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经典中的经典、智慧中的智慧。
《周易》是中国文化之首,此“首”有二义:
一是从时间说,源头,中国文化的源头。《周易》之后的文化现象大多不同程度地受到《周易》的影响。追根溯源,纲举目张,“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荀子?劝学》)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
二是从内容、地位说,重要。《周易》基本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框架。五经有两种排列顺序,若从内容重要程度排,《周易》为首;若从普及程度排,《诗经》为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文史哲,文史哲的核心是哲学,哲学的核心是儒、道,而儒、道的渊源是《周易》。儒、道两家都推崇《周易》,都把《周易》奉为其说的经典,都通过解说《周易》发扬其说,其实是各取所需。
儒家更多继承阳刚、积极进取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终日乾乾”(《乾卦?九三》),在《易传》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孔子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左传》则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脊梁,使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断绝。
道家更多继承阴柔、退隐、不争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坤卦》),在《老子》是“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往低处流,滋润庄稼,告诫君主要模仿水之德,贵柔守雌,退隐不争,无为而无不为,造福于民,让利于民,类似佛家所言的“舍得”,物质的舍,换来精神的得,换来臣民对君主的拥护,换来政权的稳固,社会的和谐,故康有为说:“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老子从阴柔之道中感发出君人南面之术,庄子则从中感发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庄子》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以顺其自然为方法,追求逍遥自在,得尽天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阴阳相济,儒道互补,构成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结构。
儒家以《周易》为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之首,道家以它为“三玄”(《老子》《庄子》《易经》)之一,无论是研究天文、地理、哲学、政治、兵法、道德,还是医学、文学、武术、气功,甚至认为《周易》八卦为文字之祖。《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小序》说: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由此可知《周易》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孔子对《周易》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晚年非常喜欢《周易》,几近痴迷,孔子说: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孔子认识到《周易》的实用价值,认为读《周易》可以提高修养,少犯错误。《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献《帛书易传?要》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以致韦编三绝。子贡非常不理解老师为什么会喜欢这么一本书,就问孔子:“老师您曾教导我们,说有德行的人要舍弃求神,有智谋的人要远离问卜,弟子我一直以此为行为准则。如今您为什么活到这把年纪,又突然喜欢上《周易》占卜这玩意儿呢?”
孔子回答子贡说:“夫《易》,冈者使知瞿,柔者使知冈,愚人为而不忘,人为而去。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辟咎,然后《易》始兴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帛书易传?要》,《易学集成》第三卷)
《周易》原本是用来占卜的,孔子却对其中所包蕴的人生哲学感兴趣,孔子说:“《周易》可使刚正的人知道如何提防危险;使软弱的人渐渐变得坚强起来;使无谋的人不会去大胆妄为;使奸诈的人去掉诡诈之心。”
孔子还分析了《周易》产生的背景:“殷周之际,当周文王还臣服于商朝的时候,他尽管怀有勤政爱民之仁德,但却没有权利去改变朝廷的弊端,忧患不已。商纣荒淫无道,周文王于是决定自己积蓄力量,准备推翻商纣的统治,于是文王推演《周易》,为了躲避商纣王的治罪,周文王制定了迂回的战略战术,小心翼翼地行事,《周易》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
孔子已经悟出《周易》的潜台词,任何结果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既有我们个体不能掌控的“天命”,近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客观原因;也有我们能够掌控的“德行”,近似我们今天所说的主观因素,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所以结果吉凶不同,主要源于个体的道德修养不同,主观内因是关键因素,客观外因只是次要因素。孔子明确指出个人的德行决定吉凶福祸,他说:“后代学士可能会有人因为我喜欢《周易》而怀疑我,我读《周易》只是探寻道德修养的内容,我与史官、巫官同是运用《周易》,但目的不同。君子于德行中求福,由此祈祷上天保佑的祭祀活动会愈来愈少;在仁义中求吉,由此问询天意的卜筮活动会逐渐消失。”
人们祭天是祈求上天的保佑,而“皇天无亲,惟(唯)德是辅”,上天只保佑有德行的人;占卜的目的是预测未来的结果吉凶,而《周易》告诉你,结果吉凶是由你的仁义道德决定的,大家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祭天占卜的行为也就会逐渐减少了。《周易》是借助上天的权威激发人们的主观积极性,命运不皆由天定,更多时候是掌控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个体的道德修为决定未来的结果吉凶,我的未来我做主。面对、接受无法改变的客观,改变可以改变的主观,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不仅社会科学家研究《周易》,自然科学家也研究《周易》;不仅中国学者研究《周易》,外国学者也十分注重研究《周易》。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发现《周易》由阴爻、阳爻两个符号构成六十四卦,运用的是二进制数学。在二进制数学中,只有两《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经典中的经典、智慧中的智慧。
《周易》是中国文化之首,此“首”有二义:
一是从时间说,源头,中国文化的源头。《周易》之后的文化现象大多不同程度地受到《周易》的影响。追根溯源,纲举目张,“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荀子?劝学》)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
二是从内容、地位说,重要。《周易》基本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框架。五经有两种排列顺序,若从内容重要程度排,《周易》为首;若从普及程度排,《诗经》为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文史哲,文史哲的核心是哲学,哲学的核心是儒、道,而儒、道的渊源是《周易》。儒、道两家都推崇《周易》,都把《周易》奉为其说的经典,都通过解说《周易》发扬其说,其实是各取所需。
儒家更多继承阳刚、积极进取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终日乾乾”(《乾卦?九三》),在《易传》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孔子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左传》则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脊梁,使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断绝。
道家更多继承阴柔、退隐、不争的一面,在《周易》是“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坤卦》),在《老子》是“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往低处流,滋润庄稼,告诫君主要模仿水之德,贵柔守雌,退隐不争,无为而无不为,造福于民,让利于民,类似佛家所言的“舍得”,物质的舍,换来精神的得,换来臣民对君主的拥护,换来政权的稳固,社会的和谐,故康有为说:“老子之学,只偷得半部《易经》”;老子从阴柔之道中感发出君人南面之术,庄子则从中感发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庄子》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以顺其自然为方法,追求逍遥自在,得尽天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阴阳相济,儒道互补,构成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结构。
儒家以《周易》为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之首,道家以它为“三玄”(《老子》《庄子》《易经》)之一,无论是研究天文、地理、哲学、政治、兵法、道德,还是医学、文学、武术、气功,甚至认为《周易》八卦为文字之祖。《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小序》说: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由此可知《周易》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孔子对《周易》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晚年非常喜欢《周易》,几近痴迷,孔子说: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孔子认识到《周易》的实用价值,认为读《周易》可以提高修养,少犯错误。《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献《帛书易传?要》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以致韦编三绝。子贡非常不理解老师为什么会喜欢这么一本书,就问孔子:“老师您曾教导我们,说有德行的人要舍弃求神,有智谋的人要远离问卜,弟子我一直以此为行为准则。如今您为什么活到这把年纪,又突然喜欢上《周易》占卜这玩意儿呢?”
