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第三章
-
三
占据兖州全境之后,曹操集团的发展开始逐步走向正轨,不但军事
力量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建设也大有起色。此时,远在长安被凉州军
阀李傕、郭汜挟持的献帝刘协及其他朝臣已经开始迁都洛阳。如何对待已经衰落的东汉朝廷,不同的政治集团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袁绍集团的谋士沮授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将皇帝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不过袁绍自觉羽翼丰满,不愿意迎接献帝到身边来碍手碍脚。针对这个问题,曹操集团内部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不少人认为:黄巾之乱目前尚未结束,白波军阀韩暹、杨奉又将皇帝挟持到洛阳,并与河内割据势力张杨等人联合,中原局势非常混乱,更不用说还有强大的袁绍集团。因此,在这个时候将皇帝接来,很有可能是个极大的麻烦。此时,又是荀彧力排众议,建议曹操前往洛阳迎接献帝。荀彧认为:
从前晋文公迎接周襄王返回国都,天下诸侯如影随形。楚汉战争时期,汉高祖刘邦也曾经为了楚怀王戴孝东征项羽,天下归附。如今皇帝流亡在外,而将军首先提倡举兵反对暴政、拥戴皇权,仅仅因为中原战事频繁而无法前往长安迎接皇帝。尽管如此,将军还是派遣了不少将领和谋臣突破重重艰险与皇帝取得联络。这就说明在将军的心中一直都关心着皇帝及皇室的安危,这是将军匡扶天下夙愿的一种体现。如今皇帝回到了京城洛阳,而洛阳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这让天下的义士及普通百姓都感到痛心疾首。如果将军趁着这个机会迎接皇帝,那就成了百姓的拥护对象,也会是天下英雄们的楷模,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至于说到韩暹、杨奉等人,其实不足为虑。他们哪里敢在这个时候兴风作浪呢?!
在荀彧的大力支持下,曹操终于下定决心前往洛阳迎接献帝,并在建安元年(公元 196年)八月将献帝及汉末朝廷成功地迁到了许都。从此,献帝终生都处于曹操的控制之下。“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策略,对于汉末社会及曹操集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曹操在政治上最为成功的
一步,也是曹操集团逐渐强盛以及后来统一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原因之
一(不过有一点需要重点说明的是,荀彧提出的这个迎奉献帝的策略与曹操的想法有着本质的不同。荀彧是寄希望于通过此举实现大汉朝廷统治的延续。也正是因为他与曹操之间的这种根本性差异,导致了荀彧最终的人生悲剧)。
曹操将献帝从洛阳迁至许都之后,袁绍才发觉当初没有听从谋士沮授的建议是一个重大失误,心中十分恼怒,与曹操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此时的袁绍已经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实力雄厚,在各大割据势力当中首屈一指。曹操心中非常清楚:想要平定天下,首先要占领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最为强大的对手就是这个袁绍,但是对于战胜这样一个对手,曹操心里很没把握,于是,他找来荀彧,向他讨教对策。这时,荀彧作出了一个非常详细而客观的形势分析。荀彧认为:
自古以来成败的关键并不在于实力的强弱,而在于才能的高低。才能高明者即便是开始阶段比较弱小,但最终也会强大起来,而一开始有实力但是才能不足者则正好相反。当年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相争就证明了这一点。现在能与曹操争夺中原地区霸权的,只有袁绍集团,尽管目前双方的强弱对比明显,但袁绍的才能是无法与曹操相提并论的。袁绍外表宽容却器量狭小,用人猜忌,而曹操则明智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这就在气度上超过了袁绍。袁绍处事优柔寡断,容易错失良机,而曹操却能明智豁达,随机应变,不守成规,这在谋略上超过了袁绍。袁绍治军松弛,军法不严,士兵虽多但却难以进行统一调度,曹操则法令严明,奖惩必行,士兵虽少,但都能奋勇争先,这在军事上超过了袁绍。袁绍只是凭借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博取了名誉和社会地位,喜欢沽名钓誉,华而不实,而曹操则以诚待人、礼贤下士,天下忠义之士倾心投奔,这在德行上又超过了袁绍。凭借气度、谋略、军事、德行这四个方面的优势,再加上“辅佐天下”这一正义的旗号,天下还有谁人会不望
风而从呢!
