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第一章

1.21世纪的生存智慧与东方人生定理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

现代的东方人羡慕西方人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高水平,而西方人却景仰东方人的纯朴典雅、注重伦理和家庭关系。中华民族注重修养及其修养程度历来是举世著称的。乃至一九八八年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集会的宣言就宣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很早就认为修养是把社会道德规范变为人们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的关键环节,修身养性受到特别的重视。儒家典籍《大学》、《中庸》,不仅把“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提,而且把修身作为前提和基础来看待:“身修尔后家齐,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与儒家对立的墨家学派,亦著有《修身》、《所染》诸篇,认为修身为人生所必需。

中国传统的修养观还认为:修身首先要正心,修身的意思绝不仅限于外表的修饰,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即所谓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更应该深刻认识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良好的道德品质不可能与生俱来,只有通过长期的修养才能形成。所以说,这也是所有想成为合格的中国人毕生必修的“功夫课”。

修养是实现道德规范的关键环节,必然具有历史的内容与多层次的结构。在奴隶社会,强调修养,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权威,形成奴隶对奴隶主的屈从和人身依附,以及对奴隶主的绝对忠诚。在封建社会,除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外,还有围绕仁、义、忠、孝、礼、智、信、善等一系列道德规范的信条,尽管其中被掺进了许多封建毒液,但其中亦包含了不少合理的因素,不可一概地批判抛弃。这八个字的本身,至今仍有它的价值。天底下没有把孩子与脏水齐泼掉的,罂粟花的本身并没有罪过,有罪的是滥用了它的人。

孔子十五岁开始,立志研究学问,修养道德,终于成为圣人。从孔子的例子看来,伟大的人格,是从不断的修养得来的。

封建社会的道德观不免带有历史的局限,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们的道德观升华到新的境界,但“浩然之气”的修养却始终是人生修养的核心内容。

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谁就必须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舍此别无他途。

向称“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历来就讲究道德修养,讲究高尚的情感和坚贞的节操。

在光辉灿烂的中国历史上,有多少高风亮节的英雄豪杰!“精忠报国”,体现了岳飞的高尚情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格言佳句,更是为历代人民所反复传诵。

有一段赞美花的格言,其实正是对高尚情操之美的形象赞誉:“人们喜爱花,因为它无私地为美化人间而盛开;人们赞美花,是因为它无畏地为人间丰收而自落。”

历史上任何一次飞跃,都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先导的。人的素质主要靠修养,靠“后天习来”。它包括思想特性、智力特性和体质特性。这些成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力量。

修养,要注入时代的新鲜内容。

修养,不是要我们成为畏首畏尾、谨小慎微的人。富于开拓精神,亦是修养的重要目标。

修养,并不是把每个人都塑造成同一个样式。人的才能和性格各有不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禀赋和长处,向好的一面尽量去培养和发展。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要自暴自弃,应该好好地珍惜自己,好好地修养自己的身心。

修养,是使人成为人才的通途,它的目的是使个体的人具有人类中先进人物所共有的精、气、神。

修养,不是束缚,而是解放。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进行过一项连续三十年的实验,他挑选了一千名智力超常儿童进行跟踪实验。这些智力相近的优秀儿童,后来成就却相差很大,有的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的则平庸无奇。

心理学家仔细研究了百分之二十最有成就的对象和百分之二十最无成就的对象,发现他们之间最大和最显著的差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意志、信念、进取心等非智力因素。智慧与修养是一对孪生子。人的修养程度,决定自身的潜在智慧能否充分发挥,从而决定人在事业上的成败。以上,也许是西方的现代科学实验,为我们的人生所证明了的一条定理吧:一个人的修养程度,与他人生的高度成正比。

2.修养:照耀生命的“第二个太阳”

天生之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四书·中庸》

“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讲的是大自然对待树木的态度是:你自身长得好,是可栽培的,我就帮你长得更好;你自身都要倾倒了,我就顺势把你埋掉。多么可怕的一种马太效应!所以,每一个有志向的青年人,最要紧的是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先要自己站得牢,长得直,别人才会帮你、扶你、栽培你。

每一个人都是塑造自己的工程师。

修养也是哲学。

通过修养,使人严肃而不孤僻,活泼而不放浪,稳重而不呆板,热情而不轻狂,沉着而不寡言,和气而不盲从。顺境时靠美德节制,逆境时靠美德坚忍。属于主观的,改之在己;属于客观的,改之在人。虽然金无足赤,修养却可使人逐步成为较完善的人。

修养是生命的第二个太阳。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而伟大从来就不是领袖的专有指代,而是指人生的一种境界。

一个领袖人物,一个杰出人物,乃至一个天才,他们的道德品质比之他们纯粹的智慧结晶,对于一代人以及对于历史进程也许具有更巨大的意义。

一个人是家庭的一分子,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是国家的一分子,也是世界的一分子。如果人人都能修身,向好的方面去学,向好的方面去做,家庭就能和睦,社会就有安宁、国家就会在文明和谐中健康发展。

现在我们面临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各个国家、地区都卷入了这场竞争,竞争的实质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中国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科学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会比世界上其他民族差。为了在这场竞争中成为优胜者,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自觉地加强自身多方面的修养。尤其是青年一代,因为你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所在。

3.志存高远为人生的天地之道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天,因其高,所以才明,才有足容鹰冲九霄的无垠空间;地,因其远,所以才大,才有足供马腾万里的广阔原野。正是由于我之所悟的天地之道,才造就了人与人之间业绩与生存等级的不同。青年人真当深思自觉。绝非为了当“教师爷”,而我讲的所有无非希望你们更好。

理想,我国古代叫作志。有志,就是有理想;没有志,也就是没有理想。我国古人是很重视理想的,即使到了“贫无立锥之地”,也要恪守“人穷志不穷”的信念,坚持他们的理想。

诸葛亮在写给他的外甥的一封信中说过:“夫志当存高远”,“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意思是说,做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志气,如果意志不坚强,心胸不开阔,整天忙于身边的生活琐事,受个人感情的支配和束缚,长期在庸俗的氛围中过日子,那就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了。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明代学者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就是人们立下的奋斗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下的决心。“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这是孟轲的话。

可见,古人对于立志,何等重视!

