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第三章

9.我的“三善”读书法

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俄]别林斯基

读书是个很艰苦的事情,需要恒心与毅力。学问犹如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要获得学问的甜果,就要学习和发扬古人勤学苦读的精神。我上小学时读的《凿壁偷光》的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我国古代著名经学家匡衡,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但他聪明好学,艰苦的生活并没有使他自暴自弃。他白天劳动,晚上读书,由于家里点不起灯,不能看书,就在自家墙上凿了一个洞,让隔壁人家的灯光射进来,他就凑到洞口读书。晋朝的孙康,小时候很爱读书,但家里穷买不起灯油,于是在冬天的晚上,他就冒着严寒,到室外借着雪的反光来读书。这些勤学苦学的故事,至今仍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刻苦学习。

要求知,不仅需要苦读,而且要善读。如何善读呢?据我个人体会,善读要点有三,即“善择”、“善思”、“善行”。

善择,就是读书要善于选择。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书目,用分析的观点吸收书中的精华,摒弃书中的糟粕。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其实开卷未必均有益,关键是开什么卷。择书不同,效果会截然不同。笛卡儿、菲尔丁和别林斯基三位名家对此均有卓见。笛卡儿认为好书似“与高尚的前人谈话”。菲尔丁则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而别林斯基讲得更深刻:“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的确如此,好书如“圣水”,坏书似“魔鬼”。“圣水”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使读者思想境界升华;“魔鬼”可以使人产生邪念,诱使读者沿坡下滑,甚至会坠入阴暗之深渊。因此,在浩瀚的书海中,我们要学会择善而从,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书籍来读。

善思,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等,已成为读书治学格言。

读书与思考需交替进行,才能使学习收到实效。正如程颐所说:“为学者,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读书忌死读,否则变书奴。只有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思考,成为自己头脑里“会发酵”的知识,才能做到“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为珠玉”(叶圣陶语)。

10.记住马斯洛对他的研究生的忠告

艰难由懒惰生,苦处经偷安来。

——[英]培根

人要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就要记住一句警语——切莫偷安。

偷安,即指贪图安逸、不思进取。一个人之所以有偷安恶习,主要是因其自身的惰性所致。应当说,惰性人皆有之,谁要想不断进步,谁就要自觉地克服自身的惰性。而现代心理学大师马斯洛对他的研究生的一句忠告则是:如果一开始就懒惰而不认真,那么它将会毁掉你的一生。

偷安,可以啮噬自己的灵魂。偷安者往往是思想困顿、心灵倦怠之人。如不自觉克服,则会学习厌倦、工作懒散、作风疲沓、办事拖拉,整日浑浑噩噩,无精打采,胸无大志,不思进取,如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特有的灵性,故孟子评价这种人时说:“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偷安,会断送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生活告诉我们,偷安者往往偷来的不是“安”而是“危”。看过《笑林广记》的人,都会记得那个“懒妇”的故事:有个妇人懒极了,每天穿衣饮食,都由丈夫操作,她只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别的什么都不会。有一次,她的丈夫要出远门,五天以后才能回来。丈夫怕她懒惰挨饿,就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她的脖子上,作为五天的吃食,才放心出门。五天后丈夫回来了,这妇人已饿死了。丈夫吃了一惊,走进房里一看,脖子上的饼只有嘴旁边的地方被吃了一块,其余的饼都没动。这虽然是一则夸张的笑话,但它却生动地告诉人们:切莫偷安!否则,它会断送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偷安,是成功的绊脚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学业有进展,希望自己的事业能成功。然而,要把自己的愿望变为现实,最重要的是要勤奋而不要偷安。勤奋,是成功的奠基石;偷安,是成功的绊脚石。偷安,将受到时间的惩罚。宋朝有个叫朱敦儒的人,年轻时懒散、偷安,自以为来日方长,随便打发眼前的岁月。日月如梭,满头青丝换白发,再想追回浪费掉的时间,已经办不到了。他悲叹地写道:“原是西江散汉,江南今朝衰翁。从来颠怪更疯,做尽百般无用。屈指八旬将到,回头万事皆空。云间鸿雁草间虫,共我一般做梦。”这是偷安结下的苦果,他的教训是多么沉痛啊!北齐文学家颜之推洞察了懒散、偷安带来的恶果之后,在《颜氏家训》中深有感触地说:“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

偷安,会招致各种灾难纷至沓来。偷安与灾难是一对天生的伴侣,正如人们所说,偷安是诱惑的温床、疾病的摇篮、饥饿的母亲、偷盗的姊妹、福禄的蚕食者和生命的糟蹋者。难怪明代理学家在《戒懒文示诸生》中惊呼:“细看万事乾坤内,只有懒字最为害。”

偷安,虽害处很大,但并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偷安者不认识偷安之害,不改偷安之陋习。一个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就要埋葬惰性,甩掉偷安,扬起勤奋的风帆,勇往直前。

勤奋,是战胜偷安的克星。“业精于勤荒于嬉”,只要我们刻苦地学习,努力地工作,“偷安”这个魔鬼,就会被赶出大门,人的心灵就会得到净化,人的精神就会振作起来。

意志,是克服偷安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有了坚强的意志,就会满怀信心地去迎接困难的挑战,就会踏着困难去迎接胜利的曙光。而一个人坚强意志的形成,要靠日常的修养与磨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怀和不图安逸、积极进取的抱负。然而他的这种远大志向并非天生而来,而是从幼时学习、磨炼而成。范仲淹上学时,每天晚上用糙米煮一盆稀粥,等第二天粥成了冻以后,就用刀划成四块,每天早晚各取两块吃;没有菜,就把盐水浸过的野菜茎切上几十段,作为副食。范仲淹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刻苦学习,他曾对人说:“现在如果贪图吃好的,一味偷安,将来怎么能吃苦呢?”还说:“一个人如果不读书,不立大志,即使能吃饱喝足,生活舒适,也没多大意义。”正是由于范仲淹有能够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才有了克服偷安的勇气、力量和行动。