对于荀彧提出的“四胜论”,曹操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从战略的层面分析了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之间存在的差异,为将来曹操与袁绍之间展开的战略决战做好了思想准备。
但是,如何摆脱目前四面受敌的不利局面呢?曹操的心中还是没有多大的把握。因为就在曹操所占据的兖州、豫州四周,不但有强大的袁绍集团,东面尚有徐州的吕布集团、南面有张绣集团和荆州的刘表集团,西面有马腾、韩遂集团。曹操非常担心一旦袁绍与自己展开决战,这些军事集团又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对自己发动进攻,那么就无异于自杀。
针对曹操的顾虑,荀彧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规划。荀彧表示:西面的三辅及凉州地区的割据势力虽然人物众多,但是派系林立,很难形成一个整体,这其中只有马腾和韩遂最为强大,但是他们胸无大志,只会关心自己的地盘而不会卷入角逐天下的行列。一旦他们发现中原地区激战正酣,他们一定会尽全力维护自己的地盘,防止被别人夺走。如果以朝廷的名义对其进行安抚并派遣使臣游说,他们至少都会在这场战争中保持中立,不会卷入战争。而东面徐州的吕布集团对于曹操而言极具威胁,必须在与袁绍展开决战之前消灭吕布,保证东部地区没有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全心全意与袁绍决战。荀彧建议曹操,委任钟繇担任使者前往三辅及凉州地区进行安抚,并乐观地表示,只要钟繇前往就一定能够马到成功。
在荀彧的建议下,曹操委任钟繇为侍中兼司隶校尉,对盘踞三辅及凉州地区的马腾、韩遂等割据势力进行安抚。荀彧的预料变成了现实。马腾、韩遂等凉州割据势力不但没有与袁绍同谋合击曹操,反而经过钟繇向曹操提供了曹军极为缺乏的战马两千匹并派出军队协助曹操作战,为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及平定袁绍残余势力的战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建安三年(公元 198年),曹军主力出征徐州,经过数月征战,吕布被杀,徐州也落入了曹操之手。至此,曹操的战略后方得到了基本的稳定,这也为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至建安四年(公元 199年)年底之前,曹操已经通过多次征战先后消灭了吕布集团和袁术集团,收降了张绣集团,中原地区除袁绍集团之外再无其他力量可以威胁到曹操的安全,这时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之间的战略决战已经迫在眉睫、难以避免了。
此时,不少朝中大臣对与袁绍集团对峙仍然信心不足,在不少公开场合散布悲观言论,侍郎孔融就是这类朝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孔融认为袁绍地广兵强,手下既有田丰、许攸这样的智谋之士为其出谋划策,又有颜良、文丑之类勇冠三军的名将冲锋陷阵,曹操兵微将寡,难以取得最终的胜利。针对这种失败言论,时任侍中兼中书令的荀彧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荀彧认为:袁绍虽然兵多但是法纪并不严明,难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谋士田丰等人尽管足智多谋,但是缺陷也非常明显。田丰性格刚直,容易犯上;许攸贪婪却从来不知道约束自己;审配专制却毫无谋略;逢纪果断但又刚愎自用。这些人彼此矛盾重重。审配和逢纪作为袁绍镇守后方的主要谋士,他们和许攸的矛盾非常剧烈,加上许攸的家族成员触犯了法纪,这两个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利用此事打击许攸,到时候许攸就一定会背叛袁绍;如颜良、文丑之流,只不过是匹夫之勇,一战就可以抓获,根本不足为虑。
荀彧的公开表态在曹操阵营中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进一步鼓舞了军心、民心、士气,也为一年之后的官渡之战提前做了一个战前动员。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