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金钱与幸福,关系有几分

在艾德里安·弗恩海姆和迈克尔·阿盖尔合著的《金钱心理学》一书中,作者对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提出了量化的指标——许多学者对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无一例外地提出两者的相关性约为0.25。

可是,就是这0.25的相关性,使得很多情侣分道扬镳;因为房子、车子等,使得很多人铤而走险,采取抢劫、盗窃等不法行为,最终给自己的人生酿成悲剧。钱财,的确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富足,促进人们增加幸福感,但过分地强调钱财对幸福的决定作用,最终只会走向幸福的反面。

0.25的相关性,是许多学者经过广泛的、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所得出的结论。《金钱心理学》一书用数学中的轴线对金钱与幸福的关系作了非常直观的描述。假设用一根纵轴表示人们对幸福的满意度,而用一根横轴来表示人们对金钱的拥有量,两轴线相交的起点为零,然后在纵轴的0.25处做一个标志,0.25即为金钱与幸福相关性的极限值。当人们收入很低的时候,对幸福的满意度确实也很低。身无分文的人对于幸福的满意度几乎趋近于零。一旦人们手中拥有了一些钱财,直白地说,也就是刚刚脱离贫困线的时候,描述金钱与幸福的关联曲线就会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很快地,就在纵轴的0.25处变成了与横轴不相干的水平线。纵然横轴上的金钱以百万、千万、亿万的速度成倍地剧增,金钱与幸福的关联曲线对此也是“视而不见”,它不会再超越0.25,而且,还会出现低于0.25的波动。

金钱与幸福的关系量化指标,不仅令那些款爷富婆们大跌眼镜,重新审视钱财与幸福的实质,也使那些衣不裹体食不果腹的穷人们为之一振,心中充满了希望。

幸福与不幸福,原本就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性感受。人生在世,只要衣食无忧,幸福就有了广阔的空间,幸福的内容就有了无限的延展性。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金钱足以支撑基本的生活,那么幸福感就与金钱没有关联。

时代发展到今天,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理解也渐渐地与以往不同,人们更加在意生活的品质,更加追求生活的舒适性和愉悦性。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很多人衣食无忧但依然为一套房子而终日闷闷不乐;很多人有着三室一厅、四室两厅却又为梦想中的别墅而愁眉不展。许多人幸福感的缺失似乎都逃离不了物质、金钱等的羁绊。

庄子在《徐无鬼》篇中说:“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势物之徒乐变。”意思是追求钱财的人往往会因钱财积累不多而忧愁,而贪心者是永不满足的;追求地位的人常因职位不够高而暗自悲伤;迷恋权势的人,特别喜欢社会动荡,以求在动乱之中借机扩大自己。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一旦被钱财羁绊,迷失了自己,只能与幸福反其道而行,越走越远。

卡罗是工薪一族,收入有限,现在打算买一辆新车,于是约上朋友约翰这个汽车发烧友,陪他去车市选购。出门的时候,卡罗主动给自己设了一道底线:包括上牌,购买汽车不能超出6万元。其实,他早就看中了一款,于是带着约翰直奔4S店去。迎面走来的导购小姐,职业化的微笑、优雅的手势,给人的感觉非常温暖舒心。她熟练地介绍着这款车的性能、特点以及价格,听得卡罗直发笑,一脸幸福的模样。一旁的约翰也不断地点头。这的确是一款性价比不错的车,完全符合卡罗的选择标准。

了解得差不多了,卡罗准备去签合同,就在他们走向玻璃桌的时候,导购小姐冲他们一笑,突然说了一句:“其实,这辆车已经是前两年的老款了,最近公司推出了新款,外观更加漂亮,设计也更合理,价钱就是多了几千块钱,我建议您来看一看。”冲着这设计更合理,卡罗有些心动了,何况价钱区别不大,也就是多了几千块钱。