为了崇高目标所从事的工作,就是高尚的事业。大自然的长期发展造就了动物人类,而人与动物不同的是,他具有不肯甘居人后、勇为人先、激情燃烧的内在世界。高昂志气,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大志,就等于有了灵魂。志——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支柱。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使人伟大或渺小皆在其志。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标而产生。科学家们认为,信念如果笃诚而又持之以恒的话,就可以使体内的生理功能得到改善。而现代进化论的“用进废退法则”,足以在科学的层面,成为这一定理坚实的注脚。

愿望是汇集智慧的磁石,通往理想的征帆;渴望是寄托未来的灯塔,进军拼搏的航标;希望是执着追求的目光,开拓奋进的动力。青年朋友们,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

汉代的王充认为,“初生意于善,终以善;初生意于恶,终以恶。”意思是说,人到少年时代,如果立志为善,结果必定是善的;如果立志为恶,结果也必然是恶的。这话虽不太确切——因为人是可以变化的,但也说明了少年之时立志,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

一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曾经说过,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事业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成功在等待,来为你的努力庆祝。

北宋的范仲淹,自幼立下了“以国家为己任”的大志。身负宰相重任后,专意革除时弊,励精图治,成为封建时代一位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岳飞,正是在金兵入侵的动乱年代里,立下“还我河山”的壮志,从此一生征战,死而后已。

人生在世,要好好地生活,就要使自己朝着远大的目标奋进。

4.追求者得,探索者获

去追求吧,这样做了将有所获。

——《圣经》

坚韧不拔地为事业而奋斗,是炎黄子孙具有的民族精神。自古以来把这种精神称之“气”,没有“气”就不能成功。

圣经上有一段话:去追求吧,这样做了将有所获。去探索吧,这样做了将有所发现!凡追求者得,凡探索者获。因为门自然会向叩门者开放。而祖国事业的大门,是永远对它的叩击者开放的。

对奋发的人来说,希望是一只号角;对迷惘的人来说,希望是一声呼唤;对幸福的人来说,希望是一樽美酒;对痛苦的人来说,希望是一炉炭火;对勤勉的人来说,希望是一张征帆!对于没有高远志向的人而言,所有志向、理想、希望的结果,永远只能是望梅画饼、水月镜花。

急流的理想是海,死水的理想是塘。追求,是人生的一种力量,但追求什么,可要慎重,可要选择,可要思索……星辰虽然能指示方向,但选择方向的还是自己。

没有生活目标和远大志向的人,只会变得懒惰,只会听天由命,永远不会去把握成功的契机,永远不会有所创造和发明。因为“伟大的动力来自伟大的目标”。

人有了信仰,总要与什么具体的事情和环境结合起来,而连接信念与目标的,便是实践。

人生奋斗的目标是通过尽可能科学的人生设计来实现的。

要有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还得为大目标牺牲小目标。

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使人生气勃勃,对生活更加热爱,对理想更加执着地追求,从而有利于陶冶情操、启迪心智、锤炼意志与坚定信心。

物理学家钱学森的成才史,也是一部教科书。钱学森的专业是航空工程,设计飞机。他对空气动力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孜孜不倦地研究;与铁道机械工程、薄壳结构理论、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和系统工程学等,也结下了不解之缘,精心研究,硕果累累。同时,他还爱好文学,学过绘画,学过小提琴,从事过文艺工作,成绩都很显著,正如古语所说:“趣从志生,志能生趣。”

“志”作为一种追求,它是有对象的,已经同主体产生了一种心理对应。人们从“志”中发现了自己的未来,发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激情,从而把自己投入“志”的体系中,认定正确的方向并为之奋斗。

大志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胜利实现。世间的任何事情,追求时的兴趣总要比获得后的兴致浓烈。人不应奢望同时是伟大的而又是舒适的。奋斗的旗帜,在困苦中升起来,在享受中降下去。

在事业上,起步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伺时机,起步时要像千手观音那样抓住每一个时机。

欲起步的人生贵立志,已起步的人生贵坚持。

刘邦带领起义军攻进秦朝的都城咸阳,一进秦宫就被吸引住了: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美女如云,珠玑焕彩。刘邦再不愿走出咸阳宫了。樊哙劝阻,刘邦默默无言。后来,张良说:“何苦为一时安逸功败垂成?”刘邦幡然悔悟,于是起身出宫,封府库,闭宫室,召集父老豪杰,约法三章,遂得民心。后来楚汉相争,刘邦坚持以“欲有天下”之志激励自己,终于战胜了雄心勃勃的楚霸王项羽,当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总之,立志,就是设计自己的一生:有什么样的理想,从事什么样的事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古今中外的许多事实表明,一个人在生活的起跑线上,选择什么目标,树立什么志向,确实关系着他的前途命运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只有那些立志高远、奋斗不息的人,才能以优异的成绩跑到人生的终点!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