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节 董卓之乱
-
董卓是改变汉末政治格局的一个关键人物。在他进京之前,东汉朝廷虽然已从骨子里腐败不堪,但总还能硬撑着,使门面不倒,而经董卓之变,国家终于分崩离析,天下成为群雄角逐的战场。皇帝只徒存名义,成为权臣、军阀们掌中的玩偶而已。
董卓出生于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他自小养尊处优,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史书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董卓不仅能识文字,体魄健壮,力气过人,还通晓武艺,能在奔驰的骏马上左右驰射,当地人对他都忌惮三分。董卓年轻的时候就常常到羌人居住的地方游玩,依仗地主豪强的出身和富足的资产,广泛结交豪侠义士,在羌人中培植和收罗亲信。羌人一方面畏服董卓的凶悍,一方面感于董卓的“豪爽”,所以都归附他,愿意听候他调遣。同时,董卓还收罗大批失意落魄的无赖之徒,他们为董卓的义气所感动,后来都一直死心塌地地跟随他。
董卓从驻守边塞的地方官吏升迁为羽林郎,累迁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他奉命镇压响应起义的北地先零羌、湟中义从胡和金城人边章、韩遂。灵帝病危时,他驻屯河东,拥兵自重,坐待事变。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杀宦官后,不顾朝臣反对,私召董卓入京。
董卓入京之初,确实想有所作为。首先,他罢黜少帝刘辩,改立其弟刘协,是为汉献帝,史称“废少立献”。董卓扶植献帝不久,便逼杀太后,以相国之职,揽重权于己,从而结束了外戚、宦官轮番在东汉政坛上作恶的局面。其次,他大量起用名士和被汉廷禁锢过的党人。史载,董卓以周毖为吏部尚书,“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进用颍川荀爽、韩融、陈纪等为公、卿、郡守,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东郡张邈为陈留太守”。这些人物,都是汉末声名显赫的大姓族人和党人。相反,董卓对于追随自己多年的部下和亲属,“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董卓做到这两步,已是相当不易了。
按说,他即使不能坐稳铁桶般的江山,起码也不应该在那么短的时间,便把大业搞得灰飞烟灭,并使自身暴尸于市中啊!董卓不能成气候,有他自己方面的原因,更有客观方面的因素。董卓早年长期游历羌中,深受羌胡风习熏染,残忍粗悍。其部众,或与主帅同为羌胡化的汉人,或根本就是少数族人。著名女诗人蔡文姬在诗中称:“卓众来东下”,“来兵皆胡羌”,基本上是对董卓军的写实。这种文化结构,使董卓缺乏足够的统治术,以驾驭他所夺得的政权。董卓统率部众,崇尚军法。如今他又把这套军法搬到了朝廷上。动不动就按剑,口称“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对持异议者,则威胁说:“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他说到做到,“侍御史扰龙宗诣卓白事,不解剑,立挝杀之”。这类办法,用来治军可以,拿来理政,非出乱子不行。果然不久,朝廷上下“人不自保”,“群僚内外莫能自固”。
改立献帝之后,董卓将自己升迁为太尉,成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事和前将军事务,后又自封郡侯,拜国相,跃居三公之首,掌宰相权。董卓虽然名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实际上却远远超越皇帝,享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等特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己加官晋爵后,董卓还利用手中的特权,大肆加封董氏家族成员。他首先封自己的母亲为池阳君,越礼配备家令和家臣,地位与皇家公主相当。同时,董卓又拜弟弟董旻为左将军,封鄠侯,另外还封自己年幼的孙女为渭阳君。更有甚者,“卓侍妾怀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皇帝,董卓不顾朝臣反对,胁迫献帝将都城从洛阳西迁长安。董卓还无视礼制和皇威,在自己的封地修筑了与长安城墙规模相当的坞堡,高达七丈,明目张胆地用“万岁坞”来命名,并规定,任何官员经过他的封地时,都必须下马,恭恭敬敬地对他行大礼。董卓的残暴本性与政治野心相结合,便直接导致了他对东汉政权和社会的巨大破坏。
