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干政丢汉室

说起东汉的女人当政,就不能不说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她虽然只被元帝临幸过一次,但却生了皇子刘骜。元帝并不喜欢她,所以她失去了干政的基本条件。待元帝死后,她的十八岁的儿子刘骜临朝,于是王政君就开始了当政生涯,先后经历了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衍和刘婴五朝。由于她目光短浅,用人失当,通过亲戚王莽发号施令,导致王莽自立所谓新朝,把汉室——即历史上划分的西汉——弄丢了。王政君八十四岁去世,算是高寿了,但这位当政几十年的太皇太后死前却满怀悲愤,非常令人遗憾。

(1)从宫女到皇后

历史上传说,王政君的母亲李氏曾梦见“月入其怀”,有了身孕后,就生了政君。王政君并不漂亮,但婉顺贤惠。长大后,曾经在父亲的说项下与许家订婚,可对方还未迎娶,政君的“夫君”便一命呜呼了。在封建社会,这对王政君是非常不利的。一方面说她命硬克夫,另一方面日后嫁人,也算是“二婚”了,因此父母对她都很失望,感叹其命苦。她的父亲王禁找来阴阳家,试图知其命相、命底,可结果却完全出乎王禁的意料。阴阳家对王禁说:“你的女儿乃富贵之命,不是命不该嫁,而是不愿嫁与凡徒。将来所嫁一定是显赫之人。”

经阴阳家这么一说,王禁夫妻顿时心情愉悦,豁然开朗。他们开始按照阴阳家的指引培养政君。与许家订婚时,十几岁的政君还基本是一个文盲。现在王禁请人教女儿读书认字,并且依照当时的风俗,培养政君的音乐素养,所谓“弄琴鼓瑟”。

几年过后,王禁觉得可以将女儿出手了,但并没有遇见阴阳家所说的“富贵之人”,他一脸茫然,完全失去了信心。这时有高人指点他说:“政君的富贵命岂能在民间?什么地方有富贵之人,皇宫啊!”

王禁又觉有理,非常感激,左托人,右拜官,终于将十八岁的王政君送进了皇宫,作了宫女。“十八无丑女”,尽管王政君不算漂亮,但也如花似玉。

怎奈,平日连元帝刘奭都难得见上一面,何况元帝有众多嫔妃?!王政君也只得苦熬岁月。据说,元帝刘奭并不近女色,原因就是他当皇太子的时候,也曾广纳美女。不过,有个名叫司马良娣的爱妃,得病后不治而亡。在临死前,这个妃子对他说:“我本不该离太子而去,是那些嫔妃诅咒的。”她劝刘奭要约束自己,看准人心,不要被女人的表面所迷惑。

司马良娣的话触动了皇太子刘奭,他在司马良娣死后悲痛万分,发誓不再接近女色,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治国之道上。

不过,他的父亲汉宣帝知道后,并不以为然。一方面是他觉得儿子对女人过于认真,这并不是一个帝王的本色。另一方面觉得如此下去,刘家将有断了香火的危险,因此命令皇后换掉皇太子原来的嫔妃,另找一些年轻女子给刘奭,给他以新的生活、新的刺激、不同的感觉。

皇后找来五个与刘奭平素基本没有接触的宫女供他自己选择,这其中就包括王政君。皇后趁早上皇太子来东宫问安的机会,将五个女子一字排开,面向刘奭,由他选择。

刘奭面对父母的良苦用心,表现出一种莫名的感觉,为了不使父母伤心,他随便一指:“这个就行。”当时,王政君正站在皇后一侧,离刘奭很近,他随便一指被母亲理解为看重王政君,宫里的女官立刻记录在案,当晚洗漱后,便把王政君送到皇太子宫侍寝。

俗话说:福人自有天相。其貌不扬的王政君不仅侍寝皇太子一夜,而且由于刘奭的随手一指,王政君还得到了妃子的头衔。不过王政君也有可悲之处,那就是从此刘奭无论作为皇太子,还是皇帝,再也没有临幸过她。

一月后,王政君仍未见红,她知道自己怀上了龙种,这是一个宫中的女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刘奭的父亲宣帝知道王政君怀孕后,非常高兴,令皇后倍加爱护,王政君从此开始在宫中享受清福。她的父亲王禁知道后,更加得意洋洋,不仅能得到皇宫送来的慰问品,还为王家争得了脸面。

经过十月怀胎,王政君如愿顺利地生下了一个男婴,解决了皇太子刘奭无嗣的大问题,算是为皇家出了力,同时也为日后干政奠定了基本条件。

宣帝知道自己有了嫡孙,高兴异常,几乎手舞足蹈。要知道,对于一个帝王之家来说,“嗣”的问题是关乎天下的问题、关乎血脉的问题。宣帝在兴奋之中亲自给孙子起名“骜”,字“太孙”。“骜”为快马,亦为不驯,桀骜不驯。和普通祖父母一样,宣帝希望他的孙子未来有个好的前程。刘骜稍大后,爷爷宣帝经常抱着孙子,逗孙子玩,比父亲刘奭更加关心孩子的情况,所谓“隔辈亲”。

