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妈妈一吼,吓得“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朋友更加生气,伸手去推他:“哭什么哭,我还没死你哭什么丧?”
我连忙阻止了她的癫狂行为,让她好好冷静冷静,我则带着孩子回到他的房间里,孩子抽抽噎噎地告诉我,妈妈每天都要发好几次脾气,有时候是大吼大叫,有时候是摔东西,还命令他必须恨爸爸,诅咒爸爸,他真的好害怕妈妈!
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我当时对朋友的生气远远超过同情。的确,离婚放到哪个女人身上都不是一件开心的事,但是绝不应该成为伤害孩子的理由。
中国是个离婚率非常高的国家,我们姑且不去讨论离婚率高居不下的原因。可以这么说,西方的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小,孩子不但不会受到太大的伤害,还能坦然地接受父母不再相爱的事实,并且会支持父母再婚,也很少发生排斥继父继母的情况。而中国父母离婚,那是一场抽筋剥皮的战争,孩子往往成了攻击对方的武器,这对孩子是多大的伤害和不公平。
每个父母都希望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都不希望去伤害自己的孩子。然而人又是个情感动物,除了为孩子而活,还有自己的情感需求,当这种情感需求在配偶身上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发生情感位移。所以经营婚姻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婚外情不同于一夜情,并非一朝一夕就会形成,及至离婚,更不是一夕就能造成。
很多妈妈有了孩子后就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忽略了老公的情感需求,如果老公偶尔提出异议,做妻子的会理直气壮地说:“我照顾的可是你的儿子,跟自己孩子有什么好争的?他好了你不就好了吗?”
这样对待老公正常情感需求的妻子,绝大部分老公最后都出轨了。可是即使离了婚,她们还是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拼命指责男人不是好东西,而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这里,给所有妈妈提个醒,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绝对不能忽略了孩子的爸爸,要经常关注对方的情感需求。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很多妈妈脑海里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念头:我是为你生孩子,我是在给你带孩子。这种认识将自己推回到了封建社会。孩子首先是自己的孩子,只有树立这样的认识,才会处处为孩子着想。有些妈妈在遇到婚变的时候,之所以会毫无顾忌的伤害孩子,就是源于这种错误的观念,要知道你伤害的可是你自己的孩子啊!
如果双方的感情确实已经破裂,走到了离婚这一步,更要承担起对孩子的这份责任,不应该教导孩子攻击对方的言语,更不能让孩子去仇视自己的父母。尽量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不再相爱,所以要分开,但是对你的爱,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不会改变。甚至,如果孩子对爸爸或者妈妈有敌对的情绪,做父母的应该努力去化解孩子的情绪。父母有责任去共同商量如何安排子女求学和生活问题,更要多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关注孩子的行为,力求将影响降到最低。
有的父母为了孩子拥有完整的家,即使感情已经破裂也会努力去维系,甚至在孩子面前假装很恩爱。这样不但自己很累,孩子也感受不到真正的家庭快乐。真正的快乐是装不出来的,只能发自内心。如果想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幸福,你只能先做一个快乐的妈妈。
孩子爱爸爸妈妈是天性,并不会因为离婚而真正断裂。非要孩子去恨其中一方,这是以非常手段去扭曲孩子的心灵。就如我这位朋友的孩子一样,妈妈命令他恨爸爸,使他非常为难。他不想妈妈不开心,可是内心又很爱爸爸,这种冲击使他无所适从,比父母离婚本身带来的伤害要大得多得多。
待朋友稍微平静后,我将其中的厉害分析给她听。她一时之间并不能听进去,反而问我:“我是一个女人,不是圣人,要是你老公抛弃了你,你还能让孩子对他好?你不恨他?”
我认真地回答她:“我也不是圣人,可我是一个妈妈,我必须考虑怎么样才是对孩子好。要是我老公这么对我,我肯定不会再爱他,因为他已经不爱我了。但是离婚本身已经对孩子造成影响了,我不能再让孩子受伤。比如你,孩子的爸爸把所有的财产留给了你和孩子,说明他对孩子并非无情。本来孩子可以得到更多的父爱,但是你阻止他们父子见面,这就是你的错。不管你觉得你自己有多悲惨,你都没有权力这么做。”
朋友恨恨地说:“难道他抛弃了我们,我还让他父慈子孝吗?”
我替她分析道:“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痛苦,如果他不爱孩子,你这么做根本影响不了他,只是白白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如果他爱孩子,你为什么要剥夺孩子感受父爱的机会?剥夺他正常成长的机会?”
