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做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孩子
-
做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孩子
我国老教育家刘绍禹曾经说过:“不要太关心儿童,太关心了容易养成孩子的自我中心心理,结果变成自私自利的人。”有一名8岁的小女孩在日记里写道:“爸爸妈妈都说我是太阳,可是我宁愿做星星。因为星星有好多好多朋友。”星星不会孤独,星星会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努力发出自己的光彩,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共同组成美丽而迷人的星空。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孩子们手拉着手,互助友爱,建立充满着爱的世界吗?
孩子的自私在家庭里也许不容易看到,但来到一个集体里就非常分明。自私的孩子总怕自己吃亏,也决不让自己吃亏。劳动时总是拣轻的活干,把脏活、重活给别人;发新书时,把好书留给自己,把破书留给别人;出去坐车时,他总跑在最前头抢占最好的座位,不管老师在那里站着,体弱多病的同学在那里站着。关心他人的孩子却恰恰相反,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他不怕吃亏,乐于助人。
有一名小学二年级的男孩转学来到某校二(1)班,老师安排他与小乙同桌,他望望周围,没有一个认识的小朋友,怎么办呢?第一节课他帮小乙削铅笔,于是他有了一个小伙伴,下课后他帮邻桌的小丙拾起地上的铅笔,他们就三个人一起玩了,再一节课,他扶起跑得太快而跌倒的小丁,于是他在短短的时间里拥有了三个小伙伴。放学后,他主动留下来帮助几个值日生搞卫生,然后一起回家。不到三天这个孩子与班上所有的孩子都熟了,小朋友都愿意跟他玩。而另一位六年级的男孩却完全相反,他学习很勤奋,成绩很棒,但转学后一个学期也没能融入整个班集体。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很孤独,因为我在这里没有朋友。我的好朋友都在××小学。我只有发奋学习,以优异成绩考入市重点中学,才能与我的好友相见。”他经常在日记中回忆他与好友在一起的快乐日子,憧憬着重逢的情景,并且常常做梦,梦见自己与好友相聚的喜悦,醒来无比地惆怅。他的问题是:应关心和帮助周围的同学,由此他会获得同学的敬重。
在孩子们的交往中,总是那些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的孩子容易融入群体,被同学们所接纳,从而感到轻松快乐,而那些孤僻的孩子往往是由于冷漠,不善关心别人,而感到紧张孤独。
一次,某幼儿园阿姨对她所教的中班进行心理测试,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小妹妹病了,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衣吗?”结果孩子们半天都不回答。当老师点名时,第一个孩子说:“病了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第二个孩子则说:“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我的。”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可巧,这位老师的孩子也在该班,她实在不甘心这样的结果,就问自己4岁的儿子:“一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得直哭,你正吃早点,该怎么做呢?”见儿子不回答,她又引导:“你给他吃吗?”“不给!”儿子十分干脆地回答。妈妈又劝:“可是,那个小朋友都饿哭了呀!”儿子竟然答:“他活该!”
不是特例。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有些举动足以让人瞠目结舌。究竟是什么使这些孩子这样冷酷无情?爱心教育的忽视难辞其咎。有些教育者把智力、分数看得过重,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包括“同情人”“关心人”在内的人性、人格教育。作为现代人,需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更需要以同情心、爱心等美好情感为内涵的人性美。
爱心是人的非常重要的素质,它是人性的基础。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就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与社会脱节的人。
古今中外,爱心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和社会的灵魂。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讲“王道”,都以爱为核心。费尔巴哈说:“新哲学建立在爱的真理上,感觉的真理上。”“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客观上如此,主观上也是如此。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由此,他建立了以爱为基础的新哲学。
爱心的产生,是基于个体的社会性情感需要,它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的习惯性心理倾向。
为什么现在有些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舍不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呢?其实,孩子不是天生就缺乏爱心的。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婴儿一岁前就对别人的情感有反应,如果旁边有孩子哭,他会随之一起哭;一两岁时,孩子看到别人哭,就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有了试图减轻别人痛苦的本能,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到了五六岁时,孩子开始进入认知反应阶段,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么时候该让他独处。这些都是孩子爱心的自然表现,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养,那么他的爱心就会逐渐消失。因此,孩子有没有爱心,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和培养。
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
