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节 风雅之国——文人的天堂
-
风雅之国——文人的天堂
宋朝,文人的天堂。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没有哪一个朝代像宋朝那样重视文人,没有哪一个朝代像宋朝那样“重文”轻武,也没有哪一个朝代像宋朝那样给文人那么多优厚的待遇和地位。因此,宋朝孕育出了那么多的风流人物,那么多华美、壮观、惊艳的诗篇。难怪学者余秋雨先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文治,宋太祖开了先河,宋太宗继续发扬光大。
宋太宗没有他老哥赵匡胤那样的军事天赋,也缺乏战争经验,因此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过程中吃了大亏。武的没有作为,只好把主意打到文化建设上来。《老子》曰:“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鉴于先贤这样明智的话,太宗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于是太宗朝广开科举,编修类书。而他自己也喜欢读书写字、舞文弄墨,附庸风雅。传闻宋太宗有御制文集,又有御书纨扇数十,都藏于他的龙图阁当中。
可惜,宋太宗毕竟出身行伍,没有抓好基础教育,就算后来看了很多书,写出来的东西依然缺乏深度,他这一生做了很多诗词歌赋,却鲜有传世之作。不过太宗珍爱那些会做诗词的人,有的文人只因为几首词赋,便能做官,足见他很重文人。为了鼓励文风,他甚至欲使武将知文儒之盛,常让武将们到密阁里看书学习。在这种风气之下,宋朝的文人武将个个差不多都有几分风雅的味道,活脱脱一个文人之国浮现了。
上文曾说到,太祖为提防武臣像他那样黄袍加身,树立了“文武分途、以文制武”的国策,但也只是萌芽状态。到了宋太宗这里,便是真正得以开始。太宗在位期间,广开科举,大量吸纳文人入朝为官。本来宋初每年参加省试的不过2000人,而到太宗这里,一次贡举即增至5300人。到了后来的真宗年间,第一次贡举竟然增至两万人。北宋晁冲之《夜行》诗道:“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可见读书之普及,已经覆盖了全国。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云:“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显然,这个国家已经是个具备高度文气的国家了,而科举制度也获得空前的发展。
贫民要想跃升为士大夫,大多是靠科举。宋朝的科举制度与唐朝虽然相同,但是对人员的考核很严,不像唐朝有很多浪漫性戏剧化的场外交易,因此的确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文人进入朝廷。与前后朝代相比,宋朝的科举制度是最完善,也是最公正的,到了明朝,科举制的优势基本被埋没了。
宋朝有句民间俗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好男儿就要去从文,而不能习武。宋朝考试及第人士所受的重视,比唐王朝时期的敲锣打鼓、通报呐喊还要夸张。进士及第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结队朝见皇帝,需要通过街市,首都开封就好像疯了一样,万人空巷。当时便有人感慨说:“纵使一位大将,于万里之外立功灭国,胜利凯旋,所受的欢迎,也不过如此。”宋代文人上位,武人为庶,从此处一眼可以看出。
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宋朝以文立国的精神,是跟儒家学派的保守思想如同水乳一样,融合为一。然而,实际在孔老夫子的时代,读书与做官没有多大的逻辑关系,当时做官主要靠献策和军功。西汉武帝创立太学,才是通过学习和考试再做官的萌芽。孔子的原意是做官之人如有余暇,应该通过学习以弥补做官的不足;读了书再去当官做事,以检验学养,学以致用,并非以读书为敲门砖。但是自太学特别是科举兴起之后,便有了“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的风气。
宋真宗曾言:“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子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人只要肯读书,食欲、色欲、志向都可以得到满足和实现。
名家回眸
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说,宋王朝是士大夫的理想乐园,宋代因科举制度而出仕的优秀者太多,诸如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皆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科举使他们成为士大夫,从而一展治国的宏图的,宋朝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国家”。宋朝,在我国历史上也因此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那深厚的文学内涵文化沃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流淌在民族的血液中,形成了特有的民族素质。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