公元前49年,刘骜三岁时,宣帝驾崩。皇太子刘奭当天就登上了未央宫前殿的龙位,是为元帝。王政君所生的刘骜因为是刘奭的长子,被册立为皇太子。不久,谁出任皇后的问题被大臣们提了出来,着实让元帝刘奭踌躇。王政君的命运再一次受到了严峻考验。

实际上,王政君不招元帝喜欢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但是,作为皇太子刘骜的母亲,她应当是皇后的首选,于是元帝踌躇多日不得要领。这时的元帝,早已经忘记了爱妃司马良娣临死前对他说的话和他自己的誓言,他早喜欢上了傅氏和冯氏。傅妃聪明伶俐、面相骄好,善解人意,在宫中人缘极好,虽然一段时间里刘奭只专宠她,但并未在众多嫔妃中惹出麻烦。就在王政君生了刘骜之后,傅氏和冯氏也先后生了皇子刘康和刘兴。当然,王政君干政时期并没有嫉恨她们,刘奭的这两个儿子日后都作了皇帝,这是后话。但是在大臣们和内侍以及皇亲国戚的劝解下,元帝最终无可奈何地、非常不情愿地选择了皇太子刘骜的生母王政君为皇后。

从一个宫女,到母仪天下的皇后,王政君的命运是千万后宫佳丽梦寐以求的,也是中国历史上,众多嫔妃非常羡慕的榜样。当然,王政君也有王政君的苦,这就是元帝不喜爱她,而且不临幸她。作为一个女人,这同样也是不幸的。不管怎么样,王政君本人、皇太子刘骜以及王家,都对元帝充满了感激之情,尽管元帝对这份感情表现得无动于衷,但是他心里非常清楚,作为皇后的王政君即“君”又“正”,从不干涉朝政,只是呵护自己的皇太子儿子,而且对皇后的凤冠非常珍惜。她似乎已经脱俗并且战胜了生理需求,她甚至不祈望元帝再临幸她,因为她知道,要元帝喜欢她,甚至比得到皇后的名号还要难。

不过,元帝立王政君不久,似乎有些反悔的举动。他突破了前朝的祖制,设立了一个在宫中地位仅次于皇后的名号“昭仪”。这完全是因人设事的举措。傅氏和冯氏自然得到了这个名号。自此,王政君除了其他烦恼之外,又多了一份担忧。

元帝封了昭仪之后,按照祖制立刘康为定陶王、刘兴为信都王。算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弥补吧。实际上,王政君徒有皇后尊号,早已经被元帝冷落一边。王政君无可奈何,而她的儿子、皇太子刘骜在感情上离元帝越来越远,元帝自然也越来越不喜欢他。

刘骜开始读书时,非常勤奋,而且恭谨有礼。一次,元帝要召见他。他得报后立刻起身,由于驻地不近,而且刘骜不能横穿皇帝专用的弛道,只得绕了一个大圈。他怕到晚了让元帝不高兴,干脆跑了起来,但还是到晚了。元帝见到太子,即责怪起来。太子将情况说明后,元帝见太子刘骜满头是汗,动了恻隐之心,立刻给予表扬,并赏赐了太子。王政君得知后非常满意,因为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太子了。

不过,话也得说回来,孩子总是贪玩的,读书不久,刘骜就厌烦了读书,开始喝酒、游玩,向着游手好闲的方向发展。王政君非常着急,元帝更加不满意,他甚至开始着手更立太子了。如果废了刘骜,太子的继承人很明确,就是傅氏所生的刘康,但此事因为元帝身体不好没能抓紧。

公元前33年,元帝病重,他让傅昭仪和其子刘康在侧侍奉,而皇后、皇太子却被拒之门外。这引起了皇后、皇太子的担忧,因为皇帝临死前总有话要说,况且历史上矫诏之事非常之多,作为皇后、皇太子,不能得到皇帝的任何授权,就会连生命都有危险。

不过,王政君平素注重为人,这为她提供了方便。一天,一个皇帝的近臣向她透露,元帝很可能废黜皇太子刘骜,而传位于刘康。王政君在短暂的惊慌失措后,立刻向几个元帝近臣求援。元帝宠臣侍中史丹答应帮忙。他趁傅昭仪和刘康不在皇帝身边的短暂机会闯入元帝寝室,跪下啼哭道:“皇太子名闻天下,臣民归心,臣听说陛下有废立之意。如果是这样,请陛下先赐我死吧。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都心痛啊!陛下,三思而行啊!”

