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第三章
-
对于成人来说,我们都知道宽容在这个社会上是非常需要的,它可以让我们的交际变得更加顺利。但是作为孩子,他并不懂得这一点,甚至他都不知道宽容是什么意思,作为父母,一定要填补孩子的这个空白点。那么,作为家长,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宽容呢?
(1)帮助孩子淡化别人的缺点和偏见。
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都会有意无意地评价别人:“小丹太脏了,吃饭都不洗手”、“小强在学校老师说他是调皮捣蛋鬼,经常被老师批评”、“小敏做作业的时候总是做错”……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就应该告诉孩子: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每个人身上也都有优点。“小丹吃饭不洗手不对,但是她很爱劳动,这是你应该学习的”、“小强上课捣蛋是不对,但是他对小朋友都很好,这一点你也是应该学习的”、“小敏做作业不小心是不对,但是她很爱干净,把自己房间收拾得很干净,这一点你也是应该学习的”……
还有一点,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以自己的眼光议论其他小朋友的缺点,这样容易让孩子对其他小朋友过于挑剔。同样,父母不要对某些人和事物有偏见,更不要把这些偏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从而让孩子在潜意识里也受到这种偏见的影响,而对这些人和事物有偏激的看法。
(2)教孩子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
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很多时候都会误入一个歧途: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以至于不能理解、宽容他人。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教孩子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而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乱加评论。
小南经常笑话他班里的一个同学小欢穿得很破烂,从来不买零食吃,甚至不喜欢和别人一起玩游戏。
刚开始听到小南说的时候,父母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个孩子这么孤僻呢?后来,父母到学校和老师交谈的时候,偶然间说起小欢的故事,老师告诉小南父母:“小欢家庭条件不好,她还有一个弟弟,家里又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她根本就没有零花钱,回家甚至还要帮忙干活、带弟弟。”
听到这里,小南父母的鼻子一酸,他们决定从这件事情上对小南进行教育。
两天之后,小南又说起小欢的事情了。小南父母没有吭声,只是说吃完饭之后,带小南出去玩。一听说要出去玩,小南别提有多高兴了,饭后很快收拾了自己的碗筷。
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父母竟然带着自己到了小欢的家里。在那里,他看到了小欢在给弟弟洗尿布,不大的房子里,东西显得有些凌乱。和小南的房间比起来,小欢的房间简陋多了,甚至她的房间还不能称之为房间,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隔间而已……
看到这里,妈妈问小南:如果你是小欢,你会怎么做啊?小南知道自己错怪小欢了,红着脸低下了头。
后来小南和小欢成了好朋友,他再也没有笑话过小欢,还经常要求妈妈多做一点儿好吃的,因为他要给小欢分一份。
看着小南的转变,父母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不管什么时候,父母都可以教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让孩子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3)教孩子善待他人、关心他人。
很多家长都在埋怨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关心他人,对他人非常刻薄、冷漠、没有一点人情味……孩子变成这样,难道家长没有责任吗?
