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第三章

第五节 电磁辐射破坏你的造血系统.

随着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电磁场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生存环境中。

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电器设备和家用电器等设备所发出的较强的电磁波与日俱增地污染着环境,电磁辐射成为一种新的环境污染而受到关注。造血系统作为对电磁辐射较为敏感的系统之一,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电磁辐射对骨髓损伤的剂量——救应关系对于辐射剂量及其生物效应关系的研究几乎在x射线发现后即已开始。目前发现微波辐射对骨髓造血组织的损伤存在明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但其规律尚未阐明。一般认为,造血组织的损伤效应与辐射剂量、辐照时间和平均功率密度等均密切相关。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Ottenbreit等就用2 450MHz微波照射大鼠骨髓细胞,平均功率密度为31~1 000mW/cm2(相应的平均比吸收率SAR为62~2000mW/g)。细胞暴露于功率密度为31mW/cm2或62mW/cm26~7天或12~14天后,中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数量未见减少。但随着功率密度升高到1 000mw/cm2,中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数量减少。Trosic等采用非电离、非致热(2 450MHz,平均功率密度为5~15mW/cm2)的微波辐照雄性wistar大鼠,实验组20只每天照射2小时,每周5天,于第1、8、16、30天活杀,结果显示淋巴细胞计数呈递减趋势,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三、电磁辐射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骨髓是对辐射敏感的靶器官之一。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依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将工频磁场定为人类可疑致癌物,近年来,一些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支持电磁辐射可能诱发白血病的推论,而且研究也表明不同波长、不同功率的微波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不同。

1.电磁辐射对外周血细胞的影响由于骨髓对微波辐射较为敏感,不同强度的微波暴露,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外周血象的变化。早在1 964年就曾报道,大鼠经2 450MHz、平均功率密度为20mW,/cm2的微波辐照7.5小时,红细胞总数、血色素浓度及中性粒细胞数量均见升高,而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有学者称,不同波长、不同功率的微波对血液及其中各种成分的影响不同。用低功率微波进行长期照射,可使红细胞核结构异常,重复照射可影响红细胞生成;大功率微波辐射后,红细胞的脆性增加,这与射频电场作用后,红细胞溶血增加的结果是一致的。微波对白细胞的影响因波长而异,厘米波使其计数增加,毫米波使其计数减少。

2.电磁辐射对骨髓细胞的影响采用辐射源场强为6V/m×104V/m的电磁脉冲辐照健康猕猴,辐照前骨髓中造血细胞含量丰富,各系统各阶段造血细胞均可见到。电磁辐射暴露后1~14天,骨髓中造血细胞进行性减少,尤以各系统幼稚细胞减少为显著;暴露后28天,骨髓中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成熟细胞,而幼稚细胞偶见。应用电磁场对大鼠骨髓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自由基的产生效应进行实验。巨噬细胞在体外受不同磁场密度(0.5~1.5mT)电磁场的作用,暴露45分钟,结果吞噬率未见明显增加,但电磁场辐照后巨噬细胞过氧化物显著增高。可见,电磁辐射可能影响骨髓细胞的功能。

3.电磁辐射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血两个方面。凝血是一系列因子包括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参与的复杂的生理过程。有学者提出低强度微波对血小板和凝血时间无显著影响,高强度微波则会导致凝血时间延长,血块凝缩时间变短,血液黏度和黏弹性降低,这种降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红细胞聚集能力的改变引起的。采用6V/m×104V/m的电磁脉冲辐照成年健康猕猴后,发现其血浆中凝血酶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表明受照动物血浆中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发生异常,进而影响机体凝血功能,使机体凝血功能发生障碍。

嚣、电磁辐射导致骨髓组织的病理形态改变电磁波被生物体吸收后,可使机体组织发生生物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引起正常生理机能的破坏,造成机体产生暂时或永久的病理状态;长期接触电磁波,骨髓造血组织呈现不同的病理改变。采用6V/m×104V/m的电磁脉冲辐照成年健康猕猴,辐照后3天,凋亡的细胞明显增多,以幼稚的红系细胞为主,核染色质浓缩、边移,可成半月形、环形和不规则形。血小板形态不整,突起形态各异。红细胞呈哑铃形改变,浆细胞内质网扩张。辐照后7~14天,凋亡与坏死的细胞均可见到,仍以幼稚的红系细胞为主。可见红系细胞呈营养不良性改变,线粒体肿胀、空化,内质网扩张,核膜间隙增宽。坏死的细胞表现为核肿胀,胞浆溶解。血小板病变进一步加重。辐照后28天~3个月,骨髓中造血细胞数量和形态渐渐恢复至正常状态。强电磁场对白细胞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学者称,正常人机体血液经100mT强电磁场作用后,白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变化,细胞体积增大,使穿过细胞的磁能量增多,细胞合成受抑,从而使白细胞总数下降。