没想到,侍中史丹的谏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元帝竟说:“没有这回事儿,别听别人瞎说。王皇后平时谨慎有加,先帝又疼爱太子,寡人岂敢违先帝之意?”

就这样,刘骜保住了皇太子位,王政君也算保全了皇后位。至此,元帝不再专召傅昭仪和刘康侍奉,而是也让王政君、刘骜以及冯昭仪、大臣们前来。傅昭仪和刘康眼看元帝改了主意,可在众目睽睽之下,又不能怎么样,只得放弃了太子位的争夺。

竟宁元年五月,也就是公元前33年,元帝死于未央宫,终年四十三岁。十八岁的刘骜在大臣的簇拥下即位,是为成帝。王政君被尊皇太后,移居长乐宫。

(2)关于成帝一朝

虽然王政君死了夫君,虽然她被尊皇太后,虽然她按照汉家祖制从未央宫移居长乐宫,似乎可以安度晚年了,但这些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因为作为母亲,王政君不可能放心地将来之不易的政权交给十八岁的儿子,所以她必须干政,她必须为刘家、汉室,更重要的是为自己的儿子保驾护航。

王政君在元帝一朝虽然位及皇后,可没有机会涉及中宫,更不能学到“统治术”。虽然她也有些文化,可以弄琴鼓瑟,但离统治国家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因此她只能把持“大事”,这一点她从来没有动摇过信念,不过,她也不得不依靠娘家人管理“小事”,这就是外戚掌权。

成帝刚刚就位,王政君便任命她的同父异母兄弟、也就是成帝的舅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还领尚书事。而十八岁的成帝还充满孩子的顽皮,整日游山玩水、斗鸡走狗,享受帝王生活。

王政君此时最着急的是成帝体弱多病,虽然有了嫔妃,但多年无子。作为当朝帝王,这是最大的忌讳,可又没有办法,这正是母亲的苦恼所在。王政君经常在成帝面前唠叨这事儿,成帝也明白,他说:“子嗣的事着什么急呢,我才二十岁。再说,实在不行,还有刘康、刘兴他们。”

王政君、王凤闻此言更为着急。试想,继承大统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当年他们与傅昭仪以及她的儿子刘康、冯昭仪以及她的儿子刘兴如何明争暗斗才夺得大位,现在倒好,想拱手让给人家!王家人是不会这样轻易服输的。

虽然母亲之间争风吃醋、斗智斗勇,甚至不惜付出身家性命,实际上,元帝的三个儿子之间正相反,他们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定陶王刘康来朝述职,与成帝相聚甚欢,被成帝留下伴驾。王政君、王凤以为要谈皇太弟事,进而担心刘康做了皇帝,会对王氏外戚不利,因而非常焦急。

恰巧,此时太阳出了日食。这在我国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王政君等人立即说服成帝让定陶王回封地。虽然成帝有些遗憾,但也无可奈何,只好从命。

不过,成帝对自己的命运也在抗争着,他废黜皇后的行为实际上就是给王家人脸色看。成帝有过许多孩子,但是都没有成人,这与残酷的宫廷斗争不无关系。

成帝的第一个皇后是许氏。

许氏的父亲是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许氏出身高贵,自小就很有教养,长大后,许氏出落成灵美佳人,又乖巧伶俐,知书能文,入宫后深得当时还是皇太子的刘骜的宠爱。

几年后,许氏喜生皇子,朝野内外一片喜庆,皇上非常高兴,太子刘骜更是与许氏形影不离。没想到,这个身负继承刘汉王朝使命的婴儿,有一天竟然失踪了。

堂堂皇孙竟在皇宫里失踪!真咄咄怪事!不用说,这背后肯定是个阴谋。但这事儿最后也没有查个水落石出。在那个母以子贵的封建年代,孩子丢了,自己的倚仗也就丢了,许妃受到了致命打击。

竟宁元年(前33),太子刘骜登极,许妃成了皇后,母仪天下,入主后宫。虽然成帝的后宫美女如云,但他仍然宠爱着许氏。许氏尽心尽力地服侍成帝,并管理着后宫,统领着众多妃嫔。逢年过节给各处按礼仪规矩赏赐等事情,她总是先和成帝商量,由皇帝拍板。她则负责执行,总体说,她也算律己修行,是个不错的皇后。

当时,外戚集团有王政君太后家的王氏外戚和许皇后家的许氏外戚,为了平衡这两大集团的利益,成帝封王太后的同母胞弟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让王凤与国丈许嘉共同掌管朝政。但是,几年后,成帝以“家重身尊不宜以吏职自累”为名,免了许嘉的职,从此,整个朝权都完全由王凤掌管。

在古代,外戚是借皇后而贵显,因而,外戚的命运也预示着皇后的命运。果然,皇后许氏不久就遭到攻击、诽谤。

对皇后的莫须有的攻击,是王氏外戚放出来的风。王凤等外戚正得势,他们别有用心地说:“皇上登基这些年都没有皇子,上天又多次降下灾异,我们为人臣子的,应该帮皇上找找祸根在哪吧?”