毫无疑问,要想让孩子改变态度,懂得关心他人,家长首先应该教育孩子懂得善待他人、关心他人,让孩子明白生活中,即使别人错了、无礼了,你若能容忍他人、宽容他人,同样能获得信任和支持,同样能得到别人的友善相待。父母应该教孩子对其他小朋友多一点忍让、多一份关心,这样别人也会遇事宽容自己、体谅自己、为自己着想。如:小朋友不小心撞倒了你,你原谅了他,他不但下次会变得更加小心,而且他还会和你成为更好的朋友。即便下一次如果你不小心碰倒了他,他也同样会原谅你。
(4)父母要做好表率。
为什么都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呢?原因很简单,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模仿父母的言行。如果父母是宽容待人的人,那么他们的孩子肯定也是一个宽容待人的人;相反,如果父母整天吵架,那么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也会经常和人吵架。也就是说父母本身具备的品德,一般在孩子身上都可能找得到,这就是父母的表率作用。
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得从自己做好开始。要知道,刻薄的父母是难以造就出一个具有和蔼品质的孩子的。
(5)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宽容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培养,除了父母要做好表率作用之外,还应该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比如说,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起同住、家里养一只小宠物、家里摆放一些花草等,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宽容友爱、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用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这样,孩子就会逐步形成一种持久的宽容忍让的善良品质。
(6)教育孩子放弃自我为中心,懂得帮助他人。
现在的孩子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如果别人做错了事,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往往会抓住他人的缺点不放。对于这样的孩子,毫无疑问,任何人都是讨厌的。
遗憾的是,很多家长虽然觉得这样确实不好,但只是简单地阻止他们的行为,而没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会给别人带来伤害。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一切以自己为中心的习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自己的这种行为并不会给别人带来什么伤害,除了父母经常会无缘无故阻止自己之外。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将会给周围人带来很大的伤害,从而培养孩子宽容的心态。
3.教育孩子要懂得谦虚低调
许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总是对孩子说,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你是第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没有错,但是千万不要让孩子的自信心转变成骄傲的心态。巴甫洛夫说:“绝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所以,父母如果发现了孩子骄傲的情绪,一定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尽快地加以纠正,教育孩子要懂得谦虚低调。
比如,可以通过让孩子看到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距、见识到别人的成功、扩大孩子的视野等方式来进行。
仪涵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自信的孩子,他总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在学校里,他要当班长;在伙伴当中,他要当“老大”;甚至在玩过家家的时候,他也要当“妈妈”。这种自信的心态最终让仪涵变成了一个骄傲自满的人,只要看到别人的成绩,他都会嗤之以鼻,不去理会,甚至还找出一大堆理由来解释别人为什么这么厉害。总之,他认为自己永远都应该是最有能力的一个。
为了改变仪涵的这一情况,父母苦口婆心地说了很多,却一点用处都没有,仪涵还觉得很烦。后来,仪涵参加了一次小学阶段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只得到了第十名,这对于仪涵来说,打击是很大的,他哭了两天。
仪涵的父母借着这个机会对他进行了教育:你之所以会得到这样一个成绩,是因为你太骄傲了,你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所以你根本就没有好好听课,没有好好地预习和复习……
在父母的教育下,仪涵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从那以后,仪涵变得谦虚多了。即便是考试得了第一名,他也只会会心一笑,而在以前,他肯定会说:“这有什么难的,他们不会是因为他们太笨了。”
一个谦虚的孩子会得到更多、更大的进步,长大之后,他的生活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这一点父母一定要考虑到,为孩子的将来考虑,教育孩子要懂得谦虚低调。
品德和修养都是从小时候着手培养的
一个有修养、品德好的孩子总会给人一种优秀的感觉,即便这些孩子在学习成绩方面不是那么优秀,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们依然是最优秀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很简单,品德和修养在起作用。作为家长,不要以为品德和修养这样的词汇和孩子无缘。其实,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都是从小时候慢慢开始培养的。
曾经听到一位母亲说过这样一件事:
这位中国母亲到一位英国的朋友家里做客。英国朋友带着5岁的儿子到车站接她,一见面,男主人就把中国母亲的双肩背包接了过去,递给了小儿子,说:“约翰,做个绅士,把包背着。”于是,胖胖的约翰就一路“拖”着背包跟在大家后面……
对此,这位中国母亲很是诧异,于是就问英国朋友为什么要这么做。英国朋友笑了笑说,这是在培养孩子的绅士风度,帮助女士拿东西。在他们看来,他们的独生子懂得给女客人拎包是很正常的事,甚至是他们引以为豪的,因为这是品德和修养的一个方面。
那么对于中国的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修养呢?
