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看,夏朝主要活动中心在洛阳,也就是史书记载的斟鄩。最初禹在建立政权后,将都城定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与洛阳相距不过百里。在夏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的儿子)统治时期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太康失国以后,其弟仲康的孙子少康最终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活动区域以伊洛一带的河南地为中心,东通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长滩,少康以后,夏朝几世均不在洛阳建都,至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统治时期才又定都于斟鄩。洛阳作为几代君王的都城,是夏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以往在河洛大地上是难以找寻到这个朝代的踪影的,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一个老者的出现,传说中的夏朝才得以向我们展露一二。
二里头,夏朝斟鄩,这个发现,石破天惊。
这个老者,他叫徐旭生。1959年春夏之交,已72岁高龄的徐老带着助手,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二里头,它南临伊洛而望嵩岳,北依邙山而背黄河,东扼成皋之险,西据崤函之固,确实有着“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的赫赫地理,基于这绝好的地利,也就难怪夏朝先人对洛阳钟爱有加了。
经过专家的大规模勘探与发掘,确认遗址现存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在遗址中心区有面积逾10万平方米的宫城,另外,纵横交错的数条城市干道及道路上的车辙、具有明确的中轴线规划的成组大型夯土基址、随葬品丰富的贵族墓、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以及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等也相继出世。
在多方勘查认定后,二里头捧出了众多历史之最,遗址中心区纵横交错的道路网是中国最早的道路网,双轮车痕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车辙痕迹,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也是同类遗存中前所未见的,这些要素加上先前这里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铸铜作坊等,可以断定,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的那些交叉纵横的道路网、方方正正的宫城,还有那些具有对称轴化建筑基址群,种种迹象都说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规划严谨、布局整齐的大型都市。二里头是至今为止被确认的最早的规划紧密、布局严格而且具有古代都城建筑风格的都邑遗址。这里的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规划的先河,很多规划建筑方式至今还在继续沿用。很多人将这里称为“中华第一王都”。
在二里头的手工作坊里,发现很多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等古代的器具,其中青铜爵、青铜甲造型特异,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从这些发现可以看出,夏朝已经进入了青铜器时代,而不再是石器时代了。那个时候的人民已经掌握了冶金和铸造技术,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很多墓葬,有数百之多,在墓葬之中发现很多奴隶,他们死亡形态各异。有的躺着,有的俯身,有的还被捆绑起来,甚至还有的身首异处。他们可能有的是建造墓葬劳累而死,有的可能是随当时的帝王子孙殉葬,充分看出当时的王朝统治是多么的残忍和暴虐。
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古国夏朝人民的聪明智慧,同时也反映了夏代文化的发展。
时至今日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已持续了近50年,考古工作者还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发现了众多二里头文化遗址,迄今为止已有300余处。探索之途刚刚起步,漫漫寻夏之旅正在日夜兼程。
二里头,让夏朝从传说中走了出来,成为了信史,二里头让先夏故国的气息迎面扑来,走近二里头,你能听到这个王都从远古而来,沉沉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