王凤的手下当然懂得主子的言外之意,就上疏说:“问题出在后宫。”

成帝虽然还很喜欢许皇后,但外戚和朝臣给他的压力越来越大,他只能下诏对许皇后说:“后宫使用的礼仪,制作御服车驾,馈赐外家物品,按竟宁以前的制度,不得越制。”这就等于在怪罪皇后,说她的行为超越礼制了。

许后一向修德克己,却因莫须有的事受到指责,心中很委屈,就上疏给皇帝分辩几句。没想到,成帝在外戚的压力下,又下旨要她“克己修行,毋为古制,养名显行,以息众议”。这下,皇后更是百口莫辩了。

鸿嘉以后,也就是公元前20至前17年这一段时间里,汉成帝把朝政大权交给了舅舅们,自己一味放纵于酒色。就在这一阶段,赵飞燕等美人进入后宫。

赵飞燕的父亲是官奴赵临,她的生年已经无法考证,原名也不叫赵飞燕,据传叫做赵宜主。赵宜主出生后,因为家里太穷了,赵临夫妇决定将她扔掉。虽然因无力喂养而不得不扔掉,但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团肉啊,赵临夫人将她看了又看,亲了又亲,还将襁褓裹了又裹,然后才含着眼泪将孩子递给赵临。赵临将包着飞燕的襁褓偷偷放在了荒郊野外。

孩子扔掉了,赵临的心里很难过。三天之后,一直很内疚的赵临悄悄来到了丢孩子的地方。让他大吃一惊的是,孩子不但没有被野兽吃掉,而且也没有冻死饿死,还活得好好的。他心想,这孩子命真大!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孩子兴许还真有什么福分呢!于是,赵临便把这个小婴儿又抱回了家,并开始尽自己所能地精心抚育。

时光如流水,转眼间,十几个年头过去了,当年襁褓中的婴儿赵宜主,现在已经长得体态婀娜、面如桃花,是个美丽的妙龄少女。

汉朝有个规定:官奴的子女都是朝廷官府的财产。他们的命运去留全掌握在官府手中。赵宜主先在长安宫里做婢女,后来又被派到了阳阿公主的府里。

阳阿公主见赵宜主容貌俏丽,体态轻盈,而且聪明伶俐,心里十分喜爱,就让人教她唱歌跳舞,在府中做一个歌舞伎。赵宜主在歌舞方面非常有天赋,加上她肯吃苦练习,几年下来,她歌如莺、舞似燕,在歌舞伎中艳压群芳。公主当下替她取名:飞燕。一时间,赵飞燕名声鹊起,长安城里都知道阳阿公主府里有个艺色双绝的赵飞燕。

当时,许氏还是汉成帝刘骜的皇后。

汉成帝这一生没有什么大本事,既没有开疆扩土的雄韬伟略,也没有兴国安邦的治世之才,是个游手好闲、昏庸好色的君主。

这一天,成帝微服来到了阳阿公主的府邸。

皇帝突然驾到,公主自然要设盛宴接驾。为了助兴,公主命府中的舞女献技。环佩金玉声中,一位绝色佳人款款而来,只见她面如娇花,目似秋水,体态轻盈;歌舞起处,似花枝轻颤,如燕子点水,一曲未尽,便有万种风情,妙不可言。

飞燕究竟是怎样的美呢?唐代诗仙李白曾写了一首《清平调》来赞叹: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成帝一见,十分倾心,不知不觉竟看呆了。酒席结束,公主便做顺水人情,将赵飞燕献给了成帝。成帝带着赵飞燕一同回了宫。

成帝得了赵飞燕真是如获至宝,一时间把包括皇后许氏在内的后宫嫔妃全部忘得一干二净。从此以后,他与赵飞燕终日在一起缠绵,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尽管得到皇帝的专宠如此,赵飞燕的心头却时常非常惶恐:自己出身微贱,而皇宫的嫔妃多是出自名门望族,自己难免要被她们所轻视。而自己孤掌难鸣,实在难与众多嫔妃相抗衡。思虑再三,赵飞燕决计要将自己的妹妹赵合德弄到后宫。从此,赵飞燕常往成帝的耳朵里灌迷汤,说自己妹妹如何如果的漂亮,自己的美根本不及妹妹的一半,等等。直说得成帝色心大动,恨不能马上把合德抱在怀里。于是,他马上下了一道旨意,将赵合德召进了后宫。

赵合德入得宫来,果然光彩照人,只见她肤若雪,鬓如云,眉似黛,宛如天仙一般。成帝当即传下旨意,封赵飞燕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许氏。为了取悦赵飞燕姐妹,成帝新建了一座富责堂皇的宫殿赐给赵飞燕,名曰远条馆,以示金屋藏娇之意。此外,成帝又命人将昭阳殿修得富丽堂皇,赐给了赵合德。