1.教育孩子要懂礼貌
一般情况下,孩子不懂礼貌而冒犯他人,他人不会说什么,因为他仅仅是个孩子。而很多父母正是因为别人的宽容而让自己的孩子一错再错,直至孩子长大,他还是不懂得礼貌。当然,那个时候他已经从当年的“坏小孩”成长为“坏人”了。
也有很多父母总觉得孩子长大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会懂得礼貌。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懂得礼貌是一种习惯性的动作,小时候懂礼貌,长大就会养成懂礼貌的习惯。小时候不懂礼貌,长大之后也不一定会懂礼貌。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教育孩子懂礼貌宜早不宜迟。
小邦的成绩很好,邻居们常常夸奖他,小邦的妈妈觉得脸上很有光。所以,小邦在家里俨然就是一个小皇帝,什么事都由着他,甚至与父母、爷爷奶奶顶嘴,妈妈总舍不得批评他。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小邦不仅不懂得和客人打招呼,甚至在父母和客人说话的时候,横冲直撞,不懂得说“对不起”、“谢谢”……小邦的父母虽觉得孩子没礼貌,但却认为这些都是小事,并没有太大的坏处。
然而,前段时间父母带小邦参加一个正式晚宴,在这个宴会上,小邦的父母第一次觉得有必要教育孩子懂得礼貌了。事情是这样的:
那天参加宴会的都是各界的知名人士,有身份、有地位,大家都规规矩矩,非常有礼貌地参加宴会。可是别人还没入席,小邦却已经一屁股坐到正中位,旁若无人地吃了起来。等到上龙虾这道菜时,因为他爱吃,他甚至把整盘都端到自己面前,就像在家里一样。即便父母责备小邦,小邦也将父母的话当成耳边风,其他客人的孩子虽然和小邦都差不多大小,却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虽然大家都说“没关系,没关系”,但小邦的父母还是觉察到了别人鄙夷的目光……
在很多时候,父母总觉得只要孩子的成绩好,不懂礼貌并不是什么大事,却不知这样的孩子会让人觉得厌烦。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话,孩子的态度就会变得越来越恶劣,越来越不懂礼貌。
2.给孩子明确的态度
孩子并不是天生不懂礼貌,但是,因为年纪尚小,很难分辨自我行为的“对”与“错”。当孩子与长辈顶嘴、遇人不打招呼、该说“对不起”却不说时,家长对这种行为不进行制止,反而仍以微笑的眼光看着孩子,孩子就会以为这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不但以后会继续做这些不礼貌的事情,甚至还会以此为荣。
很多时候,父母没有及时给孩子的行为一个明确的态度,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得当的,而实际上这些行为是没有礼貌的。所以,当孩子出现不礼貌的言行时,一定要给他一个明确的态度,让他认识到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一次,爸爸不小心把朗朗的作业本弄脏了,朗朗不高兴了,冲着爸爸就说:“爸爸,你没长眼睛呀……”
听着这些不礼貌的脏话从儿子嘴里说出来,爸爸愣了。但他马上又恢复了理智,很生气地对朗朗说:“不许你这样说,不管别人做错了什么,你都不能说脏话。”
朗朗还狡辩说:“我听到很多人都是这样说的。”
“我们家都是讲礼貌的人,谁都不许说这样的话。”爸爸态度非常明确地说。
从此,朗朗再也不敢说脏话了。
很多孩子像故事中的朗朗一样,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说,没有自我的评判能力,以为别人说的就一定是对的,自己也可以说的。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给孩子讲明道理、摆明态度,在孩子第二次犯错的时候,还可以给予一定的惩罚,以便让他记住。
3.让孩子帮忙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表面上看,让孩子帮助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和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不然。孩子最不喜欢的就是父母将他们忽略,或者让他们一个人到边上去玩。遇到这种时候,孩子往往都会做出一些事情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当然,这些事情一般都是坏事情。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通过让孩子帮忙做一些事情来阻止孩子的这些行为,帮助孩子矫正不良行为。
一位母亲曾经遇到这样一种情况:
每当家里来客人,要陪客人聊天时,母亲就和孩子说:“乖宝贝,你自己去那边玩吧!”