新款的外观,确实比老款的漂亮多了,卡罗显然动心了,准备放弃买老款,下单购买新款了。这个时候,导购小姐又转而向卡罗推荐别的系列,她说:“其实,这一系列的车安全性稍弱一些,您不如考虑一下××系列的车,价格比您选中的这辆车只高出8000元而已。”于是……

当约翰坐上卡罗的新车时,卡罗不禁自我解嘲道:“没有想到啊,我就这么一点点地掉进导购小姐设置的圈套里面了,原本只打算花6万元买一辆新车,开回家的却是12万元的。我的房屋按揭刚刚还清,现在又得按揭汽车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或看到周围有人遭遇这种情况:被财富所“绑架”。人们为了财富而兴奋不已,努力地追求财富,用财富的画面来挑逗自己,有的人成了十足的狂热拜金主义者。要知道,财富其实只是我们的一条船,只是帮我们达成某种目标的工具,但是它不能主导我们的心。我们要认清财富的实质,懂得调节自己的内心,否则就会迷失在对财富的疯狂追逐之中。

有三个年轻人在镇上遇到了一支送葬的队伍,一问才知道,这个死去的人正是他们的朋友,而他们的这位朋友是被一个叫“财”的人杀死的。这三个年轻人于是就商量着要为这位死去的朋友报仇。

在寻找“财”的路上,他们遇到几个人正匆匆忙忙地赶路,其中一个老太太告诉他们:“一个叫‘财’的人正在追杀我们,我们必须要赶快逃命。”三个年轻人告诉老太太,他们到这里就是来杀“财”的。老太太告诉他们,“财”就在村子后面山顶上的一棵老槐树下。

他们拿出随身携带的尖刀朝着山顶走去,准备随时捕杀“财”。但是当他们手持尖刀来到那棵老槐树下时,并没有看到“财”的影子,反而发现了一箱黄灿灿的金币。他们欣喜若狂地把尖刀丢在一边,开始数金币。

其中领头的年轻人说:“我们得守着这些金币。现在我们来抽签,谁抽到的签最短,就去镇上买些吃的,另外两个人留在这里守着金币。明天一早我们就把金币分了,然后各奔东西。”

年龄最小的那个人抽到的签最短,于是他拿了几块金币去小镇上买吃的。两个留下来守金币的人想出了一个计划:等那个人带回来吃的以后就把他杀掉,这样金币只要分成两份就行了。

而那个去镇上买食物的年轻人却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在食物里面放一种无色无味的毒药,那么一箱子的金币就全部归我一个人所有了。于是他吃饱以后,在食物和饮料里放了一种烈性毒药,趁着月色赶了回去。他刚回去便被另外两个人用木棒打死了。这两个人得意地吃着喝着,没过一会儿,他们俩也中毒死了。

这三个年轻人永远想不到,他们自己也会像那位朋友一样,被“财”杀掉。其实,杀死他们的“财”只不过是被“财”所羁绊的贪婪之心、迷失之心。

当我们不被外界的财富所迷惑,不会被财富牵着走时,我们就能看到生活的真相,就能意识到,钱财并不能直接决定幸福,我们虽然需要钱财,但是钱财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一个幸福的人,绝对不会去盲目地追求钱财,他会摆正自己对待财富的心态,消除那些不合理的、过分的、有碍身心健康的对钱财的欲望,从而头脑清楚,平静应对,幸福生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恩妮·凯特的父亲是一家证券交易所的普通职员,整天在那如同“囚笼”般的办公室里拼命工作。假如他父亲不把一半的工资用在医药费以及给比他们还穷的亲戚上,那么他们的日子其实还算过得去。事实上,他们家确实是很穷的,母亲常常安慰家里人说:“一个人有骨气,有爱心,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在生活中怀着一线希望,平静而幸福地度过每一天,就等于有了一大笔精神财富。财富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的心不能迷失在财富之中。我们要主导自己的心。”

几星期以后,一辆崭新的别克牌汽车在大街上那家最大的百货商店橱窗里展出了。这辆车已定在今夜(他们所在城市的市节)以抽彩的方式馈赠给得奖者。不管恩妮·凯特有时多么想入非非,也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家会如此幸运。

当扩音器里大声地叫着他父亲的名字,明白无误地表示这辆彩车已经属于他们家时,恩妮·凯特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当父亲开着车缓缓驶过拥挤的人群,恩妮·凯特几次想要跳上车去,同父亲一起享受这幸福的时刻,但是却都被父亲赶开了,最后一次,父亲甚至向他咆哮:“滚开,让我清静清静!”