从此,成帝的心全都放在了赵家姐妹身上,无心打理政,每天只在后宫与赵氏姐妹饮酒作乐。然而,赵家姐妹的欲望之壑并未因此而填满,尤其是赵飞燕,她觊觎皇后的宝座不是一天两天,她早就处心积虑地要把许皇后整死,自己为皇后。

这一时期,以皇后许氏为代表的许氏外戚,与在朝掌权的王太后为代表的王氏外戚,正上演着争权夺势的大戏。几经较量,许氏外戚已经呈明显颓势。而许后已人老珠黄,好色的成帝对她逐渐疏远、冷落,此时的许氏即得咎于朝廷,又失宠于皇上,皇后的尊位朝不保夕了。

鸿嘉三年,赵飞燕诬陷许后的姐姐许竭诅咒王美人和王凤。令成帝和王政君太后都坐不住了。因为王美人已怀有身孕,而王凤是司马大将军,更是王政君的亲弟弟。

王太后怒不可遏地命令将许竭砍下了脑袋。然后又命令严查后宫。因为她认为,许竭是受许皇后指使来诅咒王美人。因为许后一直无子,如果王美人生了皇子,许后就会地位不稳,所以许后一定是许竭的幕后操纵者。

赵飞燕正是希望王太后和皇帝能这么想!

结果,赵飞燕的目的达到了!当了十四年皇后的许后被废,关进了昭台宫。又被迁居长定宫,在那里又居住了九年。许皇后及许氏外戚在朝廷的权利之争和后宫的争宠较量中一败涂地。

成帝虽然贪玩,可他也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心里认为,皇帝应当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说一不二。但现实中的他却根本做不到,事事听命于王太后和王凤,心中很是郁闷,对王太后和王凤也越来越不满,甚至动脑筋要罢免王凤。

恰在此时,有个叫王章的京兆尹上疏建议贬黜王凤,推荐冯野取代王凤的位置。这个冯野是中山王刘兴的舅舅。真是想什么来什么。成帝看了这份奏章很动心,就把王章召进宫来商议。但成帝毕竟还是年轻,根本没想过,密谋如此重要的事情时,要提防着别人。

在成帝身边有个叫王音的侍中,每天侍奉在成帝左右。他是王太后的堂侄,是正儿八经的王氏外戚,当然也是王凤的心腹。

成帝与王章密谋时,他听了个心惊肉跳,脸上却平静如常。事后,他立即把这件大事报给了王太后和王凤。王凤从此装病不上朝,并且上疏要告病还乡。

王太后立即以高压策略逼成帝改变主意。可成帝这次铁了心要办王凤。王太后见硬的不行,又来软的。她又哭又闹,甚至绝食,成帝陷入两难境地!

由于母后的干摄,成帝处罚王凤、收政于自己的想法落空了。他只有批准他告病卸职,却不能给他任何处罚。政权依然还在王太后的手里。

饶过了王凤,却不能饶过王音!成帝把全部火气都撒到王音身上,命人将王音乱棍打死在监狱里,还把王音的妻儿流放到边疆。

通过这件事,王太后终于明白:成帝长大成人了!但她却没有还政于成帝,而是更紧地把朝政抓在手里,弄得成帝对母后更加反感,并且对管理朝政失去了信心。这倒让王政君如愿以偿了。

王氏外戚越发的显贵,越发的骄奢,让朝野上下又恨又怕。这时,一个决定了汉室命运的人物——王莽粉墨出场了。

当时,王莽才十三岁,父亲已亡,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是一位王氏宗族的人把他举荐给了王太后。王政君已经看惯了王家人一身华衣锦服、一脸掩饰不住的骄横狂妄,所以见到被服简陋、举止恭谨的王莽,心中便多了几分怜爱;又见王莽小心翼翼地服侍自己,与王家那些贵族子弟有天壤之别,便更加喜爱他,对他极为信任。

公元前22年,王凤真的病了,而且病得很重,王太后派王莽去服侍王凤。王莽伺候得比亲儿子还用心,一连数月衣不解带,把个王凤感动得老泪纵横。在临终时,他叮嘱王将来要给王莽安排个官职。

王凤去世后,王太后又把娘家人王根提拔了起来,让他辅政汉成帝。王根非常信任王莽,加上王凤临终时有过交代,所以从此王莽开始飞黄腾达。

绥和元年(前8)的一天,成帝不知怎么,又想起了废后许氏。他明白许氏是无罪的,只是做了政治的牺牲品。于是想给许氏一点补偿,就下诏允许许氏的亲属回京居住。

许后这时还幽居于长定宫,她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认为皇帝可能是回心转意了,自己也要有出头之日了。

许氏有个姐姐叫许靡,丈夫去死后,与卫尉淳于长私通。后来干脆嫁给淳于长为妾室。由于淳于长是九卿之一,又为成帝所宠信。许氏便求姐姐,请淳于长为自己在成帝面前说几句好话,让自己能重入后宫。

淳于长还真答应帮许氏的忙。但他又写了一封信,让许糜带给许氏。许靡并不认字,不知信中写了什么,但照办了。

没想到,淳于长的这封信被行被政敌王莽截获了!

