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人们运用相同的感官接受信息,却可能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处理信息,而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相同信息处理的过程、结论可能截然不同,或曰思维方式制约着人们对世界认知及表达的方式。

  比如,植物学家看到松树,会说:“松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叶子针形,花单性,雌雄同株,结球果。”孔子看到松树,却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松树中感悟到伟岸人格。前者属于认识论范畴的科学解释,后者则是伦理范畴的道德感悟。因此,对我国古人思维方式的体察会有助于对《周易》的理解。

  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用今日思维学的术语说就是类比联想思维,又称直观意象思维,是由具体事物直接推知抽象事理的方法。不是逻辑推理,而是联想,是把没有逻辑关系的事物看做有逻辑关系。

  类比联想思维方式是指在人类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借助一种具体的“象”、“数”,去进行认识、领悟、模拟、触类旁通、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的事理的一种思维方式。准确地说,“象”是中心词,“数”是“象”的定语,以“数”定“象”的时空特性。类比联想思维方式起源于原始时代,发展形成于《周易》。

  《易传?系辞下》中说: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类比联想思维方式的一个最根本的特征是“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取象比类”。所谓取象中的“象”,就是形象、物象、现象。“易者,象也”;“卦者,挂也”。挂上一种直观可感的象,通过人们的联想或想象这个中介,用来阐发事物更深层的意趣、意旨和事理,从而来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所以《周易》象数思维所重视的不是“象”本身,而是“象”所蕴含的“神明之德”。

  “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直接影响我国古代人们的人生观、艺术观的形成,并产生了迥然有别于西方文明的特殊效果。

  《周易》的类比联想思维总是离不开具体客观朴素的物象,并总是开始于“物”,立足于“象”,自始至终保持着事物原貌的直观性与完整性,并力求富于微妙性与暗示性。如“言外之意”、“画外之意”、“得意忘象”、“得意忘形”都是象数思维立象取意、索意、尽意所产生的妙不可言、妙不可传的“惊人”效果。



  《周易》的认知方式离不开物象,以物象为工具,通过类比、联想和象征,把具体经验普遍化、公式化,进而推诸一切事情。

  什么是“象”?《周易》又是通过怎样一套办法来完成它的思维过程的呢?魏王弼说: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概括一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即:言—象—意。

  通过卦爻辞之“言”以明卦爻“象”,再由“象”而“尽意”。从这个思维过程中,我们明显看到“象”在其中的重要地位:立文字不是为了直接说事理而只是去说明“象”的。如乾卦以“龙”为象,借此来讲述乾卦变化的道理。所用“取象之辞乃采取一种事物以为人事之象征,而指示休咎也,其内容较简单者,近于诗歌中之比兴。”(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即通过外在景物来抒发、寄托、象征、表达观念(“情”、“志”),使外物不再是纯粹的客体,而成为融合一定理解和想象后的主客观结合的“象”。

  《周易》象数思维,不能从对象自身中找出发展的必然性,而往往从类似事物的链条中给对象作出判断。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