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象数思维的具体规则

  我们前面讲的整体思维、主体思维、类比联想思维,古人统称为象数思维。整体思维是就天人物我的整体关系言,主体思维是就感悟联想的目的、标准皆以主体需求言,类比联想思维是就感发联想的本体、喻体的相似、相关关系言,我们是从不同角度分析古人所说的象数思维。象数思维是就感悟联想起始点的物象本体言,思维过程中始终未脱离象数。

  传说中,伏羲因河图洛书而发明阴阳符号,重叠为三,形成八卦,再将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直到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才给六十四卦系上卦爻辞。从伏羲到文王的三千年间只有符号,没有卦爻辞,只是按照阴阳符号、八卦卦象的不同组合关系预测未来,逐渐形成、积淀了一些象数规则。

  文王是根据三千年来形成的象数规则感悟卦爻象而给六十四卦系上卦爻辞。也就是说,要读解、接近《周易》古经卦爻辞的本义,必须了解象数思维的具体规则。这些象数规则是破解《周易》古经奥秘的密码。

  《周易》的推导占断,从某一卦言,既要看单个卦象的喻意,还要看上下两卦象的关系;对某一爻而言,既要看某一爻的时空之位,还要看与上下其他爻的关系,要经过一个非常复杂而且完整的综合的整体考量之后才做出的,不是一见到某种象就做出来了,有多种条件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着,这是一个很烦琐的过程。

  卦爻象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符号系统,它是深层多维的。有象、数、位、中、时等多个维度,在每个维度上都是可以合理推演的。

  1.象

  象数是《周易》用来表达义理的特殊方式。《周易》的义理寓于象数,其象数则蕴含着义理;象数是外在的载体,义理是内在的精神实质。这是《周易》象征特色的体现,所以《周易》在《左传》中也被称为《易象》。

  “象”是可以看到的具体物象,是“天垂象”,是上天所垂示的物象,显示天意的工具。“象”有两种,一为“卦象”,即八卦与六十四卦所象征的事物,《乾》象征天,《坤》象征地等;二为“爻象”,即卦中各爻所象征的事物,如《乾?初九》“潜龙”等。

  2.数

  按照“象”、“数”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述,应当为“数象”,“数”是“象”的定语,由时间、空间等维度确定“象”的性质。

  “数”有两种:一为“阴阳数”,如奇为阳数,偶为阴数;二为“爻数”,即爻的位次。



  “数”又可体现为“空间之数”,如卦与爻的空间位置,如每卦第六爻称为“上六”或“上九”,“上”与“下”对应,属于空间的范畴,意谓六爻象征着不同的空间。还可体现为“时间之数”,每卦第一爻称为“初”,“初”与“终”对应,属于时间范畴,意谓六爻象征着不同的时间。也就是说要从时空四维感悟卦爻象,如《乾》卦的“初九:潜龙”意谓冬天(时间数)、地下(空间数)的龙(象);“九二:见龙在田”意谓春天、地上的龙;“九五:飞龙在天”意谓夏天、天上的龙;“上九:亢龙有悔”意谓秋天、天上的龙,不同时空的龙蕴含不同的义理。

  六十四卦也可理解为六十四卦时,六十四种情境,如“困”之时、“随”之时、“需”之时等。

  “象”与“数”是不可分的,“象”正是在“数”的时空变化中发生变化的,《周易》正是探讨这千变万化中的规律,并运用这规律预测未来、助人决策。

  《周易》通过象数感悟义理,卦名也是义理的体现,卦名也是由象数感悟而来。《周易》卦名主要由符号、卦象、卦德三个角度感悟,三个角度都与象数有关,如“山雷颐”(ほ)、“火雷噬嗑”(び)等,就是从六爻符号感悟出的,“颐”是把六爻感悟为人之口,初九、上九两阳爻为上下嘴唇,中间四阴爻为上下牙齿,再从“口”中感悟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等义理。“噬嗑”是口中有物,九四是口中之物。六个符号的组合也可看做是广义的象。

  《周易》六十四卦名中大部分源于卦象,如水雷屯(に),水在雷上,还没落下,初春的天象,故名“屯”,“屯”为草之初生,意谓初始之时。山水蒙(ぽ),水刚从山中流出,有如人之蒙稚之时,故名“蒙”。