“嗯。”孩子嘴上答应着,却不肯动,一会儿在客厅里动动这里,一会儿在客人旁边做做那个,一会儿又缠着母亲要这要那,一会儿在客人面前做出不礼貌的行为。
前几次,母亲都给了孩子严厉的批评,但是孩子非但没有变老实,反而变本加厉,干尽了坏事,好几次让母亲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下不了台。最后,这位母亲不得不反思,这个小家伙在想些什么呢?有一次,趁孩子高兴,母亲小心地问他:“你看你现在多乖呀,可是为什么家里来客人时,你就淘气,不听话呢?”
“你光和客人说话,真没意思!老是叫我到那边去,好像我是个讨厌鬼似的。这太没意思了!我也想和客人讲话。”孩子委屈地说。
原来如此,母亲终于明白了孩子的心里想法。后来家里再来客人时,母亲就会对孩子说:“阿姨来了,先给阿姨送拖鞋,然后再给阿姨拿糖果吃,好吗?”
渐渐地,孩子果然变得很懂礼貌。
让孩子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且也是关注孩子的一种方式,将孩子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来,让孩子在生活当中了解到如何做才是懂礼貌的。
4.让你的孩子学会互换角色
小孩子往往都是很单纯的,他们的不礼貌有时并不是故意的,而只是他们没意识到那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而已。作为家长,要想让孩子变得有礼貌,可以让孩子学会互换角色,从而了解自己的行为,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立立很挑食,不仅如此,他还有一个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把自己不吃的东西放在别人碗里,让别人吃。好几次,立立都把自己不吃的菜放在客人的碗里,弄得非常尴尬。
为了制止这种行为,立立的父母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奏效。一次,立立又这样做了,妈妈非常生气,干脆将桌子上吃剩的骨头全部放到了立立的碗里,然后若无其事地自己吃起饭来。
立立被妈妈的这种举动吓了一跳,随即大发脾气:“你把东西放到我碗里,让我怎么吃啊?”
妈妈立即反驳道:“那你把菜放在别人碗里,让别人怎么吃啊?”
立立辩解道:“那些菜我不吃的。”
妈妈也学着立立的话说:“这些骨头我也不吃的,那是不是自己不吃的东西就可以放到别人碗里呢?再说,这些菜你不吃,为什么还要去夹呢?”
立立被妈妈的一番话说得大哭了起来,不过从此以后,立立就再也没有将自己不吃的菜放到别人碗里了。
所以,在教育孩子要懂礼貌的时候,家长不妨采用“角色互换”的方法,让你的孩子感受一下别人对他的不礼貌,他就会明白礼貌的重要性了。
5.注重生活中的小事教育
很多家长都认为教育孩子要通过一些大事情、大道理才能进行。其实,教育孩子懂得礼貌完全可以从一些小事入手。
一天,小光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外婆家玩。外婆家住在19楼,上楼必须要坐电梯,在电梯门刚开的时候,小光就一个箭步冲了出去,差点将外婆绊倒在地。
小光爸爸借此机会对小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且要求他向外婆道歉。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小光对外婆说:“对不起”。
后来,小光爸爸又和小光说了很多关于礼貌方面的细节问题。从此以后,小光变得懂事多了。
6.在家中提高使用“敬语”的频率
孩子小的时候,往往分不清什么话该讲,什么话不该讲,他会将最亲近的、接触最频繁的父母作为模仿的对象。所以,父母在家中提高使用“敬语”的频率,孩子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变得懂礼貌,进而成为一个有品德和修养的人。
有一次,小凡让妈妈拿一个玩具,小凡妈妈没有抓牢,玩具掉到了地上,小凡随口说了一句“笨蛋”。当第一次从儿子口中听到“笨蛋”这个词时,小凡妈妈震惊了,并开始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格外注意。于是在生活中,小凡爸妈约定尽可能地用“请”、 “好吗”、 “谢谢”、 “对不起”这样的言语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或者歉意。
