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4节 被追随的烦恼

被追随的烦恼

Twitter在 SXSW的大获成功使很多人看到了它的巨大影响力,用户的爆发式增长则让很多公司意识到,在 Web2.0时代,即时社交网络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Twitter的创意已经得到一些公司的模仿和追随,Twitter主创人员由原来的追随者变成了现在的引领者,从心理上来讲,不免会有些小得意。然而从企业的角度看,他们将面对更多同类产品分占市场的挑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Jaiku。

Jaiku是 2006年 2月由尤里·安杰斯道姆等人开发研制的一款微博服务网站,主要致力于提供通过网络和移动电话运作进行活动组织、参与、推广和分享的服务。公司设于赫尔辛基,之所以

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在芬兰,萨米人在交流时有时候会唱尤伊克歌曲(Joik),而其服务信息主要是一些简短的贴文,在尤里看来,这种句式和日本的俳句——haikus有些相似,受到这些因素的启发,尤里决定取二者的谐音 Jaiku来作为产品的名字。

为了能支持移动服务,Jaiku设计了支持 S60平台的客户端软件,这样人们就可以在 S60平台上方便地通过手机实时更新自己的状态。与 Twitter类似,Jaiku也整合发表了API,这样就保证了其他服务的访问,使 Jaiku有了更多功能。与 Twitter不同的是,在产品架构上,Jaiku采用的是基于 Python平台的Twisted,这使得它的性能要相对稳定。而在产品功能的设置方面,Jaiku除了拥有 Twitter的信息实时更新、关注与被关注等功能外,还添加了“人生转播”

功能。用户注册成功后,Jaiku可以将其在不同网络上的活动记录和数据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独特的系统,这样别人在关注和访问时,不仅可以看到该用户在 Jaiku上的信息,还可以通过链接看到他 /她在其他网站上的活动信息,这就好像一个中转站,里面存放了用户在网络上多面而完整的信息,使他 /她的信息看起来更立体、更生动。

作为一款微博客服务网站,Jaiku在某种程度上与 Twitter有着惊人的相似——都秉承极简的理念,都同属于即时社交网络,都支持手机移动平台。但是其更为人性化的设计和超强的稳定性又使它表现出有别于 Twitter的优势。因此,在 Twitter大受欢迎的同时,Jaiku不俗的表现也吸引了众多的眼球,迅速在北欧国家流行起来。

本来一个在北欧,一个在北美,两者似乎在短时期内并不会构成强有力的竞争关系,但一个有趣的事件打破了这种均衡。

2007年 10月的某一天,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出现在了 Jaiku的网站上:Google要收购 Jaiku了!这是 Jaiku的工作人员发表的一则消息,消息称尽管具体的收购计划仍然没有确定,但 Google在收购方面表现出的积极态度让人很受鼓舞。Jaiku的全体员工都热切地期盼着能尽快与 Google达成协议。希望双方能通过更有趣和更有效的方式进行合作,促进 Jaiku的进一步发展。为了配合收购计划,Jaiku决定暂时停止接受新用户注册,以更专注于服务的创新。这条消息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猜测它的真实性,甚至一些从未了解和关注过 Jaiku的人也开始好奇起来。

不久,Google在自己的 Official Google Blog上对这件事做出了回应——对 Jaiku的加入表示衷心的欢迎,希望能通过彼此的精诚合作创造人际关系网络连接方式的新途径!

这条简短的回应解答了人们心中的疑惑——Google的确是准备收购 Jaiku了!对此,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是 Google社交网络策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年来 Google一直致力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建设,先后收购了几家从事该类型服务的公司,并自主研发了 Orkut社交网络,但遗憾的是,这些收购与研发工作并没有给Google带来预想中的成绩,尽管可能在某些区域得到了认可,但在美国本土无一例外地遭遇了失败。Google主动向 Jaiku递出橄榄枝是其向微博客领域进军的关键一步。有人甚至直指 Google的这一行动是直接针对 Twitter而来,是借助在北欧国家流行的 Jaiku的力量,通过强强联合打造出一个可以替代和超越 Twitter的新的微博客产品。人们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拭目以待。

有人在焦急地等待 Jaiku重新开放,有人认真地分析和预测Google的下一步动作,而另一些人则在密切地关注着 Twitter的反应和表现。

这个事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将两个微博产品摆到了一起,放在同一个区域市场内进行比较和竞争。每个人心里都清楚,Google强

大的科技和经济实力是任何人都不可小觑的,对于刚刚进入发展

阶段的 Twitter来说,这的确是个不小的冲击,一股躁动的情绪在无形中蔓延。杰克·多西、埃文·威廉姆斯和比兹·斯通都曾经在 Google工作过,他们比一般人更了解 Google的实力,它拥有太多的科研资源和力量,足以开发出与 Twitter比肩的产品。可是他们同样也知道,作为一家大型的网络公司,Google因为涉猎范围太广、产品众多而常常不能集中精力开发某一种产品,存在尾大不掉的弊端。一些本来有着良好表现的产品在进入 Google后并没有获得预想中的发展,反而被湮没在众多服务之中。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Twitter还远没到面临绝境的地步。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对于Twitter而言,此刻最重要的是完善产品的体验与服务,寻找新的发展出路!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