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小学生的记忆特点

什么是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人们过去见过的、听过的、嗅过的、尝过的、触摸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对象及动作等,都可以在头脑里留下痕迹,以后还会再现或回忆出来,这都是记忆现象。从心理学信息论的观点出发,记忆就是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忆是人们进行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们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记忆在智力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人的智力结构中的诸因素都离不开记忆,没有记忆,无论是观察、想象、思维或注意都无法进行,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小学生记忆力的辅导,以提高小学生的智力水平。

1.小学生记忆方式的特点

表现为以机械记忆为主。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意义识记正逐步发展乃至占主导地位。一般来说,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小学生主要采取机械识记的方法,中高年级小学生比较多地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抽象逻辑思维欠缺,对学习材料不易理解,也不会进行信息加工,因而在学习功课时较多地运用机械识记。到了中高年级,由于他们知识经验日益丰富,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在学习活动中运用意义识记的比例逐渐增大。

2.小学生记忆量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记忆广度和记忆保持时间两个方面。 记忆广度是指儿童在单位时间内所记住材料的最大数量,儿童的记忆广度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扩大。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和小学生同时识记15个单词,学前儿童平均只能识记3~5个,而小学生平均能识记6~8个。高年级小学生所能记忆的材料的数量增加较快。

记忆保持时间是指从识记材料开始到能对材料回忆之间的间隔时间。心理学家对儿童记忆发展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记忆保持时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延长,记忆保持时间在8岁、10岁、12岁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小学生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小学生是否对材料感兴趣,对记忆对象的感知是否清晰,记忆对象能否引起小学生的情绪体验以及对识记材料是否理解等。一般而言,凡是儿童感兴趣、能引起儿童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儿童易于理解的事物,他们的记忆保持时间就较长一些。

3.小学生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无意识记是指没有明确目的且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指有预定目的并付出意志努力的识记。小学生的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效果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有意识记的增长速度更为明显。一般来说,小学生入学时,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识记效果赶上无意识记效果,最后有意识记的效果超过无意识记的效果,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4.小学生的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从识记的内容上说,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小学生的抽象记忆也在迅速发展。低年级小学生,由于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在头脑中和第一信号系统相联系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容易记住。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掌握的语词量不断增加,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逐渐占优势,所学课本的内容大多是些抽象的词、数字或符号,所以他们的抽象记忆渐渐占主导地位。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记忆抽象的材料时,主要还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基础,即形象记忆仍起着重要作用。

5.小学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发展

当客观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在心理学上叫瞬时记忆或感觉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储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如果这些感觉信息进一步受注意,则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约为5秒~2分钟。要想培养小学生的瞬时记忆,听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念一句停下来,让孩子回忆着去把材料写下来。久而久之,小学生的瞬时记忆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