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节 佚名 译耶胡迪·梅纽因——有历史意义的房舍
-
耶胡迪·构纽因(1916—1999)世界著名的美国小提琴家,生于美国,父母是俄国移民。他在童年时代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才,9岁就在其师帕辛格指挥的旧金山交响乐队伴奏下演出拉罗《西班牙交响曲》,12岁开始在纽约举行一系列音乐会。他在那年初次见到女 薇拉·凯瑟,女 十分喜欢这位神童,两人经常在一起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一起在纽约的中央公园散步。梅纽因在一篇回忆录中曾经提到:薇拉·凯瑟使得他的一家人珍惜“我们对于我们称之为自己的土地的依恋”。战后访问过苏联、以色列、日本、印度,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过一定作用。20世纪70年代出版了他的自传《未完的历程》。他的演奏具有辉煌的技巧、独特的气质和动人的魅力。
看到这些屋子、这栋房舍,真让人激动。当年小薇拉·凯瑟就是在这里长大的。50多年过后,我初次见到她,并想象着薇拉姨婆在内布拉斯加州的红云镇做小姑娘时的情形。不过,用不着多少想象力就能从她开朗、坦诚的面容上辨认出红云镇开朗坦诚的民风。那是一个与好客的土地竭诚合作、辛勤劳作的世界。欢乐也属自家“土产”,来源于与自然、亲朋、书籍和音乐直接打交道,不需任何中介或外物的助力。那里没有几幅照片,没有录音,没有电视,没有廉价报刊或黄色读物。在整个红云镇,几乎人人都可以信赖。
那儿曾生活着真正的人。他们的共同点是劳动。他们所热爱的书籍,他们所弹奏的乐曲!他们编结的毛衫和绣制的工艺品,他们代代家传但各不相同的母语——所有这些生活背景塑造了他们的独具一格的思想和感情。那里的气味实在、增进生机,空气令人焕发,声响尽为天籁,食物有益身心。非人的机器几乎还没问世。而这种自给自足的拓荒生活又常常以丰富的阅历和语言,以及对在欧洲的苦难史的耿耿难忘的记忆为补充。每个家庭具有不同的地域和种族特色,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诗歌和音乐。
没有什么靠集中供给。至少集中供暖或自来水是没有的。连镇商店还没偷换掉小店主们的个人特色。小孩子的零用钱也尚未遭到贪得无厌的商号的算计,广告大体上只限于印在告示牌、报纸或传单上。
凯瑟家的尖顶小舍虽然简朴,却显示了美感和文化修养。摇篮、摇椅、窗帘、床罩、客厅,无处不讲究,样样都表明主人们的闲暇来之不易,用得得当。尖尖的阁楼,铺设地毯的门廊,狭长的窗子,使这栋房子及其居住者们显得无可指摘。住在这里的男男女女或许会穿浆过的衣领、上衣或衬裙,但不会靠佣人来洗衣、烧水、熨烫。如果他们的房子收拾得一尘不染,光可鉴人,他们的衣装整洁如礼拜日的礼服,这些表象只印证了他们的美德。
凯瑟家的生活令人赞叹地传授着美的风格,这在薇拉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示:精益求精的自律精神,优雅的风度,历练老成的态度,朴素的思维和措辞,人品、生活环境及风格的和谐一致——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妨碍直接的观察。凯瑟写作,不是卖弄机智或追求虚荣,也不想证明某种观点,但对作品的准确性深信不疑,并满怀对人们的同情和理解。
她对福楼拜精雕细刻的风格敬佩不已。不过,她仅只从他身上为自己的天分和意愿找到了一面镜子,一种明澈的灵感。她极能适应环境。晚些时候,我在纽约与她相识时,她对于大都市所提供的众多机会及隐姓埋名的状况,是如鱼得水,应付自如的。然而,当我和我的姊妹们与她一道漫步在她心爱的小路上——那是纽约唯一的一条土路,位于中央公园的湖畔——她便恍然觉得依旧踩在内布拉斯加的土地上。
和薇拉姨婆在一起我们十分得意。可以说除了薇拉姨婆,再没别的未嫁的姑姑姨姨能这样随便地和小孩子们厮混。我们和其他的人在一起,我妈也不这么放心——她当然是对的,因为薇拉姨婆既是祖母,又是知心人兼益友良师,可敬可信而又生动风趣。她是独一无二的宝贵的朋友,是她引导我深入民族的灵魂。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