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并不尽人意。有的家长认为,现在就一个孩子,只要我有能力,孩子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图的就是让孩子快乐幸福;也有家长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多学点知识技能,在聪明才智上超过别人,至于其他方面,用不着怎么教;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任性一点很正常,大起来自然会好的;更有甚者,还把孩子任性、自私、霸道的表现视为孩子的聪明、好玩,而加以纵容。一些孩子没有同情心,就是因为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不注重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造成的结果。
那么,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一、给孩子做关心别人的榜样
俗话说: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要使孩子富有爱心,父母必须从自己做起,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做。
当代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有一次意外地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只雌性的成年斑鸠在看到一匹狼或者其他食肉动物接近它的孩子的时候,便会假装受伤,一瘸一拐地逃出穴窝,好像它的翅膀折断了。这时,食肉动物就会放弃攻击小斑鸠转而攻击成年斑鸠,希望能够捕食这只“受伤”的猎物。一旦这只成年斑鸠把食肉动物引到一个远离穴窝的地方时,它就会振翅飞走。这种方法往往能够取得成功,当然,有时也不免遭到不测。
斑鸠就是用这种富有爱心的举动来保护幼小的斑鸠,使它们能够活到成年,繁殖后代。而小斑鸠在耳濡目染成年斑鸠的做法后,也会仿效。由此可见,爱心是一种后天强化的行为,只要父母提供榜样,孩子就会模仿。因此,父母在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在家庭中营造爱的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
有一对知识分子父母,他们深深地懂得父母的言行在孩子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们总是以身作则,并以此去引导孩子。他们孝顺长辈,在家里,总是给长辈倒茶、盛饭,搬凳子;逢年过节给长辈买东西、送礼物,父母总是让孩子知道,还常常请孩子发表意见该送长辈什么礼物。逢到单位组织旅游或搞活动,如果能带家属的,他们总是带上孩子和长辈,既让孩子与长辈都能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从中体会到父母对长辈的关心。他们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总是温和、体贴,还常常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他们夫妻之间互相关心,在餐桌上,总是不忘给爱人夹一筷对方爱吃的菜;每逢出差,在给孩子买礼物的同时,总不忘给爱人也买一份;吃东西的时候,他们总会提醒孩子给爸爸或妈妈留一份。他们还注意使用爱的语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会儿!”“别着急,我来帮你!”“谢谢你为我所做的一切!”等。这样,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也学会了去爱他人。
二、学会接受孩子的爱
许多父母往往只要求孩子好好读书,家里的情况根本不告诉孩子,也根本就不会让孩子去做事情。在父母的眼中,他们只看中孩子的分数,这种思想是不对的。
2004年“三八”节的时候,柴洁心老师曾经做了个试验。她让小区里几个孩子想办法给母亲过节。孩子们决定给母亲送上一杯浓浓的、甜甜的糖水,让妈妈们感到生活是非常甜美的。事后,柴洁心找到孩子们了解情况。一个孩子说:“那天,我早早就等着妈妈下班,一听到她下班的脚步声,我就跑上前去,给她递上浓浓的、甜甜的糖水。妈妈一饮而尽,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还亲了我一口!”另一个孩子说:“我可没有你那么幸运。我跟你一样,早早做好了准备,果然妈妈一见到我,就说:‘这是干吗?你少来这套,得几个100分比什么都好!”第三个孩子说:“我妈妈的脸,是在喝了一口糖水后耷拉下来的。她说:‘傻丫头!你到底搁了多少糖啊?’”这三位妈妈中只有第一位妈妈懂得要让孩子做一些事情,父母应该接受孩子的爱。其他两位妈妈都忘记了应该向孩子索取一些爱,培养孩子的爱心。“孩子们会想,原来父母是不需要爱的,他们只需要成绩。一旦孩子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以后他什么都不过问了,他们会变成不懂爱、不会爱的冷漠的人。”
由此可见,父母应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当中,让孩子去爱他人,同时也要安心接受孩子的爱,这样,你的孩子才会更有爱心。三、移情训练
爱心培养还需要移情训练,可以经常让孩子把自己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例如,看到小朋友摔倒了,可以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难受,我们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这样,孩子的同情心不知不觉就培养起来了。
5岁的倩倩从小就非常有爱心,妈妈经常鼓励她去帮助他人。有一次,倩倩跟妈妈一起上街去买东西。在过马路的时候,倩倩看见一位行动不便的老爷爷,她看了看妈妈,妈妈正用鼓励的眼光望着倩倩。于是,倩倩主动走上前去,扶着老爷爷走过了马路。走到马路对面后,老爷爷十分感谢倩倩,夸她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这时,走在后面的妈妈对倩倩说:“倩倩,你注意了没有?旁边的叔叔都微笑地看着你,后边的阿姨向你投来赞许的目光呢!”果然,倩倩朝旁边一看,好多叔叔阿姨都微笑地看着她。小倩倩高兴地回答道:“老爷爷过马路时会很困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帮助老爷爷过马路,是吧,妈妈?”
妈妈微笑地点点头。
可见,从小的移情训练已经使倩倩对他人有一种同情心了,而同情心正是爱心的来源。
四、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他人是爱心的一种体现。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只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甚至会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孩子是很可怕的。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比较会关爱他人,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父母要学会利用生活中的事例从侧面来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关心动物。比如,在看电视的时候,如果出现动物弱肉强食的画面,父母可趁机对孩子说:“多可怜呀,人可不能这样子!”
