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节 印度最伟大的灵魂歌者———泰戈尔
-
泰戈尔,著名的印度诗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对他而言,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 8岁写诗,12岁写剧本,15岁发表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叙事诗《诗人的故事》。自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878年,他曾到英国学习法律,不过他把精力都花在了研习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上。两年后,他回到印度,从此投身文学事业。
1881年至 1891年,泰戈尔出版了诗集《暮歌》(1882年)、《晨歌》(1883年)、《画与歌》和《故事诗》(1900年),还有诗剧《大自然的报复》(1884年)和一些小说。
诗集《暮歌》和《晨歌》,文辞秀丽,韵律优美,歌唱了青春、爱情和大自然,受到热烈欢迎。
著名的《故事诗》取材于民间流行的宗教传说和英雄故事,歌颂佛教徒和爱国英雄,在印度广为流传。
诗剧《大自然的报复》是泰戈尔第一部重要的戏剧作品,反映了作者神秘主义的人性论思想。
这一时期,泰戈尔写了一百多部短篇小说,主要描写人民大众的苦难生活,抨击把劳动人民视为贱民的种姓制度。当时印度有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前三个被认为是高贵的种姓,把首陀罗视为贱民。
此外,《喀布尔人》《素芭》和《摩诃摩耶》等小说把矛头指向不合理的婚姻制度。
1886年,泰戈尔的诗集《刚与柔》出版,标志其创作进入面向人生与现实的时期。诗集《心中的向往》是他第一部成熟作品,其独特风格开始形成。
这时,他还写了剧本《国王与王后》和《牺牲》,主要反对恢复婆罗门祭司的特权和落后习俗。
20世纪初泰戈尔遭遇个人生活的不幸,丧偶、丧女和丧父的悲痛与伤感在诗集《回忆》《儿童》和《渡船》中都有真实记录。他还写了两部长篇小说《小沙子》和《沉船》。
1910年,长篇小说《戈拉》发表,它是泰戈尔最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主要反映了印度社会的复杂现象,塑造了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战士形象;歌颂了新印度教徒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必获自由的信心,同时批判旧传统,对教条主义和崇洋媚外予以鞭挞。
这时,除诗歌和小说以外,泰戈尔还写了象征剧《国王》《邮局》及讽刺剧《顽固堡垒》。
1913年,因为孟加拉文诗集《吉檀迦利》,泰戈尔成为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 。
《吉檀迦利》是一首向神敬献的“生命之歌”(“吉檀迦利”正是献诗之意)。作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它是最能代表其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其风格清新自然,带着泥土芬芳。作者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此后,泰戈尔的《新月集》(1913年)描述了纯朴的母爱和儿童的天真,《园丁集》(1913年)和《飞鸟集》(1916年)均充满了对人生和自然的热爱,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除诗歌、小说以外,泰戈尔的戏剧也可圈可点。20世纪 20年代他陆续发表剧本《摩吉多塔拉》(1922年)和《红夹竹桃》(1926年)。前者歌颂印度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团结一致的精神,后者揭露了总督勾结国王对矿工加以迫害的内幕。在艺术上,他的戏剧富有浪漫气息,惯用象征手法,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20世纪 30年代泰戈尔又陆续出版长篇小说《两姐妹》《花圃》和《四章》,戏剧《时代的车轮》和《纸牌王国》,诗集《再一次》和《边缘集》以及政治抒情诗《礼佛》等。
在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泰戈尔继承了古典和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吸收了欧洲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丰富营养,在创作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一代文化巨人。
1941年 4月,这位印度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写下最后的遗言《文明的危机》,对英国殖民统治进行控诉,表达对民族独立的坚定信念。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