  有些卦则是由卦德得名,如“坤”()卦,坤,顺也,坤卦象为地,坤是地之德,“坤”由卦德得名。疑“乾”卦也当是由卦德得名,帛书《周易》写作“键”,乾为键之通假,若把“乾”讲作“天”,《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就讲不通,假借“键”,则通。

  3.位

  《易传》认为卦爻吉凶的基本原理之一便是阳爻须居阳位,阴爻须居阴位,这称之为当位或得位。如果阳爻须居阴位,阴爻须居阳位,即为不当位或失位。当位则吉,失位则凶。

  须知每一爻的爻位特征和各爻关系的复杂情况,正是万事万物的复杂关系的反映,也是某种事物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变动、发展规律的反映。“密码”就藏在爻位特征和各爻关系的多种类型之中,破译爻象密码的要诀也在于此。爻象中所隐含的哲理,正是通过爻位特征和各爻关系来体现的。

  要想了解爻象中所隐含的哲理并读懂爻辞,必先了解爻位特征和各爻关系的种种类型。

  先谈爻位特征。六十四卦的每卦各有六爻,自下而上分别称为初、二、三、四、五、上,区分出六级高低不同的等次,象征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空间上下、贵贱、时间先后的地位、条件、阶段等,这六个等次构成六个不同的“爻位”。

  从六个爻位代表的事物的发展阶段而言,初位为发端萌芽阶段,应潜藏勿用;二位为崭露头角阶段,应适当进取;三位为功业小成阶段,应谨慎防凶;四位为新人高层阶段,应警惧审时;五位为圆满成功阶段,应注意处盛戒盈;上位为发展终极阶段,应注意穷极必反。《乾》卦六爻最为典型。其他卦的爻位也可用此原理观察。

  从六个爻位所处的地位之性质而言,用古代人的社会地位为喻,初为士民,二为大夫,三为诸侯,四为三公九卿近臣,五为天子,上为太上皇,或为宗庙。

  六爻还可以象征天、地、人,上二爻为天,下二爻为地,中二爻为人。

  还可以象征人身体由下到上的不同部位,如《艮》卦:

  初六:艮其趾。


  六二:艮其腓(小腿肚子)。

  九三:艮其限(腰部)。

  六四:艮其身。

  六五:艮其辅(面颊)。

  上九:敦艮。

  “神无方而《易》无体”(《易传?系辞上》),《周易》有规则,但无定规,因卦而异,要具体卦具体分析,要看经文是运用了哪条规则,是从谁的角度预测的,甚至规则之间还有冲突,更要细心分辨。

  从理解角度说,我们没有权利决定运用哪条规则,我们只能尊重它、理解它。先理解,再评价。

  此外,六爻中有为主之爻,称为“卦主”。卦主多取第五爻(上卦之中位)。因卦主含义有二,一为卦之主爻,多为第五爻,或第二爻。一为卦之主因,尤其是有五阴一阳、五阳一阴构成的卦,物以稀为贵,唯一的一阳、一阴往往是其卦得名的原因,也可称为卦主。由于有两个标准,故有可能一卦有两个卦主。如泽天夬(め),上六为“夬”得名之因,九五为君王之位,皆为卦主。

  4.当位

  爻位又有当位、不当位之分。凡阳爻处于阳位(初、三、五为奇数,为阳位),阴爻处于阴位(二、四、上为偶数,为阴位),均称为“当位”,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符合规律(遵循正道);反之,凡阳爻处于阴位,阴爻处于阳位,均称为“不当位”,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违反规律(背逆正道)。“当位”、“不当位”又称为“得正”、“失正”。阳爻不当位,多为冒进;阴爻不当位,多为才德不称位。位是客观要求,阴爻阳爻则是主观才德的属性。

  以《晋》(ひ)卦为例,初六、六三、九四、六五、上九,这五爻都不当位,只有六二当位。所以“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象》曰:“‘受兹介福’,以中正也。”而“九四,晋如鼫鼠,贞厉。”《象》曰:“‘鼫鼠贞厉’,位不当也。”

