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节 第十二章

十二

建兴五年(公元 227年),诸葛亮开始屯兵汉中,为即将开始的北伐作最后的准备。战前,蜀汉文武在南郑召开会议,制定进攻战略。这时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由自己率领精兵五千,由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经过人迹罕至的子午谷地区向曹魏在西北地区的战略要地长安发动突然进攻。魏延认为,此时镇守长安的安西将军夏侯楙虽然是曹魏名将夏侯惇的儿子,又是曹操的女婿,但此人不但年纪轻轻毫无作战经验,而且胆怯无谋,完全是凭借裙带关系坐上了安西将军的高位。魏延认为凭借自己所率领的五千精兵,再带上五千后勤人员,不出十天就可以出其不意地到达长安城下。无能的夏侯楙一旦遇到这种突发状况,必定吓得弃城而逃。如此一来,长安城中就会群龙无首,只剩下更加无能的御史及京兆太守,长安城破是毫无疑问的。一旦长安城破,占据该城的蜀汉将士可以通过横门邸阁的库存粮食及老百姓的散粮保证供应,利于坚守。曹魏的援军如果想收复长安,至少需要二十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兵马的聚集。而诸葛亮的大军则可以利用这二十天的时间从斜谷地区出发赶到长安城内协防。魏延认为,只要拿下了长安城,诸葛亮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占领咸阳以西的地盘,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

不过,魏延的这个建议被诸葛亮否决了。诸葛亮认为子午谷道路崎岖,未必能在计划的时间内赶到,而且魏延选择的子午谷出兵的计划过于凶险。最后诸葛亮决定,从祁山地区发动进攻,占领陇右。

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建议是否正确呢?这个问题后人已经争论了一千多年,仍然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意见,这就说明这个计划也有一定的可行性。笔者认为,无论是兵出子午谷还是兵出祁山,都不能说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一个是错误的。其关键还是在于作为北伐大军统帅的诸葛亮所采用的战略到底是哪一个。从历史记载来看,诸葛亮此次北伐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力图一战而取得决定性的战略胜利,而是将目标固定在陇右地区。这也就意味着诸葛亮采用的是蚕食战略,而魏延兵出子午谷的战术显然与这个战略有着很大的悖逆。这个建议不能为诸葛亮所采用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过,作为北伐大军中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魏延心中却因此事充满怨气,觉得诸葛亮过于胆小,自己的才能又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这种心态的滋生,也为魏延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按照诸葛亮制定的战略,北伐大军于建兴六年(公元 228年)兵出祁山,开始了第一次北伐战争。这里有一个地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次北伐,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司马懿,此时的司马懿还在荆州地区驻守,并未来到祁山前线与诸葛亮交锋。诸葛亮的主要对手有两个,一个是当时曹军的统帅曹真,另外一个就是曹魏名将张郃。由于诸葛亮在北伐开始以前就派遣赵云、邓芝率领一支偏师作为疑兵进占斜谷南侧的箕谷并成功引诱曹真率主力东移,诸葛亮真正的对手其实也就是张郃了。

战斗开始之后,曹魏集团猝不及防,连连失利,北伐大军的进展非常顺利。天水、安定、南安地区先后落入诸葛亮之手,整个曹魏政权大为震惊。为了应付诸葛亮的进攻,魏明帝曹睿亲自坐镇长安,派遣曹魏名将张郃赶往陇右地区增援。张郃援军迅速由关陇通道西进,打算从街亭地区进入陇右。此时的街亭就成为双方争斗的要点。诸葛亮守住了街亭就意味着切断了关陇通道,阻止了曹魏援军对陇右地区的增援,反之,如果街亭被张郃占领,则北伐大军的后路随时会被曹军切断,造成全军被曹军包围消灭的危险。因此,街亭之战在此次北伐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派谁去镇守街亭抵御张郃援军呢?当时随军的蜀汉谋士和将领们都认为只有魏延和吴壹这样的沙场老将才能担此重任,便纷纷向诸葛亮推

荐魏延和吴壹。但诸葛亮最终的决定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不但否决了手下推荐的魏延和吴壹,反倒任命毫无实战经验的参军马谡作为先锋前往街亭去抵御张郃。