这段时间,王太后安排的辅助大司马大将军王根也得了重病,他向成帝推举王莽接任自己的大司马职务。

成帝却在犹豫!他虽然无力摆脱王太氏及其家族势力,但却不想再让王家人担任大司马这个重要职务,想让淳于长继任。

时任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的王莽早已洞悉了成帝的这点小心思,他暗中派人监视淳于长,以抓其把柄。截获知淳于长写给许氏的信后,他如获至宝,立即上报王根、皇太后和成帝。

成帝拿过信一看,里面居然有许多轻佻戏弄的言语,顿时火冒三丈!废黜的皇后竟与大臣暗中来往,这已是大罪!何况关系如此暧昧?!成帝立即罢免了淳于长,并赐许氏自杀。许氏悲愤不已,饮毒药身亡。

废黜许氏后,赵飞燕就如愿地成为皇后。

从那时起,皇后赵飞燕与昭仪赵合德姐妹俩专宠后宫,其他嫔妃想见成帝一面真是难如登天,更没机会轮到她们侍寝了。这些嫔妃们没有强硬的家庭背景,只能偷偷叹息自己命苦。

随着青春的流逝,赵飞燕姐妹也有了心事:因为她们虽然独占成帝欢,却谁也没能怀孕,更别说生下儿女。而成帝偶尔趁姐妹们放松看管,“偷嘴“临幸的其他嫔妃,却一个个都怀了孕。这可让赵氏姐妹红了眼,她们开始恶毒地摧残后宫怀孕或是已生子的嫔妃。

元延元年(前12),在宫中担任皇宫女教习的曹宫生下了一个皇子。赵合德得知消息后火冒三丈,立即指使中黄门田客去除掉曹宫母子。田客假传圣旨,毒死了曹宫。赵合德又逼迫服侍过曹宫的六个宫婢上吊自杀,并把曹宫生的皇子也杀死了。

成帝得知赵合德的行为后,非常生气,毕竟那个小皇子是自己唯一的骨血。可是,他却害怕赵氏姐妹,这件事也就不再追查了。这一来,大臣和妃嫔们都寒了心!可是,成帝连皇家最注重的皇嗣都不放在心上,还会怕人寒心吗?

不久,后宫中有个许美人怀了孕,转过年来,产下了一个男婴。终于又有了子嗣,成帝喜不自胜。孰料,赵飞燕姐妹知道后,勃然大怒!赵合德竟然指着成帝责问道:“陛下曾发誓只宠爱我们姐妹,可许美人却生了孩子,你这不是辜负了我们姐妹的心了么!难道你想立许病人为皇后吗?”赵合德一边说一边满地打滚,顿足捶胸,寻死觅活。还威胁成帝说:“陛下既然喜欢许美人和她的孩子,就打发我们姐妹出宫好了。”

成帝被她这种撒泼的阵势吓住了,又是赔不是,又是连连许愿,讨好地说:“我可没想让许美人做皇后,我说过,要‘让天下无出赵氏之上者’,你们姐妹大可放宽心。”

第二天,成帝让中黄门勒严把许美人生的皇子送到赵合德的宫殿里。他和赵合德先是抱着孩子看了半天,随后,他们把孩子用包裹包好,让宫女送出去埋掉。

又一个小生命消失了,成帝纵容赵氏姐妹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尤其第二个皇子,算是他亲手所杀,可见他已经没有了人性。

赵氏姐妹有了成帝的默许,更加明目张胆地惑乱后宫、摧残嫔妃,以至“生子者被杀,堕胎者无数”。成帝从此再没有孩子了。

绥和元年(前8),各地的藩王进京见驾。因为皇帝立谁为储君的问题,藩王们开始了明争暗斗。其中,中山王刘兴和定陶王刘欣胜算最大。

定陶王刘欣的祖母傅昭仪很会走门路,她给赵飞燕送来不少的财宝。赵飞燕一想,自己生不出儿子,将来总得有个依靠。于是,欢欢喜喜的收了财宝,并常在成帝面前说刘欣的好话。

绥和二年,赵飞燕的枕头风终于吹成功了。成帝立刘欣为皇太子。赵家姐妹本就专宠,又有太子撑腰,更不可一世了。

俗话说:物极必反,盛及必衰。”绥和二年三月十八日,成帝宿在赵合德的宫殿里。天快亮的时候,成帝起床准备上朝,却突然昏倒,连话也说不出来了,随即驾崩。

成帝一向身体健壮,也没有什么病,怎么会突然暴死呢?一时间,各种说法在宫廷内外传开了。

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说法,皇帝死在赵合德宫里却是不争的事实。皇太后王政君下令大司马大将军王莽追查成帝死因。赵飞燕姐妹一向骄横,宫里人没有不恨她们的。成帝一死,皇宫人等群起而攻之,矛头直指合德。合德知道没人能救得了自己,只得自杀。