  虽然一般说来,当位为吉,不当位为凶,但也不能以此为绝对标准,还要看其他多种因素,做综合考察。同时,当位与不当位也会有发展变化。

  另外,据三国时易学家王弼说,初、上两爻不存在“当位”、“不当位”的问题,因为初爻位卑势危,阴阳处之皆当深藏勿进;而上爻位极势危,刚柔居之都应谨防衰危。

  上述爻位特征的种种类型,都是剖析爻象的依据。

  除此而外,各爻关系的种种类型也是重要依据。所以说,要做综合观察。

  在六爻之间,由于各爻的位次、性质、远近距离等因素,常常表现出“承”、“乘”、“比”、“应”的复杂关系,反映事物在复杂环境中发展变化的有利或不利的外在条件。

  5.乘

  《周易》产生的时代是宗法等级社会,等级观念极强,臣只能在君之下,凡相邻两爻,如阴爻在阳爻之上,称为“乘刚”,简称“乘”,象征弱者(柔者)乘凌强者(刚者),“小人”乘凌“君子”,结局往往不吉。如连续几个阴爻都在一个阳爻之上,则这几个阴爻对这一阳爻都可称“乘”;若一阴爻在几个连续的阳爻之上,此阴爻对下面的几个阳爻也称为“乘”,如泽天夬(め),《彖》曰:“柔乘五刚也。”

  6.承

  相反,凡相邻两爻,如阴爻在阳爻之下,则称为“承刚”,简称“承”,象征卑微者(柔弱者)顺承尊高者(刚强者),请求援助。这时爻义的凶吉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说来,两爻阴阳当位者为吉,两爻阴阳不当位者多凶。如一个阴爻之上有几个阳爻,则这一阴爻对几个阳爻都可称“承”。

  7.比

  凡相邻两爻,都可称为“比”。比,是比近的意思。两爻互比,象征事物处在邻近环境中的作用与反作用,可通过两爻的阴阳承乘关系加以分析。“比”的关系一般是预测时间较近的结果。上面讲的乘承,就属于“比”的范畴。

  8.应

  在一卦中,下卦三爻与上卦三爻在相应位置上是两两对应的(即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对应之爻,如为一阴一阳,互相交感,称为“有应”;如果都是阳爻,或者都是阴爻,不能交感,就称为“无应”。爻位的“有应”、“无应”,在剖析爻象时经常用到,这象征着事物之间的谐和、统一与矛盾、对立的运动规律。若六爻由五阴一阳、五阳一阴构成,五阴与一阳、五阳与一阴之间皆为应的关系,如风天小畜(ち),《彖》曰:“柔得位而上下应之。”

  各爻之间的承、乘、比、应的关系相当复杂。比如说,“应”就常常受到承、乘、比的影响和妨碍。这构成了复杂的关系网。而各爻关系又与各爻的爻位特征的种种规定性交织在一起,其头绪之纷繁可想而知,然而非如此也不足以反映万事万物的复杂变化。在这里,以六爻的变化模拟事物错综复杂的变化,六爻又是某种事物在某种时空中的象征。所以爻象的推演程式是十分繁复多变的。只要在每一卦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运用我们上面所说的破译“密码”的要诀,执简以驭繁,《易经》这座神秘迷宫是可以任人遨游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卦爻符号是一个开放系统,其象征意义是因时、因事、因人而异的,而卦爻符号的含蓄性、多义性、包容性,又能产生丰富的类比联想,所以,我们在探讨卦理爻象之时,要坚持两大原则。一是综合性:要善于体察多种因素,不执于一端,使得我们的推演得出顾及各种因素的综合性结论。二是灵活性:不能生硬理解卦辞爻辞,机械套用卦理、爻象,要在哲理的悟解中加以灵活运用。需知《易经》所启示的是“活法”,而不是“死法”,它是变化的哲学,在无穷变幻中显示的根本大法。

  9.下卦、上卦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组成的复合卦,每卦中包含两个八卦符号,居下者称“下卦”,又称“内卦”,《左传》称为“贞”卦;居上者称“上卦”,又称“外卦”,《左传》称为“悔”卦。

