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爱与幸福的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发布的《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研报告》称,70%的中国家庭觉得比较幸福。高收入并没有出现在“幸福感最强的家庭”中,人们的幸福感也并没有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呈现增加的趋势,高收入家庭的幸福感甚至比不过中等收入的家庭。与以往类似调查相比,经济因素不是唯一的、主导的决定因素,那人们对幸福感的评价向哪一方面倾斜呢?

在调查中,从与父母的关系看,按幸福感自评分由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与父母关系“很和谐”的幸福感得分最高,平均7.9分;“比较和谐”的平均7.3分;“关系一般”的平均5.4分;“不和谐”和“很不和谐”的平均4.5分。

从与子女的关系看,按幸福感自评分由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与子女关系“非常好”的,幸福感得分最高,平均7.5分;“比较好”的,幸福感平均7.1分;“关系一般”和“不好”的,幸福感平均为5.2分。

从夫妻关系看,受访者中“夫妻关系和睦”的占79.6%,按幸福感自评分由0-10分选项,其幸福感得分较高,平均7.6分;有20.4%的夫妻有“经常吵架”、“家庭暴力”、“有过一夜情”、“分居”以及“同配偶以外的异性保持性关系”等问题中的至少一项,他们的幸福感自评分较低,平均为5.5分。

从与邻居关系看,按幸福感自评分由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与邻居相处“非常融洽”的幸福感得分最高,平均7.8分;“比较融洽”的,幸福感平均7.4分;“很少来往”的,幸福感平均6.3分;“从不来往”的,幸福感平均5.8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邻里关系融洽”居然成为了“最幸福家庭”的指标之一。的确,本次调查受访者对幸福感的自评价更多偏向于情感和人际关系。

事实为鉴,幸福有很多种定义,有见仁见智的内容,并且有着因人而异的特性。追求幸福是人生的一大理想,是人类本性的终极体现之一。但是,幸福却是既不可捉摸又难以名状的东西,对于幸福的诠释,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的心灵感觉。

的确,幸福没有特定的标准,它是人们内心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人类的这种感性幸福观会延伸出这样的观点: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的创造者,一切的外在刺激都要依靠内心情感的参与。而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情感,通常多见于人与人、人与动物。爱这个字在字典里有许多意义,在日常生活里,通常指人际间的爱。正因为“爱”居于情感之首位,所以,爱是文学、音乐、美术等的普遍主题,而在现实生活中,爱也是幸福的根源之一。

科菲是纽约一家大报社的记者,由于工作的缘故,他经常去外地跑新闻、做采访。这一天,像往常一样,科菲收拾好了行李,一个大皮箱装了几件衬衣、几条领带和一套讲究的晚礼服,一个小皮箱装着采访用的摄像机、笔、笔记本和几本工具书,还有一个小皮包,装一些剃须刀、毛巾之类的随身用品。

然后,他像平常一样和妻子匆匆地告别,奔向了机场。工作人员通知他,他所要搭乘的飞机因故不能起飞。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于是,他在机场耐心地等了两个多小时,等到下一班飞机来时,他才搭上飞机。

飞机起飞时,科菲像往常一样,开始计划到达目的地的行程安排,利用很短的时间作好采访前的准备。正当他绞尽脑汁投入工作时,飞机突然剧烈地震荡了一下,接着,又是几下震荡。他的第一个反应是,飞机遇到了故障。

这时,空中小姐告诉大家系好安全带,飞机只是遇到了一股气流,一会儿就好了。科菲靠在坐椅上,也许是出于职业的敏感,从刚才的几下震荡中,他意识到飞机的问题并不像空中小姐说得那么简单。

果然,飞机又接连几次震荡,而且越来越剧烈。广播里传来空中小姐的声音,其他乘务员也站在机舱里,告诉大家,飞机确实出了故障,已经与地面取得联系,正设法安全返回。现在飞机正在降落,为了安全起见,乘务员要求大家把所有的大件行李扔下去,以减轻飞机的重量。

科菲把自己的大皮箱从行李架上取下来,交给乘务员扔了下去,又把皮包交了出去。飞机还在下落,他犹豫了片刻,才把放摄像机等物品的小皮箱扔了下去。这时飞机下落速度开始减慢,但是依然在下落。飞机上的乘客骚动起来,婴儿开始哭闹,几个女人也在伤心地哭泣,有的男人则已经开始咒骂。

科菲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尽量使自己保持平静,他想起妻子,早晨由于走得比较匆忙,只是匆匆地吻了一下,假如他们就此永别,这将是他终生的遗憾。他把随身的皮夹、钢笔和小笔记本掏出来,匆匆给妻子写下一封简短的遗书:“亲爱的,如果这一次我真的走了,请不要太悲伤,我在一个月前刚刚买了一份意外保险,放在书架上第一层那几本新书的夹页里,我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你,没有想到这么快就会用上。如果你从我身上发现这张纸条,就能找到那张保险单。请原谅我,不能继续爱你。亲爱的,你要好好保重,爱你的科菲。”