成帝驾崩,赵飞燕无依无靠了。好在哀帝刘欣即位后,感念她推荐为太子,立了功,对她礼仪相待,还尊她为皇太后,并封她的弟赵钦为新成侯。

不久,朝中大臣纷纷上奏,揭发赵氏姐妹残害成帝妃嫔与子嗣等事。哀帝虽然知道都是事实,但不想为难赵飞燕,只把赵钦削职发配,算是敷衍过去。

哀帝登基后,朝政更加混乱了。哀帝的祖母傅氏家族和母亲丁氏家族的两姓外戚,与在朝掌权的王氏外戚,开始了争权夺利的一场混战。

赵飞燕因为刘欣的关第,选择帮助傅、丁外戚。但她没想到,这一次自己失算了。仅仅六年后,也就是元寿二年(前1),年轻的哀帝居然就驾崩了。

王氏外戚扶持九岁的平帝刘衍登上了帝位。从此,王氏外戚取得了绝对朝政把持权!他们开始大张旗鼓地讨伐敌人。站错了队的赵飞燕当然不能幸免。

不久,王氏外戚又翻出了“残害皇子”的旧账,削去赵飞燕的皇太后封号,将她幽禁在北宫。随即又废为庶人,让她去为夫君成帝守陵。至此,赵飞燕彻底绝望,她选择了自杀。 

(3)关于哀帝一朝

绥和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年,“执政”了二十六年的成帝驾崩。他一生也没有摆脱母后王政君的精神束缚,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成帝一生没有后代成人,驾崩前,继承人问题就摆在了面前。

前面说过,元帝有三子地位比较高,一是成帝刘骜,二是傅昭仪生的刘康,三是冯昭仪生的刘兴。当年傅昭仪及其子刘康对成帝的地位冲击很大,王政君当不会忘记,但是作为一名母后,她还是显示出了对刘家血脉的关切和尊重。她本可以用“掉包”等卑劣手法,满足自己的掌权欲望,可王政君没有那么做,这说明她在这个重大问题上还是能以大局为重的,也是非常大度的。

经过与王家人的密商,王政君没有选择年富力强的刘康,因为那样不好控制,而是最终选择了刘康的儿子刘欣即位,一方面保持了刘家的血脉,同时亦不会丧失对政权的控制权。

刘欣即位时十八岁,是为哀帝。他执政六年,既算是少年天子,又是一个短命皇帝。

应当说,选择了刘康的儿子刘欣即位,让定陶王刘康也非常感动。他知道,朝廷在王政君王家人的控制之下,自己不可能施加什么影响,如果不甘寂寞,定会惹出杀身之祸,同时儿子的皇帝位也会丧失,所以他明智地选择了沉默,同时更加收敛了自己的行为,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告诫自己的儿子刘欣,应如何顺应王家人的干政。

哀帝即位后,尊王政君为太皇太后,虽然她已经老迈,又失去了唯一的亲骨肉刘骜,但以她为首的王家人仍然抓住朝廷的权柄不放。刘欣的祖母傅昭仪、母亲丁姬两家成了新贵,与王政君家族在权益分配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太皇太后王政君不得不让王莽辞职以缓和矛盾。

刘欣真是个不争气的皇帝,同时,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公开自己是同性恋的皇帝。

早在十五六岁时,还是定陶王的刘欣就由祖母做主,娶了堂姑傅氏为妃。

刘欣被立为皇太子后。王妃傅氏被封为皇太子妃,与刘欣一起住进了皇宫。哀帝刘欣即位后,傅氏自然被封为皇后。但是,她虽成了高贵的皇后,哀帝却始终不喜欢她。她哪里知道,整个后宫里,最受她的夫君——当朝天子宠爱的竟然是个男人。

汉哀帝刚即位时,就听说过太子舍人董贤这个名字。当时董贤不过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因为容貌美丽,他常常沾沾自喜、顾镜自怜。宫中的侍臣都认为他年少无知,不让他去做那些重要的事,所以,哀帝只听过他的名字,从没见过他。

后来,董贤升任为侍郎。有一天,轮到侍郎董贤传报时辰。哀帝正在殿中批阅,突然看见一个打扮成了男人模样的美貌宫女,心中感觉有趣,就召那宫女进入殿里来。等问了姓氏,哀帝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难道,你就是素有美貌之称的舍人董贤?”