所幸朋友还是爱孩子的,嗫嚅着问:“真的对孩子影响这么大吗?”
我坚定地点点头。后来,我给她推荐了一篇文章《破碎家庭完整爱》。
她哭着打电话给我说,和文章中的妈妈比起来,自己真的太自私了,毁了自己的生活,也让孩子不得安生。她跟我说从今以后,她一定会事事顾及到孩子的感受。
很多经历过感情挫折的妈妈,在当时的情况下不管不顾地发泄,事后却又后悔得不得了,觉得对不起孩子,可是孩子心中的伤痕早就很深很深,妈妈又因为内疚拼命想弥补,所以对孩子予取予求,溺爱过度,最终真的毁了孩子,这样的例子值得引起妈妈们的注意。
要让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和爱,必须让他学会爱自己的爸爸。这并非局限于离异家庭,毕竟更多的家庭是完整的。
我在接触一些妈妈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妈妈喜欢问孩子爸爸好还是妈妈好这个问题,这等于把本来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的爱,人为地对立起来。有的妈妈为了在孩子心目中确立独一无二的地位,甚至会无意识地讲爸爸的坏话,比如:“你爸爸工作老不在家,都是妈妈在照顾你呢!”“爸爸老是不陪我们,我们也不理他。”
其实,如果爸爸陪孩子的时间较少,妈妈不但不应该这样说,反而应该尽量在孩子面前说他爸爸的好话。
辰辰小时候因为老公经常出差,他对爸爸比较无所谓。老公打电话回来想和他说话,辰辰经常说不到两句就把电话还给我了。老公问他想不想爸爸,辰辰会很直白地说:“不想。”但是如果我偶尔不在家,辰辰会时不时地催老公打电话给我,因为他要和妈妈说话。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妈妈比爸爸更重要。老公看见这种巨大的反差,开玩笑地跟我说:“辰辰这偏心眼也太严重了吧?”
老公虽然是玩笑,但是孩子跟自己不亲,相信是每个爸爸都不愿意看到的事。在那以后,老公一出差,我就跟辰辰说:“辰辰,爸爸又出差了。”
辰辰还不理解出差的意思,问我什么叫出差。我趁机告诉他:“出差就是到外面工作,没有家人陪伴,很辛苦很孤独,可是爸爸为了让辰辰有新衣服、新玩具,所以要一个人去外面赚钱。”
辰辰奶声奶气地说:“那我给他打个电话吧!”
我特别激动,赶紧拨了电话递给他。辰辰对着电话说:“爸爸,你要是觉得辛苦就早点回家吧!”那次,辰辰跟他爸爸说得最久。
后来,老公跟我说,接到辰辰这个电话,他的心情都不能自己。
但是,爸爸和孩子的联系靠电话绝对不够,辰辰在家还是习惯找我玩。每当他找我的时候,我经常扮作很无能的样子:“辰辰,这个爸爸最擅长了,妈妈都比不过爸爸。”孩子会转而去找爸爸陪他一起玩。对于孩子,要取得他们的心真的是太容易了,几次之后,孩子会主动去找爸爸,父子感情突飞猛进。有一次,我听见辰辰在电话里说:“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我想你。”
事后,老公对我说,家里有孩子牵挂着自己,真是恨不得早点回来。我想如果男人回来,面对的是妻子的冷言冷语和孩子的不亲不近,男人回家的欲望会薄弱得多。没有一种真正被需要感,回来也是多余,这是很多男人的普遍心理。如果孩子的爸爸比较忙,不是彻底将他排除出去,而是尽量让他融合到这个亲情的圈子里来。今年,辰辰生日的时候,老公真诚地对我说:“一直以来,我都很忙,谢谢你让我享受到了完整的父子之情。”我笑笑:“你本来就是一个称职的父亲。”老公说:“以后,我会做得更好。”(题外话,别以为成年人不需要鼓励。忙碌的男人,在外面的辛苦是别人无法体会的。如果最亲近的妻儿都不能理解,那种孤独可想而知,甚至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一味地去指责挑剔,只会把人心越推越远,直到再也回不来。一个家是否温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女主人的智慧。)
父爱和母爱对于孩子而言,缺一不可,这样孩子的心灵才会健康。只有当孩子得到了足够的父爱母爱后,他的心思才不会关注在如何得到父母的爱上,才会真正地去追寻他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