孔子回答子贡说:“夫《易》,冈者使知瞿,柔者使知冈,愚人为而不忘,人为而去。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辟咎,然后《易》始兴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帛书易传?要》,《易学集成》第三卷)
《周易》原本是用来占卜的,孔子却对其中所包蕴的人生哲学感兴趣,孔子说:“《周易》可使刚正的人知道如何提防危险;使软弱的人渐渐变得坚强起来;使无谋的人不会去大胆妄为;使奸诈的人去掉诡诈之心。”
孔子还分析了《周易》产生的背景:“殷周之际,当周文王还臣服于商朝的时候,他尽管怀有勤政爱民之仁德,但却没有权利去改变朝廷的弊端,忧患不已。商纣荒淫无道,周文王于是决定自己积蓄力量,准备推翻商纣的统治,于是文王推演《周易》,为了躲避商纣王的治罪,周文王制定了迂回的战略战术,小心翼翼地行事,《周易》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
孔子已经悟出《周易》的潜台词,任何结果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既有我们个体不能掌控的“天命”,近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客观原因;也有我们能够掌控的“德行”,近似我们今天所说的主观因素,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所以结果吉凶不同,主要源于个体的道德修养不同,主观内因是关键因素,客观外因只是次要因素。孔子明确指出个人的德行决定吉凶福祸,他说:“后代学士可能会有人因为我喜欢《周易》而怀疑我,我读《周易》只是探寻道德修养的内容,我与史官、巫官同是运用《周易》,但目的不同。君子于德行中求福,由此祈祷上天保佑的祭祀活动会愈来愈少;在仁义中求吉,由此问询天意的卜筮活动会逐渐消失。”
人们祭天是祈求上天的保佑,而“皇天无亲,惟(唯)德是辅”,上天只保佑有德行的人;占卜的目的是预测未来的结果吉凶,而《周易》告诉你,结果吉凶是由你的仁义道德决定的,大家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祭天占卜的行为也就会逐渐减少了。《周易》是借助上天的权威激发人们的主观积极性,命运不皆由天定,更多时候是掌控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个体的道德修为决定未来的结果吉凶,我的未来我做主。面对、接受无法改变的客观,改变可以改变的主观,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不仅社会科学家研究《周易》,自然科学家也研究《周易》;不仅中国学者研究《周易》,外国学者也十分注重研究《周易》。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发现《周易》由阴爻、阳爻两个符号构成六十四卦,运用的是二进制数学。在二进制数学中,只有两个符号0(阴爻)和1(阳爻),用这两个符号可以写出一切数字。现在计算机软件设置便是采用二进制数学。
从德国学者M.申伯格开始,许多学者都在研究生物遗传密码与六十四卦的对应关系,甚至认为“太极是科学的灯塔”,“化学元素周期性变化与古代八卦排列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规律性。因此,可以应用八卦的原理,去探讨原子的秘密”,还有学者研究《周易》中的混沌理论、耗散结构,运用《周易》理论研究行星的构成,据说美国前总统卡特也极为重视《周易》,认为其中包含着核战略思想,等等。
瑞士学者荣格说:
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
荣格将《周易》定性为“智慧宝典”,将《周易》放在“世界人类”的范围内评价,并且认为它是“唯一”的,是“亘古常新”的。荣格是世界级别的大学者,站得高,看得准,他的评价应该是公允的。
《周易》,运用被现代人看做很荒唐的方式,论说着人类的大智慧。
个符号0(阴爻)和1(阳爻),用这两个符号可以写出一切数字。现在计算机软件设置便是采用二进制数学。
从德国学者M.申伯格开始,许多学者都在研究生物遗传密码与六十四卦的对应关系,甚至认为“太极是科学的灯塔”,“化学元素周期性变化与古代八卦排列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规律性。因此,可以应用八卦的原理,去探讨原子的秘密”,还有学者研究《周易》中的混沌理论、耗散结构,运用《周易》理论研究行星的构成,据说美国前总统卡特也极为重视《周易》,认为其中包含着核战略思想,等等。
瑞士学者荣格说:
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
荣格将《周易》定性为“智慧宝典”,将《周易》放在“世界人类”的范围内评价,并且认为它是“唯一”的,是“亘古常新”的。荣格是世界级别的大学者,站得高,看得准,他的评价应该是公允的。
《周易》,运用被现代人看做很荒唐的方式,论说着人类的大智慧。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