四、电磁辐射对骨髓逭血组织损伤的可能机制生物体接受电磁辐射后大多数能产生电和磁场,然后变成电能,一种作用于细胞,使其产生变化(即致热效应);另一种作用于细胞膜的生物聚合体(非致热效应)。目前,电磁辐射对骨髓造血组织损伤的机制尚未阐明,国内外有文献报道可能与骨髓基质细胞、细胞因子、增殖和死亡调控基因、细胞周期、DNA损伤及酶活性等方面的损伤效应有关。

1.骨髓基质细胞脂质过氧化骨髓基质细胞(MSC)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调控造血,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保持骨髓造血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某些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均可通过损伤造血微环境而影响造血功能。取正常人髂骨骨髓经细胞培养后,采用频率为2 450MHz,平均功率密度为10mw/cm2、20mw/cm2和30mw/cm2的连续波,垂直极化照射,照射距离为40cm,结果发现微波辐照可引起骨髓基质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细胞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脂质过氧化产物甲二氧基苯异丙胺(MDA)含量升高。微波辐照强度越大,SOD活性下降程度越大,MDA含量升高越明显,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越严重。另有实验表明,应用50Hz电磁场对大鼠骨髓巨噬细胞照射45分钟后,巨噬细胞过氧化物水平也显著增高。

因此,微波辐射一方面可能破坏细胞内的抗氧化系统,另一方面引起细胞内脂质过氧化反应,使细胞内产生大量的自由基,细胞内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去平衡,进而引起细胞损伤。这表明骨髓微环境基质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可能是微波导致造血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之一。

2.细胞因子的影响造血系统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之一。许多研究表明,造血活动的正常进行是体内众多体液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造血活动调控中,细胞因子是最重要,也是直接参与的调控因子。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这一调控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电磁辐射损伤骨髓造血功能的过程中,细胞因子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a(TNF—a)能抑制造血,引起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加。白细胞介素—l(IL—1)是重要的炎症介质,在造血系统中并不诱导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但能诱导多种造血因子释放,并且与这些造血因子协同刺激造血细胞(特别是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3(IL—3)对诱导小鼠多种造血前体细胞增殖有协同作用,其中,IL—6诱导上述细胞从休眠状态进入细胞周期。有研究用6只8月龄雌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卵巢切除组,卵巢切除组又分为脉冲电磁场未暴露组和暴露组,结果表明暴露于脉冲电磁场的大鼠骨髓细胞中TNF—a、IL—1和IL—6的释放受到抑制。

3.电磁辐射后骨髓造血细胞DNA损伤有报道认为DNA损伤是在非热效应下产生的:

(1)微波使骨髓有核细胞DNA大分子受到损伤或抑制DNA的合成。

(2)微波使DNA的分解代谢能力增强。

(3)微波促使骨髓内有核细胞向外周血中转移,从而代偿外周血粒细胞的减少。其损伤机制主要为生物膜上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它们主要存在于膜脂质中,使各种细胞膜对外界理化因素具有高度灵敏性;在细胞间期,核内染色体呈离散状态分布,并在多处与核膜接触。在膜内强电场作用下,脂质过氧化一旦发生在核膜上,其所产生的各种活性氧自由基及非自由基产物将直接损伤DNA。因此。细胞内脂质过氧化可能是脉冲电磁波跨膜损伤DNA的重要原因。

4.酶活性的改变将培养中的肿瘤细胞置于60Hz电磁场中暴露,观察到鸟氨酸脱羧酶(ODC)活性增加了5倍。电磁场能调节重要酶序列,使细胞表面的信号刺激到细胞内部,通过信号刺激使蛋白激酶及生长调节酶0DC到达细胞核来改变基因表达。

第六节 电磁辐射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受到电磁辐射的人,会常发生血液动力学失调、血管通透性和张力降低。由于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受到影响,人们多以心动过缓症状出现,少数出现心动过速,受害者出现血压波动,开始升高,后又恢复正常,最后出现血压偏低,逐渐形成心肌营养障碍。此外,长期受电磁辐射的人,其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会更早更易发生和发展。

