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图书频道> 军史乡土> 和名家一起回眸大宋风采:阅读中国> 第 4 章 盛世王朝,一代仁君——仁宗朝
第2节 “身中八箭从不畏敌”

“身中八箭从不畏敌”

春秋时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他的一个主要谋臣范蠡对另外一个谋臣文种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与处安”。所以,他劝文种功成身退。文种舍不得到手的富贵,结果真的为勾践所杀。到了汉朝,韩信功高盖主,被杀于未央宫,临死前发出了同样的哀叹。历史上的宋朝是一个一直在外族入侵的威胁下生存的朝代,宋朝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鸟尽兔死的局面,而宋朝的悲剧在于鸟还未尽就先藏弓,兔还未死就先烹狗。

宋朝的政策一开始就使自己在武将的使用上陷入进退维谷之境,他们不得不倚重武将,但又无法打消对他们的提防。在歧视、抑制武将群体的意识作用下,长期使用文臣,甚至不懂军事的书生指挥军队。一旦有杰出的军事人才出现,便视其为心腹之患,必欲先除之而后快。在宋朝成为名将,同时也意味着人生的不幸。狄青就是不幸者中的一个。

仁宗年间的一天,汴梁城里热闹非凡,人们纷纷拥上街,争睹一位传奇中的将军的尊容。这个将军就是狄青。

狄青(1008~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北宋仁宗时期著名的将领。狄青出身贫寒,从小就苦练武功,年纪轻轻便练就了一身超人的武艺。16岁时,因为他的哥哥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开始了军旅生涯。狄青虽然出身寒门,可是志向却不低,发誓要凭自己的才能做一名真正的大将军,为国效力。在当时一伙地位低下的士兵当中,狄青以这样的言谈举止,自然受到周围士兵们的挖苦讽刺,但是狄青不以为然。还勉励自己要多多努力,以实际行动让人信服,最终成为一名大将军。

建功立业的机会终于来了。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夏国。不久,西夏兵进攻保安。保安的宋军多次被西夏兵打败,不得已,宋廷从京师挑选兵力戍边,狄青主动请缨,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名低级军官。

在战争中,狄青作战勇猛,多次充当先锋。他每逢上阵,先换了一身打扮:把发髻打散,披头散发,头上戴着一个铜面具,只露出两只炯炯的眼睛。他手拿一支长枪,冲在最前面和敌人拼杀,多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士兵们被狄青这种顽强战斗的精神所感动,而那些蛮横的西夏兵一听到狄青的名字,总是胆战心惊,退避几分,还没有交战就先在勇气上输了一截。由此宋军扭转了颓势。狄青因为作战勇敢,永不怯阵,所以名声大震,官职提升了四级。宋仁宗想把狄青召回京城,亲自接见。后来由于西夏兵再次进犯,仁宗只好命人将狄青画像带回朝廷。

以后几年里,西夏兵不断在边境各地进犯,宋军多次与之交战。狄青前后参加了二十五次大小战斗,受了八次箭伤,但从未打过一次败仗。

狄青的行为得到了一些将领的赏识。范仲淹就连连赞叹狄青说:“狄青真是国家的良将之材,应该受到培养和重用,使他能有一个更好的用武之地。”并专门送给狄青一部《左氏春秋》,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作为一个年长的人,我希望你能成材,所以想劝你把这本书认真地读一读。因为领兵作战,如果不懂得古今的用兵方法,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是难以担当军事重任的。”接着,他还介绍狄青读一些书。狄青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抓紧一切闲余时间来阅读兵书。由于狄青出生在贫苦农家,从小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文化水平很低,读起书来十分费劲。再加上他十几岁就参军作战,东奔西跑,根本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所以刚开始阅读这部书,总是静不下心来。但是狄青并不自暴自弃,而是尽力约束自己坐下来读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别人讨教。经过不懈的努力,狄青终于把秦汉以来的将帅兵法通读了几遍,成为一个既满腹韬略,又勇猛善战的一代名将。后来,宋仁宗把他调回京城,担任马军副都指挥。

公元1052年,位于宋朝西南地区的侬智高发动了叛乱,宣布脱离宋朝控制,建立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招兵买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广东。宋仁宗十分恐慌,先后派张忠、蒋偕二将前往讨伐叛军,但是由于指挥不当大败而归,损失了不少士兵。就在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仅做了不到三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毛遂自荐,恳请仁宗给自己一次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甚至向皇上立下一份军令状:“狄青本来就是行伍出身,我义不容辞担负着保家卫国的职责,我愿意带兵前去平定叛乱,不杀叛贼,甘愿军营受斩。”仁宗听了狄青的一番肺腑之言,十分感动,立刻命令狄青挂帅出征。

狄青果然不负仁宗所托,到阵前首先惩治了战斗不力的将领,整顿了军纪,使得宋军士气为之大振。后来又经过和侬智高叛乱军队的一番苦战,终于取得了胜利,收复了失地,侬智高也被迫自杀。这次平叛战役中,狄青战功卓著,解除了仁宗的顾虑,得到了仁宗的赏识,被仁宗破格提拔为枢密使,成为朝廷中掌握军权的最高长官。

按照宋朝兵制,士卒地位十分低贱甚至连普通囚犯都不如,要像被处黥刑的罪犯一样在脸上刺字,用来防止士兵逃跑。狄青十几岁就来到军营,脸上自然也有刺字,这说明了他的出身低贱,可就是这样一位士兵,最后却升为枢密使,的确十分不易。在狄青升为枢密使后,宋仁宗觉得将军脸上有刺字可能会被人笑话,有损于狄青的威严,所以就劝狄青用药水把脸上的刺字去掉。可是狄青执意不肯,他诚恳地对仁宗说:“陛下不嫌我出身低微,按照战功把我提到这个地位,我很感激。至于这些黑字,我宁愿留着,一是为了表示陛下的英明,二是为了时刻让自己戒骄戒躁,三是为了激励后人建功立业。”仁宗听了十分高兴,就不再提让狄青除去刺字的事。直到去世时,狄青脸上的刺字仍然清晰可见。

后来,因为狄青功劳太大,遭到朝廷大臣的嫉妒。仁宗也对他存在这种猜忌,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仅做了4年枢密使的狄青终于被罢官,到陈州为官去了。狄青到陈州之后,不到半年,发病忧郁而死,年仅49岁。在他去世后,仁宗对他的态度有所改变。为他发丧,赠中书令,并赐予谥号武襄。

名家回眸

史学家钱穆说,狄青是宋朝充满悲壮情怀的一个英雄,是宋朝“重文抑武”的“受伤者”,他在四年的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每次总是一马当先,所向披靡,身中八箭也从不畏怯。这样一位驰骋沙场、浴血奋战,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死在战场上,没有在敌人的兵刃之中倒下,却死在猜忌、排斥的迫害中,这实在是宋朝的悲哀呀。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