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节 终:尾声与后记
-
·尾声
裤裆巷终究没有拆。
张师母他们终究没有遂心愿:搬新楼房。
如果遂了张师母们的心愿,大家搬进新楼房,一家一户关起门来过日脚,那么,他们的喜怒哀乐必然又是另外一种样子了。
可是张师母们终究是要搬迁的,裤裆巷终究是要改变的。
城建委一位副主任,在市里召开的第一百三十五次规划会议上,宣读了以下的规划:
裤裆巷恢复旧名天库巷。
(裤裆巷这个名字实在不大文雅,塌台兮兮的)
天库巷三号,改建成具有姑苏特色的民间古典(明清)式宾馆,每年约可接待外宾××人次。
天库巷五号恢复宋时住宅原形,室内陈设最早的苏式家具——宋代家具,供游人参观。
天库巷七号模拟几千年前吴国宫殿及住宅,置放吴钩等古代吴国工匠炼铸的兵器,供游人参观。
天库巷九号……
天库巷十一号……
以后,逐步把刺绣厂、丝绸厂、檀香扇厂、民族乐器厂……搬迁到天库巷。
以后,逐步把苏式菜肴、苏式糕团、苏式蜜饯、苏式月饼……引进天库巷。
以后,逐步……
天库巷二、四、六、八、十……号仍旧为民居民宅,保持苏州特有的淳朴浓郁的民风民俗。
……
在地处市中心的天库巷,开辟一块有几千年前光荣历史的古老的世界。
以上规划,只是全市旧城改造整体规划中一个极小极小的部分。
这是一个迷人的规划,博得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宣读这个规划的副主任乔岩,他四十九岁,红光满面,有大学文凭,有业务水平,为人几十年如一日,忠厚老实,全部符合进班子的条件,于是越级提拔,担任了城建委副主任,管业务。乔岩中年得志,青春焕发,干劲儿倍增。
这个规划将在2000年实现。从现在起到2000年,还有十几年,眨一眨眼睛就到了。天库巷建成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更何况古老美丽富饶的苏州城,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两千五百年了,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热烈的掌声过去后,一位刚刚分配来的大学生站起来发言,他提了一个很好笑的问题,两千五百年而不变,可喜乎?可悲乎?
这个问题很幼稚。
没有人回答他。
·后记
当我睁开眼睛,学着看世界的时候,我认识了苏州,认识了苏州人。
小时候,苏州很大,怎么也走不到边,八个城门,就像八个遥远的童话。
长大了,苏州很小,早已不复存在的城墙封闭了一个精致美丽的古城。
许多人不知道苏州,这不奇怪,全国至少有几百个这样的城市。
许多人仰慕苏州,大概因为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
可是我却描述不出苏州,尽管我是苏州人。
大家说苏州是个过小日子的地方,不是个干大事业的地方;大家说在苏州的小巷里日子住久了,浑身自会散发出一股小家子气。
而我,恰恰正是在苏州过小日子,又在苏州写作,又住在苏州的小巷子里,便有一股也许令人讨厌的小家子气。
物以类聚,于是,我开始写苏州,写苏州人。
我不想夸耀或者诋毁苏州,可我喜欢苏州,喜欢苏州的小巷,也许因为我身临其境。我的窗前,一片低矮的年代久远的苏州民房,青砖黛瓦龙脊,开着豆腐干天窗,或老虎窗;我的屋后,被污染了的水巷小河,古老而破陋的石桥,残缺不齐的石阶……
我无意吹捧或贬低苏州人,可我喜欢他们,尤其是苏州低层人民。他们很俗,他们很土,他们卑贱,却从来不掩饰自己。
所以,我写他们,也总是实实在在地写,写的是真实的他们。
我不大信命,可我却知道,我写小说,很难让人“冷不防”,不大可能使天下震惊,也许是命中注定。苏州人从来都是小家子气的,我也是小家子气的。
应该培养自己的大气,却不能伪装自己。当我还没有练就三昧真气,还缺乏大家风范的时候,我就是我,小家子气的,不时露出些小市民的本相,乡下人兮兮的,并且不以为羞耻,不知道这是不是苏州人的特点。
似乎,苏州人津津乐道于小康,而我则沾沾自喜于小家子气,人们难免担忧,如此,社会怎么发展?人类怎么进步?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是的,苏州人没有梁山好汉的气魄,可苏州人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精神,苏州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他们的追求,他们的奋斗。
自三国时期佛教传入苏州,对苏州民风影响颇大,有人认为苏州人佛性笃甚,这话自然是褒贬兼之。我以为,佛性与“韧”,似乎是有联系的。
苏州人是很韧的。
苏州人不会一夜之间富起来,苏州也不会一夜之间变成天堂。苏州人的精神和物质正在一天一天地富起来,苏州人民正在一天一天地把苏州建造成人间天堂。
苏州的每一根血管里,都渗透了时代的新鲜血液,苏州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感受着变革的猛烈震荡。苏州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细碎的、烦琐的、杂乱的日常生活,始终紧系在全社会的总命脉上。
在我的这第一个长篇里,他们拥挤到我的笔下,我无法抗拒。我试着把他们平淡的却又是充满活力的生活写出来。
我忐忑不安地写了,又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感谢出版社的编辑同志,作为第一个审判官,他们给了我热情的鼓励和帮助,使我有了勇气把我的第一个长篇奉献给读者。
范小青
一九八七年三月于苏州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