有调查显示,接触低强度的微波辐射平均时间在10年以上之后,在心血管和植物神经功能方面的影响都存在。调查现在在心血管方面的表现有心率和血压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P<0.05),心电图指标也出现了多项指标的显著异常,这与国内的有关报道基本一致。在实验中还采用临床检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微波接触组和一对照组的植物神经功能改变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在问卷调查的15项有关植物神经功能方面的指标中有4项指标微波接触组有明显的改变(p<0.05),占调查指标的25%,说明微波对植物神经功能方面的影响还是存在的,在这一点上也与国内外的有关报道一致。本次调查主要体现了在长期接触低强度微小波辐射的情况下,微波对人体的影响仍然是可见的。< p="">

第七节 辐射与人类的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电信事业和核能、核技术应用事业的不断发展,在给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辐射污染已成为继水、气、噪、渣四大污染后的又一环境污染公害。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及电磁辐射,同时也包括光辐射、热辐射等其他相关的物理辐射。科学和实践早已证明,辐射对人体有危害:轻则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损伤造血功能;重则造成不育,患白血病,甚至当场死亡。电磁辐射除对公用电器进行干扰外,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并引起高烧、头痛、神经衰弱、失眠等。辐射污染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环境污染要素,与其他环境污染要素相比,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能量或射线污染,同时又具有应用与污染并存的特点,所以控制辐射环境污染只能使其控制在可接受的尽量低的水平上。也正是由于辐射污染的这一重要而突出的特点,它不但对公众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而且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具有明显和潜在的影响。

德国科学家最近发现,怀孕的母亲在接受医用x射线照射,或在乘远程飞机时受到的辐射将严重损伤子宫里的胎儿,这些受到辐射的胎儿在以后的生长发育中,患精神性疾病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某大学的一名专家与其同事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子宫中的老鼠在受到轻微辐射后,其脑中的海马沟所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只在它们成年期早期才显现出来。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发现可以为在成年时出现的诸如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形成找到重要的线索。

他们研究时,在母鼠怀孕的一定时期将其暴露在x射线下。之后,研究人员检查了母鼠,并在幼鼠成长的第1个月和第6个月时两次对幼鼠检查。研究人员发现,在受到辐射后最初的几天里,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幼鼠受到损伤,在1个月的时候,有一些证据显示幼鼠体内的DNA受到了损害,但到了6个月的时候(此时幼鼠的发育和人类20年的发育程度相当),幼鼠脑内的海马沟细胞却有严重的缺失。

研究人员认为问题还在于,辐射损伤了动物体内为细胞提供能量的线粒体,当胎儿受到辐射后,线粒体已无法为修补损害的DNA提供足够的能量了。

一、典型案例与点评(1)一个已经退休的老年人,五六个月来不断到卫生部门及环保部门信访并反映:楼上的住户买了一台频谱治疗仪,每天从楼上对着他发射微波,目的是要害他。该治疗仪发射时,能发出绿色的光束,他看得非常清楚。他要求环保部门派人去楼上住户家核实并处理此事。

有关部门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到老人家里实地勘察。一进家门,工程技术人员惊呆了:天花板上、四周墙壁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细铜线,像蜘蛛网似的。原来老人听人家说,这种金属网能防微波,于是他就特意跑到专门的市场去购买了这些东西。甚至在夏末时节,因怕有辐射他吓得连门窗都不敢开。据技术人员现场测试表明,电磁辐射水平很低,属正常的水平。但他不相信,希望技术人员晚上再来测试一次。

后来,经过有关人员的多次讲解和开导,才逐渐消除了他那种奇特的幻觉。

点评:从行为语言上可以看到,当事人已具有幻觉和妄想等表现,为典型的心理疾病(精神病性心理紊乱),如果不加以疏导和心理治疗的话,有可能发展成为轻度的精神疾病。

(2)有一个中年妇女,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家庭也非常和谐。但自从某通信公司在其住房对面建起一个发射基站后,问题就来了。只要看到基站的发射天线,她心里就害怕,有时吓得都不敢回家住。随之而来的是身体开始出现各种不适,且有越来越重的趋势。不过有一个特点,在她使用手机时无任何不良影响。因而她要状告某通信公司,要求拆除移动基站并索赔,请求环保部门协助监测和取证。

辐射环境管理部门派出现场监测小组,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布点监测,然而基站的辐射水平并没有超过有关的管理限值。

