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第二章
-
5.伏尔泰的“查第格之谜”
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
——高明
人们耳熟能详的是古忒拜的“斯芬克斯之谜”,而法国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伏尔泰在他的哲理小说《查第格》中,则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有趣而精辟的谜语:“世界上哪样东西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的又是最可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朋友们,面对这个十八世纪的谜语,你们会怎样回答?我想你们一定会有一个和聪明的查第格一样的答案:时间。你们会说,这就是宇宙赋予人类和万物的,似那东流之水源源逝去的时间;这就是那构成生命存在的要素,点燃智慧的火花,闪耀着人生价值光华的神奇的时间!事实正是这样。由此,时间的价值一直被人们认识着、研究着。
日升月落,星移斗转;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生老病死,子孙繁衍……这些均表明时间在飞速流逝。两千多年前,孔子面对河川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汉代刘安的《淮南子·原道训》告诫人们:“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他们深深体会到时光的珍贵。南宋哲学家朱熹诗云: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德国“狂飙”运动的杰出人物,伟大的艺术家歌德说:“呃,好朋友,要成就大事业,就要趁青年时代。拿破仑不是唯一的例子……历史上有成百上千的能干人在青年时期就已在内阁里或战场上立了大功,博得了巨大的声誉。”“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地办事。”(歌德《格言诗》之三)可见,中外有识之士都深刻地领悟到时间的意义,并发出了在少年时代就应珍惜光阴、锐意进取的呼唤。世间最美好、最宝贵的是青春时代。人们赞美青春,歌颂青春,把青春比作“黄金时代”。青春年少精力旺盛,记忆力好,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青年时代正是学知识、创事业的大好时光。因此,莫让年华付水流,对人一生的事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在少年时代,让他的仆人每天这样催他早起:“起来吧!伟大的事业在等待着你哩。”凡是有理想、有作为的人,总是强烈地意识到时间之珍贵,青春之珍贵,为了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而爱惜生命的每一分钟。
珍惜光阴要从少年做起。人生在世数十年的岁月,少年时代是个开端,以后的路很长,只有惜时如金、勤奋学习、刻苦工作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在这方面,先贤们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唐代玄奘,经历千难万险,从古印度取经回国后,在京城长安翻译带回来的佛经典籍。整整十九年,他每天三更就寝,五更起身,共译出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计一千三百多万字。在佛经翻译史上,玄奘所译的经文数量最多,而且译文准确,优美流畅。玄奘所译的佛经典籍,不仅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也为古印度保存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珍惜光阴要有毅力。惜阴,说着容易做着难。只有惜时而又志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惜阴。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为了增加读书、写作的时间,在睡觉时,“以圆木为警枕”,睡不大工夫,身动枕转即醒,“乃起读书”(《困学纪闻》)。就这样,司马光夜以继日,遍阅旧史,旁采杂著,经过十九年艰辛努力,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在《歌德谈话录》中,有一段非常感人的话:“我的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将是这番话的很清楚的说明。”“滚石上山”的典故出自希腊神话,说的是西绪福斯死后被罚入地狱服苦役,他整日把巨石滚上山头,石头一滚上山顶又滚了下来,如此不息,永远劳而无功。歌德取其长期不息辛勤工作的意思,说明自己的顽强韧性。
然而,歌德是劳而有功,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他的长篇诗剧《浮士德》,从构思到脱稿,花了整整六十年时间,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璀璨的篇章。
玄奘、司马光、歌德获得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不论什么人,要真正成就一件事,往往需要漫长的过程。韧性,对青年尤为重要。古人早就说过:“始作也简,将毕也限。”身经百战的拿破仑感慨地说:“兵家胜败在最后之十五分钟而已。”他们体会到的是坚持的力量。人们的韧性到了最后的阶段,往往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在最后阶段的奋斗中,拼的是千日练兵之道。“天道酬勤”,对于珍惜时间,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人们,时间的报偿必将是慷慨大方的。
珍惜光阴要善于抓“今”。伟大的莎士比亚说过:“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现在”这两个字的紧迫性已被成千上万的人重视。可是也有一些总爱把事情推到明天去办的人。我国明代画家文嘉为这些人写过一首《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我幼时读过一首《惜阴》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失去寸金还犹可,失去光阴何处寻?”愿以此诗与朋友们共勉。
6.惜取“三余”:延长生命的百验良方
