取义,“粉身碎骨全不怕”,留得正气在人间;他们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们的浩然正气,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他们的功绩,永远彪炳史册!

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怀念、歌颂这些仁人志士,面对丧失气节的佞臣贼子、民族败类,如宋朝的秦桧、明朝的吴三桂、清朝的慈禧太后等,则无比地憎恶、痛恨。害死岳飞、卖国求荣的秦桧(塑像),不是一直跪在西湖畔的岳飞墓前,遭受着人们的切齿唾骂吗?

历史上的浩然正气是怎样形成的呢?我想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孟子曾提出要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在高尚道德境界中所具有的自豪的、无畏的精神状态。孟子关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对培养民族正气、民族气节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与教育有关。自西汉时起,重视气节的儒家思想在中国成为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不论官学还是私学,都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教育内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的家庭也重视气节教育。

三、本人注意加强道德修养。先贤们平素严格要求自己,敬仰、学习先烈的高尚品格,“内心有理想的光”,把报国为民当作自己奋斗的目标,不断努力,不断进取,逐渐培养了自己正直刚强的性格和勇敢坚定的信念。

青少年朋友们,你们也一定想使自己成为有浩然正气的人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愿望,这一愿望完全能够实现。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霍去病、夏完淳不就是青少年英雄吗?今天,中华民族继承并发扬了重视民族气节的优良传统,青少年在社会上、学校中、家庭里,都能受到民族气节的教育和熏陶。浩然正气来自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贞热爱的赤子之情。我想,只要我们爱国爱民,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以仁人志士为学习的楷模和行动的榜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关键时刻我们就会像先贤先烈那样,显现出顶天立地的浩然正气。

14.淡泊未必安贫,进取自有乐道

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

——曹植

“淡泊明志”语出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意谓:恬静寡欲,志向远大。其原句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后历代文人志士常以此语鞭策自己,鼓励别人,成为我国古代道德伦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清人《杜诗言志》中写道:“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未尝不处处流露。”

诸葛亮的《诫子书》还认为俭与淡泊,是一种恬淡寡欲而又俭朴的生活方式,只有心境安定冷静才能思虑深远。“远”就是实现理想抱负的远见卓识,只有恬淡俭朴的生活方式才能砥砺人的志趣。“志”就是建功立业的大志。诸葛亮的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书写悬挂于房中或置于书桌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我们从这一思想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的宽阔情怀。他要求人们重视治心修身,培养节俭好学的道德品质;克服荒嬉浮躁的毛病,不虚度年华,苦志成学,将来做成一番事业。以后诸葛亮还在他的《诫外甥书》中继续阐述了“志当存高远”、“慕先贤”和“忍屈伸”的思想。

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中,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其“淡泊明志”的思想,却意境深邃,影响深远。诸葛亮以“淡泊明志”去教育后人、教育子女,希望他们不要骄奢淫逸,切戒轻浮妄动,要立志成才,干一番事业。诸葛亮是一位重于身教的人,是一位“淡泊明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人。他的后代循着前辈的足迹以“淡泊明志”要求自己,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奉献,当时的人们评价他们三代人为“三代忠贞”。

“淡泊明志”是我国儒家推崇的“安于贫而乐于道”的思想品德的继承与发展。孔老先生称赞他的得意弟子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东汉郑玄注曰:“贫者人之所忧也,而颜渊志道,自有所乐。”东汉有位杨彪,史传说他“安贫乐道,恬于进取,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然而这种远离人世、甘于寂寞清贫的主张在社会潮流面前,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厌世心绪。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则不然,他发展了儒家这一思想的积极成分,化消极为进取,淡泊之中怀有大志,清贫之中向往奉献。“淡泊明志”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仅要求人们做到不图名、不争利、不贪享受,而且还要怀有宏伟远大的抱负,坚韧不拔的毅力,忠贞不渝的赤忱,以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

春秋时期,齐国正卿晏婴虽然身居高位,却一直住在祖上留下的一处老宅子里。齐景公看到他的宅子低湿逼仄,环境嘈杂,有意为他修建新居,几次都被他谢绝了。但是,齐景公为晏婴建造新居的主意并没改变,他要晏婴出使晋国,利用这个机会把晏婴的邻居迁走,拆了邻居的住房,建成新宅。晏婴从晋国回到齐国之后,新居已经落成。晏婴向景公谢恩之后,便拆了新居,又按邻居们原来住房的样子修建了住房,让邻居搬了回来。景公无奈,只得同意。

晏婴身为丞相,久居陋室而谋大事,拒毁民居为己建宅的高风亮节,就是淡泊明志美德的生动体现。

古往今来,众多的学问家都是淡泊明志的佼佼者。这些人对个人的名利常常采取漠然冷淡和不屑一顾的态度,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理想、事业的追求上。受人尊敬的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多次有人拉他去“出仕当官”,但他不为仕途利禄所惑,全身心探求学问,考察地理,三十年如一日,“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求科学、求真理的志向始终不变,终于写出了“天下第一奇书”——《徐霞客游记》。

今天的社会是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有着各式各样的炫人耳目的名利诱惑,要做到“淡泊明志”很不容易,更需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更需要把古人“淡泊明志”的闪光思想发扬光大。

诚然,生于如此昌明的时代,淡泊未必就去安贫,更不等于不去进取。如果人人安于贫困而不思进取,那我们的国家何以兴旺?我们之所以讲淡泊,则是说,一个人只有立足于淡泊私利虚名的境界,才会有所为,有所成。

我们要以贤明的诸葛亮、无私的晏婴、有志的徐霞客为榜样,求淡泊而不求利禄,有大志而不虚度年华。只有这样,才不会在熙熙攘攘的名利追逐中浑浑噩噩地了却一生。

一个人心境的淡泊,志向的确立,要在磨炼中获得。这样不论顺境还是逆境,不论在贫穷中还是在富贵中,就都能做到不贪名利,不被环境所牵,才能做一个“淡泊明志”的聪明人。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