  下卦、上卦可以象征事物发展的两个阶段,下卦为小成阶段,上卦为大成阶段;又可象征事物所处地位的高低,所居地域的内外远近;还可象征与君王关系的远近,如《否》(お)卦卦辞说:“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卦辞是从爻画感悟:下卦三阴,上卦三阳。阴为小,为小人;阳为大,为君子。上卦为“往”,为疏远;下卦为“来”,为重用。重用小人,疏远君子,否闭之世,人道不同,君子算到这卦前景不利。


  10.互卦

  八卦两两重叠形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中间的四爻又可构成互卦,二、三、四构成下卦,称“下互”;三、四、五构成上卦,称“上互”。如《需》(ど)卦,下互为“兑”,上互为“离”。《需?九五》为什么说:“需于酒食,贞吉。”因为下互为“兑”,兑为口;上卦坎为水、为酒、为食。

  《左传》《国语》所载《易》说,常用“互卦”解卦。早期的解卦方法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

  还有半卦,也叫半象,由二爻构成,一般多由六爻中的上两爻和下两爻构成,如《贲?初九》(ま)爻辞:“贲其趾,舍车而徒”,即源自半象,初九与六二构成“震”的半象,震为趾,为行。

  有时也用在其他位置,如《未济》(ふ)卦,初与二、三与四、五与上形成三个半艮,艮为狐,半艮为小狐,故《未济》卦爻辞以“小狐”之象喻义。

  此外还有由四爻构成的四连互卦,如《中孚》(と):“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缘于九二、六三、六四、九五构成大“离”,“离”象鹤。



  五爻构成的五连互卦,如《大过》(や):“九五:枯杨生华”缘于初六到九五五爻构成的大“巽”,巽象木。

  11.十二消息卦

  在自然界存在盈虚变化的规律,“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丰?彖传》);在人世间也同样存在盈虚变化的规律,“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剥?彖传》)

  十二消息卦就是盈虚变化规律的体现。其中六消卦、六息卦都是站在阳爻的角度得名。

  消,就是阳爻逐渐被阴爻消剥;息,就是阳爻逐渐生长。

  六消卦依次是:《姤》(が)卦、《遁》(く)卦、《否》(お)卦、《观》(ぢ)卦、《剥》(ぺ)卦、《坤》()卦。

  六息卦依次是:《复》(こ)卦、《临》(じ)卦、《泰》(け)卦、《大壮》(す)卦、《夬》(め)卦、《乾》()卦。

  其中有些卦名就是由爻画“消息”的特点得名。

  如《剥》卦,由五阴剥一阳而得名。《剥》卦辞曰:“不利有攸往。”《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柔变刚”,即阴爻消剥阳爻。卦辞所以说“不利有攸往”,是因为小人的势力在逐渐增长。

  读解消息卦,不仅要看本卦的阴阳力量对比,还要看本卦在六消卦、六息卦整体结构中的位置。如《剥》(ぺ)卦本身就是五阴剥一阳,阴盛阳衰;在整体趋势中也是对阴爻有利,五阴一阳要变为六阴,所以算到这一卦,君子要格外谨慎。

  《复》(こ)卦也是由一阳五阴构成,由阳爻回复其位得名。《复》卦辞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彖》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都是从阳爻的角度说,卦辞所以说“利有攸往”,就是因为阳气回复、回升,阳爻大势是不断增长的。

  《大壮》(す)卦所以得名就是因为四阳二阴,阳盛阴衰,故《大壮?彖》曰:“大者壮也。”阳为大,阳爻大势处上升时期。

  尚秉和《周易尚氏学?论消息卦之古》说:

  亦曰月卦,曰侯卦,曰十二辟卦,为全《易》之本根,大玄之纲领。清儒毛西河等,动以月卦属之汉人,此大误也。干宝《周礼注》引《归藏》云:“复子,临丑,泰寅,大壮卯,夫(当为‘夬’)辰,乾巳,姤午,遁未,否申,观酉,剥戌,坤亥。”是月卦已见于二《易》,故《坤?彖》及上六爻辞,非用月卦不能解,明以坤居亥也。《左传》得《复》卦,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以复居子,尤为显著。后汉人注《易》,往往用月卦而不明言,以月卦人人皆知,不必揭出,其重要可知已。

