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立象尽意的表现方式(表层现象)

  大家对我们中国的民俗婚俗都很熟悉,结婚的时候,为什么要吃枣?为什么要迈火盆?听说有的地区新娘子还得坐在一把斧子上?过年“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老人说,吃枣了,就是早生贵子;迈火盆,代表着火生旺运,或者说烧去一切不祥;坐斧子,象征坐在福运上;“福”字倒着贴,意味着福气到来;月饼圆象征着人团圆。

  枣和早生贵子有什么关系啊?谐音,枣子,早立贵子,早生贵子;坐斧子,因为那个斧子和福谐音,她坐着斧子,就是坐着福气来了;迈火盆,火势往上烧,所以迈过火盆了,火烧运旺;再者,古人认为火最为洁净,可以祓除不祥,所以迈过火盆,意味着祓除了灾难不祥;春节的时候贴“福”字怎么倒着贴,“倒”和“到”谐音,倒着贴意味福到了;中秋节要吃月饼,月饼像月亮一样是圆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圆,月饼圆,人也团圆。

  这些民俗婚俗为什么会有这些象征意义?它实际和《周易》的类比联想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

  了解内在的思维方式,可以从其表层的表现方式切入。

  我先讲两个自然现象,大家琢磨琢磨,这能引出什么判断来?说那个枯萎的老杨树发芽了,枯萎的杨树开花了,枯木逢春,从中能够推导出什么来?

  其实,枯木逢春这种自然现象和人事有很多的联系,都是已经进入没希望的那种境地了,突然又焕发生机。

  《周易?大过》里有这么两爻:

  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枯杨生稊”,就是枯萎的杨树发芽了。“老夫得其女妻”,老头娶到一个年轻的妻子,自然现象和人世间联系起来了。

  他们之间有逻辑关系吗?没有。只不过相似而已。

  《周易?大过》中还有一爻: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生华”,就是“生花”。枯萎的杨树开花,老太太晚年嫁给一个年轻小伙。

  在我们今天看很正常,古今思维方式不一样,古人得出的判断就不一样了。《周易》说,如果是“老夫得其女妻”,就像枯萎的杨树发芽了,“无不利”。用天象,用人事,推导出一个占断辞:“无不利”,“无不利”,就是没有什么不利的,那就是全都利了。

  可是另一个呢?“枯杨生稊”、“枯杨生华”,我们看没有什么区别啊。在《周易》里就有区别了。它说“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没什么过错,也没什么值得称赞的。这不一样了,那是“无不利”,全都好,这个是中性。

  为什么呢?按照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来说,我们没法理解,开花比发芽不是更好吗。《周易》不是这样说,它说发芽能够茁壮成长,长成更大的杨树;开花呢,很快就要凋零了,所以说老头娶年轻的妻子很好,老太太嫁给年轻小伙就差一点儿。这当然有男尊女卑时代背景这样一个原因,又因为当时的婚姻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从生育的角度来看,老头娶年轻的妻子不影响生育,可是老太太要嫁给年轻小伙,可能就影响生育。

  这就是《周易》从天象推导人事,再推导一个吉凶的判断。

  我再说一个例子,说一只羊钻进篱笆里了,往前进,进不了,四条腿,肚子大;往回退还不行,有犄角,倒戗刺。这就是《周易?大壮》:

  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

  “无攸利”,没有什么有利的事情。你要算到这一爻,一看到这感觉不好,别急,它后面还有一句,“艰则吉”,你现在进退两难,这个处境是很困窘很艰苦,如果你就此放弃,那就什么利都没有,“无攸利”了,如果你能够通过一段艰苦的努力,努力争取一下,很有可能挣脱篱笆,也就是说你经过艰苦奋斗,“艰则吉”,还有吉祥等着你,你只要咬紧牙关奋发努力,通过这一关,最后一片光明,阳光总在风雨后。

  又如《乾》卦写龙隐龙现。《井》卦写井谷射鲋等等。通过对“龙”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意在阐释与之有一定相关的抽象事理,即不是为了说明“龙”等具体事物本身,而是通过对这些具体事物的描述,启发人们想象,去悟知出一个抽象的事理,抽象道理寓于对具体事物的表述中,使人由具体的事象联想到抽象的事理,而有所感悟。

  《周易》“推天道明人事”,观天象悟天道,再以天道为依据推论人事吉凶。卦爻象是《周易》推测所占之事吉凶的主要依据,如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并试图以此表现出宇宙万物的变化,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左传?僖公十五年》载,韩宣子出使鲁国,“见《易象》与《鲁春秋》”。称《周易》为《易象》,可知“象”在《周易》中的重要性。

  如《周易》设卦观象,通过想象这一媒介,比附推论出“意”。卦爻象是可见的,而“意”是不可见的,不好说清道明的,对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人们只要运用取象思维方式便可得到,这正是“得意忘象”、“得意忘形”、“得鱼忘筌”的思维秘密所在。所得的“意”便是事理,是感悟的目的,是本体;所忘的“象”、“形”所选取的具体事物是媒介,是喻体;而其思维过程的比附推论是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周易》取象思维方式,古人称象数思维,类似今人所说的类比联想思维。



  类比联想思维与整体思维的互补,建构了《周易》的思维框架。《周易》古经,以它特有的表达形式,充分注意到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和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八卦及六十四卦是构成这一整体的基本框架。在这里,人和自然是处在完全统一的结构之中的,这一整体观与取象思维方式互相补充,也就是说,在类比联想思维过程中,有整体思维;而整体思维也离不开类比联想思维。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