没有多久,小凡妈妈就很欣喜地听到小凡这样对自己说:“妈妈,帮我拿一下玩具好吗?”当小凡妈妈给小凡洗了手或者给他削了水果的时候,他会说“谢谢妈妈”了。
小孩子并不是天生不懂得礼貌修养,只不过很多时候没有这样一个环境罢了。家长如果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有品德修养的环境,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有修养。
7.让孩子学会分享
和别人分享也是道德修养的一个方面。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这一方面比较欠缺。无论是零食还是玩具,甚至只是一本图画书,他们都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甚至还因此和小朋友打架斗嘴。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行为纵容的话,孩子就会变得更加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要进行纠正。
天天玩玩具的时候,奶奶习惯把他爱玩的玩具放在他的面前,不允许别人碰。久而久之,天天就自认为那个玩具是为他一个人准备的,竟然把玩具都放到了自己的眼皮底下,并且不让别人动。
对此,幼儿园阿姨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假装对他说:“那个玩具肯定不好玩。”天天急了,把玩具推了出来说:“你们玩玩看,很好玩的。”然后看到每个人都玩了之后就问:“很好玩是不是?”
这时候,幼儿园阿姨告诉他:“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才能知道好玩不好玩,是不是?一个人高兴好,还是大家都高兴好呢?”天天点了点头,接受了幼儿园阿姨的建议。
让孩子懂得分享,能让孩子更快地融入到小朋友的行列之中,也会让孩子的品德和修养得到培养,要知道,一个自私自利的孩子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喜欢的。即便很多人嘴上说“没事,没事”,心里说不定有多鄙夷呢。
培养孩子成熟的价值观
说起孩子的价值观,很多人觉得还很遥远,毕竟孩子还小,哪里懂得什么是价值观呢?可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在传输给孩子关于价值观方面的信息了。比如,在小学的时候,老师一般都会问孩子:“你长大之后想做什么?”
当然,不同的孩子都会有不同的理想,很遗憾的是,家长经常以自己的思维来否定孩子的理想,实际上就是否定孩子的价值观。
我们常看到这样两种情况:
情况一:
父母:“你长大后要当什么啊?”
孩子:“我长大后要当科学家!”
父母:“嗯,不错,好孩子,妈妈给你做好吃的。”
情况二:
父母:“你长大之后要当什么啊?”
孩子:“我长大之后要当一个农民,种好多好多田……”
父母:“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啊,你长大之后应该去当……”
面对孩子的价值观,当家长的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很多家长会根据自己的思维来进行选择,而孩子也会根据自己生活的环境来选择。
某记者去陕西的一个偏僻山村采访,在路上遇到一个孩童。夕阳西下骑在牛背上哼着陕北小调。记者问:“孩子,你在干什么?”
孩童很悠闲地回答:“我在放牛!”
“为啥放牛?”
“放牛挣钱!”
“为啥挣钱?”
“挣钱娶媳妇!”
“娶媳妇干吗?”
“娶媳妇生娃!”
“生娃干吗?”
“生娃放牛!”
这就是这个孩子的价值观,一辈子的目的就是挣钱、娶媳妇、生娃,然后让自己的娃放牛。对于这样的价值观,我们不能说它是错误的,因为这个孩子生活的环境和我们的不一样,所以他们的想法也就和我们的不一样。
在当今社会,家长往往都会给孩子设定一个未来,比如孩子以后应该读什么大学、做什么工作、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而孩子也会有一个自己的想法:自己以后要干什么,要成为像谁一样的人……很多时候,父母的想法会和孩子的想法产生冲突,从而让孩子和父母产生冲突。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孩子手中。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确立自己的价值观。
那么作为父母,该如何去做呢?
