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第三章

有意识地锻炼孩子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心理承受能力差,一遇到挫折就会觉得“受不了”、“活不下去”、“没救了”……似乎在这些孩子的心目中,唯有一帆风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才叫生活。那么现实是不是这样呢?显然不是。这就反映出一个问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脆弱的心理经不起多大的打击,必将导致孩子受挫能力的下降。

唯一的办法就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意地锻炼孩子,设法通过锻炼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呢?

1.不妨对孩子刻薄一些

什么叫对孩子刻薄一些?即对孩子不要太好了,要风偏不给风,要雨偏不给雨。让孩子在这种失落当中学会承受挫折,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如果你还不知道怎么做,不妨看看国外的父母是如何处理的。

美国有位百万富翁,夫妇俩在国外度假,接到正在上中学的女儿打来的越洋电话,说发给她的零用钱花完了,问能否到银行支取些,得到的答复却是:超支的零用钱靠自己做“钟点工”或投递报纸挣钱解决!

很多人都不理解这对父母的行为,于是有人就问他们:“你们自己日掷千金毫不吝惜,为什么对女儿这么‘刻薄’呢?”

富翁回答:“这就叫做‘富门寒教’。我们的钱再多,没有孩子的汗水,轻易给她她就不知珍惜,只有通过孩子切身去劳动,去取得含有自己汗水的金钱,她才理解它的真正价值,才知其贵重。”

富翁的话值得中国家长深思。试问中国的家长能做到这一点吗?似乎很难。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孩子在很多方面落后于国外的孩子。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崇洋媚外,而是从中得到启发,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子方法。

2.给孩子一定的磨难体验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所以很少有人会经受磨难,即便家中遭遇一些困难,父母也都是自己承受,而不让孩子参与、承担。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会让孩子变得好吃懒做,注重享受,而且还会让孩子变得“不知死活”,不懂得体谅父母,更重要的是一旦自己遇到什么挫折,就会承受不住压力。

这该怎么办呢?很简单,给他一定的磨难体验,让他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如:每天上学,可以让孩子自己走着去,而不是父母接送;

周末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自己做饭,父母享受,而不是每天都是父母做饭,孩子享受;

父母的衣服,可以适当交给孩子去洗,而不是全部让妈妈洗;

在国内,现在也流行一种教育方式:再富也要苦孩子。为什么?因为孩子通过吃苦,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就会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有活力。而在温室中长大的树苗,一经狂风暴雨则必死无疑。

3.巧用挫折事件增强孩子的承受能力

有挫折才会有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于孩子来说,遭受苦难,经历痛苦、失败以及挫折等都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只有经历了这些,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才会愈来愈强大。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可以利用这些挫折事件来增强孩子的承受能力。

小强是个城里的小男孩,要去近郊的山里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虽然城里已是春光融融,但大山里仍然白雪茫茫、气温较低。

妈妈给了小强100块钱交报名费,原以为剩下的35块钱,小强会留下来在野营的时候用,但是小强却将35元钱全买了鸡腿请小朋友吃了。

第二天,准备出发了,妈妈问他要不要帮忙收拾东西,小强说自己能行。临走时,妈妈发现孩子没有带足够的衣服,也没有带水壶,但妈妈没有说更多的话,小强高高兴兴出发了。

两天后,小强一脸不高兴地回来了。妈妈问小强为什么不开心,小强回答说:“山里很冷,我没带够衣服,一到晚上只好躲在帐篷里呆在火旁,其他同学都出去玩雪,我却不敢;还有水壶也没带,只有喝凉水;其他小朋友都买了零食小吃,就我一个人没有,他们都给我吃,但后来就不好意思接了。”

妈妈接着严肃地告诉小强:“不是妈妈不给你买小吃,妈妈给你的钱,余下的你不经妈妈允许就用了,是不对的。那余钱就是妈妈准备给你买零食的,你自己今后知道该怎么做了吧?”小强点点头。

作为父母,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责骂或者安慰,将责任放在自己身上承担,而应该就事论事,通过挫折本身来教育孩子,提高孩子的心理成熟能力。

4.鼓励孩子体味生活

在国外,很多孩子在12岁就开始打工挣自己的零花钱了,用国外家长的话来说,这就是让孩子体味生活。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孩子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办事能力,还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从而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国内的一名记者,请美国一位当地的男大学生给她做导游。从表面上看,男大学生衣着朴素——普通的白衬衫,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脚蹬一双布鞋。记者想当然地以为这个男孩一定是家境贫寒才出来打工的,于是处处照顾他。

可是不久之后,这位记者却发现:事情根本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这位男孩家庭极其富裕,他的父亲是当地一家大型企业的老板,母亲是极有威望的政府“御用”律师。那么男孩的父母为什么要让孩子出来打工呢?