马谡到了街亭之后,违背了诸葛亮的战前部署,以高翔屯兵列柳城、王平在山下扎营,自己则统率大军主力驻守街亭附近的南山之上,准备以逸待劳,迎击张郃的援军。张郃来到街亭之后,立即发现了马谡这个部署的致命缺陷,并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对驻守南山的马谡军队主力围而不攻,切断其水源,造成其主力不战自乱。同时,张郃派出郭淮所部对驻守列柳城的高翔所部发动奇袭,很快就将列柳城占领。直到此时,张郃才对已经人心惶惶的南山马谡主力发动总攻,很快就将其击溃。除了王平所部的一千将士之外,马谡其余各部均伤亡惨重,不得不放弃街亭这一战略要地仓皇撤回。张郃的援军随即迅速进入陇右地区,一举打破了该地守军的被动局面。由于张郃在街亭之战取得了巨大胜利,陇右形势发生逆转。诸葛亮眼看取胜无望,不得不下令全军撤回汉中,天水、安定、南安三郡也随即被曹魏军队夺回。可以说正是街亭之战的失利,直接导致了诸葛亮一出祁山的失败,不但诸葛亮经过多年精心准备发动的一出祁山的战略构想遭受重大挫折,同时也使得曹魏政权从此加强了对陇右及凉州地区的防御力度,使得诸葛亮在以后数次发动的北伐均失去了突然性。因此在街亭之战之后,兵败街亭的马谡就成为了众矢之的。而最终诸葛亮诛杀马谡的做法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马谡,字幼常,是蜀汉重臣马良的弟弟,襄阳郡宜城人氏,兄弟五人皆有才名。刘备占据荆州之时马谡和其兄马良一起被刘备召为州府从事并随刘备一起入蜀征战,先后担任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史书上说马谡才气过人,好谈论军事,诸葛亮非常器重其在军事计谋方面的才能,常常引见谈论,从白天直到深夜,并委以重任。虽然先主刘备临终之时曾告诉诸葛亮: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诸葛亮一直不以为意。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的信任和器重在当时的蜀汉是有目共睹的。那么,马谡到底又做过些什么事情让诸葛亮对他信任有加呢?史书只记载了一件事情:诸葛亮南征时,马谡曾献计:

南中地区依仗地势偏僻和险要,长期以来一直与朝廷作对。就算暂时将叛军打败,不久之后依然会死灰复燃。如今我朝的重心是放在北伐中原之上,他们知道朝廷内部空虚,叛乱的进程会逐渐加快。假如毫不留情地将其消灭以绝后患,非但不是仁义之举,也并非仓促之间可以办到的。为今之计只有十六个字: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样才能达到一劳永逸的结果。

马谡提出的民族政策,是具有相当高的战略眼光的。诸葛亮采用了马谡的主张,因此在击败孟获之后采用了怀柔的方式将其释放,从此之后南中地区的形势才得到根本性的好转。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对其信任和器重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就在诸葛亮作出诛杀马谡的决定之后,蜀汉十万大军闻讯后也为之垂涕,这也可以看出马谡在蜀汉军队中还是具有一定声望的。诸葛亮的心腹之一——蒋琬曾经直言不讳地在诸葛亮面前夸赞马谡是蜀汉的能臣,这也代表了蜀汉政府的高级官员对马谡的评价。马谡的能力毋庸置疑,而其人长于军事谋略而短于现场指挥也是不争的事实,兵败被杀也算是罪有应得。但对于马谡的死,诸葛亮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诸葛亮看好马谡,认为他是人才并委以重任,这并没有错。诸葛亮的错误在于没有看清楚马谡这个人才并非是文武全才,而有着很明显的局限性:担任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之类的地方行政长官也许很在行,担任帐前参军,出谋划策也许眼光独到,但未必就能阵前杀敌,攻营拔寨。在对马谡的培养上,诸葛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反复观察;在信任方面,诸葛亮也可以说是用人不疑;可偏偏就在使用上,忽略了取其长处,或者说是根本没有发现马谡的不足之处,将马谡这个人才用错了地方,为了让马谡这个很少或者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披坚执锐、攻城拔寨的心腹爱将尽快成长,得到锻炼,立下战功而服众,错误地派马谡亲临前线去镇守街亭,并希望其能凯旋而归,以事实证明自己决定和判断的正确性。很显然,诸葛亮对马谡的认识和了解是不全面的,以至于到最后事与愿违,不得不来了个挥泪斩马谡。

尽管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但他也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在凉州地区颇有威望的年轻将领姜维归顺了蜀汉,在诸葛亮的悉心培养之下,姜维也逐渐成为诸葛亮的心腹。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