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在这个政治混乱的时代,国家贫弱,百姓生活极为艰苦,如果没有19岁时目睹的五四运动风潮,没有日后出国留学的经历,夏衍也许现在还呆在故乡,开着一间不大不小的染坊,做着小本务实的买卖呢……
  1900年,在浙江余杭县彭埠镇严家弄一间老式的院落里,住着一户夏姓的人家。夏家世代书香,后来却逐渐败落。10月30日,夏夫人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夏衍。
  青少年时的夏衍,因祖业颓败,家境式微,所以不得不去染坊店里做像苦工一样的学徒。长大后他就读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的染色科,准备学有所成后,创办一点属于自己的小事业,改变家庭贫寒的生活。就这样,他从出生一直到19岁,一直是一个老实的孩子,勤奋的学生,兢兢业业的学徒工,过着一种贫寒子弟为振兴家业而辛苦奋斗的常规生活。
  但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却把一向循规蹈矩的夏衍推到社会生活的激流中。此时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也冲击到南方城市,让他悚然而醒。他现在才了解到自己的世界原来是那么的狭小,自己的理想、愿望不过是一种浅薄的个人主义思想。他突然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不能继续在这个阴暗的弄堂里终生做一个庸俗的小市民。1919年他和同学组织了杭州“五八”大游行,创办了《双十》刊物。
  1920年秋,夏衍被工业学校保送到日本留学。1921年2月,夏衍考入日本九州明治专门学校电机专业。1923年暑假,他到中国东北和北京旅游,目睹帝国主义对贫弱祖国的欺凌,甚为悲愤。后来又接触了一些留日的进步同学和日本朋友,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会,越发倾心于政治活动,以求救国之道。
  1924年11月,孙中山先生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共商国是”,途经日本门司时,夏衍和一些同学前去迎送,得到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夫人热情的接见。夏衍早在几年前就将孙中山视为偶像,对于他所创建的国民党也一向抱有好感。于是,他在这一年加入了国民党。
  但是踌躇满志的夏衍没有想到,随着1925年孙中山先生的过世,国民党内部也在分化之中,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改变,右派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理想,走上了反动的道路!
  1925年底,夏衍于日本明治专门学校毕业,取得工学士学位后,到东京参加由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组成的国民党驻日总支部的工作,任组织部长。1927年国内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日本的国民党右派“总支部”捣毁了夏衍所在的“神田总支部”。夏衍奉命于4月下旬回国向武汉国民党总部请示。他在上海得知负责海外工作的彭泽民等已离开武汉去香港,无从联系,从此结束了与国民党的关系。
  而“四一二”之后,夏衍也被国民党右派开除党籍,他原来的明治专门学校同学郑汉先、庞大恩介绍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夏衍被编入上海市闸北区第三街道支部的一个小组,开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由于小组成员全是进步文学团体太阳社的成员,这使夏衍和一群文化人发生了密切关系。夏衍一向热爱文艺,此后他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1929年,夏衍翻译了前苏联 高尔基的《母亲》,这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的作品第一次被介绍给中国读者。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 联盟在白色恐怖中秘密召开成立大会,夏衍当选为执行委员。从此,夏衍又成为党在文化工作方面的领导人之一。
  1935年,他的戏剧代表作《赛金花》完成,在文化界和政界都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夏衍也因此声名鹊起。
  1937年夏天,他在上海寓所里低矮的屋檐下望着暗灰的天空,看着笼罩着沪上人家的梅雨天,酝酿着这部名为《上海屋檐下》的故事构思。
  剧本在1937年6月脱稿,原定8月15日公演,但是7月7日爆发了揭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序幕的卢沟桥事变。《上海屋檐下》的公演被无限期地延迟了。这个剧本直到两年后,才由怒吼剧社在重庆首演。
  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中国的话剧进入了抗日救亡的演剧时期。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