通过交谈,记者了解到:男孩父亲的教育理念是要让孩子在上大学以后就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男孩自己的想法也是如此。他认为,吃这种苦,不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也让自己在挫折面前变得更加坚强。

5.让孩子知道家庭的困难

很多家庭已经遭受了不幸,但是孩子却似乎没有什么不幸的概念,该吃的吃,该喝的喝……完全不将家里人的痛苦放在眼里。这样的孩子不仅会让父母感到心酸,而且自己还会走向一个误区:这个世界没有什么能让自己承受不了的事情。可是当挫折真真切切地发生在孩子身上之后,他会因为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几近崩溃。

那么作为家长该怎么办呢?很简单,让孩子知道家庭的困难,并且让他参与到解决家庭困难的行动中来。

林林是个8岁男孩,曾经也是一个天真快乐的男孩,父母的掌上明珠。可是,这种美好的生活在一连串的事故中被破坏了。

首先,暑期刚要结束的时候,父亲因为水瓶爆裂而烧伤:母亲为了照顾父亲极其疲惫,并因此患脑溢血住院。家里的钱都拿去给父母治病,连他上学所需要的18元钱都交不起。

遇到这种情况,爸爸和孩子商量,他自己的学费能不能自己去解决,并且给他指了一条路:和隔壁的爷爷学卖烤鱼。

为了赚取学费,林林真的跟卖烤鱼的老爷爷学卖烤鱼了。从买干鱼到用水蒸以至于烤和卖,这一整套程序你无法相信是一个8岁孩子能够学会的,可林林却真的在十几天里用这个办法赚到了21元钱,不但赚够了上学所需要的学费,还买了本子和笔。

看到这一切,父母愁眉不展的脸终于松开了。

6.给孩子一些劣性刺激

现在的孩子普遍生活条件太好,以至于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好的习惯。为了帮助孩子走上正道,不妨给孩子一些“劣性刺激”,让孩子明白什么才叫真正的生活。

那么,什么叫“劣性刺激”?

所谓“劣性刺激”是指令人不舒服或不愉快的外界刺激。这些刺激对儿童来说是必须和有益的,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饥饿的刺激——主治孩子偏食、挑食的习惯。

很多孩子都有偏食、挑食的习惯,原因是他们很少领教饥饿的滋味。因此,让孩子适当地饥饿一点能增加儿童的食欲,扩大孩子的食谱。

(2)劳累的刺激——主治孩子懒散、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现在的儿童几乎与劳动无缘,致使孩子们不知什么是累。适当地通过一些劳动,让孩子感受到劳累,不仅能改掉孩子肢体懒散的毛病,而且还能改掉孩子脆弱、自私和好逸恶劳的恶习。

(3)困难的刺激——主治孩子意志薄弱的问题。

孩子之所以意志薄弱,主要与他们的生活总是一帆风顺有关。所以,家长不妨人为地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其努力克服,以改变这一点。

(4)批评的刺激——主治孩子素质低下的问题。

现代孩子普遍素质低下,为什么?缺乏批评。要使孩子有教养,从小就要明确规定一些他们应做和不应做的事。比如打人、骂人、糟蹋东西等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有错则立即批评。

7.给孩子提供挫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两种人能经受住考验:一种人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另一种人虽没有逆境可言,但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心胸开阔,有坚强的个性。可是现在的孩子大都不是这两种人,怎么办呢?给孩子提供挫折情境,让孩子得到教育。

这里不妨举美国洛克菲勒集团创始人——老约翰为孩子提供挫折情境的例子。

老约翰只有一个儿子小约翰。有一次,他张开双臂,叫儿子跨越椅子跳到怀里来,小约翰听到父亲呼唤,高兴地冲过来。但老约翰迅速把双臂移开,小约翰重重地摔在地上。对着发怔的儿子,老约翰意味深长地告诫儿子:“在生活道路上,什么都会发生。”