董卓率军初次进兵洛阳时,见城中富足,贵族府第连绵,家家殷实,金帛财产无数,便放纵手下士兵,实行所谓“收牢”运动。这些士兵到处杀人放火,奸淫妇女,劫掠物资,把整个洛阳城闹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控制中央政权后,董卓残忍不仁的恶性更加膨胀,经常派遣手下士兵四处劫掠,残暴百姓。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董卓部属的羌兵在阳城抢劫正在乡社集会的老百姓。士兵们杀死全部男子,凶残地割下他们的头颅,血淋淋地并排放在车辕上,令人触目惊心。此外,他们还趁机掳走大批妇女和大量财物。回到洛阳后,他的手下将领把头颅集中起来加以焚烧,而把妇女和财物赏赐给士兵,对外人宣称是战胜敌人所得。
一次,朝中许多官员被董卓邀请去赴宴。官员们都莫名其妙,不知董卓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宴会上,董卓兴致高昂,招呼大家不要顾忌,畅怀痛饮。酒过三巡,董卓突然起身,神秘地对在场的人说:“为了给大家助酒兴,我将为各位献上一个精彩的节目,请欣赏!”说完,击掌示意,狂笑不已。董卓把诱降俘虏的几百名北方反叛者押到会场正中央,先命令士兵剪掉他们的舌头,然后有的人被斩断手脚,有的人被挖掉眼睛。顿时,整个宴席变成了肃杀的刑场。其手段之残忍,令所有在场官员和士兵不忍观看,许多宾客手中的筷子都被吓得抖落在地。董卓却若无其事,仍然狂饮自如,脸上还流露出洋洋得意的神色。另有一次,董卓把俘虏来的数百名起义士兵先用布条缠绑全身,头朝下倒立,然后浇上油膏,点火活活将他们烧死,可谓残忍至极。迁都长安时,为了防止官员和人民逃回故都洛阳,董卓将整个洛阳城以及附近二百里内的宫殿、宗庙、府库等大批建筑物全部放火烧毁。昔日兴盛繁华的洛阳城,瞬间变成一片废墟,凄凉惨景令人顿足痛惜。为了攫取财富,董卓还派吕布洗劫皇家陵墓和公卿坟冢,尽收珍宝。整个洛阳城狼藉不堪,在董卓肆意践踏破坏下,已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天下老百姓都对董卓非常痛恨,当时,京都到处传唱着《千里草》的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即“董”,“十日卜”即“卓”,“青青”是说董卓权势暴盛,“不得生”是说他很快就会家破人亡。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与董卓的亲信吕布共同密谋诛杀董卓。一切准备就绪,正好逢上皇帝大病初愈,朝中文武大臣都集会于未央殿,恭贺天子龙体康复。吕布借此机会,事先安排同郡骑都尉李肃等人带领十多名亲兵,换上卫士的装束隐蔽在宫殿侧门的两边。董卓刚到侧门,便遭到李肃等人的突袭。董卓大骇,慌忙向吕布呼救,吕布正襟危坐,大声道:“我们是奉诏讨杀乱臣贼子,你死有余辜!”绝望中的董卓虽然奋力反抗,但已无济于事,当场被杀,并株连三族。
董卓被杀的当天,满朝文武和所有士兵都高呼万岁!长安老百姓高兴得在大街小巷载歌载舞,共同庆祝奸贼被诛。据说董卓死后,被暴尸东市,守尸吏把点燃的捻子插入董卓的肚脐眼中,点起天灯。因为董卓肥胖脂厚,“光明达曙,如是积日”。
名家回眸
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董卓一生粗暴,满怀私欲和野心。他从陇西发迹到率军进京操纵中央政权,不择手段玩弄权术,践踏法律,破坏经济,残害人民。他的种种倒行逆施,造成了东汉末年政局的极度混乱,给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董卓最终被诛杀,暴尸东市,是应有的报应。正如宋人苏轼所说:“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