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节 让孩子拒绝盲从,学会选择
-
让孩子拒绝盲从,学会选择
很多没有主见的孩子一遇到问题就会把事情交给家长去解决,或者干脆就用“随便”来回答,不愿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处理。很多父母为此绞尽脑汁,却依旧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普罗克鲁斯特斯之床”的故事。臭名昭著的妖怪普罗克鲁斯特斯利用他的床杀死过往的旅客。最初他看起来是个和善的主人,他将所有路经这里的人请到家里,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但当客人入睡后,普罗克鲁斯特斯就开始折磨他们。他要求客人的身材必须符合床的大小,如果客人的腿或脚搭在床沿上,他就将其砍掉;如果客人太矮,他就将客人拉长,直至将客人折磨死。
父母们都深信“无论谁只要努力就能将事情做好”。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孩子即使努力也不一定会成功,还有一些孩子天生个性就很倔强。有些父母没有自己的主张,而是盲目照搬所谓的理论,一不留神就将自己心爱的孩子置于自己设计的“普罗克鲁斯特斯之床”上了。
盲从是没有主见,随大流,或轻信别人而忘记自己的目标。这种意志不良倾向,主要表现为无独立自主意识、无自己的目标,凡事自己不愿多动脑,别人怎样我也怎样,这样做的结果是造就了平庸。21世纪,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平庸就意味着被淘汰。人生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
孩子缺乏主见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孩子喜欢模仿,容易盲从。
第二,家长和教师本来就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再加上有些家长习惯于替孩子设想一切,所以容易造成孩子唯命是从,不敢于甚至不敢想违背家长或教师意愿的事情。
第三,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忙,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不理解孩子,往往造成孩子的畏惧心理,不敢说、不敢做想做的事情。
如何克服盲从?
第一,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让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只有凡事都经过孩子的独立思考,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自己的目标。坚持自己的原则,才能逐渐克服盲从。
第二,要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提高了才能遇事胸有成竹,防止盲从。那么,怎样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分析能力呢?首先,要经常主动争取独立思考的机会。如果老是由家长、老师代替你们思考,而自己懒得去思考,那么,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是十分困难的。只有让孩子自己去独立思考,才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有,在思考时要注意灵活性,不能被老的框框所束缚。加强头脑的灵活性是进行独立思考的重要条件。
第三,提高孩子的自信和勇气。盲从有时是因为孩子对自己不自信或没有勇气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目标,如果孩子的胆子大了,自信了,就不屈从或不盲从别人了。
这种心态的出现,会使父母感到孩子已经开始长大。因此当孩子出现这样的表现时。父母首先应当感到高兴。这时,如果父母鼓励他自己作决定,孩子就会慢慢地体会到“权利”的存在,也相信自己有运用权利的能力,如利用提问题的方式规避睡觉。久而久之,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了肯定。
倘若此时父母依旧对他的生活、意见进行干涉,那么他的自主能力就会逐渐减退,从而变得唯唯诺诺。
孩子缺乏自主能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父母一味包办,不给孩子做主的权利和空间
父母这样做的原因,通常是出于“好心”,总是唯恐委屈了孩子,于是就一味包办、代替或过多地干涉孩子的事情。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变得没有主见。并且,小孩子又没有独立做事的经验,一旦遇事让他拿主意时,难免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2.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总想“挑刺儿”
如今的爸爸妈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往往期望过高,总是不满意孩子的表现,赞许少,批评多。有的爸爸妈妈还让孩子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又不帮助他。结果,孩子就会产生越来越深的挫败感,失去自信,他们害怕做错事情后被家长批评,却又不知怎样才能做好,因而变得优柔寡断,无法做主。
因此,孩子没有自主能力,关键就在于父母的“不放手”和“一刀切”。学龄前的孩子心理发展极快,作为家长,如果不能体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注意尊重他们的自主要求,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孩子规定一个学习和生活的模式,孩子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并最终逐渐丧失自主能力。
这个时候,父母不妨采取以下几点对策,让孩子逐渐摆脱自身的“没主见”习惯。
1.支持孩子自己做主
当孩子逐渐长大时,父母可以给孩子适当的决策权,逐步让他自己拿主意。比如,孩子晚上不肯上床睡觉时,父母可以对他说:“宝宝,我相信你一定能管好自己的。因为你明天7点要起床,所以,你自己会在9点前上床睡觉,我相信你会自己注意时间。”
当然,由于孩子对许多事情的认识并不全面,所以,父母在支持孩子自己做主的同时,也要给予适度的限制与提醒。比如,父母可以如此问他:“你想要先听故事呢,还是先换上睡衣?”这样的提问,不仅能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确享有主导权,更加能够保障他的生活不会混乱。
2.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过程
对于家里的大事、小事,父母都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决策过程,告诉孩子他是“小大人”,他的意见对于家庭很重要。这样既可培养孩子的思考决策能力,又可密切亲子关系。
3.让孩子参与同龄人集体讨论
要想让孩子提高自主能力,可以让他参与到同龄人的活动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学习、游戏,或者进行集体讨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其他孩子的表现,也能够帮助他做出更加正确的决策,当然,对于孩子和同龄人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父母也不能不闻不问,一定要时常询问,同时对孩子的一些小决策给予指导。帮助他分析这个小决策的优劣,让他知道有些问题需要认真的思考之后才能够做决定,逐步地帮助孩子提高自主决策能力。
4.让孩子信守承诺
让孩子自己做决策,还要提醒他学会信守承诺,这样才能达到锻炼孩子的目的。比如说,孩子选择了晚上8:45上床睡觉,但时间到了,他仍不肯上床。这时,父母要严格地要求他:“宝宝,因为你今天答应的事情没有做到,所以明天你没有选择,一定要在8:30上床。”
到了第二天晚上,孩子的父母必须照着昨天的说法做。即使出现了一些临时状况。比如刚好爷爷和奶奶来了,也要提醒他:“因为昨天你说话不算数,所以……”或“如果你今天再不乖,接下来一个礼拜,你每天都要在8:30上床睡觉。”
如果父母坚持这样做,那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还能培养他的诚信品格。
5.勿抢孩子的“话头”
当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时,父母不要从大人的角度来衡量和评价。不少家长在听孩子讲话时,有时会觉得孩子的语句、用词不够成熟,总喜欢抢过孩子的“话头”,打断孩子的发言。这样做无疑是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机会,同时也会让孩子对自己今后的表达失去信心。
所以,如果孩子准备表达自己的意见,父母首先要学会聆听。即使他词不达意,父母也应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把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而不能抢做孩子的“代言人”。
6.不要批评孩子的意见
由于年龄的原因,孩子在表达意见时,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误。但是无论这意见多么幼稚和错误,父母也不要给予批评、指责等负面评价。如果孩子总遭受这种挫败,久而久之,他就会不愿再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终止此种尝试。
父母应当明白:谁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犯错?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成长中必要的环节。要允许孩子犯错,积极引导他吸取经验,鼓励他下一次做得更好。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