老约翰的做法虽有些过分,但他为了让孩子明白和接受挫折,有意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挫折情境,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8.让孩子学着接受失败

很多孩子之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差,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接受失败,一旦失败就会情绪暴躁、捣乱,乃至于纠缠不休,令父母苦恼不已。

那怎么办呢?很简单,告诉孩子,你就是失败了,现在哭闹没有任何用处,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下一次竞争中想方设法赢得别人。

欣欣今年7岁,家里十分富裕,平时是家里的“小皇帝”。长辈们对他非常疼爱,不是买这个就是买那个,好吃的、好玩的,应有尽有。但爸爸却日渐发现儿子无法面对失败,比如与别的孩子一同赛跑时落后了,或者和爸爸下跳棋连输两盘,他都会“哇哇”大哭甚至做出过激的举动。做错事被老师批评了,他会跺脚、叫喊,气得自己打自己,甚至撞墙。爸爸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在一次欣欣因为下棋输掉而大哭大闹的时候,言辞犀利地告诉欣欣:“哭有什么用,哭能帮你赢回来吗?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下一次和爸爸下棋时专心一点,赢回来。”听到爸爸的呵斥,欣欣止住了哭闹,开始重新摆起了棋盘。

9.适当淡化竞争意识

有些孩子因为压力太大,竞争意识太强烈,同样会有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表现。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可以适当淡化竞争意识,让孩子明白竞争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

哲哲进入小学一年级后,非常好胜,赢了得意洋洋,输了大发脾气。总爱跟同伴争和比,特别爱占上风,从球踢得多远,到家里有多少玩具,都要胜人一筹。如果不如别人,他就会吵闹哭叫。对此,妈妈告诉哲哲,比赛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过程。再说,这些比赛根本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在妈妈的引导下,哲哲的心态慢慢好了很多。

要想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当中能过得好,家长必须培养、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在挫折面前不至于退缩、不知所措。

父母正确地引导,孩子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面对这些困难,家长们应该怎么办?任凭孩子去处理?还是适时帮助孩子摆脱这些困难呢?一个聪明的家长首先会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这些困难,寻求解决之道,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摆脱这些困难,以免因为一次困难而磨灭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样才能帮助孩子摆脱困难呢?

(1)引导孩子多往积极方面想。

每个孩子都会碰到不称心的事情,有的孩子会自动往积极方面去思考,而有的孩子却喜欢钻牛角尖,往消极方面思考。这个时候,家长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家长就应该站出来帮助孩子摆脱困境。父母无论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坚强面对,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尽往消极的方面想。

6岁的悦悦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一天,妈妈从幼儿园接悦悦回来时,就发现悦悦有点闷闷不乐。妈妈问道:“悦悦,今天幼儿园有什么高兴的事呀?”

“今天一点都不好玩。”悦悦嘟着小嘴不高兴地回答。

“为什么呀?出了什么事吗?”妈妈问道。

“今天幼儿园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很会说话,老给同学讲笑话,同学们都不理我了!”原来,悦悦今天在幼儿园受到冷落了。

“那不是很有意思吗?以后,你每天都可以跟这样一个会说笑话的人玩了,你不高兴吗?”妈妈引导悦悦。

“可是,同学们都不理我了呀!”悦悦有些着急了。

“只要你和同学们一样与那位新同学一起玩,你们不是都可以玩得很开心吗?其他同学还是跟你一起玩的呀!是不是?”妈妈问道。

“嗯,好像是。”显然,悦悦同意了妈妈的看法。

一路上,悦悦又恢复了往常的快乐。

孩子遇到困扰,父母一定要注意引导,只要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就要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并且帮助孩子探索摆脱烦恼的方法,只要父母正确地引导,孩子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2)给孩子寻找一个解释。

所谓给孩子寻找一个解释是指孩子在受挫时,家长可以通过寻找理由或事实来解释或减轻孩子焦虑的困扰。很多时候,孩子的挫折并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受挫折的借口、原因,从而帮助孩子走出失败的阴影。

强强参加了学校的接力比赛,因为当时天气不怎么好,强强在传递接力棒的时候摔了一跤,毫无疑问,强强的这一队输了比赛。为此,强强几天都闷闷不乐,甚至他还不想去学校,因为他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同学。

妈妈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觉得有必要帮助强强了。

她问强强:“接力赛失败了,你是不是感到很内疚,很对不起自己的同学啊?”