科菲以最大的毅力驱除内心的恐惧和悲伤,帮助工作人员安慰那些因恐惧而痛哭的妇女和小孩儿,帮着大家穿救生衣。他清楚地意识到,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越冷静危险就越小,生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最后的时刻终于到了,科菲闭上了眼睛。在一阵刺耳的尖叫混合着巨大的轰隆声中,科菲感到一阵猛烈的撞击,他在心中和妻子、亲人做最后的告别。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科菲睁开眼睛,周围一片哭喊声,他发现自己还活着。他不可思议地站了起来,眼前的一切惨不忍睹,有的人倒在地上,有的在流血,有的在痛苦地呻吟,他连忙加入救助伤员的队伍……

当妻子哭着向他奔来的时候,他还抱着一个不知是谁家的孩子。这一回,他长长地吻着早晨刚刚别离却仿佛别离一世的妻子。

那一次空难,只有三分之一的乘客得以生还,而科菲竟然毫发无损。当然,他损失了三件行李,损失了一次采访好新闻的机会。不过,他上了纽约各大报纸的头版。

爱,可以让死神望而却步;爱,是人能够活下来的强大而柔软的支撑。人生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行李,有爱已经足够。撇开世事艰难,撇开物欲横流,爱——对于我们理解幸福、追求幸福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谈到这里,我们再探讨一下自我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概念。一方面,自我追求幸福要与他人的幸福协调一致,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另一方面,将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协调一致,不能有所偏废,否则我们就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

根据关注自我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倾向,可以把追逐幸福的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损人利己者。损人利己者只顾自己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幸福,甚至损害他人的幸福。就社会幸福而言,应当谴责、惩罚损人利己者。

二是合理利己者。合理利己者能够在遵循社会伦理、法律规范的前提下,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自己的幸福。就社会幸福而言,应以开放、多元化的心态,容许合理利己者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三是奉献博爱者。奉献博爱者能够为了他人的幸福而奉献自己的力量,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就社会幸福而言,应当鼓励、奖赏奉献博爱者。

丹麦,冬季寒冷的街头,一个衣衫破烂的小女孩站在一家蛋糕店的门前,看着橱窗里的大蛋糕,小女孩拼命地吞咽着自己的口水。她已经在寒风里站了很久,还是没有离去。

这时,蛋糕店的门被推开了,走出一个漂亮的女店员。她温柔地问门前的小女孩:“你是在这里等人吗?天快要黑了,还是赶紧回家吧!”

“不,我是在向上帝祷告,请他赐给我一块又漂亮又美味的大蛋糕。”小女孩认真地说,“姐姐,你说上帝能够听见我的请求吗?”

“会的!”女职员非常认真地点点头,接着,她把小女孩带进了温暖的蛋糕店。小女孩看着缤纷诱人的蛋糕和光亮美丽的蜡烛,一脸的羡慕与陶醉。

一会儿,女职员端来了一盆热水,还拿来了一条毛巾。她把小女孩带到一边,开始擦洗小女孩的脸。小女孩的脸已经在外面被寒风冻得通红了,她睁着一双大眼睛看着这位女职员,一脸的疑惑。到了最后,女职员用碟子端来了一块大蛋糕,上面放着许多亮晶晶的果仁,还有一些诱人的红樱桃。小女孩看看大蛋糕,又看了看女职员,眼眶里蓄满了泪水。

女职员看着小女孩,说:“小妹妹,你还有什么需要吗?”

“我可以吻你一下吗?”小女孩渴望地看着女职员说。

“当然可以啊。”女职员微笑地看着她。

小女孩亲了一下女职员,然后俯在她的耳边轻轻地说:“请问,你是上帝的妻子吗?是上帝派你来给我爱吗?”

此时,女职员的眼睛湿润了,她轻轻地抱了一下小女孩,小女孩在她的怀抱中甜甜地笑了。那是她一辈子也忘不了的纯洁笑容,更是她一辈子也无法忘却的幸福感觉。

读罢这个故事,我们不禁感叹,有爱的地方,就是生命的天堂;有爱的人,幸福就在他的身边。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颗爱心,那么幸福就会永驻我们心间。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个体幸福源于每个人需要的满足。由于社会个体在需求方面是多种多样的,幸福也必然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当然,由于特定社会、特定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共同性,就整个社会而言,幸福也具有某种稳定的共性特征。我们必须看到,不能截然地割裂个体幸福与社会群体幸福的关系。

