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中外语文故事 > 第 2 章 中外文学名家的故事 ———时代的画家,文学的巨匠
第15节 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奠基人———司汤达

司汤达,19世纪法国 ,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他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父亲是一个资产者,但却拥护王权与教会,头脑里充满了贵族的观念。司汤达的家庭教师是一个神甫。这个神甫对他进行严格的贵族式教育,禁止他与一般的儿童玩耍。他的母亲属于意大利血统,生性活泼,思想较为自由开放,能够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但她在司汤达七岁时便逝世了。司汤达的外祖父思想特别开放,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信徒,拥护共和派。司汤达少年时期经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作。

司汤达的童年,是在法国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中度过的。

1796—1799年,他在格勒诺布尔的中心学校上学,那是法国革命时期按照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潮和教育思想建立的新型学校。司汤达在那里面系统地学习了新思想,新知识,对法国文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779年,他来到巴黎,原来准备投考著名的综合工艺学校,但为革命的形势所鼓舞,加入了拿破仑领导的军队。1800年,他随拿破仑率领的大军到了意大利的米兰。米兰人民长期遭受奥地利的统治,视拿破仑的军队为救星。

他们对法国革命的热情,他们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司汤达的影响很深。后来他长期在米兰居住、写作,并以米兰人自居。

1806—1814年,司汤达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大陆。在 1812年从莫斯科大撤退时,他担任后勤军官。长期的斗争实践,使他的共和派的观念更加坚定,更加憎恶腐朽没落的封建贵族与教会的黑暗统治。因此,当他脱下戎装,投身于文学创作时,他的批判笔锋总是指向贵族和教会,便不奇怪了。

1814年拿破仑下台,波旁王朝复辟。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遭受镇压,封建的王公贵族则弹冠相庆。在这种形势下,司汤达觉得“除了遭受屈辱,再也不能得到什么”,便离开祖国,侨居意大利的米兰。在这里,他对意大利的爱国主义人士抱以极大的同情,与争取民族解放的烧炭党人来往密切。他的行动,引起了统治意大利的奥地利军警的注意。当 1821年意大利革命失败,许多爱国者身陷囹圄时,他也被警察当局作为烧炭党人的同情者而驱逐出境。直到 1834年,他被派任为法国驻教皇辖下的奇维塔韦基亚城的领事,才再度回到意大利。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