1.欣赏孩子的选择
对于孩子来说,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是好的,什么样的工作是不好的,在他们心目中,只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差别。父母在帮助孩子确立价值观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不要扼杀孩子的思维,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妈妈问小波:“你长大后要做什么工作呀?”小波歪着小脑袋告诉妈妈:“妈妈,咱们楼下那个做蛋糕的阿姨好厉害呀,能做出那么漂亮的生日蛋糕来。我长大后要向她学习,也要做既漂亮又好吃的生日蛋糕。”
听到小波这样说,妈妈一脸不高兴地责备小波:“就知道吃,真没出息,我还以为你要当一个国家干部,好让妈妈享受一下呢!”
妈妈的一句话,说得小波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从此小波做事情总提不起精神,因为他总是觉得自己是一个“没出息”的人,而小波的妈妈却一直没有找到原因。
小波妈妈的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不欣赏孩子选择的行为。她的这种教育方法无疑是错误的,她不仅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将孩子带入歧途,认为只有加官晋爵才能算是有出息。
可是,在国外,他们的教育模式和中国的教育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位中国学者到美国小学考察,当他问及美国孩子的理想时,孩子们的回答让这位学者目瞪口呆:商店售货员、街头艺人、人体模特、火车司机、小丑等,这些在国内被视为“下等”的职业竟然成了孩子们追求的“理想”,而他们的老师却在一旁用赞赏的目光看着这帮小家伙。
在中国家长的眼中,这些孩子目光如此短浅,长大之后怎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呢?其实不然,欣赏孩子的选择比帮助孩子选择所起到的鼓励作用要大,并且要大很多。在中国现代家庭中,很少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点,总是希望孩子长大之后做大事业,却不知对于孩子来说,理想越高,到最后失望也就越大。
2.尽量摒除外界的不良影响
随着影视、网络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孩子的价值观也在随着成人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即很多孩子通过影视网络套用了成人的价值观,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小阳虽然很聪明,但是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为此,父母经常责骂他“没出息”。一次,学校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关于理想的作文。小阳在作文里这样写道:“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不好,家长总是批评我没出息,但是我也有远大的理想:我的理想就是当大官,手下管一大群的小官。将来我要先挣钱,最好先买彩票,中上大奖500万,然后用这些钱去外国买一个大官,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我的厉害……”
看到小阳的作文,老师将他叫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有这样一个理想时,小阳满不在乎地告诉老师说:“电视里都是这样演的。”
由此可见,在影视等媒体的影响下,孩子的价值观已经明显地开始扭曲、世俗化,甚至因此而出现了攀比现象,这同样是价值观被影响之后的一种表现。
说起孩子的攀比,有这样一个笑话:
几个孩子正在聊天:
“我爸比你爸官大,我爸是科长,管着你爸。”
“我爸比你爸有钱,我爸是大老板。”
“你爸不如我爸,我爸的右手长了六个手指头……”
虽然这是一则笑话,但是我们却能从这个笑话当中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作为家长,应该尽量摒除外界对于孩子的不良影响,即便孩子有了不太正确的想法,家长也应该对其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从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孩子即便再小,他也是一个个体,有着自己的想法。作为父母,许多时候很轻易地就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了孩子的身上。比如,在孩子提出自己以后要当一名种很多地的农民时,父母很容易就会脱口而出:“当农民有什么好的?……”
对于孩子来说,确实不知道“当农民有什么好的”,但是他们仅仅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未来的职业。当然,这种选择往往会根据孩子的经历而发生改变。说不定孩子哪天发现抓鱼很好玩,他就会说长大以后想做一个抓鱼的人。那么这个时候,父母是不是又要打击孩子一次呢?
总的来说,孩子有自己的人生,家长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因为最后孩子会从事什么工作,谁都不知道。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尽早拥有成熟的价值观,即便这个价值观在父母眼中,并不是那么的能光宗耀祖,父母也应该给予鼓励。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