点评:由于建起了通信发射基站,从而产生了精神压力,由这种压力带来了心理障碍,属较轻的心理紊乱。如果不加以调整的话,可发展成为心理疾病边缘状态,进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3)有一个副局长,是部队转业干部,文化程度较高,可以说是年轻有为。到局里上班不久,他所使用的微机时常出现雪花等干扰现象,而且从1楼到5楼的这几个房间都有这种现象。在查找原因时,他想到了可能是电磁波的影响。他知道电磁辐射的危害非常大,这可不得了。后来,他只要一进局办公大楼的门就精力不集中,老是紧张,全身上下都不舒服。后来他做了一次血常规化验,结果异常,不得不找辐射环境管理部门来监测。技术人员在现场并未发现办公楼附近有高压输送电线路或广播电视发射塔或移动通信发射基站等,不应有那么强的电磁辐射。实际监测表明:辐射水平远低于有关管理限值。

点评:由于使用电器出现干扰而引发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而由心理因素而产生了生物因素的各种不适表现。这是人类健康因素中由心理因素而引发躯体疾病的典型事例。

(4)某烟厂有一对年轻的夫妇,有一个3岁的女儿。前几年单位分了一套房子,并做了装修。近两年来,他们发现女儿时常生病,经检查白血球降低,他们非常了解辐射的严重性,于是惶惶不可终日。

最近,年轻夫妇也出现了身体不适,经检查白血球降低。另外,他们还感觉到,只要离开这个房子几个月,其一切化验指标均正常。经多方求医毫无结果,在医生的提示下,他们到环保部门咨询并要求做测定。经技术人员严格的布点监测,其室内的放射性水平并不高于本市的水平。

点评:女儿生病全家人很着急,其发病和治疗规律又给这对年轻的夫妇一种心理暗示,进而引起躯体的不适,出现了轻度心理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较多,只要加以调适,就不难消除心理问题。

二、案例分析与探讨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人类健康的有关定义,人类的健康包括3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躯体的健康,即没有各类病疾;二是人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健康,即无心理障碍和精神病疾;三是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健康的概念大大超出了人们常常所认为的是否患有疾病的范围。因此,一个人是否健康,要从他的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3个方面去综合评价,而不能只看他是否患了躯体上的疾病。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各种躯体上的病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各个医学领域都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但是作为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因素,却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

由上述那些案例可以看出,与常规的环境污染因素有所不同:当水被污染时,可以看得到;大气有了污染,可以去治理或换个环境。

但如果有辐射的话,一是人们看不见,很难发现,二是能量污染,三是不易治理,在对辐射污染不十分了解的情况下,则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带来心理上的各种不适或产生相应的心理障碍,更有甚者会产生精神疾病。所以,辐射环境不但对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影响,而且因辐射所特有的污染特征,加之辐射污染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其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比非辐射环境污染因素要大得多。

在这几个典型案例中,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前两个案例是在有了频谱治疗机及建起了移动通信发射基站以后,由于当事人对这些设备设施不甚了解,只知其有辐射污染或辐射伤害,但又不知如何防护或了解不全面的情况下,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而后两个案例则相反,在有了一定身体不适后,苦思原因不得而知时,不得不联想到了辐射污染,从而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协调,进而对个人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可以认为,辐射环境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型心理影响,另一种是被动型心理影响。主动型心理影响要比被动型心理影响大得多,带来的后果也要严重得多,它是辐射环境对人们心理影响的主要因素。

心理影响程度与所受教育的文化程度有关。包括以上几个案例在内,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在所有心理投诉或信访案件中,当事人一般文化程度较高,可以说都有中专以上的文化程度。这就表明:辐射环境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有关,且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对文化程度较低的人而言,影响不是很大或根本没有影响,这与理论心理学上的普遍规律是一致的。这就是为什么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辐射环境的投诉和信访案件不断增加。同时也意味着,今后这类投诉案件会随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而大幅度地增加。

辐射环境污染不但给人们带来可怕的疾病,同时也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而辐射环境污染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已不仅仅是有无的问题,而是一个相当严重的健康问题。由于经济及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国人对心理学的认知程度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加之环境对人类心理影响方面的研究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均为空白。因而,辐射环境污染对生物心理影Ⅱ向程度究竟有多大、如何量化和测算、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数学估算模型等,均需在借鉴其他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做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和进一步的理论探讨,最终建立一门完整的环境心理学学科。

辐射环境对人们的心理不但有影响,而且是相当严重的。随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辐射环境所带来的严重的心理问题将会成为一个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进一步加强环境对心理影响的研究,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可以量化的数学关系模型,以利于有关部门制定科学而可靠的“心理影响标准”。从保护公众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强化环境对公众心理影响的法律地位。加强有关辐射环境基础知识的宣传,认识和了解辐射应用的正当性原则,进一步降低公众的心理负担。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