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第二章
-
当淮南之橘遭遇淮北之土
“桶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不服必然导致机!体兔疫为的降低,在吸心营养的时候也难免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发生病变。
我曾经在一堂课上让一个班的学生找找他们身上的中国元素,结果大部分孩子觉得除了身体是中国元素外,再也找不出中国元素。Nike、Adidas、进口发夹、Chocolate、Cocacola,甚至连学习用具都是进口产品,这一切构成了孩子的全部。记得当时班上还有两个穿着韩服的韩国学生,面对这两个韩国学生,我们真是说不出的尴尬。
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3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近百年来中国的落后使我们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
学习人家先进的东西也是完全必要的,但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却像一个打架打输的孩子,觉得对手的功夫更强,就任性地自毁武功,拜对方为师,哪怕是偷学到的对方的武功也比自家的要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外国的月亮总比中国的圆”的怪论开始出现,开口不提“西方先进东东”,似乎底气就不足,说话就没分量。这倒问题不大,关键在于,提西方先进东东的同时,没人敢提咱自己的了,谁一提谁就被冠以“老土”这一称号。套用鲁迅先生的话便是:
这世界上“老土”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被别人说的多了,也便渐渐以为自己还真是“老土”了。
我们无可否认学习西方给我们带来的经济的巨大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的传统却在渐渐丢失。
古语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文化都在滋润着不同的民族,使这个民族形成特有的秉性。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出来的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西方文化滋养出来的是地地道道的西方人。
而当我们抛弃传统用西方文化来滋养我们的孩子的时候所面临的便是“淮南之橘遭遇淮北之土”的尴尬局面。
水土不服必然导致机体免疫力的降低,在吸收营养的时候也难免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发生病变。事实上,文化无优劣,我们学西方,西方照样在学东方。正当全世界都在从我们的古圣先贤那里寻求发展的智慧的时候,我们却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把我们祖宗的东西一脚踹进了历史的暗角,传统被我们以古董、甚至以封建礼教一概观之,谁若提传统谁就俨然成了一“古董”,被人们同样一脚踹进另类的行列。
如此一来,在孩子可塑性最强的3~13岁这一关键时期,父母从未对孩子进行中国人应该有的最起码的秉性,比如忠、孝、恕、仁、义、礼、智、信等这些传统文化的教育,而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崇尚个性这些价值取向拿到中国来,如果孩子缺乏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具备的秉性作为免疫力,就可能导致自我意识没形成,却形成自私的性格;民主、自由的意识没形成,却形成没大没小的性格;个性没形成,却形成我行我素的性格。
我们的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民族秉性教育,难道学校也没有?素质教育、教育改革不是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吗?可素质教育让孩子有素质了吗?!
没有命中靶心的素质教育
秉性是素质的根本,一个有良好秉性的人知识、技能、创造力会更强,而一个知识、技能、创造力极强的人未必有素质。
素质教育的提出无疑是教育观念的一大变革,对破除应试教育的积弊大有裨益。为配合素质教育,新课改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当我们为之叫好的同时却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艰难,教育仍然是个难题!
看看我们的孩子:自私、冷漠、我行我素、疯狂,似乎并没有因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而有所改观。“80后”、“90后”已经让父母觉得很不可思议,不知他们制造出来的后代又会让我们如何匪夷所思。
当然素质教育的功绩我们无法否认,也不能否认。孩子获取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难道知识、技能、创造力就是素质的全部?恐怕与之相比,一个人的秉性更为重要吧!就比如一个在某专业领域有卓越成就的博士后,如果他随地吐痰我们也不能说其素质太高吧?杀害几名同学的马加爵、向熊泼硫酸的清华学子,他们的知识、技能不差吧,但素质高吗?
一个人如果缺乏良好的秉}生,结局只会是“知识越多越反动”。一个人良好的秉性才应该是素质的根本。
仅仅关注于知识、技能的教育或把重心放在知识、技能上的教育同样是急功近利的表现,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找一个好工作,获取更高的收入。更何况只要中、高考依然存在(当然,就目前的国情来看,也必须存在),素质教育就不可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素质教育最终仍然是在为考试服务。“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旬在素质教育以前应试教育的流行语,并没有在素质教育实施以后就被丢进时间的垃圾桶,现在依然流行,不仅仅是流行,甚至被部分家长和老师们奉为“真理”。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也依然停留在“成绩好就一好百好”的层面。我们最终都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即便有了对知识、技能的关注,也仍然没有抓住教育的本质,这样所造成的便是孩子良好秉性的丢失。
秉性是素质的根本,一个有良好秉性的人知识、技能、创造力会更强,而一个知识、技能、创造力极强的人却未必有素质。素质教育该加强,也必须加强,但应该以塑造孩子的秉性为核心。为什么这么些年来,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依然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原因就在于我们把靶心给弄偏了!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