目标,是冲击偷安的波涛。在生活的海洋里没有前进的目标,就会随波逐流,听天由命,难以把握成功的契机,就是幸运的苗头从身边擦过,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失掉。一个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有了目标,就会产生追求进步、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力量。这力量,犹如胸中的波涛,偷安的陋习将会被这不断冲击的波涛所洗刷、所净化。人的一生首先应确立自己奋斗的大目标,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奋斗终生。同时,还要切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光有大目标还不够,还必须有具体的小目标,即要有具体的学习计划、工作计划,并要为实现这些计划去努力奋斗。

“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才智有高低,生命有长短,但是一定要记住“切莫偷安”这句处世金言。清代朱彝尊在《朱翁六十寿序》中讲过:“人生世上,寸阴可惜,岂可晷刻偷安耶?”让我们把这句话作为激励自己勤勉奋进的座右铭吧!

11.在人生之路入口处的两块路标

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君莫作。

——吕洞宾

人生是充满矛盾的:光明与黑暗的矛盾,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矛盾,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生与死、福与祸、得与失、乐与苦、顺与逆的矛盾……

因此,在人生道路的入口处,都竖立着两块路标,一块上写着“善之路”,另一块上写着“恶之路”。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有了丑;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有了恶。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已经看出了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依存和转化。

“积善成德”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这方面,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荀子·劝学》)三国时,刘备在临死前,也曾经告诫他的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都说明了思想变化的渐进性,很有道理。从助人为乐到见义勇为,以至于舍己救人,为国捐躯,是我国许多英雄人物所走过的道路。

积善成德,既是美德形成的一个规律,也是加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人们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积善”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人们先从道德认识开始,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运用这种认识对事物进行善恶评价,引起感情上的爱憎,即产生道德情感;继之在道德实践中形成或强或弱的道德意志,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和障碍,坚持履行道德义务;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构成一定的道德信念,这是指导人们道德行为的准则;道德行为反复多次,日积月累,便逐渐成为一种不需要任何意志约束和监督的自觉行动,这就是道德习惯。以上所说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是构成人们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但只有道德习惯形成之后,道德品质才算达到了完善的程度。而“积善”作为道德行为和道德实践,则是这五个要素赖以形成和统一的基础。离开“积善”这个道德实践,不仅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仰无由产生,道德习惯也难以形成,哪能谈得上优良道德品质的造就呢?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

善行,指具有积极的道德意义,被道德意识评价为善的行为。在人类历史上,人的善恶观念不同,善恶标准各异,人们确认的善行总是以人们的利益及表现其利益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为转移的,符合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就被称为善行。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个人处理与他人、集体或社会的关系时,一般把个人有利于他人、集体或社会的行为称作善行。

公元一零七七年,苏轼任密州太守,碰上荒年,一些被扔在路边的孩子奄奄一息,他就“洒泪循城拾弃儿”。尽管他的薪俸锐减,“斋厨索然,不堪其忧”,但仍拿出一些钱来救济这些孩子,这样先后救活了三四十个即将饿死的孩子。苏轼的行为,即是伟大的善行。

对一个人的办事能力、学问高低很快可以观察出来,但对人心中的善恶,却不可妄加揣测。因为这要经过长久的深入考察,才能有正确的判断。

狄仁杰,是武则天时期最有名望的宰相。有一次,武则天单独召见狄仁杰说:“你当刺史时,治理有方,百姓拥戴,但是有的人在朝廷上弹劾你,你想知道诬告你的是谁吗?”狄仁杰坦率地说:“臣如有过错,请陛下赐教!至于说臣坏话的人,臣不愿知其姓名,这样可以相处得好一些。”如此大度容人,令人称道。

善不是学问,而是行为。区别善恶,在于行为本身,不在于地位的高低。

没有美德,成不了真正的英雄。

从某种角度看,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即是对哲学意义上的善的追求。

从个人来看,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一片忠诚是立身之本,满怀善良是快乐之源。

从对别人来看,善待坏人与虐待好人是同样危险的。

从对人民来看,“善”的意义,就是旨在“利人”。这在一切德行及精神品格中是最伟大的。有利于人民的行为,就是善;有害于人民的行为,就是恶。

从公共利益上看,“善”并不把幸福、快乐和物质享受同道德绝对对立起来。

古代哲人认为,善的类别有四:公正、勇敢、节制、知识。当代社会的善,也有各种具体表现,诸如: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舍己为人,先人后己,尊老爱幼,关心帮助别人,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系统化的情操体现在真、善、美三个方面。人们的追求应是真善美的整体构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与人的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密切相联的,而且,这些心理活动从来不是单独进行的,它们是互相贯通、彼此联结的整体活动。因此,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是互相渗透的。

人们求是去非、扬善惩恶、向美背丑的行为,有时难免遇到非难或阻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自己和小集体的利益。但正义的情感体验能支持人们以牺牲精神去追求、去实践,在崇高的事业中调整奋斗的方向。

在人生的阶梯上,我们要记住先贤们的处世金言: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