及时当勉力,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唐代杜秋娘《金缕衣》诗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休待无花空折枝。”
“劝君惜取少年时”,重要的是“惜取”二字。惜,就是珍惜,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取,就是要抓紧多种空隙,争时间,抢时间,积秒成分,积分成刻。这样做,也就等于延长了青春。
聪明人常常是善于“惜取”时间的人。三国时代,魏国大司马董遇很有才学。他经常告诫他的学生,要惜时如金,充分利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三国志·王肃传》注引《魏略》)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歌和散文。有人问他学问来自何处,他答道:来自“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董遇的“三余”,欧阳修的“三上”,大都是些稍纵即逝、看来颇不起眼的零星时间,但只要自觉地、及时地抓住不放,它就会乖乖地为你所支配。
据调查表明,假如一个人的寿命为七十二年,那么他的时间分配大约是这样的:睡觉占去二十年,吃饭六年,生病三年,工作十四年,读书仅三年;而体育、看戏、看电影等活动则要占去八年,饶舌四年,打电话一年,等人三年,旅行五年,打扮五年。
人们要珍惜生命,增长知识,就要爱惜时间。“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要多五十九倍。”
不管多忙,可利用的时间总是有的。每天自学十五分钟,能读四千五百字,一周七天读三万一千五百字,一个月可读十二万六千字。一年的阅读量可达一百五十一万二千字。如果每本书大约七万五千字,每天十五分钟,一年可读二十本书,一生即可读一千本书。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这篇散文中曾这样描写时光的易逝:“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假如人生仅是匆匆过客,在世界上彷徨一些时日,到离开人间的时候没留下什么奋斗的足迹,能不感到空虚与悲哀吗?我曾在一首短诗中写道:
我们来到地球上,不能白来一趟,
要为人类的春天,添一点彩,增一点光。
一个人生来有头脑、有智慧,又有一双手,就必须充分运用它们,为人类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这才算有意义的生活,而不至于虚度一生。这也就是真正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辜负了生命的“英雄时代”
青年期是每一个人一生中的英雄时代。
——梁漱溟
人类高度发展的智慧,主要是通过青少年时期学习获得的。古代和现代都有许多人在青少年时期就成才了。战国的甘罗十二岁当上卿,东汉曹植七岁写诗,唐代王勃六岁善文辞,李白五岁诵六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在封建时代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正是由于在青年时期就立志于学,从而对他以后五十多年的生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直到两千多年后,我们仍在研究和实践他所传授的道理。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更有许多惜时如金的青年,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成就。据统计,世界上一千二百位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共有一千九百多项重大发明,这些发明创造大都是在青年时期做出的。也许正为此吧,梁漱溟先生才称青年期是每个人一生中的“英雄时代”,并解释说:“青年人有勇气、有理想,天真未失,冲动颇强,且血气方刚,无所畏惧,有许多精力、聪明去寻找发挥表现的地方,都拿出来给世界,而且有你扭他不转的理想,这便是英雄,非必要有大功业、大表现才是英雄。”
人生是非常短暂的,但是如果只注意到短暂,那就连一点价值都没了。
有人说:人生如梭。
有人说:人生如朝露。
有人说:人之百年,犹如一瞬。
但人生的长短不完全是以时间来衡量的,还要以思想行为的价值去衡量。
对于有作为的青少年来说,时间不单是个物理概念,也不单是时针的转动,还是一个道德观念、文化观念。一个人的人生观决定他的时间观,时间观中包含着人生观。
人的幼年和童年,是人生的启蒙时期,青春时代则是人的生长时期、造就时期、打基础的时期。
从生理学看,人的大脑细胞大约有一百四十亿个,三岁之前,已形成百分之七八十。
如果把呱呱坠地视为人的第一次诞生的话,那么,青少年时期便是第二次诞生。第一次诞生是物质生命的诞生,第二次诞生才是精神生命的诞生。
人的创造力从五六岁的孩童期开始表现出来,一直到六十多岁的老年期才开始减退,科技人员的创造成熟阶段为二十八至四十四岁,生产人员在二十九至三十岁。“一年最好是春天,一生最好是青年。”
在科技发展史上,许多独创性研究成果都出自青年人。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化学家二十六至三十岁,数学家三十至三十四岁,外科医生三十至三十九岁,天文学家及生理学家三十五至三十九岁,是出创造性成果的最佳年龄。
岳飞在《满江红》词里大声疾呼:“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汉乐府诗用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告诫人们:“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陶渊明的《杂诗》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力,岁月不待人。”
这些生动的诗句,都是前人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后人的勉励和期望。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
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作黄金……青春的魅力,应当叫枯枝长出鲜果,沙漠布满森林……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
我国现在十四至二十八周岁的青少年约有二点五亿人,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我国人口又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可以说,当代青少年要对二十一世纪的世界负责。历史与未来在今天交汇。作为人类的希望——青少年一代肩负着世纪的责任,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早日成才。