  尚秉和认为关于“消息卦”的规则不是汉人的发明,古已有之,《归藏》已用十二消息卦对应十二月。《复》为子,为正月,为冬至,以此类推。

  还有学者研究“卦变”时,认为六十四卦是由十二消息卦演变而成的。

  天地万物遵循盈虚变化的规律,人类社会也要遵循盈虚变化的规律。《周易》六十四卦都是按照盈虚变化的规律判断形势,预测未来;十二消息卦在这方面体现得尤其鲜明强烈。

  12.中

  《易传》更提出“中”,认为上下卦之中位即二、五爻往往决定卦的吉凶性质,因为“中”或“中正”为事物的稳定合理状态。

  还有两种重要情况。由于第二爻处于下卦的中位,第五爻处于上卦之中位,这两个位置优越,称为“居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不偏。阳爻居中位,则有“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则有“柔中”之德。如果刚好阴爻处于第二位(六二),阳爻处于第五位(九五),那就更好了,是既“中”且“正”,称为“中正”,在爻位中是最为美善的象征。《易经》崇尚“居中”、“中正”,符合先秦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

  按照大概率相对言之,六爻之中,第五爻最好,六二次之,其他四爻吉凶概率相差不大,但各有特点,初爻,意谓起始阶段,多为准备阶段,宜静不宜动,少大吉,也少大凶;第三、四爻多险多凶;上爻处变化的临界点,若好卦,则可能向坏的方向变化;不好的卦,则可能向好的方向转化,否极泰来,乐极生悲。

  《易传?系辞下》说: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大意是说:“《周易》这部书,以考察推原事物的初始、归纳推究事物的结局为目的。各卦六爻阴阳相互错杂,只是反映特定时空的物象。初爻(可塑性大)尚难预测未来,上爻的意义容易理解,初爻、上爻象征着事物的开始与结局。……第二爻和第四爻同具阴柔功能,但居不同位置,象征的利害得失也不同;第二爻多获美誉,第四爻多畏惧,因为靠近君位。阴柔之道,不利于有远大作为,其要旨在谨慎不犯咎过,其功用在于柔和守中。第三爻和第五爻同具阳刚的功能,但居不同的位置,第三爻多有凶险,第五爻多有功勋,这是贵贱不同的等级的原因。若阴柔处三、五阳位就多危患,若阳刚处三、五阳位就能胜任吧?”

  “中正”在《周易》中是非常重要的条件。《豫》(ず):“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13.时

  《易传》还十分重视“时”的观念,“时”就是通常所说的“卦时”。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各自象征某一事物、现象在特定背景中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这种“特定时机背景”就是所谓“卦时”,简称为“时”。认为六爻的吉凶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而所处的时机亦不同,顺时而行,因时而变者为吉,如同居中位,不一定都吉,随时则吉,失时则凶。如《节》卦兑下坎上,九二与九五都居中位,但九二爻辞却说“不出门庭,凶”。《易传》解释说:“不出门庭,凶,失时极也。”指九二虽居中位,但应出时不出,失去时机,故为凶。

  就是说,六十四卦就有六十四种特定时机背景,就是六十四“时”。

  这六十四时从不同角度提示了在特定背景下的事理,如《泰》卦象征“通泰”之时、《否》卦象征“阻塞”之时、《讼》卦象征“争讼”之时、《师》卦象征“用兵”之时、《既济》卦象征“事已成”之时、《未济》卦象征“事未成”之时的事理,等等。每卦六爻的变化,反映事物在特定“时”中发展到某一阶段的规律。换言之,六十四卦所表示的六十四时,可以说是社会人生问题的六十四个专题,三百八十六爻则可以视为在三百八十六种人生处境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和最佳对策。《周易》六十四卦就是一部完整的行为手册。所以《周易》强调“与时偕行”,“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周易?艮?彖》)。个人的行止决策要考虑客观之时的条件变化。涉外企业在美国金融危机、欧盟债务危机、没有订单之“时”,还要盲目扩张,盲目生产,结局可以预测。条件不成熟,则静待蓄势;条件成熟,该出手时就出手。



  韩非子对“时”的认识接近《周易》,他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变了,事物事理也随时代的变化同步变化;既然事情变了,解决的措施也应同步变化。韩非子讲的“守株待兔”,《吕氏春秋》讲的“刻舟求剑”,都是嘲讽“法先王”墨守成规、泥古不化的迂腐。《周易》不是一刀切,该“法先王”时就提倡“法先王”,该“法后王”时就法后王,因具体之“时”的需求作具体分析。