人们发现,幼年时期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细腻,心地比较善良。相反,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冷漠,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表现为冲动易怒,出口伤人,行为粗鲁,并且会欺负弱小的同学。在马克思不太宽敞的家中,就喂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鸟、猫、狗等。马克思让孩子们每天照顾小动物的饮食起居,遇到困难也让孩子们自己解决。只要孩子愿意养小动物和植物,父母尽可能允许他去养。在家中养一些小狗、小猫、金鱼等小动物,或者养一些花花草草,让孩子去照顾,这样往往会培养孩子的爱心。
五、让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
父母们总是担心孩子吃苦头,担心孩子遭受挫折。尽管我们自己面临着许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尽管我们有许多不快乐和情绪不稳定,但我们总是竭力在孩子面前保持平稳。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不要过早地承受生活重担,其实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成为朋友,要学会让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有些父母总是自己累死累活,但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却无条件地满足,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缺乏爱心。
有位职业妈妈,每天要把儿子从床上拉起来,然后赶着去上班。有一天,刚上小学的儿子又赖床了。妈妈生气地对儿子说:“我也想像你一样睡懒觉,不用去上班。可是,我却没办法,我得去上班挣钱,你们学校马上要付学费了。你知道吗?”没想到,这次儿子乖乖地起床了。从此,儿子总是会自己主动起床。
一位外国妈妈的做法更是值得父母们学习。这位妈妈说:“我怀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医生做检查时发现胎位不太好,说我可能会难产,生产过程会有一些不可预测的情况。于是,我请一个人来做摄像,把我的生产过程全程录像,并刻成光盘。我要把这个光盘送给我的孩子,让他们看看妈妈生他们的时候是多么不容易。”事实上,这种让孩子体验父母艰辛的做法往往能够震撼孩子的心灵。北京一位一米八高的中学生在看完同学暑期拍摄的实践作品“分娩过程”后,忍不住流泪说道:“我可以想象我妈妈生我的时候肯定很痛苦,因为我的个子这么大。”
由此可见,父母不要刻意向孩子隐藏生活的艰难,而是应该让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让孩子从小就学着与父母一起分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勤快的孩子才会懂事,知道关心体贴别人。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千万不要包办,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里的一些事情,如果孩子可以做的,也应该尽量让孩子去做。
六、父母要在重要事情上引导孩子
许多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也能做到关爱周围的人和事物。但是,如果遇到孩子不被人家关爱的时候,孩子的心里往往会感觉失落。更重要的,他对父母教育自己要关爱周围的人和事物会产生一个不良的判断。这时候,父母要及时察觉孩子的心理,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引导。
马宇歌是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的小记者。同时,她和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是一个喜欢玩耍的快乐的孩子。马宇歌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公务员。小宇歌从小就受到父母这样的教育:对人要真诚,要关心他人。马宇歌的父亲常常给小宇歌讲故事、讲历史。他告诉宇歌,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要像孙中山先生等志士仁人一样,以天下为己任。小宇歌至今保存着两块珍爱的徽章,一块是“博爱”,一块是“天下为公”,她常常将它们别在胸前。在父母的教育下,小宇歌也非常关心他人。
邻居唐爷爷是位80多岁的退休老教师,每次唐爷爷出去购物,只要遇上,马宇歌的爸爸总要主动帮老人一把,因此,小宇歌每次遇到唐爷爷也会主动上前搀扶,帮爷爷拎包。小宇歌收到第一笔稿费,还为酷爱书法的唐爷爷买了两支毛笔。在学校里,马宇歌也非常注意关心别人。只要班上有请病假的同学,不管晚上放学多迟,天气多恶劣,宇歌都要去同学家帮助同学补课。
有一次,马宇歌生病了,生病中的她非常希望同学们能够来看她。但是,却没有一个同学主动来看她,活泼好动的马宇歌显得非常沉默。显然,她感到有点伤心。细心的爸爸发现了马宇歌反常的表现,他对小宇歌说:“好孩子,咱们不应计较别人对自己的回报,我们不是为了得到而付出,而是为了让这社会更美好。”在父亲的教育下,马宇歌不仅一如既往地关心别人,而且也获得了同学们的好评。
七、把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
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对陌生人也会报以微笑。曾有一篇文章《和陌生人说话》,其中爱和陌生人说话的母亲就用自己早已储蓄下的爱心来温暖陌生人的心,温暖周边的环境,就像罗曼·罗兰所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她用生命的火焰点燃他人心底的爱。正如汶川之爱,似强壮的臂膀,撑起世界的坚强。
相信泰戈尔所说“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贪婪地享受杯中的美酒吧。贪婪地享受爱带来的心动与怀想。抑或是乍然相见的喜悦、依依不舍的眷恋。在阳光的应和下享受温情,相信自己的完美与可爱。相信有真爱的存在。相信可以很简单的爱与被爱。好似阳光赋予了爱的目光,编织了轻盈的翅膀,落在了爱要触及的心上。时光流转,遥远的守望与依偎的甜美,呈现出各种圆润的梦。于是,当这像彩虹般飘摇在天际,期待产生了,爱成了永恒!
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微笑与友善将把爱心的世界点燃;当储蓄爱心成为一种习惯,互敬互爱的感动将把世界60亿人的心联得更紧;当我们随时随地记住储蓄爱心并将它作为一种习惯传送于四面八方,这个世界才会有感动,有希望,有企盼,有鼓励,爱心的火炬才会常亮不灭!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