佛教中也有类似的禅语:“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意思就是,爱给予的人,必然能得到别人更多的爱的回报。确实,有爱,即意味着拥有追求幸福的资本和契机;有爱,即能正确协调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以“爱”为桥梁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和谐地架构起来,每一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整体幸福就会实现平衡。

在加拿大,有一个小男孩儿叫瑞恩·希里杰克。一天早上,他在电视上看到非洲有成千上万的儿童没有水喝,渴急了,那些可怜的孩子们就去喝残留在水洼里的脏水,甚至是牲畜的尿!这则报道让幼小的瑞恩深深地震撼了,他瞪大了眼睛——他根本就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居然会有人没有干净的水喝,而且还会因此而死去。他心里实在是难过极了,忽然,电视中传出来这样一句话“70块钱就可以挖一口井”,这让瑞恩激动不已。他想,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明天就要带70块钱出发。

电视节目结束之后,瑞恩迫不及待地向妈妈伸出手:“妈妈,请您给我70块钱吧。”面对瑞恩的请求,妈妈根本没有当回事,瑞恩只好沮丧地走开了。可是整整一天,电视中那些非洲孩子因为没有水喝而死去的画面充斥着他的脑海。晚饭的时候,瑞恩又向爸爸、妈妈提起了这件事,希望他们能给自己70块钱。

“不,”妈妈说,“70块钱是不能解决那里的问题的。况且你还只是一个小孩子,根本没有这个能力。”瑞恩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爸爸。“这真的是一个可笑的想法啊,瑞恩……”爸爸还想继续说下去,但是瑞恩却哭着叫起来:“你们根本不会明白,那里的人没有干净的水喝,孩子们正在死去,他们真的很需要这笔钱。”

从此之后,瑞恩每天都要向父母请求,好像父母不给他70块钱,他就没有办法生活下去一样。瑞恩的爸爸、妈妈不得不开始认真地讨论这件事了,他们告诉瑞恩:“如果你真的想要,你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赚,比如为家里打扫房间、收拾餐桌、清理垃圾,我们会给你一定的报酬。”瑞恩高兴地答应了,他很快投入到劳动中。这一天,瑞恩干了两个多小时,经过妈妈的“鉴定”之后,他的储蓄罐里多了两块钱。此后,瑞恩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做家务。

渐渐地,家族里的人都知道了瑞恩的这个梦想。瑞恩的爷爷不禁责问儿子说:“你为什么不直接给他70块钱呢?”瑞恩的爸爸摇摇头说:“孩子的想法实在是太可笑了,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锻炼他的劳动能力。放心吧,他很快就会厌烦的。”瑞恩的妈妈也附和道:“这肯定只是一个梦,一个6岁孩子的梦,有谁会认真对待这种胡思乱想呢?”

可是半年过去了,瑞恩非但没有放弃,反而干得更加卖力了。每当爸爸、妈妈劝他停止时,瑞恩就说:“让我再干一会儿吧,我一定要赚取足够的钱,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瑞恩每天睡觉前都这样祈祷: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喝上干净的水吧!

慢慢地,附近居住的人也都知道了瑞恩的梦想,都被瑞恩的执著和善良感动了,纷纷加入到“为非洲孩子挖一口井”的活动当中。不久,瑞恩的故事出现在肯普特维尔《前进报》上,题目就叫做《瑞恩的井》。随后,《渥太华公民报》也刊登了同样的报道。瑞恩的故事迅速传遍了整个加拿大,不断有电视台要求采访他。

一周之后,瑞恩家的邮筒里出现了一封陌生的来信,信封上写着“瑞恩的井”,里面有一张50万元的支票,还有一张便条:“但愿我们可以做得更多,但愿更多的人有爱。”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有上千万元的汇款支持瑞恩的梦想。

5年过去了,这个梦想竟然发展成为一项上万人参加的事业。瑞恩这个普通的男孩儿被媒体称为“加拿大的灵魂”。加拿大总督克拉克森亲自给瑞恩颁发国家荣誉勋章。作为唯一的加拿大人,他还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之一。如今,在缺水最严重的非洲乌干达地区,已有56%的人能够喝上纯净的井水了。

一个人,如果他能做到心中有爱,常怀善意而有助于他人,那么他就能从中得到喜悦与快乐,就能让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愉悦的状态,就能使自己的生命充溢爱和幸福的光芒。所谓“水深波浪静,学广语声低;山高鸟飞集,德厚人自亲”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生活中,爱的情感是我们产生持久的幸福感的根源之一。善待自己,关爱他人,以一颗爱心对待他人,这是内心温暖、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圆融的法则。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当你步履维艰时,当你心烦气躁时,当你闷闷不乐时,试着去唤回心中那柔软的爱吧,让自己在爱的温情中,享受到幸福的点点滴滴。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