  即便日理万机,万机之中总有个轻重缓急的差异,先解决当务之急。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特定时机背景”,捕捉时机,顺应时机。人生不同阶段“时机”不同,顺应规律,事半功倍。

  说学习,十岁前接受语言能力强,可塑性强,形象思维能力强,可注意开发孩子语言、音乐、数学的潜能;修养的提升、知识的累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环环相扣,十岁前要打好基础,培养善良的人格,求知的欲求,一旦基础没打好,可能会影响一生;十三四岁青春期,没长大却认为自己是大人了,不成熟却认为自己很成熟,逆反心理强,自尊心强,眼高手低,却需要认可,家长要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多表扬,少批评。

  即便学习的过程中,都要注意“时”的重要性,理解心理学中的“遗忘曲线”,四十八小时几乎忘记已接受知识信息的一半,所以要及时复习,巩固强化。

  说事业,三十岁前为事业打基础,三十到五十岁拼事业,五十岁后且战且退,注意身体。

  说婚姻,二十到三十岁最佳时期。百姓说得好:“青春不长在,赶快谈恋爱。”

  《周易》的象数规则还有很多,如覆卦、错卦、综卦、变卦、卦变等等。

  这些规则之间感悟的角度不同,有时侧重卦画符号,有时侧重卦爻象,有时又侧重卦德;有时侧重于比,有时又侧重于应;有时侧重于时间节点,有时又侧重于空间位置;有时侧重于上卦与下卦的关系,有时又侧重于上互、下互的关系,甚至有时还要看半体之象、四连互之象、五连互之象,等等。

  而且各个维度之间也是可变换沟通的,在这个多重互构的推演系统中,象与辞的主要联系不是线性的,而是凭借象与辞的动态的变通来衍生的。

  这些规则之间有时是冲突的。面对同一卦爻象,运用不同的象数规则感发出的象征意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是背反的;甚至对同样关系的上下卦象的感悟也是不同的,《周易》对卦爻象的感悟带有极强的主体特征。

  如《萃》(も)卦,上兑下坤,上卦象为泽,下卦象为地,《周易》古经是从上泽下地的关系中感悟出“萃”的卦名,水在地上聚集一处方能成为泽。故《彖》曰:“‘萃’,聚也。”卦名的含义就是卦的主旨,故此卦主要说的是君主如何凝聚人心的智慧。

  想不到的是,同属《易传》的《象》对上泽下地卦象的感悟截然不同,《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是说地上的泽水要是多了,高于地面就要泛滥,就要造成祸患;并由水患联想到人患,要防患于未然,于是告诫君主要修治兵器,以防备出现社会动乱。

  从政治之用的角度说,《象》的感悟肯定是大智慧;但从解释学的角度说,《象》的感悟不是解释《萃》卦卦辞的本义,而是读者接受。不同读者不同目的对同一对象可以生发不同的读者接受。古代对《周易》的读解多是运用《周易》,多是读者接受,灵活变通,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学术研究,不是读解作者本意。

  《周易》对象的感悟不同自然科学,不是反复的科学实验,不是数学计算,也不是逻辑推导,而是按照象数规则对卦爻象的个体感悟,这给我们今天的读解带来极大的障碍。


  象数规则不仅多,而且之间有冲突。比如,下卦若是“离”(う),六二,从其位说,既中且正,意谓才德称位,行事方法得当,当吉;若从它与初九的关系说,则为“乘刚”,当凶;若从它与九三的关系来说,则是“承刚”,当吉;若从它与上卦的关系说,又存在是否“应”的关系;若从象的角度说,还要考虑“火”与上卦象的关系,等等。

  我们无法决定《周易》运用哪条规则感悟卦爻象,我们只能面对它,理解它,接近它。而要理解它,首先要了解它的象数规则,才可能了解它是从哪个角度,运用了哪条规则,由卦爻象中感悟出什么义理。

  象数规则是《周易》观象悟道的密码,只有破译《周易》的密码才可能理解它原本要表达的义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