8.是什么在决定你的社会生存等级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刘向
俗语讲“吃什么,补什么”,有点骇人。而科学告诉我们的也是:在生物界的生存链上,正是你“吃”什么在决定你一生的生存等级。草食动物只有被肉食动物吃掉的资格;肉食动物也将被人吃掉,是因为人草食、肉食兼吃,所以人才称为万物之灵之长。而人之间的社会性差别则不在肉食、草食,却在于在精神、文化、知识上你“吃”的是什么。
知识是一切美德之母,只有知识的江河才能载起事业和理想之舟。我国历代有成就的人都很注重求知,认为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书籍是知识的载体,因此善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塑造自己人格的重要手段。
书籍是和人类文明与社会历史一起成长起来的。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和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中外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书籍中描绘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弥补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书籍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我们不可分离的良师益友。困惑时它给你启发,悲哀时它给你慰藉,得意时它给你清醒,低落时它给你力量。书籍是时代的镜子,历史的化石,人类文明的阶梯。读书可以使自己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增长多方面的才华。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只要选择了自己的奋斗志向,就可从各种不同门类的书籍中吸取营养。那时你就会感到,书籍像一艘船,引导你冲出狭隘的沟谷,驶向生活的海洋。
人类历史在不断地发展,现代化的科技也日新月异。我们要适应瞬息万变的高科技时代,就要不断地学习,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也许有的青年朋友说,现在工作太忙,哪有时间去读书?其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它总会有的,这要看自己是否有恒心与毅力。三国时,东吴有一员大将叫吕蒙,他骁勇善战,屡建战功,但就是不爱读书。每向孙权报告军务时,只能口说不能书写。孙权对他说:“你现在掌管了军务大权,应该很好地读书,才能开通思路,增长见识,把事情办好。”吕蒙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军务太忙,没有时间读书。”孙权摇了摇头,开导他说:“汉光武帝当年领兵作战时,手不释卷,曹孟德也自称老而好学,你为什么不以他们为榜样鞭策自己呢?”在孙权的开导下,吕蒙开始发愤读书了。他不仅白天抽空读书,夜里还要点着灯看到深夜,知识越来越丰富。有一次,刚刚代替周瑜职务当上了都督的鲁肃,路过吕蒙的驻防地,同他一起议论对付蜀国关羽的事。吕蒙对两军形势作了明确的分析,又提出了五条应变之策,讲得头头是道,颇有见地。鲁肃非常佩服,惊喜地说:“我原来以为你只有武略,现在才知道你已经才略出众,学识渊博,不再是原来的吴下阿蒙了。”吕蒙诚挚而又风趣地回答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季节。我国历朝历代的有识之士,都以深刻的道理和生动的语言来规劝青少年要刻苦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早在汉代乐府民歌中,民间诗人就总结出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格言。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诗勉励后辈要抓紧时间学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也语重心长地指出:“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人生旅途中随时都应该进行的必修之课,让生命闪烁着睿智之光。
《礼记》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挪威的大剧 易卜生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就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一个人如果不学习,不注意自身的修养,就像一块普通的石头,永远不会有什么价值,不但没有谋生的本领,甚至不明白做人的道理。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这是智、仁、勇的完美体现,也是理想的人格。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开拓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知识丰富,头脑精明,遇事能辨别是非,分清条理;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我们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
知识与道德有着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一个知识丰富的人,视野必然宽广,心胸必然开阔,品德亦应高尚。专业知识一旦和道德知识脱节,离开了道德的指引,那么知识就会变成一种专为个人谋求利益的工具,甚至会变成危害社会的手段。工匠手中为民造福的劳动工具,在愚昧无知、失去理智的人手中也会变成凶器;科学家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世界;电脑专家可以帮助企业发展,也可能造成工商界的混乱。一些人的不良行为,是由于缺乏道德修养,不明白人生的意义与做人的道理,以致误用了知识和才能。人生好比一只船,知识才能是船上的设备,而道德修养则是船上的指南针,有了设备而无指南针,这条生命之船就会偏离方向。所以我们要把道德知识和专业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人。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