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9节 让碎碎念走得更远

让碎碎念走得更远

其实不止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是如此。早在 2007年,在 Twitter于 SXSW期间独领风骚以后,很多国家便产生了类似的网站,到 2007年 5月份的时候,全球类似的微博客网站已经超过100个。这些微博产品的出现共同打造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微博风潮。用户开始习惯通过手机或者其他方式以最简洁的语言、最快捷的速度将身边发生的事件和新闻发布在网上。此时个人面对整个网络的即时传播不再是唱独角戏,通过彼此之间的关注与互动,分散在网络终端的一个个零散的人被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又一个各具特色的小群落,而且这些小群落之间并不是完全封闭的。一些同时存在于不同群落之中的用户成了各个小群落彼此之间流通的渠道。这样,尽管进行的并不是面对面的交流,但是用户在微博上所说的话,就等于是在向这个群落中的听众进行表达和讲解了。

也许有人会疑惑,这个世界是怎么了?人们难道没有更多的事情做了么?怎么会让唠叨和八卦如此大行其道?但是如果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微博,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它会有这样迷人的魅力了。首先以往没有任何一款类似的产品能如此简单易用——没有复杂的界面,没有繁琐的操作,也没有特定的限制,你甚至不需要拥有什么专业的网络知识,你只要简单地注册一个用户名,然后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接入方式,就可以和其他人一样享受服务了。在微博上更新时,你不必过于担心自己因为没有足够的文采而无法引起别人的注意,因为这里需要的并不是文学家,也不是语言学家,在这里的都是一些活生生的人,他们所需要的不是高深的理论与刻板的说教,他们更喜欢像日常生活中的闲聊一样轻松而随意的话语。当然,微博中也不尽是闲唠家常,很多求助的人都会在上面获得帮助,有的还会有意外的惊喜。

一些人将微博形象地概括为“历历数”和“碎碎念”——不用费尽心思整理出一个中规中矩的体系,只要将身边发生的事儿清楚地讲出来,将心中的想法、生活中的情绪随意地叨咕出来,你就是个称职的用户。这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网络体验使用户们深深着迷,让他们欲罢不能。而人们对于微博的喜爱和依赖无形中形成了强大的黏合力,早就远远超出人们最初的预想,形成难以估算的巨大市场。它似乎没有边界,可以容纳更多的同类服务,这对所有参与其中的公司和个人而言,都不啻为一场狂欢的盛宴。

不光是网络公司和技术工作者,各种风险投资机构也在积极地瞄准市场。一场没有硝烟的微博之争已经拉开序幕。不管是已经投放运行的产品还是正在研发的产品都在极力地展现自己的价值与潜力。由于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微博的信息日处理量也跟着激增,这对产品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管怎么说,到现在为止,几乎所有的微博产品都是在引导一种概念,打造一种文化,并没有真正地找到与商业市场结合的最佳途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座巨大金矿,但所有人也明白它并不是一座浅表矿,每个掘金的企业和个人都试图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实力,以便能撑到最后的胜利。但是眼下最急需解决的却是生存问题,如果不能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再好的服务也要面临吃不上饭、开不了工的困局,甚至可能被活活“饿死”。

风投机构们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个问题,它们很谨慎地在场外观察和筛选,希望能找到一匹后劲十足的黑马跑赢这场比赛。而此时,作为微博风潮的先驱者和领导者,Twitter当仁不让地进入了风投机构的视野。尽管 Twitter进入 2008年以来,频繁宕机的表现着实让人挠头——根据 Pingdom的调查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 Twitter故障的总时长已经超过了 37个小时!但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Twitter受欢迎的程度——系统故障是任何一个网站都避免不了的问题,但是因为用户访问量过大使现有的服务器无法承受超负荷的数据处理而频繁导致系统故障,只能说明该产品在同类商品市场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服务器超载并不是问题,只要有资金进行技术改良和硬件升级,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但人气是不能随意用金钱购买的,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培育与磨合才能积攒出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从这个角度说,Twitter的技术是可以复制的,但它引领风潮的领导地位在短期内是不可复制的。

经过审慎的选择和认真的考察,2008年 5月,包括星火资本合伙人比吉恩·萨贝特在内的投资者联合向 Twitter注资了 2200万美元,比吉恩·萨贝特因此成为了 Twitter董事会的一员。这一融资行为引起了不小的骚动,大家都清楚,有了这笔投资,Twitter的实力将得到大幅提升,这无形中进一步巩固了其微博领袖的地位,业内对 Twitter的估值甚至达到了 8000万美元。后起之秀们在望洋兴叹的同时,只能勒紧裤腰带,转头继续寻找开源的途径——毕竟,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如果没有外援的支持,仅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搏杀下去的。

而 Twitter此时捏着这笔羡煞旁人的资金,以高昂的姿态,开始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升级。他们开出包括赠送股票在内的优厚条件四处招募人才,最终邀请到了鲁迪·维纳克尔担任工程师,并由Pivotal实验室负责系统重建。前者拥有曾在 Google担任 5年系统工程师的丰富工作经历和雄厚的技术基础,后者则是一个汇聚了高质量技术人员的拥有丰富经验的低调团队。这次庞大的系统重建工作给外界带来了丰富的话题,很多评论人士质疑,在这样激烈竞争的关键时刻,Twitter如此冒险地进行系统重建是不是为时已晚?面对那些越来越成熟的竞争对手,Twitter老大的地位还能保持多久?

不管外界的猜测如何,Twitter已经选择好自己的道路——充分发挥聚众的优势,将琐碎的力量汇聚起来,形成一股可以改变世界的新生力!此刻它已经迈开大步,坚定地走了起来。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