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掌握正确的教子理念和方法
-
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你的教子理念和方法支配着你的教子行为。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链条。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农夫曾经得到一块玉,他想着把它雕琢成一件精品,可是他的工具只有手里的一把锄头。农夫就用那把锄头把玉分成很多小块,但是这些玉的形状在他的打磨下,却越来越像石头。
本来是想着将玉分割成几块会更有价值,但是却因为打磨的工具和方法不恰当,使本来价值很高的玉变得不再有价值,成了和石头一样的廉价品。
你也许会说,这个故事和教育孩子有什么关系?这虽然是则和家庭教育没有关系的故事,可是你细想一下,其中包含的道理和家庭教育是一致的。
从你的孩子出生那刻起,你手中就有了一块玉。孩子在你的教育下,逐渐褪去最初的模样,成为你的作品。最初,你会对孩子抱有某种期望,你看着手中的玉在你的教育下,逐渐变成你喜欢的样子,或是逐渐偏离你的期望……
孩子变成什么样子,与你所用的“工具”——理念和方法有直接关系。
我认识一位老师。他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所带的班级在学校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对于他的孩子,他却教育得很失败。
一次,我带着自己的孩子桐桐在外面玩,遇见他和他的儿子建一。当时,他让建一和我们打招呼,可是,建一只顾着玩手里的风车,没有理会他。
这位老师觉得孩子不听话、不懂礼貌,他一把抢过建一手中的风车。可是,建一依旧没听话,反而恶狠狠地看着他爸爸和我们。这位老师更是生气,在建一的屁股上重重地打了一下,然后尴尬地冲我们笑了笑,还说自己对孩子的状况很无奈、很痛心。
这位老师不知道,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只有训斥和打骂,孩子那么小,还不知道什么是礼貌。而他正是在用“锄头”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与自己最初的愿望背道而驰。这是让他痛心的根源。
你对孩子有美好的期许,当孩子不按照你的意愿发展时,你会抱怨孩子是块“朽木”,殊不知,是因为你的“工具”不对,才使孩子这块“璞玉”成了“朽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你的孩子不是质地很好的玉,但是也可以在你的精心打磨下,变成光泽油润的“精品”。
我不得不提一下我身边的一个同事。
小时候,同事的妈妈经常出差到外地工作,爸爸在家里照顾他。初中的时候,他结识了不少不良少年。爸爸性格急躁,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唯一的教育方式就是“打”。可是,同事根本不听他爸爸的,还是我行我素。
在学校里,老师也拿他没办法,让他爸爸将其带回家。爸爸实在没办法了,打电话把同事的妈妈叫了回来。
同事以为妈妈回家后也会非打即骂。可是,妈妈和爸爸不一样。她看同事去网吧也不管不问,到吃饭的时间,就去网吧给他送饭;同事回家后,她也不批评他,而是让他好好休息。
这让同事很吃惊,同事的爸爸也很生气,对同事的妈妈说:“我把你叫回家,不是让你来娇惯孩子的。”
可是,同事的妈妈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着。
一个月后,她的行动终于见了成效:
同事乖乖地站在妈妈面前,说:“妈妈,我输给你了。我要好好学习,不让你失望。”
后来的他,成了优秀的少年,连老师都不相信他的转变。
爸爸纳闷地对妈妈说:“你这是用的什么办法啊?孩子怎么变了?”妈妈说:“我在回来之前,专门去请教了教育咨询专家,这是他们教的‘无为而治’。”爸爸恍然大悟。
这是比“打”更加有效的教子理念和方法。如果没有同事妈妈的教育,现在,我就不会和他共事了。
这让我想到了桐桐。妻子对桐桐的教育很严格,只要桐桐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妻子一般都是采用严厉训斥的方法。其实,她的教育方式完全是将她小时候所受父母的教育照搬到了桐桐身上。
“桐桐,我和你说多少遍了,自己的东西放回自己屋子。”她第一次警告桐桐,可是桐桐的眼睛一直盯着电视,不理睬妻子。
妻子看桐桐没反应,按捺不住心里的火,过来就打桐桐。桐桐哭着说:“你就知道打,除了打我,你还会什么?!”妻子听了这话,放下了抬起的手。
对于这件事情,我和妻子进行了一次交谈:“你之前不是还和我说,自己的童年很痛苦,大人就知道打你。现在,你不也是在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吗?现在社会变了,你那种老教育思想不适用了。”
妻子觉得我的话有道理,说会注意对桐桐的教育方式的。
成老师心语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一语道破身为父母的你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掌握了正确的教子理念,也就把握了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向,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你的教子理念和方法支配着你的教子行为。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链条。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