哀帝嘴里这样问时,心中却正想入非非。他想,一个男子能有此美丽的姿色,真算是绝代“佳人”了,就是后宫的数千真女人在他面前也相形见绌了。于是,哀帝让董贤坐到自己的腿上,和他亲密地交谈起来,并马上封董贤为黄门郎,让他从此跟随在自己的左右,随时侍奉。

(4)关于平帝一朝

公元前1年,元寿二年,哀帝驾崩。哀帝无子,太皇太后又将军政大权交给王莽,让他重登大司马的宝座。

王莽和太皇太后商量后,最终确定迎立中山王刘兴年仅九岁的儿子刘衍为帝,是为平帝。九岁的孩子怎么能掌管国家呢?于是,太皇太后王政君继续临朝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力。她继续依赖王莽。

这个时候,王莽已经不是若干年前那个恭谨小子了。他通过政治经验的积累,逐渐产生了“代替汉家王朝,由自己创建王氏天下”的野心。这与王政君尊重刘家天下,只是自己谋求权力相比有本质的不同。

于是,王莽为此进行了长时间的精心准备。他开始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甚至包括王家人也被他排挤;同时又沽名钓誉,广施恩惠,笼络人心。

事实上,王莽最大的障碍并不是平帝,而是有恩于他的太皇太后王政君。实话说,开始的时候,王莽不敢招惹太皇太后,因为王政君虽然年迈,仍握有相当大的权力。王莽只好用计谋,采取暗招夺她的权。

王莽指使亲信上书,说太皇太后是至尊之体,不适合过分操劳,一些小事情就不必事事过问了。太皇太后不知有诈,相反还觉得孩儿们懂事,于是下诏,以后唯有封侯赐爵一事须奏闻于她,其他事情完全由王莽了断。

王莽首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平帝当了皇后,自己成了“老丈竿子”。

随着岁月的流逝,平帝渐渐长大了,公元5年,王莽觉察到这个十三岁的孩子对自己专权非常不满,于是决定毒死平帝。对权力无限向往的王莽已经顾不得女儿的幸福了,因为他只要权力。

(5)关于刘婴朝和王莽朝

王莽废了平帝,以“兄弟不得相为后”为由,不拥立年龄都较大的刘家五十三位诸侯王,最后,他看中了广成侯刘显的年仅两岁的儿子刘婴。不过,求权心切的王莽要将皇帝位给自己留着,他舍不得把皇帝位给这个孩子,于是为刘婴起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名称“孺子”。谁都知道孺子就是皇帝,可王莽就是不让这么叫。

孺子上台,王莽也从后台前移,粉墨登场,名曰“摄皇帝”。

孺子的设立,不仅打乱了汉朝的朝纲,得罪了执政多年的太皇太后王政君,同时也葬送了自己女儿的幸福,可王莽在所不惜。

此时,王政君已经近八十高龄,实在没有气力与王莽论争。在这种情况下,她感到无奈和羞耻,满朝都知道王莽是她挖掘和培养起来的,现在,王莽却这样对待她、这样对待汉朝。王政君在任用王莽之后,对许多王家人渐渐疏远,加上王莽的排挤,太皇太后已经无人可用了。执政经验丰富的王政君知道,摄皇帝只是第一步,王莽最终是要当皇帝的。

公元8年,王莽终于将刘婴废黜,贬为安定公,在爪牙的欢呼声中戴上皇冠,堂而皇之坐上了龙椅。然后,他去拜见太皇太后王政君,说他秉承天命,代汉而立,建立新朝。昔日掌握实权的太皇太后王政君,如今只有愤慨、怒骂的能力了。

第二年正月初一,未央宫前殿隆重举行了新朝皇帝即位典礼。王莽登上龙座南面称帝,接受百官朝贺。他还给王政君留了点儿面子,因为她的名字还有点儿效力,所以奉她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只是去掉了汉朝的称号。

王莽称帝后,觉得只有掌管汉朝皇帝玉玺,才算得上真正取代了刘氏天下。于是他派王舜去长乐宫向王政君索要“汉传国玺”。王政君大怒,指着王舜骂道:“你蒙受汉室皇恩,不思报答,反而乘汉家势单力薄之机,帮王莽篡位。像你这样的人猪狗不如!我乃汉家老寡妇,活不了几天了,汉传国玺随我下葬,他王莽休想得到。”她把汉玺扔在地上,“你们兄弟早晚会得到灭族的报应!”

王莽还算理智,他再也没有难为王政君,只是将这个对他有恩的老太太撇在一边,不闻不问。这样,王政君在悲愤、忧愁中又活了五年,公元13年死去,享年八十四岁。王莽还算冷静,他差人将王政君的尸体同生前并不疼爱她的元帝合葬,这也算是收买人心的举动吧。

王政君作为女人,干预朝政半个世纪,但可悲的是,她把夫君留下的江山给丢掉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