强强:“是的,我都没脸见他们了。”

妈妈:“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接力赛失败并不全怪你啊!”

在妈妈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强强明显来了精神:“为什么这么说啊?是我摔倒了,被蒙蒙他们那组给超过去的。”

妈妈:“可是你不是故意摔倒的,是吧?是当时的路面不好,刚下过雨,有点滑,是不是?”

强强:“是的,妈妈我知道了,我现在就上学去。”

在妈妈的引导下,强强慢慢地走出了失败的阴影。

失败的时候,我们不能过于给孩子找理由,但是有些时候也不得不帮助孩子找些理由,因为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摆脱挫折感,以此来获得心灵上的重生和宁静。

(3)让孩子把目光聚焦在下次。

以下次目标来取代这次遭受挫折的目标,即让孩子将心中的挫折感转化为对下次成功的期待感。告诉孩子:“这次失败了,没关系,下次我们再来。”

刚刚一直都是班里的学习尖子,可是在这次期末考试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刚刚的成绩竟然只有七十多分,而在平常,都是九十多分。二十分的差距足足让刚刚难过了一个月,每天他都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思考为什么。

爸爸见这样下去肯定会对孩子有消极影响,于是就和刚刚谈了起来:

“刚刚,还在为考试的事情伤心呢?”

“嗯,我太丢脸了,竟然才考了七十多分,我们班成绩最差的红红也考了七十分,这不就是说我和她一样了吗?”刚刚说着说着,忍不住掉了眼泪。

“刚刚,爸爸今天要告诉你一个道理:任何人都会遭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我们要面对这些挫折,但是不能总是停留在这些挫折上面。这次没考好,没事,爸爸妈妈、老师、你的小朋友都不会笑话你,因为我们还有下次,只要你下次考好了,大家不就知道你其实还是原来的刚刚吗?”

在爸爸的“心理干预”下,刚刚果然很快走出了心理阴影,愉快地投入到了假期的生活当中。

(4)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很多孩子都有这样一个习惯:一旦失败,就把眼光盯在失败的这件事情之上,每天想的是失败、考虑的是失败,甚至睡觉做梦也是失败,这样的孩子几乎生活在了失败的阴影之中。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很简单,父母可以通过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来达到目的。

孩子参加地区的奥林匹克竞赛之后,一直闷闷不乐,因为总共有50个人参加,而孩子正是第50名。孩子一直以来都是班上的尖子生,这个倒数第一的头衔总是让孩子觉得非常不舒服,甚至在做梦的时候,都在喊着:“我不是倒数第一。”

妈妈知道,孩子正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是妈妈没有想着给孩子去做思想工作,而是趁着出差的机会,告诉孩子,一起出去旅游。

一说到旅游,孩子立刻提起了精神……开始收拾衣服、相机、帽子……

一路上活蹦乱跳,笑语风生,早把竞赛的事情抛到了九霄云外。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是指将注意的中心转移到受挫事件之外的事情中,以减轻和消除孩子的心理困扰。消极的转移称为逃避,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其中的区别。

(5)摆脱孩子的名次综合征。

很多孩子无论在学习的时候,还是在玩耍的时候,都希望追求一个好的名次,如果缺乏名次,他们就会缺少动力或者兴趣。这就意味着孩子患上了名次综合征,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摆脱名次综合征,否则,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告诉孩子,没有名次,我们依然可以过得很好,你还是那个优秀的你。

俞敏洪说,学生学习心态的一点要求就是“名次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一颗进取的心”,要摆脱名次综合征,获得名次并不代表是最好的。

俞敏洪举了一个例子:他当年在北大学习的时候,看见有一些优秀的学生因不能够正视成绩的变化而产生消极的想法,做出极端的举动。因为能够考入北大的学生原来都是各省市学校里的尖子生,来到北大后,每个原本优秀的学生在学习成绩的排名上都有了变化,当惯第一名的同学因为学习成绩在班里下滑而心情沮丧,感觉到压抑,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他认为名次是相对的,自己的能力不可能超越所有的人,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永远保持一颗进取的心,做到最好就行了。

在生活学习当中,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家长既要学会让孩子在这些困难中得到锻炼,也要适时帮助孩子摆脱这些困境,让孩子不会因为走不出这些困境而对困难产生恐惧心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