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孩子是自己的单数
-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寻找自己活着的独特意义而努力了,比如,他看到自己能让别人笑,他会很开心,认为自己是受欢迎的,是有用的。这会使他能够修正自己,也更愿意付出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如果他看不到自己活着的独特意义,那么他就会任凭生活拖着自己走,而不知道去改善。所以,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寻找他活着的独特意义。
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他独立的生命意义,他的所有观点、态度、行为等都会沿着这个意义进行。如果父母把自己的生命意义强加给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思维混乱,无法认识自我。
父母总认为孩子是陶土,自己是陶匠,孩子成为什么样,得看我们做父母的功力。我们把他们捏成什么,他们就会成为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父母的作用的确很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侵犯孩子的思想领地,可以压制孩子,让孩子永远听自己的话。
小语十岁左右的时候,我带着她去一家玩具店,准备给她买一件礼物。在那里,我们碰到了小语的一个同学。两个孩子围着玩具店的柜台转,指指点点地评论着那些漂亮的玩具。
小语的同学看见一个玩具熊,觉得很好,就让她的妈妈给她买。小语见此,马上也说要买。当时,我对给孩子买这种玩具很不以为然,我以为那种益智玩具才更有意义。
于是,我说:“咱们先看看别的玩具吧,你看那个钓鱼玩具不是挺好吗?”
小语马上就恼了,说:“是给你买玩具,还是给我买玩具?”
她的声音特别大,引得她的同学和同学的妈妈都看我们。我觉得特别下不来台,就说:“你知道什么?那个钓鱼玩具更适合你。”
“是你玩,还是我玩?”小语不甘示弱。
我严肃起来,眼睛紧紧地盯着她,希望她能够意识到我生气了。
但这对小语根本就不起震慑作用,她反而也瞪着我说:“天天说教育,你懂什么是教育?这是给我选礼物,不应该是让我满意才对吗?你喜欢钓鱼,不代表我喜欢。别拿你那套理论来套我,否则,我就变成白痴让你看看。”
我尴尬极了,简直想抽她一巴掌。我连忙走到另一条通道上,让自己平静下来。谁知就这一刹那的工夫,小语就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玩具。
买完之后,小语看我的脸色不对,就说:“妈,你天天说,我自己的人生我做主。为啥我连个玩具的主都做不了呢?”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没有说话,我不是生小语的气,我是在想自己:为什么我每做一件事情,总是想着让它对小语更有意义呢?
对孩子来说,快乐地玩就是最大的意义。别担心,孩子的玩,不只是玩,还是一种自我成长。就像玩具熊,它能让孩子拥抱自己,能在大人无法安慰孩子的时候给孩子力量。
我特别希望小松和小语能够学会时间管理,就经常在他们耳边叨叨,比如,每天晚上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都想好,该准备好的作业和书本都装好,避免第二天临时乱抓。
小语的时间管理很合我的意,小松就差了。小松特喜欢玩,做作业的时候也会玩。每次,小语都准备睡觉了,小松的作业还没有做完,而他的作业量比小语少得多。
为此,我给小松规定:第一,放学回家,马上做作业;第二,每道题规定完成时间,超时要惩罚;第三,做作业时,隔三十分钟后才能休息,否则要惩罚。
这一办法对小松果然有效,特别是第二条,它使得小松做作业中间没时间玩了。
可是这样实行了大概一个月,小松就不干了,回家也不做作业,即使拿起作业,也是东张西望,拿这个玩玩,拿那个瞅瞅。
我要惩罚小松,小松就抗议道:“不行,我学习了一天,你就不能让我玩会儿吗?你就不怕我成为机器人啊?”
我说得多,小松的抗议就多,那套时间管理规定对他的约束越来越差。我很沮丧,几乎要停掉这套办法。
可后来我发现,这个方法其实有个漏洞,那就是放学后就做作业。这对孩子来说不公平,刚放学时,他的精神处于放松的状态,根本就不想绷紧。
于是,我把第一条改成:放学后,随意玩三十分钟,然后开始做作业。
这样做以后,小松果然不再反抗了。
孩子反抗父母的话总会有原因的,父母要做的,不是强行让孩子实行自己的政策,而是根据孩子的需求,改变自己的策略,让自己的教育策略更适合孩子。
奶奶特别讨厌小语的同学姗姗。原来,姗姗有一次在早市上和奶奶过过招,从奶奶手里高价抢走了一个小玩具。
尽管后来,姗姗认识奶奶后,向小语说明那是买给自己生病的弟弟的,希望奶奶不要见怪,但是奶奶就是无法喜欢姗姗,她总说姗姗心眼太多,怕小语吃亏。
每次姗姗来的时候,奶奶都不热情;她走后,奶奶还不断跟小语唠叨:“你个傻姑娘哎,你就不听老人言吧。这个姗姗心眼忒多,早晚有一天,她会把你慢慢吃了。”
奶奶一说这话,小语就特别来气,说奶奶啥都不懂,就知道添乱。
奶奶本来一肚子火,一听小语这么说,就更生气,找陶京评理:“你说这个丫头咋这么不听我的话呢?难道我会害她吗?我是她亲奶奶啊!”
陶京笑了,说:“哎,妈,您甭理她,她自己撞在钉子上,就知道了。”
孩子喜欢自己做主,即使是忠言,他也会觉得逆耳而选择不听。这时父母不要急着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听从自己,而要给他一个缓冲的时间,让他慢慢认识自己的错误。
蒙老师心语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尽管他童年、少年时期的成长轨迹可能会和父母重合,但这种重合只是一种腾飞前的准备,父母千万不要力图让孩子的生命轨迹永远和自己重合,否则,你就无法让孩子获得起飞的能力,无法让孩子飞得更好。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