恩妮·凯特无法理解父亲的感情。当他回家委屈地向母亲诉说的时候,母亲却似乎非常理解父亲,安慰他说:“你不要烦恼,也许你父亲正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等着他找到适当的答案。”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吗?”恩妮·凯特迷惑不解地问。

“其实,汽车根本就不属于我们,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母亲回答说。

他歇斯底里地大叫:“哪儿有这样的事,汽车中彩明明是扩音器里宣布的。”

“过来,孩子。”母亲温柔地说。桌上的台灯下放着两张彩票的存根,上面的号码是“348”和“349”,中彩的号码是348。“你能看出这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吗?”母亲问。

恩妮·凯特拿起彩票看了好几遍,终于看到彩票的角上有用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这k字就是代表凯特立克。”母亲说。

“吉米·凯特立克,爸爸交易所的老板?”恩妮·凯特感到有些不解。

“是的。”母亲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跟孩子讲了。当初,吉米看父亲买彩券,就让他为自己代买一张,事后把这件事忘记了。父亲帮忙买了之后就分别在彩票上作了记号,把348的号定为吉米的,自己留的则是349号。

但是恩妮·凯特认为,吉米已经是一个百万富翁了,家里拥有十几辆汽车,他是不会计较这辆彩车的。

“汽车应该归我爸爸!”恩妮·凯特情绪激动地说。

“你爸爸知道该怎么做的。”母亲非常平静地回答。不久,他们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又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显然电话是打给凯特立克的。第二天中午,凯特立克的司机来到恩妮·凯特家,把别克牌汽车开走了,他们送给了父亲一盒雪茄。

直到恩妮·凯特成年之后,他才拥有了一辆真正属于自己的汽车。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越来越清晰地记住了母亲的那段话:“一个人有骨气,有爱心,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在生活中怀着一线希望,平静而幸福地度过每一天,就等于有了一大笔精神财富。财富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的心不能迷失在财富之中。我们要能主导自己的心。”

的确,幸福关乎人们身与心的安宁,想要寻找真正的幸福,不妨把生命的重心由外在转向内心,由外在的财富、金钱等的刺激转向内在的充实与满足。这使人不由得想起卢梭的《忏悔录》,这位伟大的哲人以少有的笔触咏叹着生命中的幸福时光:

“黎明即起,我感到幸福;清晨散步,我感到幸福;我在树林和小丘间游荡,我在山谷间徘徊,我读书,我闲暇无事,我在园子里干活,我采摘水果,我帮助料理家务——不论到什么地方,幸福步步跟随着我。这种幸福并不是存在于任何可以明确指出的事物中,而完全在我的身上,片刻也不能离开我。”

由此可看出,卢梭是感到幸福的,他已经被巨大的幸福紧紧地包围。这样的幸福感觉,虽然缘由千变万化,但却是人世间至纯至美的享受,深深地打动了卢梭。我们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处在这种幸福之中。无须刻意地精心打扮,无须奢侈的华丽晚餐,在最自然不过的原始天地之间,在静静流逝的时光里,在灵魂的真诚安宁中,以心灵的热量冶炼成刻骨铭心的幸福。

在《忏悔录》中,卢梭道出了他的幸福观——幸福是人的内心长期的深刻的精神满足,超越一切的物质、金钱、财富和欲望。

是的,幸福与金钱、财富的关系只是轻微正相关,归根结底要取决于快乐的心境和没有负累的肉身与灵魂。幸福其实触手可及,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幸福的眼光和心灵。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